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址概况
上述152处遗址,分布面积很广,我们根据遗址的相同类型,结合自然地理情况,暂分为14个区来叙述。在某些地区,我们明明知道还有很多遗址存在着,但来不及去勘查,只有待将来补充。
叙述的次序,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先南京附近,次宁芜铁路沿线的慈湖,再次秦淮河流域,然后镇江以东地区。14个地区,计有:玄武湖区、南京东北沿江区、南京西南沿江区、慈湖区、秦淮河区、宝堰河区、高资河区、镇江区、上党区、辛丰区、谏壁大港沿江区、太平河区、九曲河区、孟河区。另外有一种不属于台形遗址一类的数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它们的分布有的超过了上述范围,也附述于后。
(一)玄武湖区
该区以南京玄武湖为中心,北起上元门及幕府山的南麓,经北固山、迈皋桥,到太平门外岔路口,东至紫金山的西麓,南以覆舟山、北极阁、傅厚冈、鼓楼冈、北秀村、五台山、清凉山为界,西止于清凉山到四望山、狮子山的沿城低山,西北临长江,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
玄武湖是一个天然湖,湖床很广,可能因侵入岩受长江的冲刷而成。〔4〕在三国时它还与长江相通,东晋及南朝都曾在这里训练水军。在古代,它的范围可能比现在要大到一倍,它的西面与长江相连。六朝时这一带已逐渐淤积,分成迎担湖、张阵湖、苏峻湖等湖泊,但仍有河道可以通江。北宋时废玄武湖为田,元虽恢复,已非旧观。到明代港口淤塞,西边的几个湖也湮没,筑上一道城墙后,就成为现在的范围。
湖的四周有高低的冈峦,为第四纪下蜀系[1]红黄色粘土构成。湖边有肥沃的平地,适于耕种,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在这里开辟了他们的家园。现经发现的遗址,自西向东,自北而南,有小市安怀村的柴山,迈皋桥何家巷的一、二号墩,玄武湖北岸沈阳村的操坡山,新庄村的宋家山,气象站山和四明山,锁金村的钱家山和小山头,以及城内的北阴阳营等10处。
台25 安怀村柴山(又名周家山)〔5〕。
台91 何家巷二号墩 在迈皋桥街东,何家巷北。东、北二面是水田,西隔10余米与乌龟山下山冈相接,南面是一号墩。西、南、北三面都曾遭到多次的破坏和扰乱,原来东西长约90米,南北长约70米,突出地面约5米。现在遗址仅剩一半。采集的遗物有残石锛及红砂陶片,还有少量的细泥灰陶、红陶和黑皮磨光陶片等。1957年9月配合基建工程,曾在北部发掘35平方米。
台90 何家巷一号墩 北距二号墩只有20余米,南距玄武湖约3公里。遗址为东西长约40米,南北长约50米,突出地面约5米的土墩。墩顶平坦,满布灰土,而北端堆积近代瓦砾甚多。采集的遗物有石锛及石刀的残片;陶片有红砂陶、绳纹陶、细泥红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硬陶等。
台92 操坡山(又名撮簸山) 在沈阳村南面,南距玄武湖北岸150米,沪宁铁路从遗址当中穿过。北面隔一条小路与红山相接;其余三面均是水田。遗址为高出水田7米的平顶小山,长宽均约100米。北端破坏。灰土堆积甚厚,暴露在地面上的遗物亦较多。石器有镞、双孔刀等;陶片有红砂陶鬲足和鬲片、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等。
台151 宋家山 在新庄村北端。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突出地面约4米。山顶平坦,上层为黄土,最下层的灰土色甚浓。出土石器有锛、镰(图二:8)、砺石及1件大型的石钻心;陶器有纺轮、小陶罐、红砂陶、绳纹陶和几何印纹硬陶片等。
台152 气象站山 在宋家山东40米,东面80米有小河,承北面山水南流入玄武湖。四周都是原来种植水稻的平地。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突出地面约3.5米。南部有40米已被挖掉,北部现为南京林学院气象站。文化层厚约2米余,有灰土堆积,遗物不太丰富。采集的遗物有红砂陶、绳纹陶和细泥红陶片等。
台23 四明山 在新庄村东北250米,东临小河,西南距玄武湖约800米,南距锁金村小山头约500米,四周均为平地。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约70米,突出平地约5米,顶平近圆形。东南有1/3被破坏。在断面上现出的文化层厚达4米左右,有灰土和红烧土,遗物也较丰富。石器有有肩斧、锛、刀、镞等;陶器以红砂陶为最多,其次为绳纹陶和几何印纹软陶。
台24 钱家山 在锁金村的西北端,南京林学院内。南距小山头约450米,西与四明山一河之隔。原来四周都是水田。遗址现已挖光,原来面积约50平方米,突出地面约4米。文化层甚薄,遗物亦不丰富。石器有锛,其中1件系铁矿石磨成的。陶片亦以红砂陶为主,其次为绳纹陶、细泥红陶、几何印纹软陶等。在《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上发表的《南京锁金村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一文中将四明山与钱家山两遗址名称相互颠倒,应予以更正。
台19 锁金村小山头〔6〕。
台18 北阴阳营〔7〕 遗址北部曾遭到破坏,其余部分经1955年2—3月,1956年5—6月,1957年11月—1958年1月及1958年4—7月共四次发掘,已基本发掘完毕。遗址堆积甚厚,最厚处有4米,中有灰坑、烧土面、窑址、制造石器的石片堆积层等。在西北部墓葬甚多。
这10处遗址都依山临水,与山冈相接近,而不相连,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土墩,在古代可能三面临水。沈阳村和锁金村两地方的遗址离玄武湖最近,从前湖水可能抵达墩下;北阴阳营遗址可能也在古代湖沼的近旁;安怀村遗址附近,古代有蠡湖,本世纪初遗址的南面还是芦洲;何家巷遗址的东南有河与玄武湖相通,迈皋桥镇可能就是在古代遗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南京东北沿江区
这一地区西起南京的幕府山和燕子矶,北临长江,东北至龙潭东南的花山,南到紫金山和青龙山的北麓。东西约25、南北约15公里。在这区域内的尧化门岔路口与燕子矶之间,沿北十里长沟一带,已发现的遗址有上坊庄的前头山和诚实村的方山墩两处;在尧化门与栖霞山之间沿河一带有上花林的团山和平山村的后圆头两处遗址;此外在栖霞山到东流镇、仙鹤门到杨石桥之间,以及在龙潭东阳镇附近,从地势上看,可能有不少的遗址存在。在龙潭以东的下蜀镇和桥头镇以南的地带,多为崇山峻岭,遗址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另外在长江北岸大厂镇的卸甲甸发现团山公园遗址一处,暂附这里叙述。
台88 前头山 在上坊庄东面。西坡下有大池塘,南坡下与城头山相接。东距北十里长沟约100米,北距长江约2.5公里。东、西、北三面都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达220米,突出地面有12米,顶呈弧形,海拔为27.5米。顶上有灰土和红烧土。采集的遗物有石器残片和石锛的半成品、红砂陶鬲足和扁形鼎足、绳纹陶、细泥灰陶和几何印纹软陶罐片等。
台89 方山墩 遗址四面均有大山。罗家山到村后山、太平山到北头山、银孔山到黄泥山、尖兴山、丁家山、杨家山之间的五条河谷交会于此,形成一个东西和南北均长100米、海拔约15米左右的盆地。遗址突出在这一盆地中,为一高约6米的土墩。北十里长沟在墩下的西、南面绕过。遗址东北有城河塘,东略偏北200米有诚实村,北有池塘甚多。西北距600米为上坊庄的前头山遗址。遗址顶部东高西低,平面为梯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50—150米。文化层颇厚,顶部满布灰土,遗物暴露在地面上颇为丰富。采集的遗物,计有:石锛的半成品。陶片有:(1)红砂陶,有鼎、鬲、甗的足,足的形式有空心锥形的、扁平三角形两面有划纹的、扁平长条形的、鸭嘴形的四种,以及甗腰和罐的口沿等;(2)黑皮磨光陶,有豆的把手和罐或盆的口沿;(3)黑色绳纹陶大罐或盆的口沿,并有附加堆纹;(4)几何印纹硬陶,多为罐片,其中有一片器内有划纹,花纹以编织纹和方格纹居多;(5)春秋、战国时代的几何印纹硬陶,也为罐片,有方格纹、回纹和雷纹。此外还拾到一段鹿角。
台146 花林团山 在上花林东南200米,墩下有小溪,向东北流入长江。北为赵家边山冈,南有甘边村后头山,东南隔山沟与丁山相接。四周都是水田。遗址突出地面约7米,面积约为100×70平方米,顶平。东北面烧土较多。探采的遗物有红砂陶鬲足、把手、口沿,以及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罐片等。
台147 后圆头 北临公路,南坡下有平山村,东北有河流入长江,西北越公路是和平庄,这里与山冈相接,其余三面都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长约70米,墩顶平坦突出地面约5米。西部的灰土较薄,中部遗物还丰富。遗物有石锛、砺石、红砂陶鬲足、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罐片等。
