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三、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一)遗迹

1.房屋居住面

共发现三处,但都受到后代文化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干扰,因此都保存得不够完整。

F1,为大面积烧土堆积,集中暴露于T505,另有部分延伸入T504、T405、T506、T605中,为第六层所压。其东西最长7米,南北最宽6.5米。形状很不规则。红烧土堆积厚薄不均,大致由中央向四周递减,最厚处约0.3米。构成堆积的主体为大小不一的烧土块,有些烧土块上一面可见若干圆弧形凹槽竖向平行排列,它们的烧成温度不高,似为木(竹)骨泥墙的残迹。该烧土堆积曾受晚期地层的严重破坏,表面起伏不平,遍布坑沟。在其上共清理小柱洞9个。其中有5个连续排列,直径由0.02—0.07米不等,深度从0.1—0.17米各异。在烧土堆表面和揭去表层烧土块后,都可见小面积较平整的烧土面零散分布。构成这类烧土面的烧土块一般烧成温度较高,呈砖红色,十分坚硬,似为当时地面的残遗。此外在堆积中央的烧土块下,第七层棕褐色土地层上还发现了2件较完整的夹砂红陶鬲。

F2,主体位于T109中,部分伸入T209、T108为第四层青灰土所压。该建筑遗迹分为A、B2个部分。A部长方形,长约4.30米,宽约2.85米。B部近椭圆形,长3米,宽1.3米。两者均由厚约0.08米的浅黄色土构成,土质较硬而纯净,似经拍打加工。表面平整光洁,四周界线明晰。在其上共清理柱洞4个,由西北向东南成直线排列,依次编号为D1—D4。其中D1直径0.3米,深0.35米;D2直径0.5米,深0.4米;D3直径0.35米,深0.28米;D4直径0.37米,深0.25米。各柱洞之间距离,除D1—D2间为0.8米外,余均为0.7米。4个柱洞中,D1、D2底部垫以红烧土块,D3、D4内壁及底部皆经烧烤。由于A、B两部分的土质及构建方式相同,再联系柱洞之走向,我们认为这两部分原本是同一居住建筑。现在所见状况,应是后代破坏所致。在A部西北角的居住面上,还发现2件大致完整的夹砂红陶素面鬲。估计与当时居住活动有关(图六)。

F3,位于T109北壁附近,第四层下。T109北壁已近遗址现在北缘,因此实际清理部分仅为F3伸入T109中之一角。

F3为红烧土堆积,表面高低不平,未见柱洞痕迹。其南侧为一段略呈曲尺形的“散水沟”所环绕。该沟上口宽0.4—1.4米,底部宽0.2—0.4米,深0.5米。沟内填土为灰黑色炭灰状土,由于实际清理面积太小,对于这一遗迹的具体功用等,目前尚难有更多的认识。

2.墓葬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座。编号89YFM1、M2。其中M1开口于耕土层下,为近代墓葬,此处从略。

89YFM2位于T207中,墓底距地表深1.35米(第四层底部)。人架头向105°,面向右,仰身直肢,两臂放于体侧,双脚并拢,右上肢及下肢残缺。该墓无墓圹,墓主身下部分铺垫黄土,头枕陶片两块,一为夹砂红陶鬲足。一为夹砂红陶片,此外未见其他随葬品。因未作人骨鉴定,其确切的性别、年龄尚难肯定。据现场初步观察,推测墓主为一未成年的儿童(图七)。

图六 F2平、剖面图

图七 T207 M2 人骨架平面图

M2北距处于同一层位的F2约7米,两者之 间的关系值得注意。

3.灰坑

总共清理青铜时代文化的灰坑18座,各坑具体开口层位如下:

第一层下:H2、H7

第二层下:H1

第三层下:H8、H9、H10—H12、H20

第四层下:H5、H6、H14、H24—H28

第六层下:H23

这18个灰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圆形,计有H9、H10、H11、H12、H14、H24、H25、H26、H27、H28。其中填土为坚硬的类似生土的黄土、很纯净,遗物较少。这样的灰坑往往在小范围里,如一个探方之中,3—5个成群分布。其意义如何目前尚难推断。余下的灰坑可归为另一类,形状不统一,所填为松软的灰土,所出文化遗物比较丰富。现以H10、H1、H5为例对这两类灰坑分别具体介绍如下:

