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试掘

三、试掘

要进一步了解湖熟史前文化的真相,必须先了解地下土层的情况,试掘的计划,随之而生。根据一二次调查的结果,我们把各遗址比较一下:老鼠墩情形较为单纯,可以说是湖熟史前遗址的代表者,石器和陶片散布在外的亦多;前岗则面积较大,亦有石器及石料的发现,地面上陶片和灰土,几乎和老鼠墩完全相同。再说这两处遗址,距湖熟镇较近,工作比较容易,因此就决定选择这2处作为试掘的地方。我们在1951年5月9日,组织7人小队,向湖熟出发,11时到达,下午布置工作站,并准备各种事宜,如学习、分工、食宿等。10日正式开工,21日结束,其中除5月14日因雨停工外,整整工作11天,每天除田野发掘外,还要刷洗遗物,编号记录,并加紧学习。计遗址2处,每处各开探沟4条,其中除老鼠墩第4沟为长5米、宽1米的坑外,其余都是长10米,宽1米。8条探沟总面积为75平方米、深度各沟不等。用费1 752 800元,其中包含80个工的工资,工作人员的伙食津贴,赔偿青苗损坏费及运输费等。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所掘只以探沟范围为限,古代原有的坑,未能探其究竟。兹将2处试掘情形与所出遗物,分述于下:

甲、老鼠墩的试掘 老鼠墩是一个面积1 190平方米的土墩,它高于地面10米,海拔约48米,东部较高,向西渐成坡形,东部从顶到脚坡度为19度,西部为9度。当未挖掘前,墩面除为草皮覆没外,露出的全是深浅灰土和黄土,在墩西北隅,有红烧土一片,约5米方圆,中含陶片和砺石颇多。墩东部坡面上,曾出石器,一二次调查时所采集石器即出于此。因此我们就在这两个地区内,开掘探沟。从西部所掘第一沟(L.D.1)的现象,可窥见此部地下土层大致情形。在耕土层,东半为灰土,西半为红烧土,中含坚硬的红烧小土块及大量的红砂粗陶。下掘0.25米许,坑西半多为黄熟土,羼杂红烧土,另有2处坚硬烧土地面混合木炭烬余露出;坑东半为深灰土及黄灰淤土,亦有小量木质余烬,在灰土余烬间,出紫色砺石1块。本层现象,可参看本坑平面图(图八)。再从0.25米下掘至1.3米许,西端已出黄胶生土,惟西半原烧土层处,多为烧土堆积,也有灰土,内含极多之木炭渣与红砂粗陶三足器残片,还有燧石及石料。在0.8米与1米间,先后出镞形石器3件(图九:1、2、3)。石质为页岩,分灰、黄、浅灰三色,另有穿孔戣形器柄部1件,为页岩制,灰色(图九:4)。两处烧土硬块厚度为0.3米,硬块地面一边向上微卷成弧形,其下为深灰淤土。东半下掘至1.2米处,出陶纺轮1件,红色,细砂陶制,又出灰色页岩镞形石器1件,灰色页岩石刀1件(图九:5、6)。掘到1.55米许,始出黄胶生土。本坑自0.25米至1.55米深度,其间土层色泽不同,东半堆积,颇为均匀,可参看本坑东壁地层图(图十)。出土遗物,详遗物统计表(表四)。又据我们推测,这坑西半烧土硬块,是久经火烧所成,可能是古人烹煮食物的地方,又由于硬块一边成弧形,也可能是一个上部已毁的古代小型窑址。总之,由于这里红土面较宽,红砂粗陶较多,以及燧石与木炭余烬的出现,判断这里是古人烧火的处所,是没有问题的。坑东半深浅灰土不同,间隔淤土,灰色愈深,土质粘性愈小,反之,愈浅粘性愈大,下层较上层坚硬,尤其是近赤色黄胶生土,质极坚而粘,本地人呼为老土,湖熟现代人制作陶器,就是用这种生土。至于间隔的淤土,共有3层,我们推测,这是水涨的淤积,淤积厚薄与涨水时间有关。此地农人说,墩下水田,每逢大水破圩时,水至墩边,这些土墩活像岛屿。我们揣测古代水面较高,因此水涨后泥土淤积,是很自然的事。在烧土处,也有淤土存在,已被烧土破坏,成断断续续的3层。这更证明了淤土是由水浸渍而成的可能性。

图八 老鼠墩第一沟坑深0.25米平面图

图九(1—6)老鼠墩第一沟出土的石镞、石刀及石戣柄

我们在墩的东部,掘了3条探沟(L.D.2、3、4)。在东坡上成丁字形,其中第二沟和第四沟成为东西直线,兹将各坑情形与所出遗物分述于下:

