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遗物

二、文化遗物

(一)石器

共计出土石器140余件,有斧、锛、刀、铲、钺、犁、镞、矛和砺石等。完整器较少,多为使用中损坏的残破器,还有打制后尚未修磨的半成品和废品。带孔石器采用两种穿孔方法,即一面或两面錾孔和用管状工具旋孔。除有些小件器具如刀、镞和有段石锛等通体磨光外,一般只刃部磨制锋利,器体稍加琢磨平整即行使用。

石斧 12件,分三式。

I式 3件。方柱体,两面齐刃。2件较完整,长10.5—13厘米(图三:1;图四:1)。

Ⅱ式 5件。呈舌状,断面椭圆,刃口弧形。其中3件完整器都是打制后刃口和斧体尚未修磨的半成品,长10.5—11厘米(图三:2;图四:2)。

Ⅲ式 4件,均残。扁平体,宽弧刃。有1件(H3:8)中部断裂,器宽8.5、厚2厘米(图四:3)。

石锛 15件,分二式。

I式 2件。方柱体,单面平刃。标本T2②:18,完整,长9厘米(图三:3;图四:4)。

Ⅱ式 13件。体扁平,完整6件,长7.5—10.5厘米(图四:5)。

有段石锛 5件,分三式。

I式 1件,完整器。方柱体,单面刃,通体磨制,长6.5厘米(图三:4;图四:6)。

Ⅱ式 3件,皆为完整器。体扁平,磨制,长7—13.5厘米(图三:5;图四:7)。

Ⅲ式 1件(T2②:4)完整器。体扁平,磨制光滑,段部两边有一道凹槽,以便系绳装柄,长7厘米(图四:8)。

石刀 21件,均残,分三式。

Ⅰ式 半月形穿孔石刀 17件。器体较薄,磨制精细,单或双孔,多直刃,少数弧刃。标本T1②:8双孔直刃石刀,残长约12.5、宽4.3、厚0.6厘米(图三:6);标本H2:21单孔弧刃石刀,残长14、宽5.7、厚0.6厘米(图三:7)。

图三 生产工具

1.Ⅰ式石斧(F1:1) 2.Ⅱ式石斧(半成品)(T3②:10) 3.Ⅰ式石锛(T2②:18) 4.Ⅰ式有段石锛 5.Ⅱ式有段石锛(T4②:11) 6、7.Ⅰ式半月形石刀(T1②:8,H2:21) 8.条形石刀(T2②:5) 9.穿孔石铲(T3②:15) 10.石铲(H1:9) 11、12.石钺(T4②:1,H3:12) 13.石镰半成品(T1②:6) 14、15.Ⅰ式镞(T1②:9,T3②:7) 16.Ⅱ式镞(T2②:15) 17.Ⅲ式镞(T2②:7) 18、19.Ⅳ式镞(T4②:17,T3②:13) 20.Ⅴ式镞(T2②:11) 21.Ⅵ式镞(H3:1) 22.Ⅰ式石矛(T3②:3) 23.Ⅱ式石矛(T4②:8) 24.青铜三棱锥形器(T1②:15) 25.夹砂陶纺轮(F1:2) 26.Ⅱ式陶纺轮(F1:3) 27.夹砂陶垫(T2②:3)(均为1/6)

图四 石器

1.Ⅰ式石斧 2.Ⅱ式石斧(半成品)(T3②:10) 3.Ⅲ式石斧(残断)(H3:8) 4.Ⅰ式石锛(T2②:18) 5.Ⅱ式石锛(T2②:27) 6.Ⅰ式有段石锛 7.Ⅱ式有段石锛(T4②:11) 8.Ⅲ式有段石锛(T2②:4) 9.Ⅱ式石刀(T2②:5) 10.Ⅲ式石刀(残)(T4②:12)

Ⅱ式 条形穿孔石刀,2件。标本T2②:5较完整,磨制不精,长10、宽3.7、厚0.8厘米(图三:8;图四:9)。

Ⅲ式 带柄石刀2件。其中标本T4②:12为一残柄,未经磨制(图四:10)。

石铲 8件。平面梯形,体扁薄,两面刃。有的磨制光滑,标本T3②:15残,近刃部穿有1孔(图三:9);有的未经修磨,无孔,较完整的1件(H1:9)长10.6厘米(图三:10)。

