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层堆积

一、地层堆积

二塘头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均在2米左右,最深处达2.7米,按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共可分为5层,以T0505、T0605、T0705北壁为例(图四):

第1层:耕土层,厚约0.2米,土质疏松,内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少量小青砖、青花瓷片、青瓷片等。

第2层:明清时期堆积,又可分为2a、2b、2c、2d四小层。其中2b、2c、2d等三层分布于遗址外围或高台下,四层中均发现有小薄青砖、青花瓷片、素面板瓦等遗物,另外有少量夹砂红陶片和硬陶片。

2a层为黄褐色,主要分布于台形遗址上,土质疏松,深0.2、厚0.22米。

图四 T0505、T0605、T0705北壁剖面图

2b层为灰黄色,呈斜坡状堆积分布于台形遗址下,土质略硬,深0.25、厚0.3—0.45米。

2c层为浅黄色,水平分布于台形遗址下,土质较疏松,深0.2—0.35、厚0.15米。

2d层为灰褐色,呈斜坡状堆积分布于台形遗址下,土质略硬,深0.25—0.65、厚0.32米。

第3层:分为3a、3b两层。

3a层为灰白土,台形遗址上分布较为均匀,土质略硬,夹有较多的白塘土块,深0.25—0.3、厚0.15—0.45米,出土陶片较少,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印纹硬陶,器型有甗、器盖、豆、罐、盘等。H6、H10开口该层下。

3b层为灰黄色,土质略硬,夹杂有较多的黄褐斑颗粒,分布均匀,深0.38—0.6、厚0.22—0.45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另有少量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器型有甗口沿、甗腰、刻槽盆、豆等。

第4层:浅灰褐色,土质细腻,局部有淤泥现象,深0.85—1.05、厚0.2—0.35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灰陶、红陶和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型有鬲、甗、圈足盘、圈足罐、刻槽盆、钵、豆、三角形鼎足等。

第5层:深灰褐色,夹较多炭屑和红烧土块,土质略硬,均匀分布在台形遗址上,深1.1—1.3、厚0.4—0.62米。该层出土陶片较多,夹砂红陶占大半,少量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及硬陶、原始瓷等,可辨器型有鬲、钵、鼎、甗、支座、罐等。以下为生土。

从包含物看,该遗址第2层为明清时期堆积,3—5层均为湖熟文化时期堆积。现将该遗址湖熟文化时期遗存简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