H10:位于T307中,开口在第三层下,打破第四层。口径0.8米,四壁向内弧收,深0.42米。坑底平整,底径0.37米。填土深黄色,含褐色“锈斑”,十分坚硬,所出遗物仅见两块夹砂红陶片(图八)。

H1:位于T405中,开口在第二层下,打破第三层。坑呈椭圆形,口径1×1.6米。四壁向内倾斜,坑底略有起伏,深0.4米,底径0.9×1.3米。填土灰黑色,颗粒较粗,土质松软。出土遗物较多,有圈足盘、豆、盆、釜、罐、原始瓷碗、硬陶罐及大量陶片。此外还见有少量动物牙齿、骨骸的碎片。

图八 T307、H10平剖面图

图九 T407、H5平剖面图

1.浅灰土 2.灰黑土

H5:位于T407南部,开口在第四层下,打破五、六、七层及生土层。该坑形状不规整。西南各有一小部分因被隔梁所压而未及清理,已清理部分坑口最宽为3.35米,四壁向内倾斜,底部为生土,平整坚硬,深1.55米,底径0.9米。坑中填土据色泽不同可区分为两层。上层为浅灰色土,土质疏松。内含遗物不多,所出陶片极为丰富,可辨器形的有鬲、豆、罐、圈足盘、原始瓷豆、碗等(图十)。

4.水井(J1)

位于T204西南角,开口在第一层下,打破第2—8层及生土层,编号为89YFJ1。井口圆形,直径1.06米,井壁平直光洁,井底平整。深4.3米,底径1.06米,与口径相等。井内的填土在距井口约1.3米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黄灰土,土质松软,出少量陶片。下层为铅灰色淤土,粘度很大,出土残铁锛、折肩折腹罐、粗绳纹双耳罐、敞口圆肩罐、细高柄豆各一件及大量陶片。此外在下层填土中还发现残损的木构件,原构件形状已腐朽不辨。

(二)遗物

遗址第2—7层文化堆积,统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存。生产工具有石锛、石斧、石刀以及青铜镞、削、纺轮等。各层都包含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硬陶及原始青瓷六大陶类,并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器物群,主要有鬲、甗、鼎、釜、罐、尊、盆、盘、钵、豆、碗、盂、盖等13种器类。如依照其早晚遗物造型、纹饰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则凤凰山遗址青铜时代遗存和遗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将四期的地层及主要遗迹的归属列表如下:

表一 凤凰山遗址青铜时代地层及主要遗迹表

图十 T204、J1平剖面图

1.灰黑土 2.青灰色淤泥

图十一 第一期

1.Ⅰ1a鬲(T502⑥:5) 2.Ⅰ2a鬲(T505⑥:3) 3.Ⅲ1a鬲(T505⑥:36)4.Ⅲ1a鬲(T503⑥:10) 5.Ⅲ3a鬲(T403⑥:13) 6.Ⅲ3b鬲(T501⑥:1)7.Ⅲ2a鬲(T303⑥:2) 8.Ⅳ型甗腰(T206⑥:5) 9. Ⅲ型甗腰(T403⑥:21) 10.Ⅰ甗(T305⑥:3) 11.Ⅱ1a腰(YFT502⑥:17) 12.Ⅰ1a 鼎足(T206⑥:6)(12为1/3,5、6、8、9、10、11为1/6,1、3、4为1/9,2、7为1/11)

第一期

一、陶器

依其炊器、容器、食器等类器物分别介绍:

鬲 7件。夹砂红陶。皆素面,表面常见刮削痕及烟熏痕迹。可分属三型,其型式主要以鬲足及裆部特征加以区别。Ⅰ型,袋足,足端设尖锥状突起;Ⅱ型,袋足,足端设柱状突起;Ⅲ型,圆锥足、半实心。

Ⅰ型 2件,分二式。

1a式 1件(T502⑥:5)。侈口、圆唇、宽沿内折,稍束颈,鼓腹,最大径在腹的中部偏上。袋足略鼓突,足端尖锥较长,稍见外撇。分裆较高,裆下呈尖弧状,器体近长方形。口径16.8、高22厘米(图十二:1)。

2a式 1件(T505⑥:3)。侈门、方唇。宽沿内折,口、肩间夹角近100°。腹部外弧,腹下微内收。袋足微鼓,足尖外撇。分裆较矮,裆下呈圆弧状,器体近方形。口径30、高31厘米(图十二:2)。

