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遗存
(一)早期遗存
1.灰坑
6座。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现以ⅣH1、ⅢH3为例介绍如下:
ⅣH1 位于Ⅳ区T0203西南角、T0204西部、T0205西北角、T0105东北、T0104,Ⅲ区T0104东南角,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第4层和生土层。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长8.5、南北长8.2、深0.75米(图五)。坑内堆积层呈深褐色,夹杂较多的红烧土颗粒、大块红烧土块和炭屑。包含夹砂红陶、夹砂红褐陶、灰褐陶、灰陶,泥质红陶、红褐陶、黑皮陶,器形有鼎、甗、鬲、罐等。泥质陶纹饰有绳纹、菱形纹,夹砂红陶多为素面,印纹硬陶纹饰有水波纹、中方格纹、叶脉纹、回纹等。

图五 ⅣH1平、剖面图
ⅢH3 位于Ⅲ区T0305内,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层,被ⅢG1打破。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2.1、南北宽1.4、深0.2米(图六)。坑内堆积层呈深褐色,夹杂较多的红烧土颗粒和炭屑。包含夹砂灰褐陶、灰陶,泥质灰陶、黑皮陶。器形有鼎、罐、器盖、盆等。
2.灶(或火塘)
1座。
ⅢZ1 位于Ⅲ区T0305东侧、T0205西侧,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层,距ⅢH3约1.5米。平面呈椭圆形,长1.3、宽0.6、深0.2米,壁和底有一层厚0.03—0.06米厚的红烧土层(图七)。坑内堆积呈深褐色,夹杂较多的红烧土颗粒和大量炭灰。

图六 ⅢH3平、剖面图

图七 ⅢZ1平、剖面图
3.灰沟
1条。
ⅢG6 位于Ⅲ区T0109西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层。平面呈“T”形,宽0.05—0.1、东西长2、南北长3、深0.2米,坑内堆积层呈深褐色,无包含物出土(图三)。
(二)汉代遗存
1.墓葬
3座,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生土层。ⅢM3位于M1东3.5米,ⅢM2位于M1北3.5米,ⅢM1、ⅢM2和ⅢM3的墓道均指向同一个中心位置(图三)。
ⅢM1 位于Ⅲ区T0109、T0209、T0309、T0210、T0310内,平面呈“凸”字形,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向84°。墓葬由斜坡墓道、墓坑、木椁、木棺和底板五部分组成(图八)。
斜坡墓道 平面似梯形,位于墓坑东侧,长7.5、宽0.9—1.08、深0—2.9米,坡度28°。墓道靠近墓室部分底部较平,墓道尾部有一长1.08、宽0.6、深0.26米小坑。墓道内填灰褐色五花夯土,土质紧密,内含夹砂红陶片。

图八 ⅢM1平、剖面图
1.铁剑 2.铜带钩 3.铜印章 4.铁刀 5、9、28.漆耳杯 6、7.铜镜 8.陶罐 10、13、14、16.硬陶壶 11、22、23、25.漆盘 12.铜钵 15.硬陶坛 17.铜甑18.铜釜 19.陶灶 20.铜盆 21.铜豁 24.漆盒 26、27.漆器残片 28.漆耳杯
墓坑 平面呈长方形,长3.72、宽2.9、深2.4米。坑内填灰褐色五花夯土,土质紧密,内含夹砂红陶片,坑底部填(垫)青膏泥。
一椁两棺 木椁和木棺均已朽蚀,仅能从朽痕辨别平面呈长方形。木椁,长3.52、宽2.86、高1米。南侧棺较大位于墓室中部,长2.06、宽0.6、残高0.3米。北侧棺较小位于墓室东北角,长1、宽0.46米。
底板 已朽蚀,仅能从朽痕辨认平面呈长方形。长2.7、宽0.12—0.2、厚0.02—0.04米,自西向东可以辨别的底板仅有12块,个别底板断面呈半圆形。
ⅢM2 位于Ⅲ区T0108、T0208、T0308,Ⅳ区T0108内,平面呈“凸”字形,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向90°。墓葬由斜坡墓道、甬道、墓门、墓坑和木棺五部分组成(图九)。
斜坡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坑东侧,长8、宽1.1米,坡度25°。墓道底部挖8个长0.44—5.2、宽0.2—0.4、深0.2米的椭圆形踏步。墓道靠近墓室部分底部较平。墓道内填灰褐色五花夯土,土质紧密,内含夹砂红陶片。
甬道 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厚0.2—0.28米。
墓门 拱形宽2.4、高1.84米,由6层厚约0.3米夯土组成。
墓坑 平面呈长方形,长3、宽2.6、深4.4米。坑底部清理出生土二层台。坑内填灰褐色五花夯土,土质紧密,内含夹砂红陶片,坑底部填青膏泥。在墓坑填土距地表3.1米深,发现一树枝状遗迹(图十)。
木棺 木棺已朽蚀,仅能从朽痕辨别平面呈长方形。北侧棺残长2、宽0.5米,南侧棺残长2.2、宽0.66米。1.铜钱 2.残片 3、5.玉塞 4.玉眼罩

图九 ⅢM2平、剖面图

图十 Ⅲ区M2墓坑填土内遗迹
ⅢM3 位于Ⅳ区T0109、T0209、T0309、T0310内,平面呈“凸”字形,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向275°。墓葬由斜坡墓道、墓坑、木椁、木棺和底板五部分组成(图十一)。

图十一 ⅢM3平、剖面图
1、2.铜钱 3—5.硬陶片
斜坡墓道 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坑西侧,长7、宽1.1米,坡度29°。墓道内填灰褐色五花夯土,土质紧密,内含夹砂红陶片。
墓坑 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5、宽3.9、深3.4米。坑内填灰褐色五花夯土,土质紧密,内含夹砂红陶片,坑底部填青膏泥。
木椁 木椁已朽蚀,仅能从朽痕辨别平面呈长方形,长3.5、宽2.4、残高0.7米。
木棺 朽蚀,不见痕迹。
底板 已朽蚀,仅能从朽痕辨认平面呈长方形。由长2.4、宽0.08—0.3、厚0.1—0.15米的6块木板组成。
2.灰坑
1座。
ⅢH2 位于Ⅲ区T0105、Ⅳ区T0105,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生土层。平面呈半圆形,斜壁,平底,长2.74,宽2.3,深0.5米(图十二)。坑内堆积呈深褐色,夹杂有较多红烧土颗粒和炭屑,包含有夹砂红陶片、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硬陶片等。
(三)六朝遗存
仅灰坑1座。
ⅢH4 位于Ⅲ区T0205西部和T0305东部,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ⅢM2填土。平面呈圆形,弧壁,圜底,长1.28、宽0.64、深0.16米,壁、底部有一层厚0—0.1米的红烧土层(图十三)。坑内堆积呈灰褐色,夹杂较多的红烧土块和炭屑,内含夹砂红陶片、汉代墓砖、瓷片等。

图十二 ⅢH2平、剖面图

图十三 ⅢH4平、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