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遗物

四、遗物

(一)早期遗物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另有少量石器。按照遗迹现象和地层出土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1. ⅣHl出土遗物

(1)陶器

主要为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甗、鬲、罐。

鬲足 4件,夹砂红褐陶。ⅣH1:1,尖足。残高9厘米(图十四:1)。ⅣH1:2,平足。残高9厘米(图十四:2)。ⅣH1:3,蹄足,残高4.8厘米(图十四:3)。ⅣH1:7,平足。残高17厘米(图十四:4)。

鬲口沿 3件,夹砂红褐陶。ⅣH1:15,圆唇,折沿,沿外缘有折痕,束颈。残高6.8、宽10厘米(图十四:5)。ⅣH1:17,圆唇,宽折沿。残高l2、宽20厘米(图十四:6)。ⅣH1:20,圆唇,折沿,弧腹。残高12、宽20厘米(图十四:7)。

甗足 2件,夹砂红褐陶。ⅣH1:10,残高10厘米(图十四:8)。ⅣH1:11,残高6.8厘米(图十四:9)。

鼎足 3件,夹砂红褐陶。ⅣH1:4,柱足。残高8厘米(图十四:10)。ⅣH1:5,侧横足。残高10.4厘米(图十四:11)。ⅣH1:6,侧足。残高8.8厘米(图十四:12)。

圈足 1件。ⅣH1:8,泥质红陶。残高5厘米(图十四:13)。

盆 1件。ⅣH1:18,泥质灰陶。圆唇,短折沿,折腹,肩部刻菱形纹。残高5.6、宽6.4厘米(图十四:14)。

泥质陶罐 4件。ⅣH1:9,红陶。残剩底部,平底。残高7.6厘米(图十四:15)。ⅣH1:13,灰陶。圆唇,折沿,肩部饰凸弦纹。残高3、宽8.8厘米(图十四:16)。ⅣH1:16,红陶。圆唇,卷沿,沿面饰一道凹弦纹,高颈。残高5.6、宽11.6厘米(图十四:17)。ⅣH1:19,红陶。尖唇,卷沿,高颈,颈部饰凹弦纹。残高5.4、残宽17厘米(图十四:18)。

图十四 ⅣH1出土陶器

1—4.鬲足(ⅣH1:1、2、3、7) 5—7.鬲口沿(ⅣH1:15、17、20)8、9.甗足(ⅣH1:10、11) 10—12.鼎足(ⅣH1:4、5、6) 13.圈足(ⅣH1:8)14.盆(ⅣH1:18) 15、17、18.泥质红陶罐(ⅣH1:9、16、19)16.泥质灰陶罐(ⅣH1:13) 19、20.夹砂红陶罐(ⅣH1:12、14)

夹砂陶罐 3件。ⅣH1:12,红陶,宽折沿。残高5.6、宽14.8厘米(图十四:19)。ⅣH1:14,红陶,方唇,折沿,侈口。残高8.4、宽10厘米(图十四:20)。ⅣH1:21,黑灰陶,尖唇,折沿,微束颈。残高6.4、宽9厘米(图十五:1)。

(2)石器

有锤、凿、刀、锛。

锤 1件。ⅣH1:22,平面似梯形,褐色,底部打击痕。长10.3、宽6.9、厚2厘米(图十五:2)。

石凿 1件。ⅣH1:23,平面呈方形,青灰色,磨制,单面刃。长9、宽2.6、厚3厘米(图十五:3)。

图十五 ⅣH1、ⅢH3出土遗物

1.夹砂黑皮陶罐(ⅣH1:21) 2.石锤(ⅣH1:22) 3.石凿(ⅣH1:23) 4、5.石锛(ⅣH1:25、ⅣH1:26) 6.石刀(ⅣH1:24) 7.夹砂灰陶器盖(ⅢH3:1) 8、9.陶鼎足(ⅢH3:2、ⅢH3:3) 10—12.泥质灰陶罐(ⅢH3:4、ⅢH3:5、ⅢH3:6)13.夹砂黑皮灰陶罐(ⅢH3:7) 14.夹砂红陶罐(ⅢH3:9) 15.泥质灰陶盆(ⅢH3:8)