第三沟(L.D.3)现象比较简单。将表面土起去后,就露出黄土与深浅不同的灰土,下掘到0.4米时,中部偏北深灰土内,有螺蛳壳一堆,狗骨一块,红砂粗陶片颇多。这螺蛳壳堆宽0.8米,长度因在探坑边线外,故未探索,下掘到0.8米深度时,知道它的厚度为0.4米。再下掘到1米深度时,全坑都为生黄土。

第二沟(L.D.2)铲去0.15米的荒草层后,全坑土为浅灰色,下掘至0.5米时,除坑东端有1米长的黄土外,余全系灰土,不过深浅不同,可参看本坑平面图(图十一:1)。下掘至1.1米时,东部已露黄胶生土,从坑西壁向东计算4米地,全为灰土,愈近西壁,土色愈黑。在坑深1.8米时,西部灰土变为极深色的灰土,内含水分颇多。又下掘到2.4米时,全坑均是黄胶生土。本坑文化层堆积,是东浅西深,即外薄内厚,因为坑是顺着坡度来开的,当然墩愈下愈薄,墩愈高土层愈厚。土层情形可参看本坑南壁地层图(图十一:2)。出土遗物,计自0.25米至2.4米许,各层所出陶片极多,可参看本坑出土物分类统计表(表四)。这里要提出来说的,是遗物中有残陶垫1件,石料1件,石器3件,鹿角1件,狗牙3个,鱼骨5块,还有木炭与带烟痕的陶鬲腹片。陶垫圆形,红色,带灰色斑,细砂陶制,中厚边薄(图十二)。石料灰色,质为页岩,已打制成形,有成为大方斧的趋势,一面有磨光处。至于3件石器,1件为石锛(图十三:1),浅灰色,页岩制,有水波状石纹,刃端有损;1件为完整的凹脊凸刃石刀(图十三:2),有尖,柄处有整齐光滑的大圆穿孔,银灰色,石质细腻,为页岩;1件为灰色页岩制的石刀中部的残片。

图十 老鼠墩第一沟东壁地层图

图十一(1—2) 老鼠墩第二沟平面图及南壁地层图

第四沟(L.D.4)和第二沟是连接为一的一道长坑,从第二沟西线向墩上开,长5米,即为第

图十二 老鼠墩第二沟出土的陶坠

图十三(1—2) 老鼠墩第二沟出土的石锛与石刀

四沟,其西端已接近墩的顶边。此坑东部有2.4米厚的文化土层,西北有4.5米厚的文化土层,自0.25米起至4.5米止,多为杂灰土及一些黄土、淤土和烟熏过的土,在这4.5米以下,便是黄胶生土了。坑的西端壁上,还露出各色黄灰土,此可见古代原有灰坑的大。此坑地层,可参看本坑南壁、西壁地层图(图十四)。出土遗物,除参看统计表(表四)外,还有值得特殊叙及的:计兽骨1块,狗牙3个,鱼骨9片。另石器三件:内石锛1件(图十五:1),黑色燧石岩制,光滑,一面刃;戣形剌部一件(图十五:2),灰色,页岩制;片形小刀1件(图十五:3),灰色,一面刃,细砂岩制。另在坑东端深2.9米处灰土中发现大体完整的陶鬲1件,小口,空心尖足,腹无纹饰,只口沿一周,有粗的凸起波浪纹,似为便于手执之用,质料为较细的砂陶,颇笨重,内外表面为浅黑色,中夹红色,腹下三尖足间燎烟痕迹极浓,显为用过之器。此器在形态上和黑陶期的尖足鬲有相同的意趣,而与殷墟初期鬲类形态不同(图十六)。不过黑陶期尖足高,质较坚,表有细绳纹,在本址第二、四两探坑中,曾出有此类鬲片,不过为数极少。

表四 试掘老鼠墩各坑所采集史前遗址的分类统计表(陶片烧土取全数40%他物全收) 1951.6

图十四 老鼠墩第四沟南壁西璧地层图

图十五(1—3)老鼠墩第四沟出土的石锛、石戣利部与石刀

图十六 老鼠墩第四沟出土的陶鬲口部、正面、腹部图

图十七 前岗第一沟出土的残石镞

据以上所述,我们知道东西两部,所含遗物大体相同,惟东部有鱼骨、兽骨、鹿角、狗牙、螺蛳壳的发现,西部则无,东部文化土层有4.5米厚度,西部只有1.7米厚度,西部有大量的红烧土,东部却无。现将试掘时在各坑所采集遗物作分类统计表于后。