台20 团山公园 在卸甲甸的北面南厂门内,东南距江边约500米。遗址为突出地面约10米、近于圆形的平顶土墩,直径约90米。墩顶辟为公园,墩上满布红烧土。遗物有残石锛、红砂陶鬲足和甗腰、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等。
以上几个遗址除江北的团山公园外,都分布在两山间的河谷地带,河谷狭窄,河流皆向北流入长江。在这些遗址中,方山墩遗址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它所处的环境在这类遗址中也是典型的。
(三)南京西南沿江区
这一地区西沿长江,南起宁镇山脉西南端的铜井镇和朱门镇,北至南京市的西善桥,东面以大山、牛首山、祖堂山、云台山、莺山为界。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25公里。江边的三山等山与牛首等山东西对峙,当中沿宁芜铁路两侧为一条狭长的平原。西善桥的运粮河与板桥镇的板桥河在大胜关汇流入长江。江宁镇也有河,南通陆郎桥,在镇的西北入江。这三条河就是古代所称的新林浦、板桥浦和江宁浦,现在都可航行较大的木船。这一区域里分布的遗址较多,已发现的有西善桥附近的太岗寺遗址,板桥镇附近的罗山遗址,江宁镇附近的大龙山、小龙山、东神子山、西神子山、窑冈子、砚石山、乔家山、磨子山和小山头11处遗址。陆郎桥和朱门镇一带,还存在着不少的遗址,留待将来再去续查。以上已调查的11处遗址,分述如下。
台117 太岗寺 在宁芜铁路西善桥车站东南约300米,北距金家庄约50米。周围有水田及小河,稍远有山冈。遗址东西长约110米,南北长约130米,突出地面约8米。顶平坦,满布灰土,文化层厚约4米。遗物有红砂陶鼎足和鬲足、灰色绳纹陶片、黑皮磨光陶片、几何印纹软陶及硬陶片等,另外还有兽骨。
台128 罗山 在板桥镇南面1.5公里,东距石湖村约200米。周围有水田及小河,西有石甲湖,东为板桥河。遗址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60米,突出地面约10米。顶平,灰土多,遗物亦丰富。遗址南部为近代的乱葬地。遗物有红砂陶鼎足和鬲足,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片等。
台125 窑冈子 在小龙山东约200米,东北距徐家场约50米。东北为山冈,四周有水田及小河。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60米,墩顶高低不平,西部高约3米,东部只有1米多高,成阶梯状。西部灰土较多,并有红烧土。遗物以红砂陶为主,有鬲足等,此外有少量的几何印纹硬陶片。
台122 大龙山 遗址为断山凹村三个丰富遗址中之一个。这毗连着的三个遗址,大龙山居中,而且最为丰富。它在断山凹东北约200米;西北3.5公里到长江,东、西、北面都是水田,南面与小龙山只隔30米,西南与砚石山只隔40米。遗址突出地面约10米,顶平。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70米。灰土色浓而厚,东坡因筑铁路而稍被破坏,可看到文化层厚达5米多。采集的遗物,计有:椭圆形石斧,石锛。陶片有:(1)红砂陶,大型的鬲和甗的残片;(2)绳纹陶大罐破片;(3)黑皮磨光陶罐底部;(4)春秋、战国时的几何印纹硬陶罐破片,印有回纹。此外还有牛肢骨,以及战国至汉代的白色无釉硬陶片等。
台123 小龙山 在大龙山南约30米。西南、东南和东北有小河及水田。遗址突出地面约4米,面积约2 800平方米。虽不高大,但灰土浓密,遗物丰富。采集的遗物有红砂陶鬲足和口沿、黑皮磨光陶豆的圈足、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片及砺石、兽骨等。
台124 砚石山 在大龙山西南约40米。南面山脚下为断山凹村,村前有小河。西面是山冈,东、南为水田。遗址东西和南北都长约100米,突出地面约有12米,山顶平坦,西部稍高。灰土堆积甚厚。遗物以红砂陶为最多,其他如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均有。
台126 东神子山 在大龙山东南约600米,东南距小西村约200米,四周是水田,并有小河环绕。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60米,顶平,突出地面约6米。灰土堆积不多,遗物少。仅采集到少量的红砂陶和几何印纹硬陶碎片。
台127 西神子山 在东神子山西20米。西南为山闸村和山冈,其余几面皆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45米,南北长约50米,顶平,突出地面约6米。从北面断崖上可看出文化层厚约2米。遗物不甚丰富,采集的有红砂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碎片。
台150 乔家山 遗址在江宁镇东300米。南沿江宁镇的大河,它西北通长江。西隔铁路与山冈相接,西北有雷古村,东、北二面是一大片水田。遗址突出地面约10米,顶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50米,为一约有3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近因为筑堤防汛,曾挖用遗址南面的土,遗物露在外面,从断崖上可看到文化层堆积甚厚,下面与河堤相齐。采集的遗物,有石锛。陶器有一件残缺1/3带印纹的陶拍。陶片种类有红砂陶的鼎足、鬲足、罐的口沿等,红色细泥陶的鼎足,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春秋、战国时代的几何印纹硬陶片。另外还有战国至汉代的白色印纹硬陶片及直条纹和绳纹的破瓦片等。
台149 张家磨子山 在江宁镇西南约1公里,东南山脚下有张家村,西北距长江东岸约3公里,东、南均为水田,东北有小河通长江。遗址为一突出地面15米的小山,南北长约80米,东西长约70米,顶平,近于圆形。西南有烧土,文化层不厚。遗物甚少,有红砂陶鬲足、印纹软陶和硬陶罐片。
台148 小山头 在马大村的西南端,西面连山冈、其余三面皆为水田。遗址在小山头的东段,原来面积约有50×40米,现北部已平为打谷场,只剩下南端一部分,突出地面约3米。遗物有石锛、石杵、红砂陶鬲足、罐片和磨光灰陶镂空豆的柄部等。
板桥镇与江宁镇相距只有9公里,而遗址密集,大部分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甚厚,地表面上暴露的遗物也丰富。以大龙山和乔家山二遗址比较典型。
(四)慈湖区
这一区域地属马鞍山市,以慈湖镇为中心,北至安徽与江苏分界的大山,西至长江及江边的马鞍山和鼋头矶,西南至西山,南至雨山,东至葛阳山。在这南北长约8、东西宽约3华里的地区内,地形周围是大山,中部为平原,湖沼星罗棋布,近山处有小的冈峦起伏。遗址多发现在湖沼沿岸,但接近土冈。我们勘察了5处,分述于后。
台112 慈湖馒头山 在慈湖镇西约200米,墩西北有北塘,正西隔10米洼下地即木头山。四周为河塘和水田。遗址形圆如馒头,高10米,顶平,面积约100×50米。地表灰土、烧土普遍,断崖上可看出文化层不厚,遗物也不丰富。出土有红砂陶的鬲及扁足鼎片,印纹软陶罐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
台113 李家山 在马鞍山市东北约半公里许,北、西、东三面为小湖所包围,南面为洼下的水田。遗址作条形,高约12米,面积100×50米,顶平,南部成缓坡。西部有深灰土,东部有烧土,含遗物颇多。有红砂陶鬲片、印纹硬陶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陶垫1件、砺石1件。遥望湖沼对面还有土墩存在,因天晚未去调查。
台114 大神头 在马鞍山市的金家庄西南半千米许,在沙村东南150米。墩一周为水田及大塘,其南面的大洼塘有似湖泊。遗址突出地面约8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70米,作长方台形,顶平,惟西部较低。全墩地表深灰色土普遍,包含文物极丰富。陶片以红砂陶为主,有空心尖足鬲、圆柱鼎足、扁形鼎足及盆形器很多。还有黑皮磨光陶,多豆形器。另有春秋、战国和汉代的印纹硬陶,多罐形器,纹饰多菱形纹与回字形纹。本遗址为一个很丰富的滨湖台形遗址。
台115 小神头 在大神头东,仅隔约10米的一洼下水田,环境与大神头同。遗址近条形,顶平,面积为100×50米,高7米。灰土普遍,遗物包含不丰富,与大神头相同,未采集。
台116 沙村 在金家庄车站西南半千米许,一周为水田及池塘,与大神头南北相望。遗址面积100×100米,高出水田2—3米。整个墩上建有房屋,称为沙村,房屋的地表及墙均用含陶片的灰土造成。在村西南隅有一突出地面2、直径约10米的土墩,灰土色浓,含物丰富。遗物有红砂陶鬲片,绳纹陶罐片,残石器2件。
以上各遗址中,以大神头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
(五)秦淮河区
这一地区,北至宁镇山脉西段的紫金山、青龙山、汤山、九华山,西至牛首山、吉山、云台山,南至横山、小茅山和溧水南门外的大山头,东至茅山山脉。在此东西长约50、南北宽约40公里的地区内,一周是大小山脉,中部为近盆形的平原。各山余脉,冈峦起伏,冈与冈间,形成一个个小山沟,各沟都有大小溪流贯穿其中,这些溪流,都是直接或间接流入秦淮河的。在沿溪近冈的地方,多有一系列的台形遗址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土冈环绕中,形成一个小盆地,在盆地边沿近土冈处,也有成群的台形遗址发现,但是这种情况不多。
