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遗物
主要为陶器残片,可复原的完整器不多。其次为石器和石料,经南京大学地质学夏树芳老师鉴定,以角页岩、板岩、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石灰岩和燧石。其他为炼铜渣和铜镞。自然遗物有牛、羊、猪牙和鹿角。现分层叙述:
(一)下文化层
出土陶片715片,夹砂红陶占总数的38%、泥质黑陶占23%、夹砂灰陶占24%、泥质灰陶占11%、泥质红陶占4%,不见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纹饰以篮纹为主,绳纹次之,其他有方格纹和弦纹(图四)。制法有轮制和手制,出现胎壁极薄的磨光黑陶。
(1)陶器
夹砂红陶
鼎 分二式
Ⅰ式 仅为鼎足,扁足,表面有凹槽或划纹(图五:1、2)。
Ⅱ式 黑褐色,标本T408④:10,卷沿,圆唇,垂腹,平底,三乳丁足,器形较小,似为明器,口径5.6、高5.6厘米(图五:3)。
鬶 仅见肥袋尖足与器鋬。
泥质黑陶
环足盘 复原1件,T205④:11,敞口,扁圆腹,平底,下具三个环状足,足已残,口径26、腹径24、残高12厘米(图五:4)。
罐 残片较多,标本T605④:21,卷沿,短颈,圆收腹,口径22厘米(图五:5)。
盆 3件,均残,标本T402④:8,侈沿,圆腹,灰胎,口径8厘米(图五:6)。
尊形器 复原1件,T208④:10,磨光黑陶,侈口,矮领,扁圆腹,平底,口径15、腹径13、高8.4厘米(图五:7)。
瓮 可分二式
Ⅰ式 高领,圆唇,广肩,素面。标本T208④:11,灰胎,口径11.2厘米(图五:8)。
Ⅱ式 高领,广肩,领肩相接处具突棱。标本T605④:22,红胎,施绳纹,口径30厘米(图五:9)。
钵 残片,标本T408④:11,口微敛,厚唇,弧收腹,口径16.8厘米(图五:10)。
杯形器 1件,已残,T408④:12,磨光薄胎黑陶,上部似一管状,杯底有三乳丁(图五:11)。
夹砂灰陶
罐 残片,标本T205④:12,折沿,沿内折棱,短颈,圆肩,绳纹,口径18厘米(图五:12)。

图四 下层陶片纹饰拓片
1.篮纹 2.绳纹 3.方格纹

图五 下文化层出土遗物
(3、6、11、17、18为1/2,7、13、16为1/3,1、2、4、8、10、12、14、15为1/4,5为1/5,9为1/6)1、2.Ⅰ式鼎(T408④,T402④) 3.Ⅱ式鼎(T408④:10) 4.环足盘(T204④:11) 5.罐(T605④:21) 6.盆(T402④:8)7.尊形器(T208④:10) 8.Ⅰ式瓮(T208④:11) 9.Ⅱ式瓮(T605④:22) 10.钵(T408④:11) 11.杯形器(T408④:12) 12、13.罐(T205④:12,T205④:13) 14.豆(T408④:12) 15.杯(T302④:13) 16.圈足(T605④) 17.石锛(T205④:6) 18.石凿(T605④:18)
泥质灰陶
罐 残片,标本T205④:13,小口,卷沿,圆鼓腹,绳纹,口径13.5厘米(图五:13)。
豆 残片较多,复原1件,敛口,圆唇或尖唇,浅盘,细把,喇叭形圈足。标本T408④:12,盘径14、足径12、高12厘米(图五:14)。
泥质红陶
杯 1件,已残,T302④:13,橙黄色,直口,沿下有菱格划纹,直腹,耳状把,口径19.2厘米(图五:15)。
此外,还有泥质黑陶或灰陶的竹节式弦纹把,圈足以及盖钮(图五:16)。
(2)石器
石锛 2件,扁平长条形,平刃。标本T205④:6,长8、宽4.8、厚1.6厘米(图五:17)。
石凿 l件,T605④:18,楔形长条,前窄后宽,双面刃,上部两侧有浅槽,通体磨光,长14.8、刃宽2.2厘米(图五:18)。
另有若干石刀和石镰残片。
(二)中文化层
陶片较多,夹砂红陶占总数的50%,泥质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数量大致接近,各占14%左右,泥质黑陶占6%,几何印纹硬陶占1%,还有少量原始瓷。纹饰以绳纹和梯格纹为大宗,其他有雷纹、叶脉纹、圆圈纹、云纹和饕餮纹等(图六)。制法多为泥条盘筑,局部慢轮修整,内壁和底部常见指捺痕迹,少数手捏或轮制。
(1)陶器
夹砂红陶
鬲 主要器形,残片较多,复原1件,可分二式:
I式 绝大多数施绳纹,个别施梯格纹,复原1件,T408③:8,方唇,卷沿,分裆,高锥足,足尖较粗,口径21.2、腹径22.8、通高30.6厘米(图七:l)。
Ⅱ式 折沿,沿面有棱,短颈,高锥足,足尖较I式瘦尖,施细绳纹,标本T205③:23,口径27厘米(图七:2)。1.绳纹 2.梯格纹 3.雷纹 4、5.叶脉纹 6.圆圈纹 7、8.云纹 9.饕餮纹

