五、结语
曹家边遗址属于宁镇地区典型的台形遗址,遗址范围较大,此次考古发掘为配合宁杭城际铁路建设的需要,抢救性发掘后仅在Ⅵ区T0204内发现了少量西周时期遗物,鉴于发掘收获甚微以及对遗址范围、文化堆积不清楚,随后对遗址进行了勘探和主动性发掘。
(1)遗址第2—4层出土陶器均残损,出土的印纹硬陶基本为碎片,鲜有器物口沿和器底,受资料收集不完整限制,仅对曹家边遗址早期文化性质做简单分析。
遗址主要器形为鬲、甗、鼎、罐、盆等,纹饰有绳纹、云雷纹、方格纹、填线方格纹、回纹、梯格纹等(图二十八),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遗址第3、4层被第2层扰乱比较严重,甚至在3、4层中仍包含有相当于第2层时期的遗物。④:6鼎足与上海马桥第四层I式鼎〔2〕(TⅢ:16)的足相似,时代相当于商中晚至西周。③:5夹砂红陶器盖与点将台中文化层(T605③:27)器盖相似,时代相当于湖熟文化二期。第3层的鬲足(③:3、7、8、11)、豆柄(③:33)、③:37泥质红陶罐叠唇,都具有明显西周时期文化特征。②:24甗腰与镇江市马迹山遗址第二层甗〔3〕、与团山遗址第四期甗〔4〕相似,时代为西周。而②:3鼎足尖对捏,H3:3鼎足、③:10鼎足根部外侧有捏窝与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二期T17⑩:133鼎足〔5〕相似,说明曹家边遗址早期受到周边文化因素的影响,应属点将台文化,但仅见器物未见地层。
遗址第3层,出土大量的红烧土颗粒和块,长0.01—0.2厘米。有的烧土块中留有植物根系、植物果实、棍棒炭化后空腔的痕迹,有的烧土块甚至有较平直的面和规整的拐角。大量红烧土颗粒和块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人类用火和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综上所述,曹家边遗址包含有点将台文化遗物、零星湖熟文化遗物,特别是西周时期对遗址的扰乱比较严重,造成了遗址出土物地层混杂。
此次考古发掘由于文化层堆积浅,遗迹现象简单,工作时按照统一后的地层进行,所选标本按照选择次序依次编号。
(2)Ⅲ区M1、ⅢM2、ⅢM3虽然没有出土明确的纪年文字,但其墓葬结构和随葬品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ⅢM3由于锈蚀严重未弄清楚葬具,结合ⅢM1、ⅢM2一椁双棺葬具以及椁宽度推测ⅢM3也应是一椁双棺的合葬墓。ⅢM1出土的四神规矩镜(ⅢM1:6)流行于王莽及东汉前期。四神规矩镜的出现可能在王莽之前,最盛期应是王莽时,其下限可能到东汉中叶。四乳四螭镜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延续到东汉前期,ⅢM1出土铜镜(ⅢM1:7)上的螭已简化,缘上有圈带,应在王莽或稍后的东汉前期。这两面镜子的时代在王莽或稍后的东汉前期。ⅢM2出土的“大泉五十”铜钱为新莽时期出现,ⅢM3出土的五铢为西汉晚期。综上所述,推断ⅢM1、ⅢM2、ⅢM3的年代为新莽时期。
ⅢM1、ⅢM2、ⅢM3墓道都指向一个中心位置,排列有序,推测应是汉代一处家族墓地。从清理出土的铜印章、铁剑、玉件、漆器等随葬品推测,三座墓的墓主人身份可能为贵族或官僚。
发掘出土的三座新莽时期汉墓,其排列位置在南京地区以往所发掘的汉墓中少见,这次发现丰富了汉代墓葬的考古资料。

图二十八 陶片纹饰
1.ⅢT0405② 2—16.ⅢT0405③ 17—19.ⅢT0410④20—27.ⅣH1 28—30.ⅢH3
(3)ⅢH4出土的遗物主要是瓷钵。其中ⅢH4:1青瓷钵,微侈口,斜弧腹,平底略内凹,外沿下饰一道凹弦纹,与南京仙鹤山西晋墓M7:3号瓷钵〔6〕相似,因此ⅢH4的年代推测为西晋晚至东晋初期。
(4) 晚期墓葬、灰坑、灰沟,开口均在第I层下,距地表较浅,时代包括宋和清,除ⅢM5为双棺合葬竖穴土坑墓外,其余墓葬均为单棺竖穴土坑墓,出土文物较少,在此不赘述。
此次考古发掘表明曹家边遗址西距湖熟文化老鼠墩遗址仅200多米,且都紧靠句容河北岸。同时,曹家边遗址文化性质与老鼠墩遗址文化性质的关系如何,这一点值得探索。
此次考古发掘受到湖熟街道、湖熟街道文化站和中铁四局的大力协助!
发掘领队:华国荣
执行领队:祁海宁
现场负责:王光明
发掘人员:王光明 李 翔 许长生 周维林 王家鹏 田 洲 董成明
范伟伟 陈家涛 魏顺成 刘龙保等
照 相:王光明 王 泉
绘 图:董补顺
执 笔:王光明
注 释:
原载南京博物院:《穿越宜溧之地:宁杭高铁(江苏段)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
【注释】
〔1〕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2〕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3〕镇江博物馆:《镇江市马迹山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11期。
〔4〕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赵家窑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第2期。
〔6〕南京市博物馆等:《南京仙鹤山孙吴、西晋墓》,《文物》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