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层文化

三、上层文化

(一)遗迹

1.红烧土面

在T1北部和南部距地表深约130厘米处,分别发现红烧土面遗迹。北部的一块近长方形,南北长约160、东西宽约100、厚7厘米;南部的一块近方形,面积较北部的略大些,厚度相同。

2.窖坑

位于T1南部,编号H1,坑口呈椭圆形,深腹,直壁,近底部略大,底面较平,口径186—260、底径206—300、深210厘米。坑内含大量的植物茎堆积和松软质轻的有机质腐土。

3.灰坑

T2H1,呈不规则凹底形,口径5—7、深1.8米,坑底存留不少石块,填土中含木炭和红烧土屑。此坑出鬲、甗、鼎、盘、器盖等。陶片249片。

(二)遗物

1.陶器

此层夹砂红陶的砂粒较粗,表面易剥落。

鬲 1件。稍残,分二式。Ⅵ式1件,敞口,束颈,近直腹,足稍外侈,足距大于口径,弧裆较矮,口径12、高11厘米(图六:24)。

鼎 2件。均盆式,一件小侈口,浅腹,圆锥足外撇,口径16.6、高11.5厘米(图六:3);另一件直腹,底平,圆锥翘足,口径12、高10厘米(图六:23)。所出其他的鼎足多为圆锥形。还出有鬲或鼎的角状把手。

甗 残部2件;一为甗的下半部,高身,弧裆,圆锥形半实心足,小平足根,腰外堆饰一圈捏窝纹带,腰径14.8、残高30厘米;另一件是残存甗的腰部,素面,腰径14厘米。

罐 分大口和小口两类。大口罐,均残,多夹砂红陶,敞口,圆唇或折沿,口径28.6—35厘米(图六:14、15);小口罐一件可复原,黑衣陶,敞口,束颈,圆腹,平底,外饰斜方格纹,口径16.6、高18、底径13.8厘米(图六:22);另外,还有小口罐残口部三,为夹砂陶和黑衣陶,高领,卷唇,深腹,外饰细绳纹或颈外施弦纹,口径12—16厘米(图六:13、18、21)。

瓿 1件。硬陶,小口,折唇,直颈,突肩,弧腹,矮圈足,外饰印折线纹和回字的组合纹,口径13.6、腹径27.2、高20厘米(图六:5)。

瓮 残片2件。一为黑衣陶,卷唇,束颈,广肩,外饰席纹,口径22、腹径40厘米(图六:11);一为硬陶,敞口,折唇、束颈、广肩、外饰回纹,口径28、腹径43厘米(图六:12)。

盘 4件。均黑衣陶,分二式。Ⅲ式2件,口稍敛,腹微外弧,矮圈足,口径16.8、高5厘米(图六:20);Ⅳ式2件,侈口、尖唇、腹外弧、矮圈足,腹外印数道凸弦纹,口径20、高5.2厘米(图六:19)。

钵 1件,黑衣陶,Ⅱ式敛口,突圆肩,小平底,肩外饰弦纹数道,口径20、高10.2厘米(图六:10)。

豆 5件。分三式。Ⅵ式2件,原始瓷质,直口或微侈、浅腹、圈足较高,口外饰数道弦纹,一件底内还拍印叶脉纹,口径16—18.8、高10—11厘米(图六:1、2;图七:2);Ⅶ式1件,黑衣陶,侈口,尖唇,束腰,折腰,圈足,口径13.4、高6.6厘米(图六:7);Ⅷ式2件,黑衣陶,1件为敛口,弧腹,圈足,口外饰印弦纹,口径13.2、高5.8厘米(图六:6);另1件为敛口,鼓腹,圈足,腹部饰弦纹,口径11.2、高5.5厘米(图六:9)。

图六 上层文化陶器

1、2.Ⅵ式瓷豆(T2①:11、14) 3、23.陶鼎(T2①:15、T1①:16) 4.Ⅵ式陶鬲(采)5.陶瓿(T2①:13) 6、9.Ⅷ式陶豆(T1①:7、8) 7.Ⅶ式陶豆(T2①:6) 8.Ⅰ式陶钵(采)10.Ⅱ式陶钵(T2①:1) 11、12.陶瓮残部(T2①:7、T1①:10) 13、14、15、18、21.陶罐口部(T2①:2,T1①:8、11,T2①:12,T1①:5) 16.瓷器盖(采) 17.陶器盖(采) 19.Ⅳ式陶盘(T2①:16) 20.Ⅲ式陶盘(T1①:6) 22.陶罐(T2①:4)24.Ⅵ式陶罐(T2①:9)(1—4、10、13、17—20、23为1/16,6—9、16、24为1/8,5、11、12、14、15、21、22为1/24)