图六 中层陶片纹饰

图七 中文化层出土遗物
(1、2为1/5, 3、4为1/8, 5、8、10、12为1/4, 6、7、9、11为1/6)1.Ⅰ式鬲(T408③:8)2.Ⅱ式鬲(T605③:23式)3罐.(ⅠT4式0甗8(③T:30123③、T:260)54③.Ⅱ:1式3甗)(10T.20Ⅱ8式③:罐1(3)T450.8鼎③(:T21048)③11).6、瓮7(.缸T2(0T86③04:③14:)111、2T.60盆5(③T:20284)③ 8:、195.)Ⅰ
甗 分二式
I式 复原l件,T302③:6,卷沿,束腰,肥袋尖足,通体施断续细绳纹,口径32.8、高41.6厘米(图七:3)。
Ⅱ式 仅发现腰部,堆纹上压稀疏的指捺窝,陶质细腻,标本T208③:13(图七:4)。
鼎 多残片和鼎足,扁三角形足,根部两侧有对称的指捺窝;个别足尖稍勾,从足腹交接情况看,器身应为圜底,施绳纹(图七:5)。
缸 皆厚胎,胎内夹粗石英粒,施绳纹或篮纹,标本T604③:11,敞口,沿下一周堆纹,(图七:6);标本T605③:24,下腹收缩,似为饼形底(图七:7)。
罐 残片较多,分二式
I式 小口,卷沿,圆鼓腹。标本T408③:13,颈部刻划波浪纹,中腹堆纹一周,口径10厘米(图七:8);标本T205③:13,颈部两行锥刺纹,纹间贴三组双乳钉,口径13.2厘米(图七:9)
Ⅱ式 中口,折沿,素面,标本T408③:14,口径27.2厘米(图七:10)。
瓮 残片,标本T208③:14,高领,领上有突棱,广肩,饰断续绳纹,口径24厘米,(图七:11)。
盆 1件,T208③:15,敞口,圆唇,平底,口径13.2、底径10、高7.6厘米(图七:12)。
泥质红陶
研磨盆 残片较多,复原1件,T302③:7,大口内敛,带流,圜底,施细绳纹,内壁刻划复道菱形格,口径35、高16.7厘米(图八:l)。
盆 残片,器形较大,侈沿,腹弧收,平底微内凹,施梯格纹,标本T605③:25,口径26.4厘米(图八:2)。
瓮 分二式
Ⅰ式 器形较大,卷沿,广肩,施横梯格纹或绳纹。标本T605③:26,口径27.5厘米(图八:3)。
Ⅱ式 卷沿,高领,斜肩,饰断续细绳纹。标本T408③:13,口径20厘米(图八:4)。
器盖 1件,T605③:27,复碗形,撇口,饼形捉手,素面,口径11.9、高4厘米(图八:5)。
泥质灰陶
簋 仅为饕餮纹腹片,发现于T205③层。
鼎 仅一鼎足,发现于T205③层,圆锥形,足尖外撤,似为浅盘鼎的足(图八:6)。
豆 残把1件,T605③:28,喇叭形把,中间有一突箍,弦纹多道(图八:7)。
瓿 残片,标本T208③:15,斜圆肩,扁腹,肩部压印两周圆圈纹(图八:8)。
盆 残片,标本T205③:14,口微敛,厚唇,腹壁斜收,施横绳纹,口径40厘米(图八:9)
钵 1件, T208③:9,敛口,弧收腹,平底,口径11.8、腹径14、高6.8厘米(图八:10)。
器盖 2件,形制相同,唯大小不同。复碗形,顶部为璧形捉手。标本T402③:6,口径17.6、高6厘米(图八:11)。
纺轮 2件,扁圆形,均出于T205③层,直径3.3、厚1.6厘米(图八:12)。
硬陶
盂 1件 ,T408③:14,敛口,急收腹,小平底,口部饰对称扁环耳,无实用价值,口径20、高4.8厘米(图八:13)。
(2)石器