乙、前岗的试掘 这岗面积比较大些,是33 600平方米,岗面上虽然高低不平,但是各高低处所,自成平坦地面。我们在西南部开了3条探沟,叫做B.G.1、2、3,都是开在黄灰土或红烧土地面上,在东南部最高处开了1条探沟,叫做B.G.4,沟周麦田内还见有陶片和烧土。兹将各沟情形及所出遗物,分述于下:

第一沟(B.G.1)将耕土起去后,大部为黄灰土及小的烧土硬块,中含木炭渣和少数红砂粗陶片。在坑深0.3米时,出灰色镞形残石器1件,系页岩制(图十七)。再下掘到0.45米时,全为黄胶生土。因这条探沟,开在近代池塘的边坡上,也许遗址上层被近代池塘破坏了,所以这样简单。

第二沟(B.G.2)掘到深0.25米时,黄土和灰土段段间隔,可参看本坑平面图(图十八)。自0.25米起至0.4米止,曾出浅灰色陶器的扁足及深灰薄的细砂陶片,还有黑皮而薄的条纹陶片及光滑的黑皮残陶小碗。掘至0.55米许,全坑都为黄胶生土了。

第三沟(B.G.3)起去耕土后,西端有长2.5米的深浅灰淤土,土质较松,且在2.5米分线上,有红色绳纹花砖砌层。东部有长7.5米的浅灰褐土,土质较坚。此间下掘到0.8米,其土质不变,可参看本坑平面图(图十九:1—2)。全坑在砌砖层以东(即7.5米部分),所出陶片,大部分为红砂粗陶,与老鼠墩探坑所出同。在0.4米深度时,曾出土红色细砂残陶纺轮1件,另大方石斧1件,有穿孔,两面平滑,左右为侧刃,下为主刃,主刀残缺,灰色页岩制(图二十)。再下掘至0.8米时,出红色细砂陶棒1件,中粗,两头尖,中部有二孔相并,孔颇深,用途不明,可能为制陶时所用的磨制工具(图二十一)。在砌砖层以西(即2.5米部分),坑深均0.25—1.2米,大部分为浅灰淤土,中有六朝初遗物,瓷片杂陈,残砖纵横,还有小铜环1件。在此部分中,找出红色花砖砌造的东西两壁,宽度适为2.5米,西壁恰为探坑的西端。下掘到1.2米时,见花砖平铺底面,呈人字纹。即依线寻找,向坑南北开展各2米,找出南壁已破坏殆尽。北壁尚在2米以外,因东西南三面已清出,全形可推而知,为古代残墓无疑,故北壁放弃未找。此墓我们称为前岗第一号墓(B.G.M.1)。根据坑层及土质情况,这分明是残墓打破了史前遗址,其时代墓在后,遗址在前,殆无疑义,可参看本坑剖面图(图十九)。

图十八 前岗第二沟平面图

图十九(1—2)前岗第三沟平面图及剖面图

图二十 前岗第三沟出土的穿孔方石斧

图二十一 前岗第三沟出土的陶棒

第四沟(B.G.4)起去耕土后,我们收拾了地面上的红砂粗陶片,发现中有扁足及空心尖足等,坑内即露出黄灰土,中含陶片甚少,在东部出土灰色石料1件,一端残缺,四面磨光,将成石锛形状。坑中部有灰褐土,是杂淤土,还有汉末瓷片。这块灰褐淤土,有一个90度角度发现在坑的平面上,这时全坑又下掘到0.5米处,除灰褐杂淤土边线更清楚外,他处都为生土了。这时顺着灰褐线向探坑外开掘,找出了一块长2.5米、宽1.2米的长方形灰褐色杂淤土面。由于这块长方形面土质较松,又有六朝瓷片,我们立刻联想到以前在北方发掘时所见的秦汉以前的土葬坑,遂假设它是一个六朝初年的墓葬。于是层层起土,下掘到1.7米时,墓室内出现了瓷器、陶器、人骨朽粉、五铢钱及铜带钩等,这些证实它确是一个六朝初的墓葬,但被人盗掘了。此墓我们叫它为前岗第二号墓(B.G.M.2)。这又是一个六朝初墓葬打破史前遗址的现象。

我们把在前岗试掘时所采集的史前遗物,作分类统计表于后:

