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掘情况

一、发掘情况

由于船墩遗址面积较大,为了便于发掘工作的开展,本次发掘采用象限法布方,先确定中心基点,将整个台形遗址顶部分为四个区。此次发掘位置位于遗址东南部,编为I区;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布设20个探方,探方为5×5米。 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对发现的各种遗迹、遗物现象及时照相、绘图,并做好文字记录工作。

1.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区文化层堆积较厚,根据出土遗物的特点及遗迹现象,将地层归整为四大层,分别为:

①表土层,呈深灰色,包含较多近现代杂物及植根系。

②a层,灰褐色为主,土质相对较硬,夹有少量的碳粒,包含较多的陶片和石器,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有部分印纹硬陶片。

②b层,淤积层,灰色,土质相对较软,有大量的绿色水斑,具有明显的若干淤积小层。

③层,灰黑色土质,水分较大,土质较粘,土中含有大量的草木灰烬、少量的泥质陶和夹砂陶。

④层,浅灰色土,其下为生土层,土质较硬,房址均位于该层表面。

2.遗迹

在20个探方均有遗迹发现,其中坑有86个,确定为房屋基址的有5处,红烧土堆积3处,性质不明确的3处,因部分探方隔梁尚未去除,部分遗迹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故每个遗迹暂时以探方为单位

3.遗物

本次发掘共出土可修复器物400余件、陶片上万片,器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陶器的质地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以夹砂红陶为主,少数陶器内外壁有黑色陶衣,另有极少数的黑皮陶。陶器的器形有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钵、陶盘、陶纺纶、陶饼形器等,其中以陶鬲数量最多,目前采集的鬲足数量较多,以带角状把手的鬲、鼎最具特色,夹砂红陶均为素面,部分泥质陶表面有绳纹、弦纹、网格纹、折线纹、菱形纹、指窝纹、“回”形纹、条带三角组合纹饰、附加堆纹等。有一定数量的印纹硬陶出土,印纹硬陶表面纹饰有折线纹、“回”形纹、云雷纹等。器形以陶罐为主,全部残缺。原始瓷有一定的数量,器形以豆为主。

石器器形有石刀、石锛、石凿、石磨棒、石箭镞、砺石等,以石刀和石锛居多,质地以青色石料为主,石刀均为有孔石刀,钻孔技术为双面管钻法,磨制精细。石锛均为无段石锛。

青铜器较少,器形有铜鼎、铜刀、铜箭镞,铜鼎腹部有弦纹,其余均为素面。

玉器1件,呈簪状。

发现少量动物骨骼,但是由于埋藏环境水分大,保存比较差,部分呈粉末状,难以提取;保存相对较好的均予以采集,但动物的属性目前还未确定,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本次发掘采集了大量的土样并进行了严格的浮选,浮选物中包含了植物根系、种子、动物骨骼、碳化物,初步判断有水稻种子、硬壳类植物等,大部分碳化物颗粒较小,肉眼无法识别,待后期统一进行科技检测再得出相关结论。

房屋基址

石块遗迹

圆形遗迹

陶鬲

陶鼎

陶罐

陶豆

陶盆

陶盘

陶钵

小陶鬲

陶陀螺

陶纺轮

印纹硬陶片

石刀

石锛

石箭镞

石凿

石纺轮

砺石

砺石

铜鼎足

铜刀

原始瓷豆

铜箭镞

玉锥形器

碳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