图十二 第一期

1.Ⅰ1罐(T401⑥:8) 2.Ⅱ1a 豆(T402⑦:12) 3.Ⅰ1器盖(T403⑥:22) 4.Ⅱ2a 罐(T405⑦:37) 5.Ⅰ1a豆(T503⑥:16) 6.Ⅰ2器盖(T206⑥:3) 7.Ⅱ1a罐(T502⑥:16)8.Ⅱ2a豆(T503⑥:15) 9.Ⅱ2豆(T402⑥:11) 10.Ⅰ2a豆(T404⑥:12) 11.Ⅱ尊(T403⑥:11) 12.12b豆(T403⑥:7) 13.Ⅵ 罐(T404⑥:15) 14.器耳(T503⑥:27) 15.Ⅰ1尊(T403⑥:14)(均为1/5、14为2/5)

Ⅱ型 1件(T505⑥:4)。侈口、方唇、宽沿内弧折,口、肩间夹角近100°。腹圆鼓,最大径在腹中部。宽袋足,足端柱状直立。分裆约占器高的1/3,裆下圆弧。器高大于口径,口径32.2、高38厘米(图十二:3)。

Ⅲ型 4件,分三式。

1a式 1件,T503⑥:10。侈口,圆唇,宽沿内折,口、肩间所夹钝角较大。腹部鼓突,最大径近肩部,腹足弧连。圆锥足、空心,足内收。裆部较高,裆下呈弧状。口径大于足距。口径21.2、高23.4厘米(图十二:4)。

2a式 1件(T305⑥:3)。侈口、方唇,宽内弧折,口、肩间夹角近100°。突肩、弧腹,最大径在肩部。宽圆锥足,空心,足稍内收。裆较矮,裆下圆弧,器体略呈方形。口径32、高32.6厘米(图十二:7)。

3a式 1件(T403⑥ :13)。口微侈近直,圆唇,宽沿内折,突肩,直腹稍收,最大径在肩部。圆锥足,空心。弧裆稍矮。口径13.6、高14.4厘米(图十二:5)。

3 b式 1件(T501⑥:1)。侈口,方唇,宽沿内折,束颈,溜肩,弧腹。圆锥足、半实心、低弧裆。口径与高近等,器体略呈方形。口径12.5、高12.2厘米(图十二:6)。

甗 夹砂红陶,鬲、甑式复合,皆束腰,未出可复原器。以腰部装饰特征的区别分四型。除Ⅰ、Ⅴ型外,皆素面。

Ⅰ型,腰部加设圈捺窝纹带堆饰,捺窝分布密集,内设承箄突棱一周。标本(T305⑥:3),腰径12.4厘米(图十二:10)。

Ⅱ型,腰部无堆饰,设圈密集的捺窝纹。Ⅱ型1a式,束腰较窄,承箄凸棱宽扁。标本(T502⑥:17),腰径11.6厘米(图五:11)。

Ⅲ型 束腰无捺窝纹。Ⅲ型1a式,束腰较窄。承箄凸宽。标本(T403⑥:21),腰径12.8厘米(图五:9)。

Ⅳ型 束腰无捺窝纹,器体饰绳纹,承箄凸棱中宽。标本(T206⑥:5),腰径12厘米(图十二:8)。

鼎 夹砂红陶,此期未出可复原器。且鼎的片量也很少。所见鼎足皆圆锥形,定为Ⅰ型。

Ⅰ型 1a式,仅见鼎足。标本(T206⑥:6),窄体圆锥,残长6.5厘米(图十二:12)。

罐 各期中普见的器类,且陶类及型式繁多。依其形体特征可分为三型。

Ⅰ型 扁体,亦可称之为“瓿式罐”,多见硬陶质地。

1式 1件(T403⑥:8)。硬陶,紫胎。侈口尖圆唇,束颈,圆鼓腹,假圈足,外撇,平底。颈饰弦纹,腹印折线纹。口径略大于底径。口径11、高9.2、底径11.6厘米(图十三:1)。