以上叙述了老鼠墩和前岗2处的试掘情况,现在让我们来综合比较一下。老鼠墩情形单纯,文化层达4.5米的厚度,在墩下虽然发现有六朝花砖及铜镜片,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汉末六朝的遗物。红砂粗陶比较多,黑皮泥陶比较少,有兽骨、鹿角、鱼骨、螺蛳壳、燧石、木炭、陶纺轮、砺石、石器、石料,前岗有六朝初期墓葬打破史前遗址的现象,地层较为复杂,文化层很薄,陶片较老鼠墩含量为少,黑皮砂泥陶多于红砂粗陶,石器、石料、木炭、陶纺轮虽有发现,但数量比较少,没有发现兽骨、鹿角、狗牙、鱼骨、螺蛳壳。但总说起来,两遗址的史前文化,是没有大差别的。我们依据调查试掘和捐赠所获的史前遗物,作详细的分类比较于下:

(一)石器类(附石料) 这类以质料来说,包括闪长岩、角页岩、砂岩、页岩、粗砂岩、燧石岩六种。地质矿产勘探局李毓英先生鉴定后,说:“这些石质在南京地层石岩中都有的。”可见古人是就地取材,来制造这些石器。以色泽来说,有黄、浅灰、深灰、紫、黄灰、银灰、黑各色。以形状来说,有以下三小类:

表五 试掘前岗各坑所采集史前遗物的分类统计表(陶片取全数40%他物全收)1951.6

1.属于锋刃器的,计有以下五种:(1)斧5件,都是双面刃;锛4件,都是一面刃;残石凿1件;这三种是端刃器。(2)刀5件,4件为条形一面刃,1件凹脊凸刃,柄部有穿孔,是小型单刃器。(3)穿孔方形石斧2件,三面刃,左右有副刃,主刃在端。(4)戣形器2件,一为柄部,有穿孔,背脊上磨下一小部分,便于绕缚木柲;一为末部,亦有脊。在两残器上,可推知全形,其特征为左右有边刃,上有锋,下有柄,背面中线有脊,反面光平,柄部有穿孔,其下有磨下的梯形面,其最下缘磨制光平。(5)镞形石器6件:其中4件无铤无后锋,无关,全形扁平,两面均有脊线,叶对称,前锋尖锐,左右各为利刃;另2件有铤,后锋外侈,有刺,两面均有脊线,两叶及刃较短小。按后者有铤,当为插入长藳杆中或木质笴中之用,前者可能原有铤,已断折。

2.属于砺石的,计6件:除1件为黄色,形状作长方条形外,余均为深紫色,作块状、硾状、或多棱状,都有不整齐的磨痕和磨槽,这显然是用来制造各种石器的。

3.属于石料的,计11件:有的有磨制为锛形的趋势,有的已打制为雏形石锛及石刀等,形状不一。

(二)火具类 计燧石5块,木炭渣在深灰土、烟熏过的土及红烧土中,颇为普遍,只取3块。

(三)陶片类 这类是遗物中数量最多的东西,现就采集的代表品,再分为两小类:1.砂陶类;2.黑皮泥陶类。

1.砂陶类 就整个陶片来说,它占了大多数,分为粗砂陶和细砂陶2种。粗砂陶的特征是:质粗壁厚,羼杂粗砂,间有小铁砂粒,色多红,上有黄灰色斑块,间有全为黄灰色的,内外表无光泽,手制,大部无纹饰,笨重粗糙。这种陶片,以腹部及足部为最多。足部有三足器的实心圆足、实心扁足、实心尖足、空心尖足、羊角式尖足等。扁足又有窄形、宽形及带有锯齿纹饰者,这是鼎类的足部。另有一扁足上带着未脱的腹片,内表有水锈一层,也是鼎类残片。我们在粗砂陶腹片中,还找到一片似是甗类的腹片。至于实心尖足、空心尖足,都是鬲的足部。在老鼠墩第四沟曾出土完整的尖足鬲,更可推知这类的尖足及腹片为鬲的部分。粗砂陶除鼎、甗、鬲三种器外,还有大敞口的盆和罐。细砂陶的特征是:质较细,壁较薄,羼有细砂,色同粗砂陶,惟黄灰色者较多,易于辨别,手制。形制有小鬲、小罐、小钵等,还有鼎类三足器的灰色扁足及绳纹腹片等。无论粗砂陶或细砂陶,纹饰极少,惟在鬲的边沿上和甗类上部,有突出的波浪纹,鼎甗腹部有绳纹,还有些在波浪纹上刻划着三角纹,这些突起的纹饰,大概是便于手执用的。此外还有带耳鼻的陶片,大概都是罐上残片,为系绳索用的。关于砂陶类各种足式、口沿、耳鼻纹饰的比较,可参看图二十二至二十五。

