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宁元山镇遗址的试掘与调查

江苏江宁元山镇遗址的试掘与调查

尹焕章 黎忠义

南京博物院在4月上旬来江宁县元山镇胭脂村,原拟探掘曾经出土战国铜鼎处,因其他原因,未能进行。4月9日开始探掘沟墩遗址。这遗址是在1957年夏季普查江南台形遗址时所发现152处中的一个,由于遗址面积较大,地表灰土层及遗物丰富,因而开掘两条探沟,以便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层与包含文物。采掘之暇,便中在其附近作了一些简略调查,才又新发现与沟墩同类型遗址4处,编号为台153、台154、台155、台156(尹焕章、张正祥:《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所发表的遗址编号已至“台152”。这次所发现的四处遗址接上次顺序编排)。

沟墩遗址位于山冲的转弯处,周围都是坝田,这遗址就像突出河道中的一个洲地。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40米,高出地面约10米。墩面平坦,西北部较高,向东南略有缓坡。东北另有台形遗址一处,相距约1公里,是这次新发现的船山遗址。

试掘的地点是在遗址中线西部南边桑园里。共开两条探沟(沟1坑是8×1.5米,沟2坑是10×1.5米),两探沟东西相距有31米,文化层的厚度一般在3米左右。现将沟1坑介绍如下:文化层的堆积可分四层;在时代上基本分为两层,有早晚时期的区别。第一层耕土厚16厘米,第二层黄褐土厚27—50厘米,第三层黄灰土厚5厘米,第四层褐灰土厚70厘米。探沟中部生土以上堆积着一层1.1米厚的灰土,含物很多,南部有大量的烧土堆积,有些烧土块的表面上有类似釉质的东西,这可能是当时烧制陶器的遗迹。沟内北部在黄灰土与褐灰土之间,有一层烧土面。沟2坑比1坑的灰土层较厚,因此出土的遗物非常多,石器中有石锛4件,双翼铜镞1件,铜炼渣多块,陶弹丸1件,两坑陶器可分为砂质陶、泥质陶、印纹陶三类。砂质陶多为炊器,其中的类型有甗,形状较大,并附有盖,鼎多足部,圆柱状,其他有盆、罐、鬲出土很多,有的较完整,它的式样与晚殷的鬲很相似,器表有绳纹。泥质陶有豆、瓿、碗、罐、钵,还有一种研钵,口部有流,圜底,器表有压印的编织纹,器内有交叉的划纹,适宜用来做为研磨的器具,在北阴阳营的第三层也有这种研钵。印纹陶包括软陶和硬陶,都是一些碎片,花纹有席纹、编织纹、回纹等,都是江南台形遗址中一般常见的陶器纹饰。惟印纹硬陶,多在上层出现。其他遗物有马牙、猪牙和加工过的鹿角等。

现在我们叙述一下发现的遗址:

一、台153 船山遗址位于元山街以东约1公里,其西北约350米为李家岗村,遗址东西两面为土岗起伏。这是一个滨河近岗而突出地面约5米的条形土墩,其面积约1.6万平方米,墩北高南低,顶上遍布红烧土,灰土亦不少,除全墩到处都散布着新石器时代遗物外,而在红烧土处有窑炼渣及大量红砂陶片,多扁足鼎及尖足鬲,还有印纹软陶及硬陶。根据遗址冲刷处来看,文化层比较薄。

二、台154 大墩子遗址,在元山街南约2.5公里公路上陶家桥,在陶家桥东南里许处就是遗址所在。遗址西距小王山约400米,东西两面相距约400米都有上岗。遗址为土墩,高出地面约8米,墩顶平坦,西南略高,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其地表红烧土及灰土普遍,遗物以红砂陶为主,也有印纹软陶和硬陶。

三、台155 灰山(程家山)遗址,位于陶吴镇东约500米,遗址东北约隔250米为郭村,北、南两面相距约500米就是土岗,遗址为突出地面约10米的土墩,土墩灰土多而普遍,因之得灰山名。灰山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00米,中部洼下地如沟形,形成两个台面,顶平,表皮灰土及遗物密布,在西部经断崖上看,文化层3米厚,尚未到底。陶片以红砂陶为主,有甗、鬲、鼎、罐、盆等,还有泥质印纹软陶及锛形石器。

四、台156 墩子山遗址位于灰山遗址东约500米,南约300米即为土岗,北隔1公里平原,亦为土岗,为一突出地面约5米的土墩,一周为水田,遗址分南北两部分,北部面积约300平方米,上有竹林;南部面积约500平方米,上有桑园,这遗址两部分顶均平坦,都有近代房屋紧靠土墩,土墩地表及断崖上,显出灰土层、烧土块与遗物等,有鬲、鼎、罐,均为红砂陶,还有印纹软陶等。

通过对沟墩遗址的采掘及其附近遗址的调查,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台形遗址文化的性质和分布的规律。如灰山遗址与墩子山遗址距离仅500米,二者遥遥相望,遗址并不孤立而是一系列的存在着,地势靠近土岗,沿河滨湖。在文化层的下层和石器同出的有铜镞、铜炼渣等,可以说明属于铜石并用时期。上层包含有后期的印纹硬陶及釉陶片,具有战国到汉代的特点,这更证明和江南台形遗址已探掘的情况是一样的。

原载《考古》195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