图十三 第一期

1.Ⅱ盘(T403⑥:7) 2.Ⅳ1a盘(T402⑥:6) 3.Ⅱa钵(T207⑥:6) 4.Ⅱ1a盘(T502⑥:4) 5.Ⅴ1a盘(T503⑥:4) 6.Ⅰ1b钵(T205⑥:6) 7.Ⅲ1a(T502⑥:7) 8.Ⅲ1b盆(T503⑥:9) 9.Ⅰ2a钵(T507⑦:5) 10. Ⅲ2a盘(T404⑥:14) 11.Ⅲ1a盆(T402⑥:8) 12.Ⅰ盆(T307⑦:6) 13.Ⅱ2a盆(T403⑥:6) 14.Ⅳ1(T505⑥:35) 15.Ⅰ2b钵(T205⑥:5) 16.Ⅱ1钵(T402⑦:9)(8为1/7,12为1/10,余者均为1/5)

Ⅱ型 高体。器形高大。侈口,或敞口,亦可称“瓮式罐”。未出可复原器,依口部特征可分二式。

1a式 高领,微侈,圆唇,弧肩。标本(T502⑥:16),泥质灰陶,口下刻划竖线纹。口径16厘米(图十三:7)。

2a式 矮领,宽沿近平,折唇,广肩。标本(T405⑥:16),硬陶,口下饰篮纹。口径19.2厘米(图十三:4)。

Ⅲ型 球腹,直口,亦可称“球腹罐”。

1式 1件(T404⑥:12)。夹砂红陶,口残。圆肩,球腹,平底。残高19.8、底径13.5厘米(图十三:10)。

尊 2件,分二型。

Ⅰ型1式 1件(T403⑥:14)。硬陶,紫胎。侈口,尖圆唇,高直束颈,颈上堆饰三条竖向扉棱,突肩,斜直腹,平底,底边稍外侈。口径17.8、高15.8、底径13.3厘米(图十三:15)。

图十四 二期

1.Ⅰ3a鬲(T306⑤:2) 2.Ⅲ2c鬲(T109⑤:6) 3. Ⅲ1b鬲(T507⑤:5) 4.Ⅲ2b鬲(T109⑤:7) 5.Ⅳ鬲(T306⑤:14) 6.Ⅰ2鼎足(T405⑤:35) 7.Ⅰ3鼎足(T504⑤:35) 8.Ⅰ3b甗腰(T502⑤:15) 9. Ⅲ2a甗腰(T303⑤:6) 10.Ⅱ2甗腰(T405⑤:36)(1、3、5为1/8,6、7为1/3,余皆1/6)

Ⅱ型 1件 (T403⑥:11)。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宽沿,深腹,束腰。上下腹皆外鼓,平底。通体饰绳纹。口径16.6、高14.8、底径9.6厘米(图十三:11)

盆 以泥质陶为主,依其口部特征可分为四型。

Ⅰ型 器内施刻槽,亦称“刻槽盆”。标本(T307⑦:6),泥质灰陶,直口,方唇,直腹微弧,底缺。器外饰绳纹,内壁施以四重线交叉的菱形刻槽纹,口径38厘米(图十四:12)。

Ⅱ型 侈口,束颈,折肩,弧腹,平底。

l a式 1件(T403⑥:6)。泥质红陶,口径23、高8、口径15.2厘米(图十四:13)。

Ⅲ型 敛口,以颈部特征可分二式。

1a式 1件(T402⑥:8)。泥质灰陶,尖圆侈唇,直领,折肩,斜弧腹,平底,肩饰数道弦纹。口径19、高9.8、底径14厘米(图十四:11)。

1b式 1件(T503⑥: 9)。泥质灰陶,圆直唇,斜领,折肩,斜腹,平底。口径25.2、高10.2、底径16.2厘米(图十四:8)。

Ⅳ型 敞口,重唇,斜腹,小底。

Ⅰ式 泥质黑皮陶,标本(T505⑥:35),腹上堆辫饰纹一周,腹部饰绳纹,底缺,口径27厘米(图十四:14)。

盘 皆泥质陶,以底部浅圈足、宽圈足、撇足、直足、敛足等特征可分五型。

Ⅰ型1式 1件(T403⑥:2)。泥质灰陶,口微侈,平折沿,直腹下垂,急弧收,浅圈足。腹堆饰方形附耳,耳口与盘口齐平。腹部上下弦纹间刻划竖向篦纹带。口径20、高4.5、底径16厘米(图十四:1)。

Ⅱ型1a式 1件(T502⑥:4)。泥质黑皮陶。圆唇,口微侈,口、腹、圈足几乎连成一垂直线,圈足与盘等高,腹部稍突起,底近平略凹,饰数道弦纹。口径20、高6、底径20厘米(图十四:4)。

