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长江三角洲的西缘。其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丘陵区地表起伏,为市内河流的发源地。西部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期间分布着一些山丘。地形基本上划分为三部分:东部丘陵区,西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低丘,在低丘与长江间是狭长的阶地与河漫滩,中部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10米左右,平原上河流纵横、湖塘密布。西部的沿江山丘自南向北有翠螺山、九华山、西山、人头矶、马鞍山、慈姥山等,最高为马鞍山,海拔154.7米。市区的主要河流有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等,均属长江水系,自东向西流入长江。〔1〕
采石河,又名外桥河,位于马鞍山市南侧,全长约18.13公里,河面宽30—100米不等,流域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上游有两条支流,北支流发源于苏皖交界的徐山,南支流发源于当涂百峰,两支流于和尚桥汇入采石河,自东向西流经薛津镇、向山镇、佳山乡、银塘镇,在采石锁溪河注入长江。〔2〕调查的区域(图一)东至苏皖交界的丘陵地区,西至长江,北至九华路,南至横山。上游地区多为河谷,河道较窄,调查的区域多为山前的坡地和岗地;中游地区遗址分布较为密集,也是调查中最主要的区域;而下游地区,多为长江圩区。此区域地势大抵是东高西低,采石河河床为2—5米。在这个区域内,丘陵、山地的面积约占40%,其余都为河川平地。在采石河流域,以往较为重要的考古工作主要有烟墩山遗址、佳山石磨塘六朝墓群的发掘和采石河流域关于湖熟文化、六朝墓群的专题性文物调查〔3〕,这些工作为确立该地区新石器时期到六朝的文化序列和编年提供了基础,并初步揭示了新石器晚期到湖熟文化时期该地区遗址分布的密集程度和文化发展的水平。
调查队于2006年11—12月、2007年7—8月,进行了2次田野调查工作,其间,对采石河流域进行了拉网式调查,调查面积74平方公里,还重点清理了船墩头遗址和卞家山遗址各一个地层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