秦淮河共有两条主源:东源自大华山至句容、赤山湖、湖熟、西北村、南京中华门、下关三岔河入江,长约90公里;南源出溧水东芦山至柘塘、秣陵关、西北村与东源合流,长约40公里。两源共计长约130公里。
在此广泛地区内,这次新发现的遗址共58处,另有15处为1951年发现的,未计在内。这里最突出的是遗址密集。为了便于叙述,根据遗址自然分布情况,分为10个小区:南京中华门外岔路口一带11处遗址;江宁秣陵关一带9处遗址;江宁解溪一带6处遗址;江宁湖熟一带4处遗址;江宁土桥一带2处遗址;句容四郊6处遗址;句容郭庄庙一带9处遗址;句容葛村一带8处遗址;溧水西郊1处遗址;句容天王寺一带2处遗址。
现将10个小区的遗址,分区叙述于后。
1.岔路口一带遗址
台104 毛家山 在东瓜匙窨子山遗址北脚下,中隔一沟约4米。在北面和西面近土冈,东面和南面为平地。遗址高5米,四隅倾斜,面积约90×35米。地表有灰土,含遗物少。有红砂陶罐与盆片,印纹软陶罐片等。
台17 窨子山 位于南京中华门外8公里,在窨子山村北边。东为一片平原,西、北两面有土冈,一周仍为平地。遗址面积为90×80米,高9—12米,顶平。灰土普遍。1952年曾试掘二沟,知文化层厚2.8米,上层1.5米为扰乱土层,下部文化层单纯,有铜镞与石器并存现象。石器有斧、锛、镞、砺石;铜器有殷式镞;陶器有红砂陶鼎和鬲片,黑皮磨光陶片等;还有鹿骨与兽骨等。此遗址曾试掘过,因还没有报导发表,故列入新发现的遗址之内。
台141 郭家后头山 东为郭家山,西、南、北三面为水田和小溪,外围为土冈。面积约200×100米,高8—9米。中部低洼,南北两端各自成平面,上有灰土及烧土屑,遗物不多。有红砂陶鬲、鼎片,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印纹硬陶片。
台111 麻田神子山 在麻田村东南约100米,南面10米许即土冈。除南面为较高的平地外,其他三面均为水田。墩面起伏不平,高6米,面积约140×120平方米。灰土和烧土屑分布地表很普遍,含遗物多。遗物有红砂陶鬲片和印纹软陶片。
台107 姑塘神子山 在小古山遗址西约30米,西北距东王村约30米。一周有小河。遗址高约5米,面积120×70米。地面灰土及遗物较少,惟北部灰土浓而且厚。采集到残石器1件,红砂陶鼎和鬲片,黑皮磨光陶瓿片,春秋、战国或汉代的印纹硬陶瓿片。
台106 小古山 在姑塘村北100米,东距宝于墩约40米,西距韩府山约150米。一周为平地,其外近处有土冈。遗址高约3米,面积约50×30米。顶平,地表灰土和遗物不多。有红砂陶鬲片,春秋、战国时代的印纹硬陶瓿片等。
台105 宝于墩 在曹村北约200米。四周低下,近处有土冈。遗址高约7米,面积约为75×60米,顶平。北部灰土普遍,含遗物丰富,南部断崖上有灰土文化层。遗物有石锛1件,红砂陶尖足鬲及圆足鼎片,印纹软陶罐片,黑皮磨光陶瓿片。
台16 橙子墩 在江宁县中学东约60米,东距岔路口约150米。四周为水田,田外有土冈。遗址面积约70×60米,高7米,顶上由北向南倾斜。灰土普遍,北部更浓,有丰富的遗物发现。石器有锛、镞,陶器有红砂陶鬲、鼎、罐等片,黑皮磨光陶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片。此遗址在1952年即发现,因没有报告发表,故列入新发现的遗址之内。
台109 孙家山 东北距民塘村约500米,北距冈山村约200米。墩四周为水田,水田外边有小冈环绕。遗址高2米,面积约180×120米。顶平,惟四周倾斜。全墩多黄土,东部地表灰土及烧土普遍,含遗物不多。遗物有红砂陶圆足鼎片,印纹硬陶瓿片。
台108 周家山 在牌头村西约200米,东、西、北三面为百家湖所环绕。遗址高约6米,面积约70×50米,墩近圆形,顶平。地表为黄色熟土,在冲刷沟中,可见灰土层,含遗物颇多。有陶垫1件,红砂陶鬲、罐、把手等片,春秋、战国时代的印纹硬陶片。
台110 崔家山 在殷巷西南约200米,北、西、南三面为殷巷大河所环绕,且有水田。遗址面积约150×70米,高约5米,顶平,惟北部较高。墩呈漫坡状,南坡多浅灰土,含遗物颇多,东北部为黄灰土,遗物少。遗物有:残纺轮1件、陶垫1件,红砂陶鬲和鼎片,印纹软陶和硬陶片。
2.秣陵关一带遗址
台139 荷花墩 在糕饼店村西约50米,一周为水田和池塘,田外一周为土冈。遗址高7 米,面积约70×80米,顶平。地表全为灰土和烧土,南坡呈阶级状,包含遗物颇多。有石锛,红砂陶鬲片,黑皮磨光陶瓿片。
台138 沟墩 在江宁县东善乡元山街南50米,北距元山头约400米,东南紧靠沟墩村,西面与南面有河通陈家桥。墩西北高,东南低,成条形,顶平坦,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40米,突出地面约10米。全墩边沿显出浓灰土及烧土。遗物密布,以红砂陶为主,有实心和空心尖足鬲及罐片等,其次有印纹软陶罐片,还有春秋、战国时代印纹硬陶瓿残片,上有回纹、篮纹等纹饰。此处为一极丰富而标准的大型台形遗址。
遗址南约1公里,有个胭脂村,与沟墩遥遥相对,中隔一水田。村在一土冈的西坡上,坡上有春秋、战国时几何印纹硬陶片和早期的红砂陶鼎足等。距村西约100米有一条大溪,系由西向东流,另一条小溪由西南流入其中。小溪入大溪处的西岸,距地面1.5米深处,在1957年6月,搬运工人李学富同志因捉鳝鱼,挖出东周时期铜鼎一件,别无他物。南京博物院得讯后,于同年8月5日前往调查,了解铜器出土地点,当时因农作物将成熟的关系,未扩大发掘。这鼎器身不深,圜底,腹部外表有烟痕,器身显出铁锈,器内壁有蜂窝,底上未见铸痕;三足较长,足底作马蹄状;口沿直,两耳在口沿上,耳形长方外侈,有长方形空间,耳外有回纹,上有点线成行。器外壁上部有双环纹一周,分为三组,每隔五个双环纹,其间有圆涡纹,惟涡纹内两涡一组,与一般的三涡一组异,器身下部有弦纹一周,可能弦纹处为铸造时上、下范衔接处。总的来说,这鼎具备周代铜器一般特点,但又有独特之处,也许表现着地方的特点。
台140 陶村后头山 在西汉桥东、陶村东北端,东距引山500米。墩四周为水田和池塘。遗址面积为100×60米,高8米,顶高低不平。东部灰土色浓而多,遗物丰富。石器有锛,陶器有红砂陶扁足鼎和尖足鬲片,黑皮磨光陶片,印纹软陶片。
台67 墩墩山 在后晋村,墩南坡即村所在。墩一周为水田,有流水三面环绕。面积约40×20米,高出地面约4米,顶平,北高南低。在断崖上,看到约2米厚的浓灰土层,所含遗物多红砂陶,地表散布亦多。遗物有砂陶鬲、鼎、甗等残片,印纹软陶片,汉代绳纹罐片。
台69 小墩山 在磨子山遗址西约30米,其间只隔一条水田而有西中村,北150米即土冈,墩周为水田及水塘。遗址作南北长条形,面积约100×80米。全墩灰土及遗物普遍。有红砂陶鬲、鼎等片,黑皮磨光陶盆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
台68 磨子山 在中村东约200米,北隔一水约60米即土冈,中村就在这冈上。墩一周为水田、小溪及池塘。遗址高5米,为一椭圆形土墩,似磨盘故名,其直径约60米。因修堤铲去墩表草皮,露出灰土、烧土,遗物极多。石器有钺1件,陶器有红砂陶鬲、鼎、甗等残片,灰色磨光陶盘片,汉代绳纹罐片。
台65 秣陵神墩 遗址紧靠秣陵关中学东边,一周都是小塘,南有秦淮河向西流。墩一周被破坏露出断面,文化层厚,包含遗物多。墩顶上基本平坦,惟西北较东南略高。墩上有后代堆积,约厚1米。据当地群众传说,太平天国时曾在墩上筑炮台,他们曾多次发现铁和铅的弹丸。遗址突出地面约5米,现有面积为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
我们曾在遗址的西北部和中部,开小探坑两个。一坑在墩顶正中,长3米,宽2米,其文化层层次是:0—1.5米为松灰土,在0—0.9米土层中,除早期遗物外,还有汉代半筒瓦、六朝瓷片及明、清砖瓦;0.9—1.5米土层中,早期红砂陶片更多,还有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瓿、罐器等片;1.5—1.9米为灰土,1.9—2.4米为五花杂土,这两层土质较硬,含物纯为新石器时代遗物;2.4—3.8米为浓灰土,土质松,含物亦纯为新石器时代物。另一坑在墩的西北边缘上,长宽各3米,坑上层早被挖去,现在0—2.5米全为灰土,其中间隔0.5米厚的五花杂土两层,各层的土质均较硬,多含红烧土块,南部尤多,土层堆积均匀,内含纯为新石器时代物,其中石器颇多。本坑所出红砂陶,多手制,有鬲,多空心尖足,亦有鼎,多三角式扁足的大鼎和圆足的小鼎。印纹软陶,多罐形器,有雷纹与编织纹等纹饰。黑皮磨光陶,有豆、罐、瓿、罍、盘,还有小平底大敞口盌,轮制。有泥质灰色较大的盆、罐,多有绳纹及附加堆纹。有纺轮和小陶垫等。石器有小型的有段石锛、穿孔刮削器(图二:3),以及砺石等。
台66 大坟滩 在三里湾傅家村北约50米,在奚家小村东旁。一周为水田及小溪。遗址高2米左右,呈漫坡状,面积约100×30米,南北两部高起。全墩灰土及烧土块普遍,含遗物颇多,惟多春秋、战国及汉代遗物。遗物有:红砂陶扁足鼎、罐等片,除新石器时代遗物外,还有质松而坚的粗砂陶,火候高,多为汉代遗物,还有汉代砖瓦。此遗址原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文化遗存叠压其上。
台70 回龙庵 在南庄村东南约30米,紧靠秦淮堤。墩西面、南面有张家渡及大河滩,为秦淮河东源转弯处。遗址高约3米,当地逐年用土作堤,破坏严重,现存面积约50×30米。全墩露出灰土和烧土屑,上有近代建筑物。遗物有红砂陶扁足、鼎片和印纹软陶片。
3.解溪一带遗址