Ⅲ型 圈足稍撇,足中高。以口的特征分二式:

1a式 1件(T502⑥:7)。泥质黑皮陶。口微侈,圆唇,直腹,腹饰弦纹。腹、足连处稍外突,足弧收,底平略凹,足、盘等高。口径19.2、高5.6、足16.8厘米(图十四:7)。

2a式 1件(T404⑥:14)。泥质黑皮陶,侈口,尖圆唇,腹内弧、饰弦纹,下腹折收,底稍凹下,足与腹弧连,足、盘近等高。口径18.3、高6、足径14.5厘米(图十四:10)。

Ⅳ型 直足。足径小于口径。

1a式 1件(T402⑥:6)。泥质灰陶,圆唇微侈,腹下折收,足高大于盘高。口径17.6、高5、足径15.6厘米(图十四:2)。

Ⅴ型 圈足斜敛,足径稍小。

1a式 1件(T503⑥:4)。泥质灰陶,尖圆唇,微侈,腹直稍内弧,腹下折收,与足斜连无明显界线,底平。口径17.6、高5.6、足径14.1厘米(图十四:5)。

钵 皆泥质灰陶,分高体和扁体两型。

Ⅰ型 高体,敛口,圆突肩,深腹平底,分素面和绳纹二式。

1a式 方唇,高位突肩,斜腹,底缺,素面。标本T207⑥:6,口径11.4厘米(图十四:3)。

1b式 1件(T205⑥:6)。方唇,口沿稍内倾,肩外弧,平底,素面。口径11.4、高7.5、底径8厘米(图十四:6)。

2a式 1件(T507⑦:5)。方唇,高位弧肩,斜腹,小平底。腹部饰绳纹。口径10.8、高7.9、底6.4厘米(图十四:9)。

2b式 方唇,口沿稍内倾,肩外弧,底缺。通体饰绳纹。标本(T205⑥:5),口径13.2厘米(图十四:15)。

拓片一 第一期

1、9.云雷纹 2.绳纹与刻划纹 3.方格纹与刻划纹 4.叶脉纹 5.篮纹 6.重弧纹 7、8.梯格纹 10.方格纹 11.捺窝纹 12.间断绳纹

拓片二 第一期

1—3.羽鸟纹 4.鸟纹 5、6.简化鸟纹 7、8.刻划纹与绳纹 9.刻划纹 10—12.篦线纹

拓片三 第一期

1、2.勾连雷纹 3.回纹与斜向回纹 4—7.折线纹8.折线纹与回纹 9.折线纹与方格纹 10—12.套菱纹

Ⅱ型1式 1件(T402⑦:9)。泥质黑陶。尖圆唇,敛口,圆突腹,腹下急收,平底,腹上饰三道弦纹。口径13.2、高44、底径7.8厘米(图十四:16)。

豆 泥质陶为主,亦见原始青瓷豆。以敛口与直口的特征,分三型。

Ⅰ型 敛口,以高圈足与宽矮圈足分二式。

1a式 1件(T503⑥:16)。原始青瓷。敛口,尖圆唇,折腹,腹下急收,高圈足,足稍残。口下饰弦纹及三对凸圆堆饰,口径12.5厘米(图十三:5)。

2a式 1件(T503⑥:12)。泥质红陶。敛口,深盘,折腹,宽矮圈足,足稍外撇。口下饰几道弦纹。口径12.5、高6.8、足径8.5厘米(图十三:11)。

2b式 1件(T403⑥:7)。泥质黑皮陶。尖圆唇,口微敛,浅盘,折腹。宽矮圈足。口径14.5、高5.5、足径8厘米(图十三:12)。

Ⅱ型 直口,以高圈足和宽矮圈足分二式。

1a式 1件(T402⑦:12)。泥质灰陶,短直口,方唇,弧折腹,腹下急收,高喇叭形圈足。口径15.6、高7、足径9.2厘米(图十三:2)。

2a式 1件(T402⑥:11)。泥质灰陶,直口,微侈,尖圆唇,折腹,宽矮圈足,外撇。口径12.4、高5、足径7.6厘米(图十三:9)。

2b式 1件(T503⑥:15)。泥质灰陶,直口微侈,圆唇,折腹,宽矮圈足。口径12.4、高5、底径8.8厘米(图十三:8)。