石锛 2件。平面呈梯形,青灰色,磨制,单面刃。ⅣH1:25,刃部有绷断使用的痕迹。长7、宽4.5、厚2厘米(图十五:4)。ⅣH1:26,刃部残断。残长7.3、宽5.7、厚2.2厘米(图十五:5)。

石刀 1件。ⅣH1:24,褐色。残,弧背,单面刃,刃部有使用痕迹。残长8.3、宽5.6、厚0.8厘米(图十五:6)。

泥质灰陶罐 3件,夹细砂。ⅢH3:4,方唇,折沿,唇缘上折。高3、宽6厘米(图十五:10)。ⅢH3:5,尖唇,侈口,沿外缘凸起,颈下部饰凸棱一道。残高4、宽8厘米(图十五:11)。ⅢH3:6,圆唇,口内敛,颈部饰凹弦纹,溜肩。残高6、宽11厘米(图十五:12)。

2.ⅢH3出土遗物

均为陶器。

器盖1件。ⅢH3:1,夹砂灰陶,喇叭状钮。底径6.4、残高2.4厘米(图十五:7)。

鼎足2件,夹砂灰陶。ⅢH3:2,侧足。残高11、宽8.8厘米(图十五:8)。ⅢH3:3,横侧足,足内侧有烟炱,足外侧有三按窝。残高8.8、宽8厘米(图十五:9)。

夹砂黑皮灰陶罐 1件。ⅢH3:7,尖唇,卷沿。残高4、宽8厘米(图十五:13)。

夹砂红陶罐 1件。ⅢH3:9,方唇,折沿,沿面下凹。残高3.8、宽8.6厘米(图十五:14)。

泥质灰陶盆 1件。ⅢH3:8,夹细砂。方唇,直口,斜直腹,下底内收。残高9.4、宽8.8厘米(图十五:15)。

3.采集和地层出土遗物

主要为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另有少量印纹硬陶、铜器和石器,简介如下。

(1)采集遗物

主要有石器、铜镞、料管和陶饼等。

铜镞 2件。采集:1,平面呈三角形,圆铤,中脊凸起。残长3、宽1.6、厚0.9厘米(图十六:1)。采集:4,平面呈三角形。残长2.4、宽1.6、厚0.5厘米(图十六:2)。

石器 主要有镞、锛、凿、刀、斧等。

石镞 2件。采集:5,平面呈柳叶状,圆尖,截面呈菱形,短铤。残长7. 3、宽1.6、厚0.6厘米(图十六:3)。采集:8,平面呈三角形,截面似菱形。残长3.2、宽2、厚0.6厘米(图十六:4)。

石锛 1件。采集:6,平面呈长方形,单刃,弧背,刃部略残。长3.7、宽3.1、厚0.6厘米(图十六:5)。

石凿 1件。采集:12,平面呈长方形,单刃,刃部、尾部残损。残长12.7、宽4、厚3.4厘米(图十六:6)。

图十六 采集遗物

1、2.铜镞(采集:1、4) 3、4.石镞(采集:5、8) 5.石锛(采集:6) 6.石凿(采集:12) 7、8.石刀(采集:7、13) 9、10.石斧(采集:14、15) 11、12.砺石(采集:9、10) 13.石纺轮(采集:11) 14.料管(采集:3) 15.泥质陶饼(采集:2)

石刀 2件。残损。采集:7,弧背,单面刃,背部对钻两孔。残长7.7、宽5、厚0.6厘米(图十六:7)。采集:13,双面刃。残长8、宽4.7、厚0.8厘米(图十六:8)。

石斧 2件。双面刃。残损。采集:14,残长4.8、厚4.8厘米(图十六:9)。采集:15,残长7.3、宽6、厚3.6厘米(图十六:10)。

砺石 2件。红色砂岩,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平整。采集:9,残长12.5、残宽10.4、厚6厘米(图十六:11)。采集:10,残长8、残宽5.5、厚4厘米(图十六:12)。