台73 王墅蛇墩 在下王墅东约20米。一周为水田和池塘,东、南、北三面很低。遗址高6米,南高北低,东部较洼,面积约100×50米。墩表面全为灰土和烧土,含遗物颇多。有石镞1件,红砂陶鬲、鼎等残片及把手,黑皮磨光陶罐、瓿等片,印纹软陶罐片。
台72 周望磨子山 在周望村西约200米,一周为流水及水田。遗址面积约60×50米,高5米,顶平,形如磨子故名。全墩有灰土,厚约2米,遗物多。有残石器1件,红砂陶鬲、钵等残片及把手,印纹软陶及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瓿片。
台71 佘墩 在前西乡村东约80米,村西有土冈。墩周有水田和池塘。遗址面积80×40米,高4米,顶平,北高南低,成漫坡状。地表全为灰土、烧土屑及含砂陶片。遗物有红砂陶鼎、鬲等片,汉代印纹硬陶罐片。
台74 土地庙墩 在解溪镇西约100米。墩一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60×40米,高约5米,形如馒头,墩上有土地庙故名。有灰土及烧土,地表为近代砖瓦所掩盖,早期遗物较少,有红砂陶鬲片等。
台75 猴子墩 在东库村西约250米,紧靠圩堤。一周全为圩田及水滩。遗址面积约100×60米,高出田面约3米。上部因修堤用土而被破坏,全墩灰土、烧土成面。遗物暴露极多,有纺轮、陶垫,红砂陶尖足鬲、扁足鼎片,黑皮磨光陶瓿片,印纹硬陶罐片等,还有兽骨。
台76 佘豆欧 在后三冈村南约200米,西有杨柳冈,距冈西村约400米。一周为水田及往东流的小河。遗址面积约100×60米,高5米,顶平。墩上灰土普遍,似有已毁的建筑物。遗物少,有红砂陶鬲足及罐片。
4.湖熟一带遗址
台137 东北冢 在石家边村东北约35米,一周有水田及池塘。遗址面积约140×90米,高2米,顶平,惟西高东低近坡状。灰土及烧土块普遍。遗物少,有红砂陶鬲、罐等片。
台81 赵家山 在石家边村南50米,一周有水田及池塘。遗址面积约170×120米,高2.5米,顶平。有浅灰土,颇普遍。遗物不多,有红砂陶鬲足、印纹软陶罐片等。
台82 老坟山 在钱家边村东北约20米,一周有水田及池塘。遗址面积约170×80米,高1.5米,顶平,西部较高。地表灰土及烧土屑极普遍。遗物多,有红砂陶鬲足等。
台83 蓑衣山 在钱家边村东南约75米,一周有水田及池塘。遗址面积约50×20米,高1米多,顶平。地表浅灰土普遍。遗物少,有红砂陶罐片等。
5.土桥一带遗址
台95 露水墩 在土桥镇南约1公里,秦淮河的支流从遗址东南绕过。一周为水田,外围有土冈。遗址面积约120×80米,高6米,墩周边呈阶梯形,顶平。地表灰土普遍,东部较浓。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黑皮磨光陶瓿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瓿片。
台96 茅前墩 在戎冈头村东南约500米,秦淮河支流从墩西面流过。墩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90×20米,高5米,东南呈漫坡状,顶平坦。灰土、烧土密布。遗物多,有砺石,红砂陶鼎、鬲、罐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等。
6.句容四郊遗址
台101 神面山 在小心庄村的西端,西南30米有一小河流入秦淮河。东南500米外为山冈。遗址面积约60×40米,高5米,顶平。地表灰土少,惟南部断崖上现出1米多厚的文化层。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黑皮磨光陶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等。
台102 下甸城头山 在燕窝村东北150米,墩下一周为水田和沟渠,西部外围有土冈。遗址面积约200×150米,高7米,顶平。全墩地表为灰土,西部土色浓,含多量烧土,从东部断崖上可看到文化层约厚4米。遗物有石锛、石刀,红砂陶鬲、鼎、罐片,印纹软陶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罐片等。
台100 和尚山 在冈下村西约50米。墩西北与东南隅有池塘,北为水田,南面外围有土冈。遗址面积约70×60米,高4米,顶尖状。在耕土地表上暴露的灰土颇浓。遗物多,有石斧,红砂陶鬲片,黑皮磨光陶,印纹软陶,印纹硬陶瓿片等。
台93 王家山 在褂子沟村西北约200米,墩南500余米为北山。墩一周为水田,西有土冈。遗址面积约150×80米,高6米,顶平,东部宽。地表有灰土及烧土很普遍。遗物多,有红砂陶鼎、鬲、把手片,黑皮磨光陶瓿片,印纹软陶罐片,印纹硬陶罐片等。
台94 三台阁 在褂子沟村西北约150米,东北隔50米即王家山遗址。一周为水田,西有水沟通秦淮河东源。遗址面积约100×100米,高约7米,顶平,南部呈坡状。墩上全为灰土。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印纹软陶罐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瓿片等。
台99 王埠乌龟墩 在王埠村西约50米,墩南脚是秦淮河的支流,又名北河。墩四周是水田。遗址形椭圆如乌龟,面积约120×60米,高4米。在地表有灰土和烧土。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印纹软陶罐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等。
7.郭庄庙一带遗址
台87 小沈头山 在望人桥村东南约130米。墩所在地较高,墩周仍为洼地,外围有水田及圩田。遗址面积约70×55米,高1.5米,顶平。地表全为灰土及烧土屑。遗物少,有红砂陶鬲、鼎等片。
台86 大沈头山 在望人桥南约180米。墩周平地略高,仍为水田及池塘,东南为圩田。遗址面积约70×65米,高2.5米,中部高,边缘稍低,顶平。地表全为灰土及烧土。遗物少,有红砂陶鬲、鼎等片。
台84 大山墩 在小花茂村东北20米,一周有水田及池塘。遗址面积约50×20米,高1米,顶平。灰土普遍,遗物集中墩西部,有红砂陶鬲、罐、鼎等片,黑皮磨光陶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等。
台85 蟹子山(又名蛤蜊山) 在小花茂村东南30米,一周有水田及池塘。遗址面积约50×20米,高1米,顶平坦。地表灰土普遍。遗物少,有红砂陶鬲、鼎等片。
台131 小山边 在东冈头村南约170米,东距大山边约40米,再东为土冈。一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60×40米,高4米,东高西低,顶平。全墩表面为灰土及烧土屑。遗物有红砂陶鬲、鼎、罐等片,黑皮磨光陶片,石球1个。
台130 大山边 在东冈头村南约170米,东有土冈,南有甲山,四周为一片水田。遗址面积约60×50米,高5米,顶上北高南低,呈缓坡。地表有灰土及烧土。遗物少,有红砂陶鬲、鼎等片。
台80 窦家小山墩 在窦家边西北约200米,南有大利村。周围为水田。遗址面积约65×60米,高2.5米,顶平,中部较高。全墩地表为灰土及烧士屑。遗物有石器残片,红砂陶鬲、鼎等片,黑皮磨光陶片,印纹软陶罐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片等。
台79 神山墩 在窦家边西北约100米,东北300米有信西冈,一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100×50米,高出地面约2米。墩东高西低。地表灰土普遍,中部色更浓。遗物多,有残石器,红砂陶鬲、鼎、罐等片。
台129 魏家神墩 在魏家庄北端,南、北二面近土冈,甲山在其南。一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27×20米,高约4米,顶平。全墩地表为浅灰土,墩坡烧土及遗物颇多,有红砂陶鬲、罐等片。
8.葛村一带遗址
台78 蒋家乌龟墩 在丘山东北脚下,蒋家边村西约300米,墩西隔300米水田,即为土冈。遗址面积约80×50米,高6米。全墩椭圆形,北部向外突出如龟头,顶平,地表为灰土。遗物颇多,有红砂陶豆片,黑皮磨光陶瓿片,印纹软陶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等。
台119 下山地墩子 在下山地村东约250米。周围有水田及池塘,外围东、西两面有土冈。墩近圆形,面积约65×50米,高1米,顶平。地表灰土及烧土不普遍,但有集中处,其所含遗物亦如此。有石锛,红砂陶鬲片,印纹软陶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
台77 白蟒台(又名牛屎坯) 在湖熟镇东南约15公里,有两座小山,叫做丘山和大山,它们属句容县葛村乡。在丘山东麓1.5公里有个小钱村。村西南约200米即遗址所在地。遗址在一个谷地中,为一个突出平地8—10米的土墩,顶上极平坦,墩作条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60米。全墩地表灰土与烧土块屑普遍,红砂陶片密布,为一标准的江南台形遗址。据采集的遗物看,内含物以红砂陶为主,有梯形扁足鼎,实心和空心的尖足鬲,还有敞口小罐。细泥磨光陶,比例较小,器形有瓿、罍、罐等,纹饰有细绳纹、附加堆纹和菱形编织纹等。还有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几何印纹硬陶,器形以罐为多,纹饰为回纹与各类编织纹。此外还采到页岩石锛1件,单面刃。
