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概况、地层与遗迹现象

一、遗址概况、地层与遗迹现象

马迹山遗址位于镇江市东南郊大运河之南,北距戴家巷60米,南有小河。遗址原为椭圆形土墩,南北长约110、东西宽约60、突出地面约7米,顶部平坦,属于宁镇一带常见的所谓“台形遗址”。因施工建设,现土墩已成曲尺形。这次发掘的部位,大体在原土墩的中部。

该遗址堆积不厚,薄处0.9米,最厚处1.5米。以T4东壁剖面为例(图二)。说明如下:

第一层 耕土层,黄色土,厚30—37厘米,土质松软。

第二层 文化层,黄灰土,厚0.96—1.42米,土质硬。出土生产工具有石斧、有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石镞和砺石等,出土陶片中陶质包括夹砂红陶、泥质印纹红陶、灰陶和黑皮陶,此外尚有少量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种有鬲、甗、罐、盆、钵、碗、豆等。另外,发现青铜器2件及铜炼渣1块。

第二层以下为生土层。

文化层内发现灰坑、红烧土块的堆积和烧土面遗迹等现象。

灰坑发现3个,有2种形式:一种平面呈椭圆形,T2中部和T4东部各发现1个(编号H2、H3)。H2径2.4、深0.55米;H3径2.6、深1米多。坑上下大体垂直,上部边缘及坑口不明显,不见坑壁,底部较平,打破生土层。坑内土色浓灰,土质较地层松软些,但与地层剥离不开。另一种呈锅底形,面积较大,在T1西部发现1处(编号H1),以上2种灰坑中所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中间还夹有一些木炭和兽骨。

图一 马迹山遗址探方位置示意图

图二 T4东壁剖面图

1.耕土 2.黄灰土 3.扰土 4.烧土块 5.生土

在T4中发现红烧土块堆积1处,靠近生土层,堆积范围1米左右,厚0.45米。烧土面位于T4东面约10米处的遗址断面上(见图一标有F处),作了局部清理。烧土面亦靠近生土层,非常坚硬,表面平整光滑,有烟熏痕,残存面积约2×2平方米,厚3—5厘米。在烧土面上还发现1件完整石斧和2件陶纺轮。此烧土面应是当时人们的居住面,烧土块堆积现象亦应与采用火烤方法营造房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