石纺轮 1件。采集:11,圆形,截面呈梯形,单面钻一孔,残损。直径4.8、厚0.6厘米(图十六:13)。

料管 1件。采集:3,圆柱状,中穿一孔,一端残损。残长3.4、直径0.7厘米(图十六:14)。

陶饼 1件。采集:2,泥质灰陶。圆形,饼中部向上隆起,饼缘压火焰状痕。直径4.8厘米(图十六:15)。

(2)第2层出土遗物

以陶器为主,有鬲、甗、鼎、罐、盆、甑、器柄、圈足等。

1) 陶器

鬲足 3件,夹砂红陶,平底足。ⅢT0405②:1,残高12厘米(图十七:1)。ⅢT0405②:2,残高10厘米(图十七:2)。ⅢT0405②:4,残高6.4厘米(图十七:3)。

鬲口沿 4件,夹砂红陶。ⅢT0405②:9,圆唇,宽折沿,沿面略上弧。残高7.2、宽9.4厘米(图十七:6)。ⅢT0405②:11,圆唇,侈口,折沿,束颈。残高7.8、宽11厘米(图十七:7)。ⅢT0410②:13,尖唇,折沿,束颈。残高4.4、宽9.6厘米(图十七:8)。ⅢT0405②:14,圆唇,宽折沿。残高7、宽11.6厘米(图十七:10)。

甗足 1件。ⅢT0405②:7,夹砂红陶。柱状,瘦高,圆足尖。残高8厘米(图十七:4)。

甗 1件。ⅢT0410②:24,夹砂红陶。瘦高,束腰,弧裆,残损。残高20、腹径25.8厘米(图十七:9)。

鼎足 3件。ⅢT0405②:3,夹砂灰陶。侧足,平面似刀状,截面呈扁长方形,平底足,足尖略捏。残高9.4厘米(图十七:5)。ⅢT0410②:5,夹砂红陶。侧足,截面呈椭圆形,足根部有一按窝。残高10厘米(图十七:11)。ⅢT0405②:6,夹砂红陶。侧足,截面似扁长方形。残高11.4厘米(图十七:12)。

夹砂黑皮灰陶罐 1件。ⅢT0410②:8,尖唇,折沿,束颈,沿面略上弧。残高7.2、宽10厘米(图十七:13)。

泥质灰陶罐口沿 3件。ⅢT0405②:10,圆唇,直口,颈部饰一周凸棱,肩部饰绳纹。残高6.6、宽10.4厘米(图十七:14 )。ⅢT0405②:12,方唇,卷沿,颈下部饰多道凹弦纹。残高4.6、宽8.4厘米(图十七:15)。ⅢT0405②:17,尖唇,口内敛,唇外缘凸起,肩饰绳纹。口径19.2、残高7.6厘米(图十八:1)。

盆口沿 3件,泥质灰陶。ⅢT0405②:15,方唇,折沿,斜腹下部内收,腹饰凸棱。残高10.6、宽16厘米(图十八:2)。ⅢT0410②:16,尖唇,折沿,斜腹下部内收,上腹三道凸棱,下腹饰绳纹。残高14.6、宽14厘米(图十八:8 )。ⅢT0405②:18,夹细砂,尖唇,宽折沿,沿面略上弧,腹微弧。残高7.4、宽16厘米(图十八:4)。

图十七 第2层出土陶器

1—3.鬲足(ⅢT0405②:1、2、4) 4.甗足(ⅢT0405②:7) 5、11、12.鼎足(ⅢT0405②:3、ⅢT0410②:5、ⅢT0405②:6)6—8、10.鬲口沿(ⅢT0405②:9、ⅢT0405②:11、ⅢT0405②:13、ⅢT0405②:14) 9.甗(ⅢT0410②:24) 13.夹砂黑皮灰陶罐(ⅢT0410②:8) 14、15.泥质灰陶罐(ⅢT0405②:10、12)

甑 1件。ⅢT0405②:20,泥质灰陶。平底,底部圆孔,残损。底径17.6、残高8.4厘米(图十八:5)。

器柄 2件,泥质灰陶。ⅢT0410②:21,柱状,内壁有螺旋纹,残损。直径4.4—5、残高8.2厘米(图十八:6)。ⅢT0410②:22,喇叭状,外壁两道凸棱,内壁有螺旋纹。残高7厘米(图十八:7)。