石钺 4件。柄部窄小,刃口宽大,体扁薄。标本T4②:1、H3:12 两件较完整,长8.5厘米(图三:11、12)。

石镰 4件。其中3件为残断石镰的尖部,1件(T1②:6)是粗打成后还未修磨的半成品,器身略弯,长12厘米(图三:13)。

石犁 9件。均残,有3件是石犁的尖部,呈舌状;其他都是破碎的犁身部分。有大有小,作长等腰三角形,尖部和两等腰边有刃,刃口偏向背面,两等腰边微内弧,底边外弧。大片页岩打制,正面磨制光滑,背面修琢平整,上有錾孔,厚1.3厘米(图五)。这种大石犁我馆1959年在镇江谏壁烟袋山台形遗址(编号为谏壁大港沿江区台59)调查中,曾发现过1件完整器,犁身中轴线上有四孔,通长72、底边宽41、厚1.3厘米(图六)。

石镞 24件,分六式。

I式 9件。柳叶形,有脊或脊不明显,扁锥形铤,长5.8—8.9厘米(图三:14、15)。

Ⅱ式 1件(T2②:15)。平面长三角形,剖面菱形,后锋微突,扁锥形铤,长10.2厘米(图三:16)。

Ⅲ式 1 件(T2②:7)。平面三角形,剖面菱形,后锋抹角,长方形铤,长7.2厘米(图三:17)。

图五 石犁碎件

图六 石犁(谏台59;采6)

Ⅳ式 3件。无铤,平面宽扁或作柳叶形有脊,长5.5—6.7厘米(图三:18、19)。

V式 1件(T2②:11)。椭圆体,细短铤,长5.5厘米(图三:20)。

VI式 1件(H3:1)。圆棒形,中部一圈细棱,细圆铤,残长6厘米(图三:21)。

其他还有8件都是粗打成的半成品和废品。

石矛 5件,皆打制,分二式。

I式 1件(T3②:3)。细叶形,有铤,长17.5厘米(图三:22)。

Ⅱ式 4件。体较宽扁,无铤,长9—11厘米(图三:23)。

砺石 32件。多残。

另外,还出土不少石料、石片和鹅卵石块等。

(二)陶器

出土陶片约7 800片,修复68件完整器。

1.夹砂陶

这类陶片出土量最多,约占陶片总数的67%。绝大多数呈桔红色,少数灰色,手制。主要有鬲、甗、鼎、盆、罐、钵、碗、器盖和纺轮及陶垫等器种,其中又以鬲、甗、盆较多。

鬲 袋形尖锥足(图七),有一些腹上带角状把手(图八)。多素面,少数饰绳纹,经修复完整的有H1:15、T3②:4、H2:11这3件,器形为口沿外折,高瘪裆,素面,口径12.5—20.6、高14—27厘米(图九:1)。

甗 均残,可分二式。

I式 袋足甗,为鬲与釜的结合体,束腰间印一圈指捺纹饰。

Ⅱ式 扁足甗,为甑与扁足鼎形器的结合体。上部饰绳纹,两侧有扁形小耳,便于双手端持。扁足两侧面有的刻划条纹或足脊按压成齿状。

图七

鬲足(T1②:8,T4②:13,T2②:6,H3:32)

鼎 出土的鼎足多扁形和圆锥形,个别椭圆矮足。有些鼎腹部带角状把手。复原鼎3件,可分三式。

I式 1件(H3:28)。罐形腹,圆锥足,口径14.2、高14厘米(图九:2)。

Ⅱ式 1件(T2②:36)。盆形腹,锥足,口径10、高7.7厘米(图九:3)。

Ⅲ式 1件(T3②:27)。圜底钵形腹,腹上有一上翘的角状把手,锥形足,口径17.5、高15厘米(图九:4)。

盆 均为残片,未能复原。从口沿可分为三式。

Ⅰ式 直沿,斜弧腹,口沿外一圈突棱(图十:1)。

Ⅱ式 口沿外翻,圆肩斜腹(图十:2)。

Ⅲ式 折沿,腹上微鼓(图十:3)。

罐 有夹粗砂和细砂2种。粗砂陶罐不多,器形一般较大,其中最大的1件(H2:38)双耳,侈口,口径约达41厘米(图十:4),已残。另外还见有个别折沿、弧腹、平底小罐,修复的1件(T2②:47)口径10.2、高9.8厘米(图十:5)。