2.黑皮泥陶类 出土的不多,有碗、罐、缶等残片。其特征为:内外表都作淡黑色,颇为光滑,也有深灰的,片中夹淡红色,有轮制痕迹,纹饰较砂陶多,有篮纹、绳纹、水波纹、折带纹、条纹等,其各种口沿,见图二十六。

(四)陶质工具类 制陶工具有陶垫4件,3件较大,中厚边薄,1, 件较小,圆而扁平,为打磨陶坯用具,都是细砂陶质。现在制陶打磨工具,尚保留此遗形。另有陶网坠3件,形式一样,纺轮4件,可分为扁形、尖形2种。网坠和纺轮都是细泥陶制。

(五)蚌骨类 计采得蚌2件,蛤蜊及螺蛳壳50个,鱼骨14块,兽骨4块,狗牙5个,鹿角1件。除螺蛳壳原有大量外,其余数目微小。蛤蜊标本经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秉志先生鉴定,为Corbicula,隶于Cyrenidae科。秉志先生云:“此种之蚌,自中生代迄近代皆生存,未曾绝灭,乃淡水所产,或者为人类早期食物,即今日亦可为人所食者。”大蚌壳长12厘米,外表面有突出螺旋小型乳状,色白有光,质厚,可作器具的镶嵌饰品,早在殷周,迟至近代,都作镶嵌器物之用。在湖熟所得蚌壳,亦经秉志先生鉴定,谓“系浅淡水中所产,为Unionidac科,Unio属,种名未能定,地质上三叠纪(Trias)即已有之,直至近代尚生存。”

图二十二 老鼠墩前岗两处出土的砂陶器的各种口沿

以上(二)(四)两类已详述于三次调查一节中,故不多赘,(一)(三)(五)三类,上节虽叙及过,但不够详明,故补述于此。

丙、前岗两座六朝初残墓 在前岗的试掘一节中,曾叙述两墓打破史前遗址的现象。两墓都曾被盗掘过,尤其是第一号墓,几乎破坏干净,第二号墓还残余些陶瓷器、铜钱、带钩等。兹将两墓残余,附统计表于后,然后再分述二墓情况。

第一号墓(B.G.M.1)。这墓的形制,无疑是花砖砌成的一个券形,劫后遗留的,只有红色残花砖,也有灰色的,另有瓷片460块,小铜环1件。砖有4种:一为五钱纹砖,与邓府山古墓的砖同,余三种都有绳纹在两平面上,不过一种无文字,而两种在头上有窑工姓名——“小李八百”与“许家”。两种文字,皆是汉隶书,阳文,显然是砖模上预先刻就而范成的。瓷片种类甚多,不过都是六朝初年的东西,与邓府山出土的多相同,其纹饰为方格纹、旋涡纹、钱纹、十字纹、篮纹等。钱纹与十字纹,和邓府山墓砖上纹饰完全一样。

第二号墓 (B.G.M.2)。这墓是个长方形土葬坑,还保存古代遗风。劫后所留的,人骨只有部分腿骨,已成粉末,骨粉上有五铢钱2组,计24枚,铜带钩1件(图二十七),作鹤状,钩为头部,身为鹤的羽毛纹饰,极为生动,钩外包了一层近白色的绿锈,与北方所出的鲜绿不同。靠墓南壁,摆有一行陶瓷器。其中有长颈瓷壶2件,颈有水波纹1周,肩有对称两鼻,鼻上有∽形纹饰。又瓷坛2件,肩有对称双鼻,颇似兽头,为铺首遗风。瓷器的胎质、釉色、制法,均与邓府山、光华门古残墓出土的一样。又陶罐2件,一灰一红,平底,全身有突起环周条纹,肩有对称小鼻,上带杉叶纹饰(瓷陶三种鼻饰,见图二十八)。又有灰色划纹平底陶罐1件,大腹,口略直。此外煮饭用具1套,计灶、蒸锅、小锅、甑,共4件(图二十九)。另小圆底罐1件,与殷墟出土的箅完全一样,下有绳纹,颈有对称两孔。我们推测这是灶门前所悬的燎罐,两孔为穿绳处。这罐出土处是在灶的一堆中,更证明这推测的可能。全墓残留情况,见图三十。

根据两墓遗存文物及残余现象,我们可以断定说这是六朝初的古墓。

图二十三 老鼠墩、前岗两处出土的陶器上的耳鼻纹饰

图二十四 老鼠墩、前岗两处出土的陶器的尖足

图二十五 老鼠墩、前岗两处出土的陶器的扁足及羊角式足

图二十六 老鼠墩、前岗两处出土的黑皮泥陶器的口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