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断山墩遗址发掘纪要
邹厚本 宋建 吴绵吉
断山墩遗址位于镇江市东郊丹徒丁岗乡。1957年尹焕章、张正祥两位先生在宁镇山脉考古普查中发现,遗址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保存良好。1981年9—11月,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三单位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共开5×5米探方32个,实际发掘75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丰富,厚度为2.5—4.5米,多层次叠压,发现居住址和墓葬等遗迹多处(座)。经整理可判断,遗物多具有通常所称“湖熟文化上层”遗物的特征,有完整器数百件,说明这是一处经历时间较长,拥有一定人口的聚落遗址。断山墩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宁镇地区湖熟文化上层阶段的文化内涵和分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一
断山墩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以下几点:
1.陶系有红、灰陶、硬陶以及原始青瓷。红陶约占总数的70%—80%,夹砂红陶多呈砖红色,主要器形有鬲、甗、甑、鼎;泥质红陶主要器形有罐、盆、钵。灰陶绝大部分为泥质陶,约占总数的15%,主要器形为盆、罐、壶、豆、盘、钵。硬陶占总数3%左右,绝大多数器表拍印几何纹样,主要器形有罐、坛、瓿。原始青瓷约占总数的1%,主要器形为豆、碗、盂、罐。
陶系随着时间早、晚比例略有变化。
2.陶器纹样,大都拍印于泥质红陶和硬陶的器表。主要有方格纹、梯格纹、雷纹、回纹、重菱纹、折线纹、叶脉纹,并出现少数特殊纹样。装饰风格除一种纹样外,还有两种或多种纹样的组合印纹。
3.石制工具继续盛行,以条形石锛。长方形石刀和石镰为主,还有石斧、石钺、石矛、石镞、石凿等。
其他生产工具有纺轮、网坠。
4.各层都发现了数量不多的小件铜器 ,并有铸造铜器的陶范、石范和工具铜锥、铜凿。
5.居住遗址都是长方形的,烧土面和烧土块较多,附近有柱洞。
6. 9座墓葬均发现在居住址旁,除2座为成人残墓外,都是儿童墓葬。
与断山墩遗址相同文化内涵的遗址宁镇山脉周围分布较普遍,尤其是镇江谏壁至丹徒大港沿线太平河流域最为密集,断山墩遗址即是其中一处。经过试掘和正式发掘的也具有这时期文化内涵的遗址有丹徒癞鼋墩、文昌阁、团山、马迹山,句容城头山、白蟒台,江宁老鼠墩、点将台,南京北阴阳营、太岗寺、锁金村、安怀村等。
二
根据地层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出土陶器器形的演变状况,断山墩遗址可以划分为四期,第一期地层内出土有零星的龙山文化陶片,复原一件绳纹陶鼎 ( 图一:1、2),说明附近可能尚存在新石器时代地层。第一期至第三期主要器物基本一致,文化内涵基本一脉相承,第四期内涵与前面三期有一定程度的区别。下面就各期的陶质、纹饰器物组合、主要器形的情况作一介绍。
l.陶质
一期: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泥质灰陶,黑陶比例较小,有极少量磨光黑陶,硬陶河原始青瓷罕见。夹砂陶颗粒较粗,泥质红陶色泽不纯,呈桔红色。
二期: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比例大体相等,灰陶、硬陶、原始青瓷比例较一期增多,原始青瓷釉层厚薄不均。
三期:泥质红陶多于夹砂红陶,灰陶、硬陶多于二期,原始青瓷釉色明亮。
四期:泥质灰陶数量大增。硬陶和原始青瓷多于前几期,红陶相对比例减少。
2.纹饰
一期:以叶脉纹(人字纹)、云雷纹、回纹、梯格纹为主,还有方格纹。
二期:除一期纹饰外,尚见折线纹、重菱纹、简化雷纹、三角雷纹。
三期:纹饰种类繁多,大都在主体纹饰内添加点、线。
四期:以云纹、小方格纹为主,出现富有生活气息的云气纹和蝶状纹。
3.器物组合
各期基本组合为鬲、甗、罐、盆、豆,原始青瓷仅见豆。
一期:大型器较多,夹砂陶和泥质灰陶器种类较多,原始青瓷仅见豆。
二期:夹砂陶鼎较多,硬陶、原始青瓷器类多于一期。
三期:基本上同于二期,唯盆、钵类稍有增加。
四期:器类较前明显减少,陶甑和三乳钉足器出现。
4.主要器形各期特征
(1)鬲
一期:素面,宽薄沿,沿腹夹角90°左右。上腹外鼓,裆部平缓,实平圆柱足,足尖捺平内倾,胎疏松(图二:1)。
二期:素面,尖圆唇,宽沿,沿腹夹角为钝角。裆间分隔较一期明显,实平柱足或锥形实足(图三:1)。

图一
1.A型鼎(T302⑦)1/8 2.A型鼎(T207⑥)1/5 3.A型簋(T703⑦)1/3 4.B型簋(T705⑥)1/5 5.B型豆(H36:1)1/5 6.B型硬陶罐(T107⑤)1/9