细砂罐轮制,器表光洁,陶色有红有灰,素面或压印、刻划纹饰,纹饰有绳纹、间断绳纹、间断条印纹、云雷纹、刻划条纹及枝叶纹等。还发现个别罐(或是钵)的破碎陶片内壁和内底有刻划纹(图十一)。细砂罐可分六式。

I式 圆唇,鼓腹,肩部几道凹弦纹。标本T2②:22残,口径约16.4厘米(图十:6)。

Ⅱ式 敛口,直颈,斜肩,鼓腹,颈和肩部刻划弦纹。标本T3②:9残,口径约14厘米(图十:7)。

Ⅲ式 口沿微内折,高领,束颈鼓腹,腹部满印间断条纹。标本H2:29残,口径约20.4厘米(图十:8)。

Ⅳ式 折沿,圆腹,肩上有对称双耳,素面。标本H2:14残,口径约24.2厘米(图十:9)。

V式 直口,口沿外一圈突棱,圆肩,鼓腹,素面。标本H1:6残,口径约24.5厘米(图十:10)。

VI式 盘口,直颈,圆鼓腹,素面。标本T4②:32残,口径约23.8厘米(图十:12)。

缸 直壁,平底,肩部有两对称扁耳,腹下一圈突棱。标本T3②:39残,口径约25.8、壁厚1.5厘米(图十:12)。

钵 敛口,圆肩,斜直腹,平底。修复T2②:18和H1:14两件,口径10.7—16.8、高7—10厘米(图十:13、14)。

碗 分三式。

I式 呈喇叭形,小圈足,足底内凹。标本H1:23修复,口径14.2、高8厘米(图十:15)。

Ⅱ式 敞口,斜腹,平底足。标本T2②:31修复,口径16.7、高7.3厘米(图十:16)。

Ⅲ式 敞口,斜腹,圈足。标本T1②:6修复,口径17.8、高9厘米(图十:17)。

器盖 饼形钮,钮顶面有的刻划两圈同心圆纹或在钮心作一乳钉尖,盖身斜直呈伞状。修复5件,盖径8.5—12.7、高3—4.5厘米(图十:18)。

纺轮 4件。皆圆饼形,中部略厚,有孔。直径4.8—5.5、厚1—1.5厘米(图三:25)。

陶垫 3件。圆饼形,中部厚,边缘薄,有火烧烟熏痕迹。直径8—13.5、厚1.5—2厘米(图三:27)。

2.泥质陶

这类陶片约占出土陶片总数的30%左右,包括泥质红陶13%、泥质灰陶8%、黑皮夹暗红色胎心陶6%和黑皮磨光陶3%。器物轮制。主要有罐、钵、豆、折腹盆、盘、碗、器盖和纺轮,还有极少数鼎以及小盂等。罐一类器物上都压印纹饰,计有绳纹、叶脉纹、叶状纹、方格纹、方块纹等,有的肩部还附加堆贴纹饰。有少数钵的内壁刻划纹饰(图十三)。

图八 夹砂陶鬲、鼎的各种把手

图九 夹砂陶器

1.鬲(T3②:4) 2.Ⅰ式鼎(H3:28) 3.Ⅱ式鼎(T2②:36)4. Ⅲ式鼎(T3②:27)(均为1/7)