2.石器

有段石锛 4件。背部弓形突起的倾斜度较大,长8—13.2厘米。

3.铜器

铜镞 1件。双翼开展,中有脊,身单薄,残长3.4、翼间宽2厘米(图四:23)。

另外,在上、中、下文化层内,都多见一种夹砂陶垫,圆饼状,径12—14、厚约1.5厘米,用途似与制陶有关。

在中文化层发现陶拍1件。为夹砂红陶,弧面、背面有短突钮,径7.8、高3.2厘米(图五:15)。这类陶拍,是制陶工艺中用来对坯子拍打、磨光的工具,另在各层中多出极其光滑且可供手抓的小石块,其用途大概也与陶拍类似。

图七

1.Ⅴ式灰衣陶豆 2.原始瓷豆(T2①:11) 3.黑衣陶钵(T1②:10)4.黑衣陶盘(T2②:15) 5.Ⅰ式夹砂红陶豆(T2②:上) 6.Ⅱ式灰陶豆(T2②:4)

砺石在各文化层内多有出土,分细砂质和粗砂质两类,其形有板状、船状和元宝状等多种,并大部分有使用痕迹。

此外,我们在该遗址还采集到一些分属早、中、晚三期的各类遗物,附录如下:

陶鬲 1件,为Ⅶ式,直口,近直腹,袋足粗短,矮弧裆,口置对称的环耳,口径15.2、通高14.8厘米(图六:4)。

陶鼎 完整的1件。直口,深腹,圆锥形翘足,口径8.4、高9.2厘米(图五:5)。

陶豆 Ⅴ式1件,泥质灰陶,宽沿,折唇,浅弧腹,矮圈足外撇,口径18、高5厘米(图五:7;图七:1)。

陶钵 I式1件,黑衣陶,敛口。弧腹,平底,口径12、高6.4米(图六:8)。

器盖 2件。为泥质灰陶,形状类似倒置的Ⅷ式豆,口径19.2、高15.2厘米(图六:17);另有1件为原始瓷,盖面弧形,有子口、顶设小钮,盖面饰印数道弦纹,口径12、高2.6厘米(图六:16)。

纺轮 1件。泥质灰陶,扁平、圆形、腰身有一圈突棱,上下穿孔,径6.4、厚3.2厘米(图四:14)。

穿孔石斧 上有肩,中穿单孔,肩的一旁有两凹槽(图四:5)。

柱式石斧 1件。柱式,长方形,两面起刃,长9、宽3.8、厚3.6厘米(图四:16)。

石凿 2件。扁平,单面刃,长方形,体型很小,长4厘米(图四:9)。

石镰 1件。尖叶状,一面有刃,中部微厚,背部稍薄,近背部有双孔,宽4.3厘米(图四:4)。

石杵(?) 1件。残,通体磨光,断面呈椭圆形,残长14、宽9.2、厚5.2厘米(图四:1)。

石铲 1件,残,体型扁平,一面起刃,刃口较平(图四:2)。

石刀 l件。残,刀身较薄,厚0.8厘米,一面有刃,近刃处有圆孔,身宽5.7厘米(图四:10)。

石镞 2件。镞身为三角形,中部起脊,断面呈菱形,铤、身界限明显,长6.6—7.7厘米(图四:24)。

铜镞 1件。双翼展开的角度稍小,翼尾并相向收拢,前面剖面呈菱形(图四:25)。

铜鱼钩 1件。勾形,尖端有倒刺,后端有一圈凹槽,为扎绳所设,钩面上有铸痕,长5厘米(图四:13)。

四、小结

(一)该遗址三文化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其面貌存在着许多共同因素

三层中陶器的质地情况,我们列出下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三层陶器质地,夹砂红陶始终占有绝对优势,平均占74.3%;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衣陶平均各占6%—8%,硬陶平均占3.1%;釉陶和原始瓷只发现于上层,数量最小,合起来只占0.5%。因此可以说,三文化层遗物的陶质比例变化不大。