盖 泥质陶,斗笠式,分二式。

Ⅰ型1式 1件(T403⑦:22)。泥质灰陶,顶设一小圆钮,盖面稍外弧,饰几圈弦纹,圆唇。口径11.2、高5.2厘米(图十三:3)。

Ⅰ型2式 1件(T206⑥:3)。泥质黑皮陶。盖面近口处稍弧突,口微直下,盖面设三小立环钮,近口处刻划人字纹带。口径12.4、高4厘米(图十三:6)。

纺轮 3件,分二式。一式,1件(T504⑥:20),硬陶,扁圆折腹,一面有刻划纹。轮径3、高1.4厘米(图二十七:10);另一式,2件,标本,泥质灰陶,扁圆,弧突腹,素面。轮径3.2、高1.3厘米(图二十七:10)。

陶垫 1件(T503⑥:13)。夹砂灰陶,圆饼状,边缘渐薄。口径10.4、高1.3厘米(图二十七:14)。

纹饰:

第一期纹饰,常见有刻划纹、云雷纹、叶脉纹、梯格纹、重弧纹、篮纹、绳纹、方格纹、捺窝纹、回纹、勾连雷纹、折线纹、套菱纹、篦纹、羽鸟纹及鸟纹等。

刻划纹,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施于泥质陶的刻槽盆内,多以深刻重线交叉组成菱形或长方形图案(拓片一:2、3);二是施于泥质陶盖上,刻划一圈叶脉纹带(拓片二:9);三是多在泥质灰陶及黑皮陶罐等器的绳纹上,刻划菱形纹带或斜平行线纹带,后者的斜平行线纹与绳纹底结合形成类似梯格纹的效果(拓片二:7、8)。而篦纹亦是刻划纹的一种,常见以束状篦纹与弦纹的结合(拓片二:10—12)。

云雷纹,多见施于硬陶上。云雷图案斜置,四方连续,所见一例施于泥质灰陶豆的圈足细柄部分(拓片一:1);另有浅云雷纹,单元较小。拍印杂乱、重叠,多施于硬陶器上(拓片一:9);还有一种单元较大,长约4厘米,拍印较规整(拓片二:6)。

叶脉纹,纹饰叶脉细小、密集,一般施于泥质灰陶的罐类器上(拓片一:4)。

梯格纹,亦是刻划纹的一种,即在细密的横向平行蔑刻条纹上,再作竖向的划割而致,见施于泥质红陶以及硬陶器上(拓片一:7、8)。

重弧纹,亦可属于梯格纹的一种变体,所不同的是在横向蔑刻的波浪上作竖向划割,经分割后便具重弧的形式,所见仅施于硬陶罐上(拓片一:6)。

篮纹,蔑条排列断续划刻形成,见施于硬陶罐类(拓片一:5)。

绳纹,在泥质灰陶和黑皮陶上比较多见,绳纹中亦有被弦纹分割的间断绳纹(拓片一:2、12)。

回纹,一种是单元轮廓凸凹较深,多与羽鸟纹或鸟纹组合(拓片二:1—5);另一种是单元轮廓较浅、有以正置回纹与斜置回纹相间组合的现象,这是对单一回纹表现形式的一种突破(拓片三:3)。

勾连雷纹,多见施于泥质红陶,硬陶次之。典型纹样有二式:一是长方轮廓的单元内相咬合的雷纹。活似两条大头蝌蚪,颇具特色(拓片三:1);另一种是扁方形单元轮廓内,一对折线勾连,这是勾连雷纹中比较常见的形式(拓片三:2)。

折线纹,多施于泥质灰陶及黑皮陶,表现形式或折线作直角状转折,但纹饰多有重置杂乱、方向不一的现象(拓片三:4);或折线角度呈钝角展开,排列比较整齐,并见有作竖向排列的(拓片三:5、6、7);而在硬陶器上则开始出现折线纹与回纹的组合(拓片三:8)。

套菱纹,多见施于泥质陶。一种单元较大,长达5厘米左右,且所套的层数也在5层以上。拍印不规整,多有重叠、杂乱的现象(拓片三:10):一种单元较小,长仅见1—2厘米左右,且只套有三层,拍印较规整(拓片三:12);此外,在泥质红陶罐类器口、肩处,饰有单层破式套菱纹带,单元及层距较大(拓片三:11)。