罐 红陶居多,少数灰陶。未能复原完整器,可分四式。

I式 卷沿,圆唇,短颈鼓腹,凹圜底,腹、底均满印绳纹(图十二),标本T3②:37残,口径约15厘米(图十四:1)。

Ⅱ式 口沿翻卷,圆鼓腹上满印席纹,标本H1:13残,口径约17厘米(图十四:2)。

Ⅲ式 折沿,侈口,细颈,鼓腹,腹部印梯格纹,肩上附加一对称的堆贴纹饰。标本T4②:22残,口径约22厘米(图十四:3)。

图十 夹砂陶器

1.Ⅰ式盆(T1②:17) 2.Ⅱ式盆(T3②:7) 3.Ⅲ式盆(H2:23)4.粗砂陶大型罐(H2:38) 5.粗砂陶小型罐(T2②:47) 6.Ⅰ式罐(T2②:22) 7.Ⅱ式罐(T3②:9) 8.Ⅲ式罐(H2:29) 9.Ⅳ式罐(H2:14) 10.Ⅴ式罐(H1:6) 11.Ⅵ式罐(T4②:32) 12.缸(T3②:39) 13、14.钵(T2②:18,H1:14) 15.Ⅰ式碗(H1:23) 16.Ⅱ式碗(T2②:31) 17.Ⅲ式碗(T1②:6) 18.器盖(H2:40)(1—4、6、8—12为1/12,余为1/6)

Ⅳ式 直沿外折,唇口一圈突棱,圆鼓腹,腹印叶脉纹。标本T1②:15残,口径约23.5厘米(图十四:4)。

钵 分四式。

Ⅰ式 敛口,圆弧腹,外印绳纹,内壁刻划条形直线交错纹。这种钵的内壁刻纹可能用于研磨,通常称之为研磨钵。标本H1:14残口径约20.8厘米(图十四:5)。

Ⅱ式 口沿内折,沿外一圈突棱,肩部有对称的附贴耳饰,腹下斜直内收成小平底。复原的一件红陶钵(T4②:31),口径12.2、高5厘米(图十四:6)。

图十一 夹砂陶纹饰拓片(1/4)

1.绳纹 2.间断绳纹 3.间断条印纹 4.堆印纹 5.云雷纹6—8.刻划条纹及枝叶纹 9、10.器物内壁和内底部刻划纹

Ⅲ式 敛口,圆肩,斜腹,平底微凹,口沿外饰弦纹。复原2件,标本H3:19黑皮磨光陶钵,口径20.6、高8.5厘米;标本T2②:35灰陶钵,口径13.6、高6厘米(图十四:7)。

Ⅳ式 敛口,圆弧腹,平底,口沿外饰弦纹。复原的一件(T1②:23)黑皮磨光陶钵,口径22.3、高7.6厘米(图十四:8)。

图十二 泥质陶Ⅰ式罐凹圜底(T2②:33)

鼎 灰陶,数量很少。扁足,有高有低,腹作浅盆形。复原的1件(H1:19),口径18.2、通高14.2厘米(图十四:9)。

豆 有高柄豆和矮圈足豆两种。

高柄豆又可分为二式:

I式 浅盘,柄上饰竹节形凸弦纹或凹弦纹,个别柄上还有对称的圆孔。所出土的残豆柄一般长10—16、径5—7厘米(图十四:10)。复原1件黑皮磨光陶豆(H2:24),盘径18.3、通高14.6厘米(图十四:11)。

Ⅱ式 豆盘直沿,喇叭形高圈足(图十四:12)。复原一件红陶豆(T2②:37),盘径18、通高13.7厘米。

矮圈足豆分四式:

I式 侈口,折肩,斜腹,圈足。复原灰陶和黑皮夹暗红色胎心陶豆3件(T4②:25、H1:9、T3②:14),口径11.8—13.7、高5.2—6厘米(图十四:13)。

Ⅱ式 口沿内弧,折肩弧腹,圈足。复原一件红陶豆(H3:16),口径10.4、高5.5厘米(图十四:14)。

图十三 泥质陶纹饰拓片(1/4)

1.绳纹 2—4.梯格纹 5.贝纹 6.折线纹 7.云雷纹 8、10.席纹 9、16、17.复合纹11、12.叶脉纹 13.叶状纹 14.方格纹 15.套菱纹 8—20.附加贴纹 21.器内底刻划纹

