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一文化层

四、第一文化层

(一)遗迹

灰坑1个(H1),位于黄灰土底部。椭圆口,锅底形。灰黑土堆积,内含带角状把手鬲、硬陶瓮、瓿等。口径2.5—3、深约1米。

(二)遗物

1.生产工具:石器少见,出有残断的锛、斧以及炼铜坩埚残片、青铜镞、纺轮等。

炼铜坩锅 T1①:21,残片。夹砂红陶,胎内呈青紫色,显系多次高温烧烤所致。壁外素面。壁内附着一层0.8厘米厚的青铜,壁厚2.5厘米。根据残片一端弧收,推测原器似为圜底状。

青铜镞 2件。分二式。

I式:1件(T1①:18)。镞身为四棱锥状,锥状铤。长4.6、宽0.6厘米(图九:16)。

Ⅱ式:1件(T1①:20)。双翼状,剖面呈扁菱形,短铤。长3.9、宽1.4厘米(图九:15)。

纺轮 1件(H1:5)。泥质红陶。算珠式,中间穿孔。轮径3、厚1.3厘米(图九:3)。

2.生活用具:陶器,夹砂陶的比例增大,泥质灰陶的比例减小,硬陶和原始青瓷仍只占较小的比重;器形以鬲、甗、瓮、罐、瓿、盘、豆为主。

鬲 1件(H1:3)。夹砂红陶。侈口,圆唇,弧腹,弧裆,半实心袋足,口下一翘起的角状把手。口径11.2、高6.8厘米(图十一:6;图十二:6)。

甗 1件(H1:8)。夹砂红陶。残存下部,束腰,高弧裆,大半实心袋足。腰径11.2、残高21.4厘米(图十一:1;图十二:5)。

瓮 1件(H1:9)。硬陶,施青褐色薄釉,灰白胎。翻唇,宽凸沿,直颈,溜肩,深弧腹,平底。口下饰数道弦纹,器身上部拍印斜方格纹,下部拍印菱形填线纹。口径27.2、高56、底径24厘米(图十一:8;图十四:右上)。

罐 1件(T1①:8)。泥质红陶。侈口,圆唇,突圆肩,弧腹,底残。腹上部拍印勾连雷纹间方格纹,下部拍印方格纹。口径16.4、腹径30、残高25厘米(图十一:9)。

瓿 1件(H1:2)。硬陶。侈口,束颈,弧肩,鼓腹,平底。腹外拍印斜方格纹。口径14、高15、底径16厘米(图十一:2;图十二:4)。

盆 1件(T1①:22)。泥质灰陶。敞口,束颈,突圆腹,底残。肩部饰数道凹弦纹。口径28厘米(图十一:10)。

盘 3件,残。分三式。

I式:1件(T1①:4)。泥质灰陶。敛口,折肩直腹,平底。腹部刻划菱形纹带。口径12、高4、底径11.6厘米(图十一:5)。

Ⅱ式:1件(H1:19)。泥质灰陶。敞口,腹壁弧,平底,高圈足,底、足相接处一周突起。腹饰数道弦纹。口径22.4、高5.2、足径18厘米(图十一:4)。

Ⅲ式:1件(T1①:16)。泥质黑衣陶,红胎。敛口,突腹,平底,圈足稍外侈。口下饰数道弦纹。口径25.2、高4.2、足径25.4厘米(图十一:3)。

豆 1件,H1:14。泥质黑衣陶。侈口,折腹,圜底,圈足。口径12.6、高6、足径8厘米(图十一:7)。另出土少量原始青瓷豆的腹片和圈足。

鼎足 夹砂红陶。以圆柱形和扁鸭嘴形为多见。

纹饰 纹饰陶片在所出陶片中仍占30%左右,但无论在品种或是质量上均有显著的提高。其品种发现有17种以上,内绳纹、方格纹和回纹三项的数量即占全部纹饰的80%以上。绳纹仍然普施于除硬陶、原始青瓷之外的各类陶器上;方格纹、雷纹、勾连雷纹、雷纹与方格纹的组合纹等集中施用于泥质红陶的罐类上;回纹、折线纹以及其他各种组合纹仅见于硬陶的瓮、罐、瓿等器物上。硬陶的纹饰比例从只占30%,增加到84%以上。该层纹饰较前工整匀称,衔接处拍印得也比较紧密,同时,印纹较深、清晰而富于立体感(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