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癞鼋墩遗址
癞鼋墩紧靠西葛村,突出地面约7米,海拔17.1米,因墩中部略狭且微洼下,形成东西2个台面相联,状如细腰葫芦,面积约12 000平方米。墩顶呈平面,西北略高,东南渐低。我们在墩东、西两部分开探方2个,探沟8条,面积共155平方米。墩东部的探沟由北向南开,目的是了解整个地层,最终我们知道了文化层厚度和墩成正比例,西北部最高处有4米厚。遗物由坡上到坡下数量逐渐减少。探坑6在靠近墩东南坡下,所以坑深1.8米时,已到生土,底部北半为黄生土,南半为深灰淤土,堆积均匀,无文化遗物。由此层用探铲下探数处,到1.6米处,发现全系近蓝色细淤泥,这说明其为古代湖沼遗迹。至于全遗址文化层堆积情况,以探坑1和探坑9为例来说明。

图一 江苏丹徒葛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
(一)探坑1位于墩东北部,面积25平方米(5×5),以坑东部土层堆积分析如下:1.第一层深0—1.5米。本层可分为两层:0—0.4米全为灰土,土质松,上下杂以红烧土块,包含几何印纹硬陶较少,以红砂陶为最多;其次为黑皮磨光陶与泥质印纹软陶,同出有石器、石料、砺石、陶拍和大量的黄灰色(粉)砂石以及骨器、兽骨等。据当地老农民谈,这0.4米的土层是30年前在墩边挖塘把土垫在墩面的,所以土质松而杂。0.4—0.6米土色仍灰而质地较硬,在0.7米以下又变松软。0.4—1.5米全为灰土层,出土印纹硬陶较多,但红砂陶仍占主要地位,泥质黑皮磨光陶与印纹软陶却减少了。2.第二层深1.5—2.3米。土质硬,色为五花,内杂有灰土块。本层含物少,到坑深2米以下时方逐渐增多,土色更灰,出土印纹硬陶极少,红砂陶占主要地位,伴出的石器、石料、陶工具、兽骨等为数亦少。3.第三层深2.3—3.5米,本层全为灰土,近底时色浓,质松软,在坑深3.3米时,坑内西南隅还出现半个灰坑(多半尚压在坑外)。本层含物较多,出土陶片仍以红砂陶为主,出现有扁足的三足器;还有磨光黑皮陶、泥质印纹软陶、石器、石料、兽骨等出土较多,并有少量骨器。
(二)探坑9位于墩西部最高处,面积为10平方米(1×10)。其土层堆积如下:1.第一层深0—1米,0—0.25米深为耕土,下边就是一层0.25米厚的浓灰土,土色淡灰的质较硬,浓灰的较松。其包含遗物硬陶较少,并有汉代的砖瓦等。深0.7米时,红砂陶增多,几何印纹泥陶亦略有增加。2.第二层深1—1.75米。本层为五花杂土,在深1.3米时,南部出现带胶质黄生土,北部仍为五花土,含灰土量增加,土质较坚硬,包含遗物少,亦有石器、兽骨等伴出。3.第三层深1.75—3.25米,在此1.4米厚度中,全为深浅不同的灰土,最大是含水分较多的浓灰土,质较松。当坑深1.3米时,坑中部黄生土与灰土间,分出界限,显出原始灰坑边壁,本层含物丰富,仍以红砂陶占数最多,石器及陶工具亦多。
根据两探坑文化层堆积情况看,虽然分为三层,但基本上是上下两层,五花杂土以上为一层,五花杂土以下为一层,以五花土为分界线。五花土层含物少,土质坚硬,由本层以下泥质黑皮磨光陶及印纹软陶逐渐增多,因之归入下层的开始。在下层除大量红砂陶外,还有较多的细泥质陶,砂质扁足炊器为下层所独有;在上层,除红砂陶较多外,还有后代遗物,如几何印纹硬陶及汉代砖瓦等。
癞鼋墩出土遗物,除大量陶片、石片、兽骨及少数鱼骨外,其重要遗物共135件,可分为以下几类:1.石器:有斧、锛、刀、镞、矛、砺石各类型。石斧多扁平式,一种柄边有缚绳槽痕,一种为穿孔的,质多闪长岩。扁柱体的石斧极少。石锛在出土石器中较多,大小不同,有小到长0.03米的,在1坑还发现有段石锛,质为页岩。石刀除半月形外,比较特殊的是有柄小刀,柄部斜翘。石镞出土不少,仅次于石锛,扁平,分有铤与无铤两种,但基本为一类型;其扁平的两面脊微凸出,两叶外侈,边刃锋利。石矛与有铤镞同,较大,左右刃与刺较锐利,铤大而扁平。砺石发现较少,多灰黄色。2.骨器:小骨刀为条形,利用兽类胁骨磨平,一端有尖刃。骨镞,形如石矛,惟一面为扁平,铤已断。残骨针为圆锥形。此外在多数的鹿角中,有使用磨痕的,可能为当时人类利用其锋利作锥器应用的。3.陶器:纺轮有算珠形、扁圆础石形的。陶拍为砂质,扁而椭圆,上有方格划纹或麻纹,纹深,也有光面的,显然是为制陶时作拍打或印纹之用的。另外有一种圆形而两面中部微凸起的陶垫,大小不一,为泥砂掺和而成。在日常生活所用陶器方面,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别:砂陶系与泥陶系。砂陶系,以红砂陶为主,灰砂次之;三足器多手制,有鬲、鼎、甗、罐、盆、碗。鬲多尖足,小裆,外表多有烟痕,内表常见水锈。鼎有扁足或实心圆足,无耳,也有鼎身如深盘的,下有短而扁的三足。甗腰部有附加堆纹,如竹条扭成状,其质厚,灰砂较多。小砂罐为短颈、小唇、平底。碗形器也为平底,其口外侈。泥质系可分为几何印纹软陶与黑皮磨光陶,前者质细,淡红色,多手制,里表现出手印痕,器形多罐、瓿、罍,纹饰基本分为雷纹与编织纹,雷纹为仿青铜的纹饰,无大变化,只是工整不同。编织纹分为菱形纹、席纹、篮纹、方格纹等。至于黑皮磨光陶,以豆、皿、罍、盆残片较普遍,皮光滑,内有淡红色夹心,也有灰色的,为轮制,间有弦纹及方格划纹。此外在各坑上层,多出现几何印纹硬陶,击之有响声,色多灰黄,手制模制兼用,印纹深,比较粗糙,有的涂薄釉,隐约可见,器形有瓮、瓿、罐、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