Ⅲ式 平唇,斜腹,圈足。复原2件,1件灰陶豆(T2②:15),口径15.7、高5.6厘米(图十四:15)。1件黑皮夹暗红色胎心陶豆(T3②:36),口径17.8、高6.4厘米。

Ⅳ式 敞口,尖唇,斜腹,圈足。复原一件红陶豆(H1:17),口径15.5、高7厘米(图十四:16)。

折腹盆 可分三式。

I式 卷沿,斜腹,腹下内折,折处一圈突棱,平底。复原2件,1件黑皮磨光陶盆(T1②:10),口径17.3、高8厘米;1件灰陶盆(H2:25),口径19.8、高7.5厘米(图十四:17)。

Ⅱ式 直口,圆唇,直腹,腹下内折,折处一圈突棱,平底微内凹,折腹部有的刻划条形纹。复原灰陶盆2件(T2②:32,H1:13),口径10.5—11.6、高7.5—8厘米(图十四:18)。

Ⅲ式 直口,斜直腹,腹下内折,腹上下各有一圈突棱,圈足。复原一件红陶盆(H1:10),口径13.8、高8厘米(图十四:19)。

盘 分二式。

Ⅰ式 直口,斜腹,圈足,口沿外饰凹弦纹。复原一件灰陶盘(T4②:23),口径16.5、高5厘米(图十四:20)。

图十四 泥质陶器

1.Ⅰ式罐(T3②:37) 2.Ⅱ式罐(H1:13) 3.Ⅲ式罐(T4②:22)4.Ⅳ式罐(T1②:15) 5.Ⅰ式钵(H1:14) 6.Ⅱ式钵(T4②:31) 7.Ⅲ式钵(H3:19) 8.Ⅳ式钵(T1②:23) 9.灰陶鼎(H1:19) 10.Ⅰ式高柄豆残件(T2②:13) 11.Ⅰ式高柄豆(H2:24) 12.Ⅱ式高柄豆残件(H2:19)13.矮圈足Ⅰ式豆(T4②:25) 14.矮圈足Ⅱ式豆(H3:16) 15.矮圈足Ⅲ式豆(T2②:15) 16.矮圈足Ⅳ式豆(H1:17) 17.Ⅰ式折腹盆(H2:25) 18.Ⅱ式折腹盆(H1:13) 19.Ⅲ式折腹盆(H1:10) 20.Ⅰ式盘(T4②:23) 21.Ⅰ式碗(H2:31) 22.Ⅰ式盖(T3②:21) 23.Ⅱ式盖(T1②:19) 24.Ⅲ式盖(H1:4) 25.Ⅳ式盖(T2②:46) (3—5、10为1/14,余为1/7)

Ⅱ式 口微敞,腹成弧形内收,圈足。复原一件灰陶盘(T2②:34),口径16.5、高5.4厘米。

碗 分二式。

I式 敞口,圆唇,斜腹,圈足。复原一件灰陶碗(H2:31),口径12.6、高4.6厘米(图十四:21)。

Ⅱ式 直口,圆弧腹,圈足。复原一件灰陶碗,口径15.3、高4.8厘米。

小盂 仅发现1件灰陶盂(H1:12 ),罐形,口径3.5、高4厘米。

器盖 复原5件,盖形分为四式。

I式 1件(T3②:21)。蘑菇状钮,盖身往下略成弧形(图十四:22)。

Ⅱ式 1件(T1②:19)。蘑菇状钮,盖身作穹隆顶形,母子口(图十四:23)。

Ⅲ式 2件(H1:4,T4②:37)。锥形钮,盖身斜直(图十四:24)。

Ⅳ式 1件(T2②:46)。宽边钮,钮顶有一圆窝,盖身往下成弧形(图十四:25)。以上盖径11.5—14.8、高5—7.5厘米。

纺轮 3件,分二式。

I式 圆饼形,与夹砂陶纺轮相同。

图十五 印纹硬陶小钵(T2②:29)

图十六 原始瓷Ⅰ式碗(T4②:14)