器形上,鬲和甗始终盛行,延续不衰;鼎的数量都比较少;作为鬲和鼎的角状把手,三层都有出土;另外瓮、罐、钵、豆等皆是常见的器物。

各层陶片纹饰,数量比例见表二。

在三层陶片的总数中,素面的占75%,施纹饰的占25%;若以纹饰而论,绳纹(包括间断绳纹)最多,占纹饰陶片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各层都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几何形纹饰。

三文化层中均有有肩或穿孔石斧,常见型或有段石锛、穿孔石刀、柳叶形石镞以及双翼形铜镞等物。

以上诸点反映出,三个文化层的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应属于一种共同的文化。〔2〕

当然,三个互相叠压的文化层次,它们的面貌,特别是遗物的器形和纹饰,也有着各自的一些特点和变化,代表着文化发展中的三个阶段。

陶器方面,下层多见研磨钵,各种陶质的都有,是一种特征性的器物,至中层比较少见,上层已经绝迹;鬲,下层以平沿、折腹或近直腹,高弧裆,半实心是最富于特色,且器身高度一般大于口径,中、上层鬲的弧裆逐渐变矮,足多近实心,器高相当或小于口径;甗,下、中层见敞口及束腰处施绳纹,另外斜卧空心袋足器似乎也属于甗的类型,至上层被大圆锥形足所取代;折肩灰陶间断绳纹瓮,在下、中层多见,上层没有发现;黑衣陶盘是中层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盛具,上层继续存在,但圈足变矮;豆,下层多浅盘式,圈足粗大,至上层形式趋于多样,圈足较细,造型轻巧;器物的底部,下层多见圜底内凹,上层以平底为主。

纹饰在各阶段的变化亦较大。兽面纹仅见于下层;堆饰,下层以横人字形纹带为多见,中层出现单辫式纹带,上层的堆饰已少见;几何形纹饰,下、中层的梯格纹、浅印雷纹和套回纹不见于上层,而上层的粗深回纹,折线纹、云雷纹、口字纹、席纹以及回纹和折线纹、口字纹和云雷纹夹羽状纹等组合纹也不见于下层;几何形纹饰不但上下层特点不同,而且在纹饰陶片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下、中层只占有15%—20%,至上层已多达45.6%,几与绳纹平分秋色。

表一

表二

生产工具,蚌器只出于下、中层,上层未见;有段石锛的弓背弯度从下往上层,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铜镞从粗糙到精致,双翼展开的角度也渐少。

(二)关于该遗址各个文化层的时代

下层的内刻划纹研磨钵,平沿折腹或近直腹的鬲、蚌刀、蚌镰以及浅印雷纹和套回纹、兽面纹等与中原二里岗时期〔3〕的同类器物及纹饰十分相似,而且这些器形和纹饰在中原商代后期遗址内已经不见。因此,白蟒台遗址下层文化的时代应与二里岗时期相近。

上层出的黑衣陶矮圈足盘、Ⅵ式和Ⅶ式低弧裆鬲、硬陶瓮、原始瓷豆等以及几何形纹饰,都与土墩墓早期的溧水乌山一号、二号墓以及秧田西山墓〔4〕所出的同类器物及纹饰完全一样。至于溧水乌山一号、二号墓中出有典型的西周早期遗物。无疑这些墓葬属西周早期。白蟒台上层的年代应与此相当。

由此,我们认为:白蟒台遗址的下层文化大致相当于商代中期,中层文化相当于商至西周,上层文化相当于西周早期。

执笔者:刘建国 刘 兴

绘 图:徐铣城

照 相:史宝珍

原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注释】

〔1〕镇江市溥物馆:《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考古》1979年第2期;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县浮山果园西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2〕尹焕章、张正祥:《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著:《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4〕镇江市博物馆、溧水县文化馆:《江苏溧水发现西周墓》,《考古》1976年第4期;镇江市博物馆、溧水县文化馆:《江苏溧水乌山西周二号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2辑,文物出版社,1978年;刘兴、吴大林:《江苏溧水县柘塘、乌山土墩墓的清理》,《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