台120 猴墩 在山前村南约500米,一周为水田,水田外东、西两面为土冈。面积约12×25米,高约1米,顶平。地表全为灰土及烧土屑。遗物多,有红砂陶鬲、鼎等片。
台121 刘家神墩 在刘家庄东约70米。一周为水田,水田外东、西两面有土冈。墩椭圆形,面积约20×15米,高约5米,顶平。灰土普遍,色甚浓,墩边沿多红烧土。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等。
台98 南便山 在东坪村北约100米,北距侯头村200米。墩西有都包圩,一周为洼地水田。墩呈馒头状,一周倾斜,高4米,面积约150×100米。墩西部浓灰土普遍。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印纹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台142 牌坊山 在枕头山南120米,墩周有水田,外围东面是一片圩田。面积约75×60米,高5米,顶平。全墩有灰土。遗物多,有红砂陶罐片。
台143 培墩 在盛家边南10米。一周为水田及池塘。面积约75×65米,高6米,顶平,墩东高西低,成坡状,浅灰土到处都是。遗物有红砂陶鬲片。
9.溧水四郊遗址
台97 神子头 在方便村东南50米,南边约500米有大山,墩周为水田,西有小溪。遗址面积约100×70米,高7米,顶平。地表灰土普遍,南坡烧土多,西部因水冲刷,现出断崖,看出文化层厚约5米。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罐片,黑皮磨光陶罐、瓿片,印纹软陶罐,汉代的印纹硬陶罐片等。
10.天王寺一带遗址
台144 神世墩 在老塘村南约60米,一周有水田及池塘。面积约75×60米,高4米,顶平。地表灰土、烧土普遍。遗物多,有红砂陶鬲片和印纹软陶罐片等。
台145 林塘墩 在赵家巷东约100米,南边有天王寺,墩周有水田及池塘。面积约90×75米,高1.5米,墩形不规则,顶平。全墩有灰土。遗物有红砂陶鬲片。
秦淮河区新发现的58处遗址中,以白蟒台、沟墩和秣陵神墩3处遗址,比较典型。
(六)宝堰河区
这一区域系句容、丹徒、丹阳、金坛各县的交界地区,属于宝堰河流域。宝堰河发源于高骊山南麓,经东昌街、宝堰镇,由九里河、香草河入丹阳练湖。本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区内沿宝堰河及其支流两侧,多小山和土冈,而靠河岸处却为平地,推测可能会发现一系列的台形遗址,我们已发现一处。
台103 大坟头 遗址在洛阳观西,隔一洛阳桥,即周上村遗址在周上村南,隔河约100米,南约500米为土岭,墩周为水田。墩高7米,顶平坦,略北高南低,中部有洼下水田一块。全墩南北约长180米,东西约宽120米。地表灰土普遍,有红烧土块一大片,其直径约30米。包含遗物颇多,基本上与其他的台形遗址相同,仍以红砂陶为主,有尖足鬲和扁足鼎,还有黑皮磨光的盆形陶片,以及砺石等物。
(七)高资河区
这一区域东有五洲山和十里长山,西为出产高资白色大理石的香山,北临长江,南至高骊山和㔶船山。这一带山势雄伟,海拔高达三四百米,高资河就承受这些高山之水,沿丹徒县石马庙和高资镇,流入长江。这是一条狭长的河谷,东西仅宽1—2公里,南北长有8公里。我们在这河谷里发现有赵家窑的团山、毛家庄的磨盘山和石马庙的沙子台3处遗址。
台64 毛家磨盘山 在高资镇南约3公里,毛家庄的西南100米处,西北距香山脚下只有50米,东距高资河约300米。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40米,突出地面约4米,顶平。灰土甚普遍。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纹软陶和硬陶,汉代的釉陶碗片。
台63 赵家团山 在高资镇东南2公里,北距赵家窑约60米,西南距高资河约100米,东南到五洲山脚下约200米,西南到香山脚下约300米。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40米,突出地面约7米,顶平。墩上满布灰土,西北及北面断崖上烧土甚多。遗物有红砂陶鼎足、鬲足、罐片等,黑皮磨光陶瓿片,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片等。
台118 砂子台(又名冈阴台) 这一带山高谷窄,地区狭小,遗址分布不多,已发现的3处遗址,遗存还算丰富。砂子台遗址在石马庙镇句公路的南面。它在大山环抱中,西南5公里最高的山是海拔450余米的高骊山,相距只有2公里的平顶大山是㔶船山,它的北麓阶地称为高山上,隔一条山沟与遗址相接。西面有王山,东北的大山是十里长山,高达海拔370余米,再北有五洲山,亦高达海拔300米。北有信义坝河,源出十里长山南麓,经过遗址下面。北流与高资河相会入长江。遗址的东坡下有丁家村,东、西、北三面为水田,南隔山沟与高山上下面的山坡相接。这遗址较大,东西长约120米,南北长约110米,突出地面约10米,顶平坦。南部多黄土,北半部的灰土甚厚,暴露在地面上的遗物亦较丰富。我们采集的石器,有锛、斧、刀、矛头残部和砺石等,锛形分扁平和侧面呈三角形的两种。陶片有红砂陶,有大型的空心甗足、鬲足、实心鼎足、罐片等,黑皮磨光陶的罐口沿,几何印纹软陶片,其花纹多编织纹,春秋、战国时的几何印纹硬陶片,其花纹有菱形格纹、波浪纹和回纹等。汉代的带釉陶片。
(八)镇江区
这一地区以镇江市区为中心,西至五洲山,东至丹徒镇横山(又名洪山),北沿长江,南以十里长江和官塘桥的四明山为界。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8公里。当中被观音山和九华山等山分成东西两部分。在镇江的西南郊七里甸到乔家门一带,有龙脉桥的团山、檀山村的松子头和蒋家门的木鱼墩3处遗址;在镇江东南郊丁卯桥与官塘桥之间,有冈子下的小团山、丁卯桥的马迹山、四明山北面的陈家团山和吴家团山4处遗址。
台58 龙脉团山 在镇江市西南郊七里甸南面1公里,西距龙脉桥约150米,在五洲山与九华山之间的谷地中。在众山的包围中,形成一条500—1000米宽、4公里长的谷地,几座大山的水流至龙脉桥附近汇合,再往北4公里入长江。遗址四周都是水田,山洪爆发时,水田悉数被水淹。遗址是突出在水田中高约5米的土墩,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60米,近于圆形,四周成漫坡状,西北部有阶梯,墩顶平坦。东部灰土色很浓。采集的遗物,红砂陶有空心尖锥形鬲足、扁平三角形鼎足、甗腰和口沿,带编织纹的几何印纹软陶,春秋、战国时代带回纹的几何印纹硬陶等。
台59 松子头 在龙脉桥东南约500米,东坡下有袁家檀山村,东南约1公里到榨树(诈输)冈,四周是水田。选址东西长约120米,南北长约60米,突出地面约5米。顶平。全墩满布灰土,中部和东南部灰土最浓,西北部烧土较多。遗物有石斧1件,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等。
台60 蒋家木鱼墩 在龙脉桥南约1公里,东有河通龙脉桥,四周皆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130米,突出在水田中。顶平,南北两端高约7米,中部稍洼,墩上满布灰土。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纹软陶和硬陶。
台61 冈子下小团山 在镇江南门外1公里,西距冈子下村约100米,四周都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50米,突出在水田中,西北高约6米,东南略低。墩顶四周曾挖过战壕,将边缘破坏,在东南断崖上显出灰土甚浓。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纹软陶和硬陶。
台62 马迹山 在小团山东南约400米,北距戴家巷只60米,再北即为运河,四周是水田,南有小河。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110米,突出地面约7米,顶平。中部灰土较多,其余地方为灰土和黄土。遗物不算丰富,有红砂陶,印纹软陶和硬陶。
台135 陈家团山 在镇江南门外约3公里,东坡下有陈家村,北端隔10米洼地与严家冈相接,东、西、南三面都是水田,西坡下有小河。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50米,近圆形,突出地面约7米,顶平。灰土甚浓。遗物有石刀1件,红砂陶鬲足、罐片,印纹软陶和硬陶片。
台136 吴家团山 在陈家团山南400米,东距吴家村约200米,西距三里冈约300米,南到四明山脚下约500米,东南有小河通官塘桥,西坡下与小山冈相接。东、南、北三面都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60米,略呈圆形,突出地面约4米,顶平。灰土浓。包含遗物亦丰富,有红砂陶、印纹软陶和硬陶片。
本区域遗址亦分布在河谷中,而以龙脉团山比较典型。
(九)上党区
由于调查时间急促,这一区内只发现了遗址一处,而遗址所紧靠的河流,其上、下游都未经勘查,可能其间还有许多遗址存在。这一区域在丹徒县东南,西北有十里长山,北有九华山,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此间有河自石马庙西南的赣船山和高骊山的东南麓流下,经上党东入丹阳的练湖。在河的南北两岸都是土冈起伏,因之河流经过沿岸,形成一条河谷。我们发现的遗址,在河的中部支流陆村附近,位于近山冈的河滨。