泥质红陶罐口沿 1件。ⅢT0405②:23,折沿,肩部饰云雷纹。残宽4厘米(图十八:3)。

圈足 1件。ⅢT0410②:19,泥质红陶。喇叭状。底径9.6、残高3.6厘米(图十八:3)。

2)石器

穿孔石斧 1件。ⅢT0410②:25,平面残剩梯形状,尾后部对钻一孔。残长10、宽10、厚1.5厘米(图十八:10)。

图十八 第2层出土遗物

1.泥质灰陶罐(ⅢT0405②:17) 2、4、8.泥质灰陶盆(ⅢT0405②:15、ⅢT0405②:18、ⅢT0410②:16) 3.泥质红陶罐(ⅢT0405②:23)5.泥质灰陶甑(ⅢT0405②:20) 6、7.泥质灰陶器柄(ⅢT0410②:21、ⅢT0410②:22)9.泥质红陶圈足(ⅢT0410②:19) 10.穿孔石斧(ⅢT0410②:25)

(3)第3层出土遗物

以陶器为主,有鬲、甗、鼎、罐、器盖、箅子、器鋬、圈足、盆、纺轮等。

1)陶器

鬲口沿 7件,夹砂红陶。ⅣT0205③:13,圆唇,折沿,束颈。残高5.2、宽8厘米(图十九:5)。ⅣT0205③:14,尖唇,折沿。残高5、宽11厘米(图十九:6)。ⅢT0405③:16,尖唇,宽折沿。残高7、宽9.4厘米(图十九:7)。ⅢT0405③:19,尖唇,宽折沿。残高7.4、宽9.2厘米(图十九:8)。ⅣT0205③:20,尖唇,卷沿。残高5.6、宽12厘米(图十九:9)。ⅣT0205③:26,圆唇,卷沿,残高7、宽15厘米(图十九:10)。ⅢT0405③:29,圆唇,折沿。残高4.4、宽9厘米(图十九:11)。

鬲足4件,夹砂红陶。ⅢT0405③:3,平底足。残高7.2厘米(图十九:l)。ⅣT0205③:7,蹄足。残高8.4厘米(图十九:2)。ⅢT0405③:8,锥状。残高11.2厘米(图十九:3)。ⅢT0405③:11,锥状,矮胖。残高13厘米(图十九:4)。

鬲柄 1件。ⅣT0205③:33,夹砂红陶。牛角状。残高6.4厘米(图十九:12)。

甗 1件。ⅣT0105③:21,夹砂红陶。尖唇,宽折沿。残高7.4、宽16厘米(图十九:13)。

鼎足 7件。ⅣT0105③:4,夹砂灰陶。侧足,截面似扁长方形。残高7厘米(图十九:14)。ⅢT0405③:6,夹砂灰陶。横侧足,平面呈三角形,足向内弧。残高5.8厘米(图十九:15)。ⅣT0205③:9,夹砂红陶。柱足。残高9.6厘米(图十九:16)。ⅣT0205③:10,夹砂红陶。侧足,截面似扁长方形,根部有三按窝。残高9厘米(图十九:17)。ⅣT0205③:23,夹砂红陶。柱状,瘦高,尖足。残高7.4厘米(图十九:18)。ⅢT0405③:30,夹砂红陶。锥状。残长5.4、宽4厘米(图十九:19)。ⅢT0405③:35,夹砂红陶。柱状,蹄足。残高4.3、宽2.2、厚1.3厘米(图十九:20)。

图十九 第3层出土陶器

1—4.鬲足(ⅢT0405③:3、ⅣT0205③:7、ⅣT0405③:8、ⅣT0405③:11)5—11.鬲口沿(ⅣT0205③:13、ⅣT0205③:14、ⅢT0405③:16、ⅢT0405③:19、ⅣT0205③:20、ⅣT0205③:26、ⅢT0405③:29) 12.鬲柄(ⅣT0205③:33) 13.甗(ⅣT0105③:21) 14—20.鼎足(ⅣT0105③:4、ⅢT0405③:6、ⅣT0205③:9、ⅣT0205③:10、ⅣT0205③:23、ⅢT0405③:30、ⅢT0405③:35) 21—25.夹砂红陶罐口沿(ⅢT0405③:12、ⅢT0405③:15、ⅢT0405③:22、ⅢT0405③:27、ⅣT0205③:32)