图八 中文化层出土遗物
(1、3、4、9为1/6,2、8、13为1/4,5—7、10、11为1/3,14—16为1/2,余皆原大)1.研磨盆(T302③:7)2.盆(T605③:25)3.Ⅰ式瓮(T605③:26)4.Ⅱ式瓮(T408③:13)5.器盖(T605③:27)6.鼎足(T205③)7.豆(T605③:28)8.瓿(T208③:15)9.盆(T205③:14)10.钵(T208③:9)11.器盖(T402③:6)12.纺轮(T205③)13.盂(T408③:14) 14、15.石锛(T208③:6、T402③:2)16.石刀(T402③:9)17.Ⅰ式石镞(T208③:7)18.Ⅱ式石镞(T305③:1)19.Ⅲ式石镞(T408③:15)
石锛 11件,扁平长条形,大小不等。分通体磨光与一面磨光两种,均作单面刃。标本T208③:6,形制较小,长6.4、宽5、厚约1厘米(图八:14);标本T402③:2,形制较大,长13、刃宽5.6、厚3厘米(图八:15)。
石刀 5件,半月形,弧背平刃,全器较薄,一般琢钻1—2孔,标本T402③:9,单孔,刃宽11厘米(图八:16);T305③:3在半截石刀上发现9个未钻透的孔。
石镞 5件 分三式。
I式 3件,扁三角形,圆铤,断面近菱形,形制略小,标本T208③:7,全长6.8厘米(图八:17)。
Ⅱ式 1件,T305③:1,长条柳叶形,两侧微弧,前收为尖锋,后部无挺,形似矛头,全长9.7厘米(图八:18)。
Ⅲ式 l件,T408③:15,已残,圆锥形,中有圆箍一道,制作精致(图八:19)。
此外,还出土少量石斧与石镰残片。
(三)上文化层
陶质以夹砂红陶(或褐色)为主,约占总数的2/3,泥质红陶次之,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再次,几何印纹硬陶占总数的2%,原始瓷和泥质黑陶所占比例均不足0.5%。纹饰以绳纹为大宗,梯格纹次之,其他有云雷纹、划纹、回纹、折线纹,网纹等(图九)。制法与中文化层相同,唯其常见接口、接底和表面刮削过的陶器。
(1)陶器
夹砂红陶
鬲 残片较多,按器足可分二式。
I式 素面,折沿,弧裆,袋状足,标本T208②:16,口径23厘米(图十:1)。
Ⅱ式 平头实足,标本T208②(图十:2)。
甗 残片较多,标本T208②:1、2.绳纹 3.断续绳纹 4、5、6.梯格纹7.雷纹 8.划纹 9.回纹与简化雷纹组合印纹10.回纹 11.折线纹与回纹组合印纹 12.网纹17,束腰,腰间一周堆纹,密布一行或两行指捺印痕,袋状足(图十:3)。