台34 仙子墩 遗址在丹徒县西麓乡陆村西南约400米,陆村在一土冈的坡上,遗址南约500米也为土冈,冈上有夏侯村。墩一周都是水田。紧靠遗址西端,有河自西而来,至遗址下分为南北二小河沿两侧东下,至遗址东端时,两小河又合为一流,因之遗址西端,逐年受大水冲击形成约6米高的断崖,在断崖上可以看到文化层厚约3米。全墩西高东低,突出地面3—6米,顶平坦,墩形如月牙状,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处约80米。地表全为灰土,许多处灰土色极浓,红烧土很普遍,含遗物很丰富。采集的遗物有:石刀1件,一边刃;红砂陶有尖足鬲、扁足鼎、圆柱足鼎、腰部带手窝纹的甗等;几何印纹软陶,多罐形器,纹饰以编织为主,灰陶有罍形器,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几何印纹硬陶,有瓿、罐形器,纹饰为人字纹与回纹。此外还有鹿骨、野猪牙和其他兽骨等。
(十)辛丰区
这一区在丹徒县东南部,北有横山、雩山,东北有长山,东南亦为冈峦,运河从谏壁镇南流,经辛丰镇入丹阳境。此间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是一个小盆地,原有辛丰湖,现存许多小塘,当为湖沼遗迹。在这一区域内,现已发现了3处遗址,有2处在湖的南面。
台56 黄泥山 在沿街村东北约100米,西北距西石村约200米,北距人民坝70米,坝下有水。遗址面积约120×60米,破坏情形严重,但露出文化层很普遍,厚约1.5米。遗物有石戚1件,陶器有红砂陶鬲、甗片,黑皮磨光陶,印纹软陶罐片。
台54 申子墩 在辛丰镇北,距辛丰中学约200米,西约500米即运河,西、北两面有河水环绕。面积约170×70米,高约4米,顶平,中部较窄。全墩地表为灰土,西部从近代战壕断面上可看到文化层厚约3米,含遗物丰富。遗物有石斧、穿孔刀,陶器有红砂陶鬲、鼎、甗、盆片,印纹软陶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片等。
台55 沈头山 在辛丰镇东2.5公里,下沿村北100米,西、北两面有水,似小型湖沼,东亦有水塘。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70米,北高南低,高处约3米,多灰土与烧土,北部为遗址中心,被水冲塌,露出断面,知文化层厚2米左右。遗物有红砂陶鬲片,印纹软陶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片等。
(十一)谏壁大港沿江区
这一区由丹徒县的丹徒镇以东起,经谏壁、孩溪、大港镇,东至大路镇的西面圌山为止,为一沿长江南岸的条形地带,长约15公里,宽1—2公里。南有雩山、拉基山和大山。在这地区内,共发现遗址16处,其中谏壁的雪沟团山和月湖乌龟山2处遗址,在古代位于江的转折处,现已离江颇远,其他14处遗址,现在都还在滨江。
台57 土山口 在谏壁镇西北约600米,东北距癞鼋墩村50米,北距长江约300米。墩周为水田。面积约7 000平方米,高3米,顶平坦,向东南略倾斜,近条形。西部灰土色浓。遗物多,有石刀,红砂陶鬲、鼎片,黑皮磨光陶罐片,印纹软陶罐片,汉代的印纹硬陶片等。
台51 癞鼋村乌龟山 在烟袋山以西,东窑以东,北沿长江,南约100米即癞鼋墩村。遗址已被江潮破坏,北部破冲刷成陡峭的断崖,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只剩下50米。在断崖上暴露出灰层,约厚1.7米。出土遗物石器有锛、镞、刀及石钻心。陶器有红砂陶甗、鬲、鼎等片,黑皮磨光陶盆、鼎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瓿片等。
台50 烟袋山 在谏壁镇癞鼋墩村的北面。沿长江南岸,东自运河与长江交会处起,西至东窑,约长800米的地方,有三个突出的小土山。正中的一个最高,叫烟袋山;西边一个叫乌龟山;东边的一个无名。这三个土山排列成一条形。烟袋山西北山脚下与乌龟山有分界线,我们把东部两个土山统名为烟袋山遗址。烟袋山以东的地方比较低,文化层在小土山坡上,高处多黄土,惟含有红砂陶、印纹软陶及烧土屑。运河入口处灰土面积约250平方米,从河岸断面上可看出下层灰土色浓些,包含遗物多为新石器时代的,上层有汉代绳纹半筒瓦,南朝、唐、宋瓷片。整个遗址北部历年被洪水冲刷,坍出断面如悬崖绝壁,最高处约高18米,文化层厚1—3.5米。我们在1957年4月调查时,发现江滩上的残石器和红砂陶,多得几与河光石相等。据这情况推测,遗址中心地区,已被江洪冲刷殆尽。在光绪年间测量时,江岸还在此山以北100米。
由于谏壁中学教员朱维英同志和陈实等十几位同学的协助,采集的石器甚多。其中石锛、石镞占大多数,还有骨器、陶片、兽骨等。
石器完整的与残缺的达100件,大都是安柄的复合工具。其制法为打磨兼用,有的通体磨光。质料主要为闪长岩和页岩,大型石器如斧、钺多系闪长岩,锛、镞形器多系页岩。形制可分斧、锛、钺、刀、镞、剑形饰、砺石、石钻心、穿孔刮磨器等。
石斧 25件。分扁平与扁柱式两种。前者1件完整,形如牛舌,柄部稍窄,显打制痕,两面刃磨光,长28厘米;后者4件,均残,扁圆柱体,双面刃,通体磨光。另有1件,只存柄部一半,通体四棱,柄部作圆角长方形,便于缚柄。
石钺 4件。大部分残缺。形状均近铲形(图二:2),上有条形小柄,刃在下端,宽如大屠刀。
石锛 23件。小者通体磨光,大者仅磨刃部,柄部常显打痕。可分三式:一为长方条形,10件(图二:4);一为长方扁平式,9件,短而宽(图二:5);一为有段石锛,4件,扁平,短而宽,柄部凹下有段(图二:7)。
石镞 计47件,为石器中较多的一类。有长到9厘米的,有短到3厘米的。可分为五式:一为有铤式,32件,刺部锐利,两面有脊,惟下部分为后锋外侈与后锋抹角两种;二为无铤式,11件,有柳叶式,三角和下部扁平而刺部尖锐的三种。这三种都是两面有脊,下部磨平,宜于插入篙竿中;三为三棱式,计1件,有铤而无后锋;四为多棱式,计1件,形如枣核,有小铤;五为圆棒式,计2件,一件刺部成圆顶状,下部有凹槽一周,铤较瘦,为圆杆状,磨制粗,似为插入篙竿之用(图二:11)。另一件,形同,惟铤较短。第五式计5件,其中3件为石制品,四棱体,顶尖,下断有短铤(图二:13)。1件质为松绿石,圆柱体,上下两端,与以上3件同。另一件为玉饰,似弓形,端有小穿,似为佩带品(图二:10、12、15、16)。

图二
1.大型扁平石斧(1/4) 2.石钺(1/2) 3.穿孔刮削器(1/2,秣陵关神墩)4、5.石锛(1/2) 6.石刀(1/2) 7.有段小石锛(1/2) 8.石镰(1/2,南京宋家山) 9.石钻心(1/2) 10—17.石镞(1/2) 18.骨锥(1/2)19.有銎角锥(1/2) 20.骨镞(1/2) 21、22.砂陶扁甗足(1/4) 23.把手(1/2) 24.红砂陶镂孔圈足(1/2)(未注明地点者,均为谏壁烟袋山出土)
石凿 4件。条形锛式,惟刃端较窄小,两面刃。
石刀 3件。其中1件完整,2件残缺,均作新月形,刃在弦上(图二:6)。
刮磨器 1件。条形,一端为双面刃,一端有小穿孔,通体磨光,两侧边沿薄如刃,可能为穿绳挂在身边之用。
石钻心 1件。圆形,厚20毫米,直径37毫米,为穿孔石器制作时镟下的核心。从它可以看出制作时为两面对镟,在镟至将通时,打击下来(图二:9)。
砺石 2件。红砂石质,形式不整齐,上有显著磨痕。
骨角器 有锥、镞、簪,共计12件。
角锥 1件。系利用鹿角尖部作锥,下部有銎,边有锯痕,可以用杆插入作柄(图二:19)。
骨镞 6件。分有铤的与无铤的两种,基本与石镞同,惟有铤的,全体作一面平、一面成拱形背或线脊的形状(图二:20)。
骨锥 2件。质坚,柄端磨过,惟粗糙,刺部尖锐(图二:18)。
骨簪 3件。细杆式,质坚,刺部尖锐。
陶片 因调查不能知道层次关系,尽管江滩上密布陶片,只能采集少数。在它们中,除极少数为汉代几何印纹硬陶罐片外,其他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红砂陶 三足器有鬲、鼎、甗的足,多大型扁足,一为扁平梯形,向外的边缘上,又成一条形平面,上有划纹如席纹(图二:21);一为三角式扁足,两面有划叙纹,纹宽而深;一为向内凹如板状,向外一面有附加堆纹与断断续续的划纹(图二:22)。此外有把手一件,作柳叶扭成状,同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陶鬶的把手一样(图二:23)。
黑皮磨光陶 多鼎类,直口沿,近口沿处有突出短唇一周,便于加盖。腹浅,器壁薄,下有三扁足,在安足处可看出先将器制成,再安扁足。
几何印纹软陶 纹饰以编织纹为主。
细泥红陶 1件,形如圈足,有两排整齐镂孔,孔圆形,结合表皮划纹,如两排辫纹。此器上下边沿平滑,证明非从其他器物上破下的。它上口大,下口较小,似为支垫盘、钵形器用的。合起来,与新沂花厅村出土的镂空陶豆无异(图二:24)。
兽骨 有野猪牙与头骨以及鱼骨等。
台53 月湖乌龟山 在谏壁中学西南半公里,西60米为月湖村。四周为水田,东南外围有土冈。遗址面积约6 000平方米,高7米,形如乌龟,顶平。地表灰土不浓但较普遍,西南部有大片红烧土,遗物有石锛,有红砂陶鬲、鼎片,印纹软陶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瓿片。
台52 雪沟团山 在谏壁中学东1公里,雪沟村的东南,遗址在土冈的环抱中,一周为水田及水沟。面积约100×60米,高8米,形椭圆,顶平。断面上灰土显明,墩表灰土与烧土普遍,遗物有红砂陶的鬲、鼎片,印纹软陶罐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的罍、罐片,六朝瓷片等。