夹砂红陶罐口沿 6件。ⅢT0405③:12,尖唇,折沿。残高8.8、宽12厘米(图十九:21)。ⅢT0405③:15,方唇,卷沿。残高5.6、宽10厘米(图十九:22)。ⅢT0405③:22,尖唇,折沿。残高4.6、宽5.6厘米(图十九:23)。ⅢT0405③:27,尖唇,折沿,深腹。残高7.4、宽6厘米(图十九:24)。ⅣT0205③:32,尖唇,卷沿。残高3.4、宽10.6厘米(图十九:25)。ⅢT0405③:34,圆唇,卷沿。残高4.8、宽12厘米(图二十:1)。

夹砂红褐陶罐口沿 l件。ⅣT0205③:28,尖唇,折沿,残高6.4、宽12厘米(图二十:2)。

缸口沿 1件。ⅢT0405③:17,夹砂红陶。方唇,折沿,胎较厚。残高7.4、宽12.6厘米(图二十:3)。

夹砂灰陶罐口沿 1件。ⅣT0205③:43,圆唇,直口,高颈。口中部一道凸棱。残高4.2、宽7.5厘米(图二十:4)。

夹砂灰白陶罐口沿 1件。尖唇,卷沿。ⅢT0405③:18,残高6、宽8厘米(图二十:5)。

器底 1件。ⅣT0205③:2,夹砂灰褐陶。手工捏制,弧形。残宽6、残长10.6厘米(图二十:6)。

器盖 l件。ⅢT0405③:5,夹砂灰陶。平顶。底径6.4、残高3厘米(图二十:7)。

箅子 1件。ⅣT0205③:24,夹砂红陶。手工捏制,圆形。穿小孔,残损。直径14.4、厚1.8厘米(图二十:22)。

器耳 1件。ⅣT0205③:25,夹砂红陶。残长9、宽10厘米(图二十:9)。

器足 1件。ⅢT0405③:31,夹砂红陶。牛角状。残高8厘米(图二十:10)。

泥质红陶罐口沿 4件。ⅢT0405③:36,圆唇,卷沿。残高4.6、宽8厘米(图二十:11)。ⅣT0205③:37,尖唇,口内敛,唇外缘凸起,肩饰绳纹。残高6、宽8.8厘米(图二十:13)。ⅣT0205③:41,尖唇,直口微侈,高颈。残高6、宽12厘米(图二十:13)。ⅢT0405③:45,圆唇,口下部饰一周带状菱形刻画纹。残高4、宽1厘米(图二十:14)。

泥质黑皮灰陶罐口沿 1件。ⅣT0205③:42,圆唇,高颈内敛,折肩,腹内收,颈部饰多道凹弦纹,肩饰梯格纹。残高6.4、宽7.8厘米(图二十:15)。

器鋬 1件。ⅣT0205③:1,泥质灰陶。鸡冠装,残损。高2.8、残宽3.2厘米(图二十:16)。

圈足 2件,泥质红陶。ⅣT0205③:38,喇叭状,厚胎。底径6.4、残高2.4厘米(图二十:17)。ⅢT0405③:40,夹细砂,喇叭状,柄较粗。底径9、残高6厘米(图二十:18)。

盆口沿 4件。ⅢT0405③:39,泥质红陶,夹细砂。方唇,宽折沿,沿面略上弧,斜腹,腹饰多道凸痕。残高4.6、宽9厘米(图二十:19)。ⅣT0205③:44,泥质灰陶。方唇,宽折沿,深斜腹,腹饰多道凸痕。宽12.6厘米(图二十:20)。 ⅣT0205③:46,泥质灰陶,夹细砂。方唇,折沿,上腹内折。残高6、宽8.6厘米(图二十:21)。ⅢT0405③:47,泥质灰陶,夹细砂。折沿,深弧腹,腹饰多道凸痕。残高9.2、宽8.6厘米(图二十:8)。