图九 上层陶片纹饰

图十 上文化层出土遗物
(1为1/5,7为1/6,2、5、8、11为1/4,3、14为1/3,4、6、12、13为1/2,余皆原大)1.Ⅰ式鬲(T208②:16) 2.Ⅱ式鬲(T208②) 3.甗(T208②:17) 4.鼎(T305②:4) 5.罐(T205②:15) 6.陶垫(T408②:1)7.簋(T402②:10) 8.瓿(T208②:18) 9. Ⅰ式纺轮(T604②:6)10.Ⅱ式纺轮(T208②:2) 11.盆(T408②:16) 12.罐(T408②:17) 13.Ⅰ式豆(T408②:18) 14.Ⅱ式豆(T205②:16)
鼎 复原l件,T305②:4,卷沿,垂腹,外视作梯形器身,圆柱足,口径10.6、残高8.5厘米(图十:4)。
罐 残片较多,折沿、方唇、圆腹。标本T205②:15,肩部贴竖泥条耳,素面,口径18.6厘米(图十:5)。
陶垫 3件,均为圆饼形,表面平整或稍有弧度。标本T408② :1,一面中间隆起乳突,似可捉手,直径8.3、通高4厘米(图十:6)。
泥质灰陶
簋 1件,仅上腹部,T402②:10,敞口,厚方唇,沿内有槽,腹壁微弧收,饰斜绳纹和划纹,口径32厘米(图十:7)。
瓿 残片,T208②:18,斜肩贴长方形实耳,腹饰绳纹(图十:8)。
纺轮 2件,分二式。
I式 扁圆形,断面为矩形,表面饰精细的绳索纹,T604②:6,直径4.2、厚0.5厘米(图十:9)。
Ⅱ式 半球形,素面,T208②:2,直径3.3、高0.9厘米(图十:10)。
夹砂灰陶
盆 残片,标本T408②:16,厚胎,腹部有宽带堆纹,施绳纹(图十:11)。
原始瓷
罐 残片,标本T408②:17,矮领,斜肩,施青灰釉,釉层较薄,口径7厘米(图十:12)。
豆 残片,分二式。
I式 折腹盘,圈足较矮,标本T408②:18,施青釉(图十:13)。
Ⅱ式 圈足较高,喇叭形,标本T205②:16,施茶褐色釉(图十:14)。
(2)石器
石锛 7件,形制与中层出土的没有变化,仍为大小两种,大者制作粗糙,一面残留打制痕迹,一面磨光;小者制作精巧,通体磨光。标本T205②:9,长5、刃宽约2.5厘米(图十一:1)。耕土层内采集到小石锛和有段石锛各1件,暂归入此层(图十一:2)。

石斧 2件,较厚重,正面近于梯形,横断面呈椭圆状,两面有刃。标本T408②:2,长15、厚5厘米(图十一:3)。
石镰 l件,出自T604②层,拱背凹刃,一面粗糙,一面磨平,单面刃(图十一:4)。
石镞 4件,扁窄叶形,圆铤,断面作菱形。标本T604②:5,铤部不甚明显,长8厘米。耕土层内还采集到1件菱形石镞(图十一:5、6)。
石刀 4件,均残,有平刃和弧刃2种,多为双孔。耕土层内发现2件完整石刀(图十一:7)。
砺石 数量较多,大部分作长条形,以砂石为料,大者长29、宽19厘米;小者长4,宽不足1.5厘米。其中T604②层出土的形制特殊,一面扁平,一面有磨过的痕迹,暂列入砺石类(图十一:8)。
石饰 1件,T302②:l,扁条形,一端稍尖,似发簪;长4.5、宽0.9厘米(图十一:9)。
此外,T480②层曾出1件犁状物的残片,用途不明,两边单面起刃,夹角尖锐,中部有穿孔痕迹(图十一:10)。
(3)青铜镞 2件,均为双翼式,标本T408②:3,双翼外侈成锐角,棱脊突出,断面近十字形,铤部明显(图十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