台33 对面山 在孩溪村东南,北距长江约250米,东、西、北三面为水田,西南伸出一条形地,逐渐低下,约200米后再与大山岭相接。面积约190×60平方米,高10米,状如丁字形,顶平。灰土少,烧土多,北部断崖为水冲坍,露出烧土堆积厚约1.2米,其中包含多红砂陶及兽骨。遗物有红砂陶的鼎、甗、罐片,印纹软陶片,印纹硬陶罐片和兽骨。
台32 滨竹乌龟山 东距海船山约60米,中为水塘,西隔20米洼地即对面山,北为长江南岸的沙土淤地,南外围为土冈。面积约100×40米,高约8米,条形,顶平。墩面灰土少,东部断崖上显出灰土及烧土层不厚,含遗物多。遗物有红砂陶鼎足,黑皮磨光陶瓿片。此遗址原来可能与对面山为一遗址。
台31 海船山 墩北隔200米的沙土淤地即长江。东南约80米即新溪村(原名海船山村),一周为水田,东南外围即大土岭。面积约180×60米,高约13米,形近船状,西北高,东南低,顶平。全墩出现灰土及红烧土,含遗物多,经钻探,知灰土层厚2.6米。遗物有砺石,纺轮,陶垫,红砂陶鼎、鬲片,印纹软陶片等。
台30 豆腐垴山 在钱村正南250米,村后紧靠长江。东、西、北三面均为水田,惟西南有一洼下宽10米的条形地,长约200米,即接一土岭。面积约180×150米,高约13米,顶平。顶上到处为浓灰土,经钻探,知文化层厚3米。遗物多,有石锛,有红砂陶鼎、鬲、甗片,印纹软陶片及印纹硬陶瓿、罐、钵片等。
台29 滨竹磨盘山(又名燧墩) 在殷村正南200米,北距长江约250米。北、西、南三面均为水田,东端有小的洼下宽15米的条形地,长约180米,即接一土山。面积约100×40米,高10米,顶平,西部最高处有圆墩,突出如磨形故名。全墩灰土及烧土普遍,经钻探,知文化层厚2米左右。遗物有红砂陶的鼎、罐、甗、盘片,黑皮磨光陶豆片,印纹软陶罐片等。
台26 草堂山 在大港镇西来门南约30米,北距长江约300米。墩东、西、北三面为水田与平地,南端有洼下宽20米的条形地,长约200米,与另一土冈相连。面积约100×80米,高约10米,顶平。北、西、南三面有断崖,看出灰土层厚约1米,还有烧土屑,地表为黄灰土。遗物少,有红砂陶鼎、鬲片,黑皮磨光陶豆片,印纹软陶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罐,汉代绳纹瓦等。
台36 姚方冈 即大港中学所在,自办公室以北到操场,为遗址范围。东、西、南三面均为水田及平地,北面一部分与土冈连接。遗址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80米,高7米。地表为后代建筑所破坏,东部池塘边沿显出灰土,含砂陶,操场经钻探,知文化层厚1米,有六朝古墓。遗物有红砂陶鬲片,印纹硬陶片,六朝瓷片及宋代影青瓷片。
台27 锣鼓山 在大港中学正南约300米。东、西、北三面为水田及池塘,西南有微洼下宽20米的条形地,连接一个大土岭。遗址面积约30×90米,高约7米,顶平。地表灰土及烧土屑普遍,经钻探,知文化层厚2米左右。遗物多,有石斧、砺石,有红砂陶鬲、甗、罐片及印纹软陶片,此外还有鹿骨和六朝残瓷器。
台28 大港乌龟墩 在大港中学东南约500米,北、东、西三面为水田及河流,南端有洼下的条形地接连土冈。墩形如乌龟形,面积约110×58米,顶平,四周成阶梯状。全墩灰土普遍。我们在此掘1×5米的探沟2条,知文化层厚1.4米。内含纯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斧,有纺轮及红砂陶鬲、鼎、罐、甗片,黑皮磨光陶豆、罐、瓿、盆片,印纹软陶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罐片。此外还有鹿骨和其他兽骨。
台35 马鞍山 在烟墩山北400米。烟墩山为西周宜侯夨簋等铜器的出土地点。北面紧靠江边,东、西两面为水田,南端原接土冈,现为窑厂切断。遗址为南北相连的两个土山,成条状,顶呈脊式,因江水历年冲刷所致。脊顶东西宽约10米,底宽30米,南北长约160米,高约13米。断崖处现黄灰土,内含红砂陶及烧土。在遗址脚下的江滩上,红砂陶片极多。遗物有红砂陶鬲、甗片,印纹软陶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瓿片等。
台37 南山底(又名乱山地) 在大路镇西的小大港东约250米,北面紧靠圌山,新开的睏山河就在遗址南面脚下经过。遗址北端呈坡状,向下洼后,又逐渐向上,接圌山山脚。东、西、南三面为平地或河流。遗址成条状,面积55×14米,高约50米,顶平。全墩普遍现红烧土及红砂陶,在水冲小沟的断面上,有灰土层。在开辟睏山河工程中,我们发现遗物很多,有红砂陶鬲、鼎、罐片,印纹软陶罐片,春秋、战国时的印纹硬陶瓿片。
在这一区域内的遗址中,烟袋山遗址面积较大,因经江水冲刷,出遗物很多,我们调查时也较详细,是较为突出的遗址。
(十二)太平河区
这一区域在丹徒县的东部,大港镇以南。
宁镇山脉的东段,到谏壁镇西南雩山的马湾,分为两支:一支东行,为枯竹,孩溪以东的西磨山、双墩山、大山和拉基山,再经大港镇到红山,止于圌山,与长江平行;另一支东南行,经马积山、白龙寺、经山和黄泥山,再经高桥,止于孟河以东的黄山与观音山。谏壁大港沿江区的一些遗址,就分布在东行的那支山脉的北麓;东南行的那支山脉以南地区,分布着辛丰区,九曲河区及孟河区的一系列遗址。在这两支山脉之间的谷地,有太平河,自姬庄西面的朱湾冈往东流,经葛村桥、观山桥、埤城,然后自姚家桥南面的黄善桥入长江。埤城以东则为近代长江冲积层。这条河谷长约15公里,宽约6公里,在姬庄以东,近山临河一带,为本区遗址分布区域。计有葛村的癞鼋墩和文昌阁,留村的东神墩、西神墩和蜘蛛墩,丁冈村的年山墩和观山墩,平昌村的断山墩以及埤城东面夏家村的神墩和绳家山等10处遗址。
台21 癞鼋墩(又名蓝野墩)〔8〕。
台22 文昌阁〔9〕。
台40 西神墩 在大留村东南约500米,北临南河,南近山冈,东、西、北三面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70米,突出地面约4米,顶平。顶上满布灰土,东南及中部最浓。遗物亦丰富,有红砂陶鼎足、鬲足、甗足,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等。
台38 东神墩 在大留村东约400米,西北距小留村约250米,东北200米有太平河。遗址东西、南北都长约80米,突出在水田中,高约6米,顶平。顶上满布灰土和烧土屑,经钻探,知文化层厚约3米。遗物有石锛,红砂陶,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
台39 蜘蛛墩 在东神墩东南约300米,西面接南砖(庄)房,东面150米处有太平河上的夜兴桥。遗址并不高大,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顶呈弧形,突出地面约3米,四周成漫坡形。灰土普遍,色深黑,遗物甚丰富。有穿孔石斧、半月式石刀,有红砂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
台42 年山墩 在丁冈村西约250米,东坡下的小河,南流600米入太平河。墩四周是水田。墩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约5米,顶平。顶上满布灰土,尤以西南部为最浓,含遗物亦丰富。有红砂陶、几何印纹软陶、硬陶及砺石等,另外还有唐代瓷片。
台41 观山墩 在丁冈村东南约1公里,墩南有太平河。北面约50米与小山冈相连,其余三面均是水田。墩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190米,突出地面约6米,镇常公路从当中穿过。遗址虽大,但灰土较少,遗物亦不甚丰富。以几何印纹硬陶与红砂陶较多,其次为几何印纹软陶。另有汉至六朝的青瓷片,其底多旋涡纹。
台43 夏家神墩 在观山桥西南约1公里,西南距夏家村约100米,北距东洒里约500米,西北200米有小河与太平河通,遗址孤立在水田中,高约5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90米,顶平坦,上灰土满布,中部最浓。遗物有红砂陶及几何印纹软陶、硬陶等。
台44 绳家山 在夏家神墩东约200米,墩北有小河与太平河通,南面1公里到山冈,四周均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100米,四面较平,只高出地面1米,中部突出,高4米,成一个馒头形的土墩。顶上灰土普遍。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等。
台45 断山墩 这一遗址是这次普查中发现的最大、最典型而且较完整的一个台形遗址。它在东平昌村东南约100米,北距墩上村约300米,东距华山约1.5公里,西坡及北坡下有小河围绕,与西南130米的太平河相连,原来东、南两面坡下亦有小河围绕,现已湮没。四周均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240米,突出地面约10米,中部略窄,四面边坡均陡,墩顶平坦,布满着灰土和红烧土,从西面的断崖上可看出文化层堆积达4米之多。在1957年4月22—24日,我们试掘3天,开了3条探沟,面积共16平方米。