图二十 第3、4层出土遗物

1.夹砂红陶罐口沿(ⅢT0405③:34) 2.夹砂红褐陶罐口沿(ⅣT0205③:28)3.夹砂红陶缸口沿(ⅢT0405③:17) 4.夹砂灰陶罐(ⅣT0205③:43)5.夹砂灰白陶罐口沿(ⅢT0405③:18) 6.夹砂灰褐陶器底(ⅣT0205③:2) 7.夹砂灰陶器盖(ⅢT0405③:5) 8、20、21.泥质灰陶盆(ⅢT0405③:47、ⅣT0205③:44、ⅣT0205③:46) 9.夹砂红陶器耳(ⅣT0205③:25) 10.夹砂红陶器足(ⅢT0405③:31)11—14.泥质红陶罐(ⅢT0405③:36、ⅣT0205③:37、ⅣT0205③:41、ⅢT0405③:45) 15.泥质黑皮灰陶罐(ⅣT0205③:42) 16.泥质灰陶器鋬(ⅣT0205③:1) 17、18.泥质红陶器足(ⅣT0205③:38、ⅢT0405③:40) 19.泥质红陶盆(ⅢT0405③:39) 22.夹砂红陶箅子(ⅣT0205③:24) 23.泥质红陶纺轮(ⅣT0205③:49) 24.砺石(ⅣT0105③:48) 25.夹砂红陶器鋬(ⅢT0410④:4)

纺轮 1件。ⅣT0205③:49,泥质红陶,圆形,截面呈梯形,中心有孔,底面刻画连弧纹。直径4、厚1厘米(图二十:23)。

2) 石器

砺石 1件。ⅣT0105③:48,不规则形。残长12.2、残宽13.1、厚3.8厘米(图二十:24)。

(4) 第4层出土遗物

均为陶器,有鼎、罐、盆等。

鼎足 2件。ⅢT0410④:6,夹砂红褐陶。瘦高,截面呈椭圆形。残高12、宽6.4厘米(图二十一:1)。ⅢT0410④:3,夹砂灰陶。横侧足,平面呈三角形。残长10、宽6.6厘米(图二十一:2)。

甗口沿 1件。ⅢT0410④:1,夹砂红陶。圆唇,宽折沿,残高5.8、宽12. 6厘米(图二十一:3)。

罐底 1件。ⅢT0410④:2,泥质灰陶。平底。底径5.2、残高4厘米(图二十一:4)。

盆 1件。ⅢT0410④:5,泥质灰夹细砂,圆唇,直口。残高3、残长7.4厘米(图二十一:5)。

器鋬 l件。ⅢT0410④:4,夹砂红陶(图二十:25)。

图二十一 第4层出土遗物

1.夹砂红陶鼎足(ⅢT0410④:6) 2.夹砂灰陶鼎足(ⅢT0410④:3) 3.夹砂红陶甗口沿(ⅢT0410④:1) 4.罐底(ⅢT0410④:2) 5.泥质灰陶陶盆(ⅢT0410④:5)

(二)汉代遗物

出土遗物包括有铜器、铁器、玉器、漆器、硬陶器、陶器等,简介如下。

1.ⅢM1出土器物

出土遗物有铜器、铁器、陶器和漆器四大类,主要分布于墓室北侧,其中以墓室东北角出土遗物最丰富,墓道底部还清理出黑漆耳杯。

(1)铜器

9件。有印章、带钩、镜、釜、甑、豁、盆、钵、铜钱。

铜印章 1件。ⅢM1:3,置南侧棺内。印面呈正方形,印钮小兽似龟。边长1.4、高1.4厘米(图二十二:7)。

铜带钩 1件。ⅢM1:2,置南侧棺内。钩首,腹部较长,鼓起成琵琶形,背部置一圆钮。长11、宽1.6、高0.6厘米(图二十二:12)。

图二十二 ⅢM1、 ⅢM2出土遗物

1.硬陶坛(ⅢM1:15) 2.漆耳杯(ⅢM1:28) 3.陶灶(ⅢM1:17、ⅢM1:18、ⅢM1:19、ⅢM1:21) 4.铜盆(ⅢM1:20) 5.铜钵(ⅢM1:12) 6.灰陶罐(ⅢM1:8)7.铜印章(ⅢM1:3) 8—11.(ⅢM1:10、ⅢM1:13、ⅢM1:14、ⅢM1:16) 12.铜带钩(ⅢM1:2) 13.玉眼罩(ⅢM2:4)14、15.玉塞(ⅢM2:3、ⅢM2:5)