图二 一期主要陶器
1.AⅠ鬲(H36:4)1/5 2.AⅠ甗(H27)1/8 3.AⅠ罐(T205⑦:20)1/8 4.AⅠ盆(T108⑤)1/9 5.Ⅰ灰陶豆(H33:1)1/5 6.Ⅰ原始瓷豆(T106⑥)1/5
三期:素面,圆唇,厚沿,沿腹夹角为钝角。裆间分隔锐利,外视作“∧”形,深袋足,乳突状足尖(图四:1)。
四期:罐形,平裆,柱足或尖足。部分矮蹄足,表面已施绳纹,显然与前三期不属同一文化系统(图五:1、2)。
(2)甗
一期:密褶堆纹细腰或堆纹指捺窝腰(图二:2)。
二期:稀疏指捺窝腰(图三:2)。
三期 :素束腰或束腰不明显(图四 :2)。
四期: 绳纹甗,腰间两行手捏指捺痕,柱状足(表面留手捏扭转痕迹)(图五:3)。
(3)泥质红陶罐
一期:尖圆唇,卷沿,有颈,圆肩,下腹内收,底近平,饰人字纹、方格纹(图二:3)。
二期 :圆唇或方唇。卷沿。下腹同一期。底内凹,饰变体雷纹与方格纹的组合印纹(图三:3)。
三期:圆唇,外翻卷沿。下腹圆收,整体略作圆球状,肩部不明显,凹圆底,饰纹与方格纹组合印纹(图四:3)。
四期:仅存留三期罐。
(4)泥质红陶盆
一期:方唇,侈沿,斜肩,斜收腹,平底内凹,饰方格纹(图二:4)。
二期:方唇,侈沿,圆收腹。平底内凹,饰变体雷纹与方格纹(图三:4)。
三期:沿微卷,无肩,弧收腹。平底内凹,饰席纹与方格纹的组合印纹(图四:3)。
四期:形同三期,沿面近平,饰云气纹、方格纹(图五:4)。
(5)泥质灰陶豆
一期:直口,唇面有弦纹,浅盘,圈足稍外撇(图二:5)。
二期:直口,浅盘,矮圈足(图三:5)。
三期:侈口,盘较二期略深,曲壁折腹,矮圈足(图四:5)。
四期:浅盘、高把,与前三期不属同一文化系列(图五:6)。
(6)泥质灰陶盆(素面)
一期:无。
二期:直口,方盾,唇面有弦纹,折肩,斜收腹(图三:6)。
三期:侈口,折肩或肩不明显,圆收腹(图四:6)。
四期:平沿或厚突唇,沿面有弦纹,浅腹斜收平底(图五:5)
(7)原始瓷豆:
一期:侈口。斜领,窄折肩,弧收腹(图二:6)。
二期:敞口。曲壁折收,盘较一期浅,矮圈足(图三:7)。
三期:敞口。斜壁折收,矮圈足(图四:7)。
四期:无。
三
断山墩遗址本次发掘区四期的年代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推定:
1.碳十四测定数据
从宁镇地区青铜文化序列看,相当于断山墩的遗存叠压以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为代表的湖熟文化下层。经14C测定北阴阳营三层的年代为3490±90。据此,可以肯定断山墩遗存的上限决不会超过这一年代。从与断山墩一期文化相近的北阴阳营二层14C测定为3145±105,可推定一期年代接近于此。

图三 二期主要陶器
1.AⅡ鬲(T607①:14)1/5 2.AⅡ甗(T205⑥)1/83.AⅡ罐(T606器D)1/8 4.AⅡ盆(T205⑥)1/9
断山墩遗存曾取14C样本2个,经南京博物院14C实验室测定结果如下:
第二期 T203⑥ 14C 2735±80。
第四期 T208② 14C 2290±210。
我们分析断山墩四期的绝对年代,一期,距今3100年左右;二期距今2800左右;四期距今2300年左右;三期则距今2800—2300年。
2.相对年限
断山墩一期 A型簋(T703⑦;图一:3)腹壁饰三角划纹,洛阳西周铸铜遗址第二期簋H196:1有同样的装饰作风,该期定约当穆王前后。断山墩一期B型簋(T705⑥;图一:4)深盘、直壁、喇叭形圈足,与陕西贺家村西周墓Ⅰ式豆的(78QH M51:3)相同,该墓年代从同列Ⅰ式豆的M113情况排比,其年代应在穆王之前。断山墩一期B型豆(H36:1;图一:5)粗把素豆与山西洪洞永疑堡西周墓(NDM14)相同。该墓定为西周中期偏早。据此,可以推定断山墩一期相对年代约当西周穆王前后,即西周前期。

图四 三期主要陶器
1.A Ⅳ鬲(T607③:1)1/5 2.A Ⅲ甗(T207)1/83.AⅢ罐(T603④)1/8 4.A Ⅲ盆(T506群)1/9 5.DⅢ灰陶豆(T407③:5)1/5 6.A Ⅱ灰陶盆(T605)1/5 7.Ⅲ原始瓷豆(T206③:9)1/5

图五 四期主要陶器
1、2.C型鬲(T506②)1/5 3.AⅤ甗(T604③)1/8 4.A Ⅳ盆(T606②)1/9 5.AⅢ灰陶盆(T604)1/5 6.H型豆(T609②)1/5
断山墩二期 D型Ⅱ式豆(T607④:18)和B型篦纹硬陶罐(T107⑤;图一:6)都与沣西张家坡西周晚期同类遗存相一致,年代亦应相近。
断山墩四期 H型浅盘豆(T605②:4)与河南新郑唐户春秋中期以后的M2I式陶豆相近。Ⅳ期C型鬲,平沿、平裆、柱足,楚都纪南城比较常见。据此推定,四期年代约当春战之际。
断山墩三期 介于西周晚期至春战之际,大约春秋中期。
绘图:郝明华 邹 颖
摄影:王振本
原载《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