探坑1 在墩的南端偏西处。开掘时南北长5米,东西宽1米;掘下1米后,因土松软,扩大为2.5平方米。其堆积情况:地表0—0.6米,土色浓灰疏松,夹红烧土屑,经后代扰乱过,在0.4米以下还有带绿色的灰土,包含遗物以红砂陶为最多,其次为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并且夹杂着六朝瓷片(在0.24米时还出一件铜刀);0.6—1.35米,为五花杂土,含遗物甚少;1.35—2.50米,为灰土,同最上一层一样的松软,所含遗物主要为红砂陶,此层情况与癞鼋墩探坑1和9基本相同。
探坑2 在墩的北部偏西处,东西长5米,南北宽1米。其堆积情况:地表0—0.3米,为浓灰土,含遗物甚多,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0.3—0.6米,为五花杂土,含遗物不多;0.6米以下,为黄砂土和黄胶土,质较硬,接近生土,无遗物。
探坑3 在墩的北部偏东处,西北至东南长5米,东北至西南宽1米。其堆积情况:地表0—0.80米,土色黄灰,上部土质松软,中部较硬,下部烧土很多,所含遗物有铜镞、残石刀及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并有汉至六朝带旋涡纹的青瓷盒底部;0.80—1.35米,为浓灰土,质松,含遗物颇多,除以上几种陶片外,还有六朝带釉碗片;1.35—2.50米为黄灰土,遗物少,以下为生土。
这里掘出的和地面采集的遗物:石器有石斧,形状为扁圆柱体,还有穿孔石刀。铜器有残铜刀1件,形状与锁金村探坑5所出的相似。又铜镞1件,器体较小,与谏壁烟袋山遗址出土的骨锥和大港烟墩山西周铜器墓葬旁车马坑内出土的相似。3坑所出陶片,红砂陶占37%,细泥红陶及几何印纹软陶占46%,黑皮磨光陶占8%,春秋、战国时代的几何印纹硬陶占9%。器形在红砂陶中有鼎、鬲、甗、罐,在其他陶器中以罐为最多。压印的纹饰有方格纹、回纹和编织纹。
(十三)九曲河区
这一区域西起丹阳练湖东边的运河,到黄泥坝、黄墟镇及禹王庙以东,北以马积山东段、白龙寺、经山、黄泥山、丁山到嘉山高桥为界,东、南两面止于九曲河。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九曲河承受北面诸山之水,经访仙桥折向东北,流入长江。这一地区发现的遗址,仅限于西部的丹(阳)姚(家桥)公路两侧,有胡家桥的小星台、村头山、墩山,聂家村的城头山和解家村的大山,共5处。至于三城巷和访仙桥以北的山沟里,根据地形来推测,可能存在着不少的遗址。兹将已勘查的5处遗址叙述于下。
台46 小星台 在胡家桥南约100米,南距马家村约300米,东南有小河名草塔坝,西隔10米宽的一条洼地到村头山,东面地势稍高,南、西、北三面都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110米,突出地面约6米,北端呈阶梯状的漫坡,墩顶平坦,上满布灰土,暴露的遗物亦丰富。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及石斧等。
台47 村头山 在小星台西面约10米,南距马家村约200米,西南端有城头村,南与墩山相接,墩下东、西为草塔坝河环绕,东北、西北都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280米,南北长约120米,突出在水田中,东北部较高,有5—9米,向西南渐低下,南部高6—7米。东部灰土较多,陶片丰富。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及石锛,地面上还夹杂着汉至六朝的瓷片。
台48 墩山 北与村头山相接,东南距马家村约150米,草塔坝河在墩的东、南、西三面绕过,其外为水田,东南隔河到余家村为一条很长的土冈。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较短,只有25米左右,顶突起,似一个翻转的木船,最高处突出地面约10米。全墩布满灰土,遗物丰富,以红砂陶片为最多,其次黑皮磨光陶及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片亦不少,还有汉至六朝的青瓷片。
台49 聂家城头山 在丹阳火车站东北1.5公里,西北距双庙头约100米,墩下有小河,往南流入九曲河。东、西、南三面都是水田。遗址东西最宽处约有150米,南北长约200米,突出地面约8米,顶平。南部灰土较厚。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硬陶和硬陶,另外还有少许的汉至六朝青瓷片。
台132 邹家大山 在聂家城头山南约500米,东距邹家村约100米。四周是水田,有小河流经墩下,入九曲河。遗址东西长约120米,南北长约80米,突出地面约有5米。墩顶呈弧形,在东部较为平坦。文化层堆积不厚,遗物不丰富,以红砂陶较多,其他还有少许的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片。
胡家桥的3座遗址,都在经山南麓的两条山冈之间。草塔坝河源出经山,与胡家桥的小河在墩山南面汇合往南流,在金城桥西北入九曲河。这3座遗址紧接在一起,面积共约4万平方米,三面环水,北面接近朱家冈和卧龙冈,灰土堆积甚厚,遗物亦较丰富。采集的遗物,石器有手斧,形状扁平,已打制成形,尚未磨光;锛断面呈方形,一边刃。陶片在地面上暴露甚多。红砂陶有鼎足,分扁平三角形带划纹的和小椭圆锥形的两种;鬲足为尖锥形;甗足为大型的椭圆锥体;其余还有罐、鬲的口沿(以上除一鼎足为灰色夹砂陶外,其余都是红砂陶)。黑皮磨光陶有罐的底部。几何印纹硬陶,有罐的口沿和腹片,一般为编织纹。春秋、战国时代的几何印纹硬陶,在地面上见到的甚多,为罐形器,亦有少数为罍形器,花纹有回纹、编织纹和波浪纹等,其中还有稍带薄釉的,时代可能晚到汉代。此外还有底带旋涡纹的青瓷盒片和碗片。
(十四)孟河区
这一区域在宁镇山脉的东端,以武进县孟河镇为中心,西起九曲河东岸的七峰山,经长山、回龙山、乌鸦山,过孟河,到黄山,止于观音山。东西长约9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再往东3公里就到长江,沿江一带为近代冲积层。孟河与奔牛的运河相接,经孟河镇绕到黄山的北面,东流入长江。在孟河镇西面乌鸦山下的固村附近,发现有安居山和乌龟山两处遗址。根据地形推测,在黄山以南还会存在着遗址。兹将已发现的两处遗址叙述于下。
台134 固村乌龟山 在孟河镇西约1.5公里,东距安居山约300米,北距回龙山的山脚只30米,东有乌鸦山,西北有长山,均为宁镇山脉东端的低山。西、南二面为长江冲积的大平原,是一片水田。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约60米、突出地面约6米。顶平,表面满布碎石片,遗物甚为贫乏。仅采集到寥寥几块红砂陶片及几何印纹软陶小碎片。
台133 安居山(又名庵基山) 在孟河镇西约1公里,东北距固村约200米,北坡下与乌鸦山相接,东、西、南三面均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100米,突出地面约7米,顶平。全墩均有灰色页岩露头,土壤甚薄。顶上堆满近代瓦砾,东南坡有灰土和红烧土。遗物甚少,有红砂陶鼎足及几何印纹软陶片。
这两座遗址,处在宁镇山脉尾低山的边缘,地质情况与它相连近的山脉相同。安居山遗址暴露着灰色页岩,表面的岩石已剥蚀成片状;乌龟山遗址地表的砂岩,已风化成碎石片。两遗址的天然土层和灰土都很薄,文化遗存也稀少。
(十五)附述其他类型遗址
在以上所述的遗址分布范围内,或者超出这个范围的地区,也有非台形遗址的发现。兹简述于下:
1.溧水窑冈山(又名井栏冈)遗址 在溧水县城西北约半公里,紧靠秦淮河南主源的西岸,遗址就在窑冈山山脚下的冈坡上,有一条大路穿过它,路两侧形成断面,上有显明的灰土及烧土屑与红砂陶片。大路两旁的麦田中,灰土较浓。遗址略作圆形,直径约60米。遗物以红砂陶为主,有扁足鼎、尖足鬲,和一般台形遗址常见的红砂陶无异。还有后代瓷片,其中有宋代瓷豆残片。
2.溧阳罗家山遗址 这遗址是溧阳县中学学生许长松发现的。在溧汤县城西的罗家山山脚下土冈坡上,紧与水库相接,其坡倾斜约5度,土质硬,色黄灰,文化层薄到0.5米,其下即为黄胶生土。采集的遗物有红砂陶鼎、盆片,有较多的战国或汉代的几何印纹硬陶瓿、罐等残片,还有六朝墓砖及唐代残瓷器。这一切说明原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战国、汉代、六朝、唐代的遗址或墓葬所破坏。
3.芜湖大荆山、蒋公山两遗址 荆山系一小山脉,在安徽省芜湖市东偏南约8公里。我们在1957年6月18日到荆山湾。在此长约2公里的地区内,是起伏的石山与土丘,它们一周为水田或河流所环绕,蒋公山、小荆山简直像个突出水面的大土山。这些山的地层,大部分高处多石,山脚下多黄土,土厚2—4米,上部为黄胶土,下为页岩石块,因之宜于采石,据云此间采石历史已有700年之久了。当我们勘查时,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多在山脚下土冈坡上,计有大荆山、白石山、蒋公山山脚下多处,按照山的自然形成,可分为天荆山、蒋公山两处,蒋公山东坡出土石器颇集中,土质软色浓,厚约0.5米,其中掺杂天然石片;南坡有一片红烧土块。在大荆山西北坡上的黄胶土层中略含灰土,发现红砂陶,有扁足鼎及尖足鬲。在这些发现了石器与红砂陶的地区,常有唐、宋、明、清墓葬出现,因此该地采石厂尚保存了大批的各代陶、瓷、铜器等。发现的石器中,以锛形器为最多,还有穿孔扁斧、石镞以及七孔石刀的出土(现存安徽省博物馆)。石器的特征和南京附近台形遗址出土的无异。我们看到在芜湖市文化局存有38件,荆山采石厂也存有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