铜镜 2件。ⅢM1:6,置北侧棺内。尚方铭四神规矩(博局)镜。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座外为规矩纹(博局纹),方框四边各向外伸出一“T”形符号与“L”形符号相对,方框四角又与“V”形符号相对,将镜的内区分为四方八等分。青龙、白虎、朱雀各据一等分;玄武的形象为龟蛇分离,据二等分。其余三等分配以鸟、兽等。规矩纹(博局纹)间有八个乳钉。外区环绕一圈铭文带,铭曰:“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近缘处有一周栉齿纹。宽缘,缘饰两周锯齿纹夹一周双线水波纹圈带。缘边倾斜。直径13.3厘米(图二十三)。ⅢM1:7,置南侧棺内。四乳四螭(虺)镜。圆形,圆钮,圆形钮座。座外有一周凸弦纹,凸弦纹与钮座间有四组斜线相连。有人将圆钮座及凸弦纹的组合称之为双重圆钮座。其外为二周栉齿纹夹一周四乳四螭纹。宽平缘,缘饰一周锯齿纹及一周双线水波纹。置于南侧棺内,直径10.2厘米(图二十四)。

铜釜 1件。ⅢM1:18,置椁内东北角陶灶上。圆唇,直口,短颈,弧腹,圜底,腹中部一道凸棱。口径10、最大径19.6、高12.4厘米(图二十二:3)。

铜甑 1件。ⅢM1:17,置椁内东北角铜釜上。方唇,宽折沿,斜直腹微弧,平底,底铸五方空。口径18、底径8、高9.2厘米(图二十二:3)。

铜豁 1件。ⅢM1:21,置椁内东北角陶灶上。方唇,弧腹,圜底,口部竖对称立耳一对。口径13.6、高6.8厘米(图二十二:3)。

铜盆 1件。ⅢM1:20,置椁内东北角。方唇,平折沿,深弧腹,平底。口径15.2、底径6.4、高6.8厘米(图二十二:4)。

铜钵 1件。ⅢM1:12,置椁内东北角。方唇,斜直腹,平底内凹。口径14.4、高6厘米(图二十二:5)。

铜钱 数枚。ⅢM1:26,置北侧棺内,锈蚀严重,数量不清,字迹不清。

(2) 铁器

2件。有刀、剑。

铁刀 1件。ⅢM1:4,置南侧棺内。锈蚀较严重,从朽痕辨别,斜锋,直刃,直背,后端附一环首。长50、宽3厘米。

铁剑 1件。ⅢM1:1,置南侧棺内。锈蚀较严重,剑身断面呈扁菱形,铜剑格。长66、宽4厘米。

(3) 陶器

7件。有灰陶灶、灰陶罐、硬陶坛和硬陶壶。

灰陶灶 1件。ⅢM1:19,置椁内东北角。泥质灰陶。灶体平面呈椭圆状,前有拱形灶门,后有三角形烟孔。灶台上有两个火眼,分别架铜豁、铜釜和铜甑。长38、宽28、高12、通高26.8厘米(图二十二:3)。

灰陶罐 1件。ⅢM1:8,置墓坑西北角填土内。圆唇,直口,斜肩,深鼓腹,平底。口径8、底径8、高20厘米(图二十二:6)。

硬陶坛 1件。ⅢM1:15,置椁内西北角。方唇,侈口,折沿,斜肩,深弧腹,下腹内收,平底内凹。肩腹饰小方格纹。口径18.8、底径16.4、高33.2厘米(图二十二:1)。

硬陶壶 4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附贴桥形器耳,鼓腹,颈下部饰水波纹,腹饰凹弦纹,平底或底内凹。口、颈、上腹施青釉。ⅢM1:10,置北侧棺内。圆唇,直口,平底。口径12.8、底径15.2、高38厘米(图二十二:8)。ⅢM1:13,置椁内西北角。侈口,平底内凹。口径15.2、底径14、高37.6厘米(图二十二:9)。ⅢM1:14,置椁内西北角。侈口,平底。口径12.8、底径12、高30厘米(图二十二:10)。ⅢM1:16,置椁内西北角。侈口,平底内凹。口径15.6、底径14.8、高37.2厘米(图二十二:11)。