图十七 原始瓷豆(左H1:2,右T3②:10)

图十八 原始瓷Ⅱ式碗(T3②:5)

图十九 原始瓷Ⅲ式碗(H3:32)

图二十 原始瓷Ⅳ式碗(H1:4)

图二十一 几何印纹硬陶纹饰拓片

1、2.回纹 3.叶脉纹 4.折线纹 5.云雷纹 6.席纹7.菱形填线纹 8、9、12.复合纹 10、11.方格纹

图二十二 几何印纹硬陶器

1.罐(T1②:18) 2.盂(H1:12) 3.钵(T2②:29) 4.瓿(T4②:15)

Ⅱ式 作馒头形,中部有孔,径6.5、厚2.5厘米(图三:26)。

3.几何印纹硬陶

数量很少,仅占各类陶片的2%。胎质坚硬,呈紫灰色或青灰色,轮制。器种主要是罐和瓿,还有盂、钵之类小件器物。罐、瓿身上满印各种几何形纹饰,有回纹、席纹、方格纹、菱形填线纹、折线纹、云雷纹、叶脉纹以及由两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印纹都较深,拍印不甚规整(图二十一)。在个别硬陶片上发现青灰色釉,与原始瓷上的釉相同,可见这种高温硬陶应是与原始瓷同窑烧的。复原器共有4件:

罐 1件(T1②:18)。折沿,小口,斜颈,广肩,鼓腹,平底,颈部饰弦纹,器身印折线与回纹的复合纹,肩上有两对称的耳。口径9.5、腹径19.7、高12.5厘米(图二十二:1)。

瓿 1件(T4②:15)。敛口,扁圆腹,平底,口沿饰弦纹,器身印折线纹。口径8.2、腹径15、高7.5厘米(图二十二:4)。

小盂 1件(H1:12)。敛口,折肩,斜腹,平底微内凹,口沿部饰细弦纹。口径8.7、高4.2厘米(图二十二:2)。

小钵 1件(T2②:29)。敛口,突腹,平底,口沿部饰水波纹。口径10.4、高2.8厘米(图二十二:3)。

4.原始瓷

数量极少,仅占各类陶片的0.3%。胎灰白,质地坚硬致密,轮制。器表施一层很薄的釉,釉色青灰或姜黄,缩釉现象严重,胎、釉结合不好,有的釉已剥落。器种主要是豆、碗一类食器。复原器有8件:

碗 5件,可分四式:

I式1件(T4②:14)。侈口,折沿,腹下斜收,圈足。口径14.6、高5.5厘米(图二十三:2)。

豆2件。器形与泥质陶矮圈足I式豆相同,盘内饰一圈条形弦纹。标本H1:2,口径13.2、高5.6厘米(图十七:左)。标本T3②:10比通常所见原始瓷豆大,口径20.4、高9.6厘米(图十七:右)。

Ⅱ式2件。口沿作子口形,斜弧腹,圈足。 标本T3②:5,底部刻划“卄” 符号,口径11.5、高4.6厘米(图十八)。标本T4②:17,口径12.3、高4.7厘米(图二十三:3)。

图二十三 原始瓷器

1.豆(H1:2)2.Ⅰ式碗(T4②:14)3.Ⅱ式碗(T4②:17)4.Ⅲ式碗(H3:32)5.Ⅳ式碗(H1:4)6.钵(T3②:23)

Ⅲ式1件(H3:32)。口沿子口形,圆弧腹,足底内凹。口径9.4、高4.3厘米(图二十三:4)。

Ⅳ式1件(H1:4)。直口,浅腹,足底内凹。口径8.4、高3厘米(图二十)。

小钵1件(T3②:23)。敛口,突腹,平底,口沿部饰弦纹。口径6、高2.8厘米(图二十三:6)。

(三) 青铜器

三棱锥形器1件(Tl②:15)。长5.2厘米(图三:24)。

残破铜器的碎块1件,(H1:24),器种不辨。

铜炼渣1块(T2②:19)。 略呈椭圆饼形,表面满布气泡,长12、宽1.2、 厚3.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