(4)漆器

10件。有漆耳杯、漆盘、漆盒。

耳杯 3件。ⅢM1:5、ⅢM1:9,置椁内西北角,仅见痕迹。ⅢM1:28,木胎。椭圆形,两侧有耳,弧腹,平底。长6、宽4.8、底长3、高2厘米(图二十二:2)。

图二十三 ⅢM1:6铜镜拓片

图二十四 ⅢM1:7铜镜拓片

盘 4件。置椁内西北角,仅见黑红色痕迹,编号ⅢM1:11、ⅢM1:22、ⅢM1:23、ⅢM1:25。

盒 1件。置椁内西北角,仅见黑红色痕迹,编号ⅢM1:24。

漆器残片置北侧棺内,仅见黑红色痕迹M1:26、27。

2.ⅢM2出土器物

出土遗物较少,大都比较散乱,有铜器、玉器、陶器和漆器四大类,主要分布于南侧棺内。

铜钱 1件,ⅢM2:1。置北侧棺内。锈蚀严重,一侧模印“大泉五十”。直径2.7厘米。

玉器 3件。有玉眼罩、玉塞。

玉眼罩 1件。ⅢM2:4,置南侧棺内。椭圆形,两头尖,钻两孔。长4.5、宽2.1、厚0.4厘米(图二十二:13)。

玉塞 2件。置南侧棺内,六面体柱状。ⅢM2:3,长2、直径0.7厘米(图二十二:14)。ⅢM2:5,长1.9、直径0.6厘米(图二十二:15)。

陶器为泥质灰陶和印纹硬陶,残碎不能辨器形;编号ⅢM2:6、ⅢM2:8、ⅢM2:9。

漆器为褐色,残碎不能辨器形;编号ⅢM1:2。

3.ⅢM3出土器物

出土遗物较少,仅有100多枚五铢铜钱和残碎硬陶片。铜钱置椁内中部、西北角,依据“五铢”笔画风格差异,可分为五型。

A型 33枚。ⅢM3:l,直径2.6厘米(图二十五:1)。

B型 21枚。ⅢM3:2,直径2.7厘米(图二十五:2)。

C型 15枚。ⅢM3:3,直径2.7厘米(图二十五:3)。

D型 11枚。ⅢM3:4,直径2.7厘米(图二十五:4)。

E型 23枚。ⅢM3:5,直径2.7厘米(图二十五:5)。

图二十五 ⅢM3出土铜钱拓片

1.A型(ⅢM3:1) 2.B型(ⅢM3:2) 3.C型(ⅢM3:3) 4.D型(ⅢM3:4) 5.E型(ⅢM3:5)

4.ⅢH2出土遗物

泥质灰陶罐 2件。ⅢH2:l,圆唇,颈饰四道凹弦纹,肩饰小方格纹。残高4、长10厘米(图二十六:1)。ⅢH2:2,圆唇,颈部刻画一周方格纹。残高6、长9.6厘米(图二十六:2)。

泥质灰陶钵 1件。ⅢH2:3,尖唇,折腹,残高3厘米(图二十六:3)。

硬陶罐 1件。ⅢH2:4,灰胎,方唇,口微侈,溜肩,腹饰中方格纹,青釉,脱釉严重。口径12.8、残高11.2厘米(图二十六:4)。

(三)六朝遗物

均为青瓷,出自ⅢH4。

瓷钵 4件。圆唇,唇沿饰凹弦纹一道,腹微弧,施青釉不及底。ⅢH4:1,平底内凹。口径15.6、底径12.4、高5.6厘米(图二十七:1)。ⅢH4:2,平底。口径14.8、底径12.4、高6厘米(图二十七:2)。ⅢH4:3,平底内凹。口径16.4、底径11.2、高5.5厘米(图二十七:3)。ⅢH4:4,平底,腰部饰凹弦纹一道。口径31、底径19.2、高11.2厘米(图二十七:4)。

图二十六 ⅢH2出土陶器

1、2.泥质灰陶罐(ⅢH2:1、ⅢH2:2) 3.泥质灰陶钵(ⅢH2:3) 4.硬陶罐(ⅢH2:4)

图二十七 ⅢH4出土青瓷钵

1—4.瓷钵(ⅢH4:1、ⅢH4:2、ⅢH4:3、ⅢH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