羽鸟纹和鸟纹,这是此期印纹硬陶中最富于特色的两种系列纹饰。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单元较大(大者长约4、宽约3厘米),纹饰凸凹较深,并多见与回纹或口字纹组合。

羽鸟纹,皆为多钩凸线,鸟形突出,身后连羽纹尾。单元间空处不施加底纹。分单体式和联体式二式:单体式,为单体两方同向连续排列,羽纹尾设于纹带下部(拓片二:2);联体式,为双鸟纹呈S形反向联体,羽纹尾设于纹带的上下两条(拓片二:1、3)。

图十五 第二期

1.Ⅲ2b盘(T404⑤:11) 2.Ⅲ4a盘(T404⑤:10) 3.Ⅱ1b盆(T502⑤:6) 4. Ⅲ2c盘(T403⑤:5) 5.Ⅳ2a(T502⑤:19) 6. Ⅳ2盆(T306⑤:6) 7.Ⅲ1c豆(T403⑤:10) 8.Ⅱ2a盘(T403⑤:9) 9. Ⅲ1c盆(T404⑤:13) 10.Ⅰ2尊(T502⑤:18) 11. Ⅳ1a豆(T506⑤:16) 12. Ⅱ1b罐(T306⑤:15) 13.Ⅰ2a罐(T207⑤:4) 14. Ⅱ2b豆(T403⑤:17) 15. Ⅲ1罐(T307⑤:3) 16. Ⅳ型盘(T502⑤:20)(6为1/11,12、15为1/8,余皆为1/6)

鸟纹,其特征和形态与羽鸟纹相似。只是不设羽纹尾(拓片二:4);另见有简化鸟纹,鸟体形象简化,以单线或双线象征性勾勒(拓片二:5)。

二、石器

有石斧、石锛、石刀及石镯等类,皆磨制,多为青灰石,亦见黑曜石。

石斧 5件,分厚体和薄体二型。Ⅰ型,2件,厚体,长条形,上窄下宽、两面刃。1件(T209⑦:3),长9、宽4—5、厚3.8厘米(图二十六:8);另1件(T109⑦:5)长14、宽3—5.7、厚4厘米(图二十六:3)。

Ⅱ型 3件。薄体,长条形,上窄下宽,两面刃,折收。1件(T109⑦:2),长15.5、宽5.5—7.2、厚3.8厘米(图二十六:2);另1件(T506⑦:17),长18.2、宽4—8.2、厚4厘米;还有1件(T109⑦:3),呈委角长方形,一面平,另一面微弧,短两面刃,在平的一面上还见有席纹痕迹(似经火烧时由席类物复印上),长22、宽13、厚4厘米(图二十六:6)。

石锛 1件(T209⑦:1)。通体磨光,一面弧背,单面刃。长4.7、宽3.1、厚约1.5厘米(图二十六:7)。

石刀 1件(T109⑦:1)。异形斜柄,上端残,两面刃。长18、宽12、厚1.2厘米(图二十六:9)。

石镯 残件(T503⑥:14)。制作精制,截面稍扁圆,表面有坑点,复原后石镯直径有5.6厘米,素面。

三、青铜器

只见有镞2件,皆两翼式。1件(T402⑥:10),双翼,翼已残,中有脊,脊稍高。出后锋,圆钲,残长2.3厘米(图二十七:5);另1件(T503⑥:7),双翼,翼残,中脊稍低,后锋较短,细圆钲,残长4.5厘米(图二十六:6)。

四、时代

本期出土遗物,若与湖熟文化遗址及土墩墓考古资料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乃至相同处。而湖熟文化及土墩墓的分期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细密和全面的标尺〔5〕,这就给凤凰山遗址各期时代的划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首先,炊器鬲的造型,以方唇、斜沿为特征,其Ⅰ型尖锥端袋足、Ⅱ型柱形端袋足、Ⅲ型圆锥足,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袭和接近商代分裆鬲的遗风。它们与丹徒赵家团山商代后期及西周前期鬲〔6〕、句容城头山遗址出的西周早期素面鬲(83城T15:11)〔7〕以及与溧水乌山2号墓西周早期鬲〔8〕和丹徒烟墩山2号墩西周中期墓出的7件素面鬲的特征相近〔9〕。还有甗堆饰捺窝纹腰的特征、鼎的窄体圆锥状足等,都是湖熟文化商周之际的典型作风。

其他,如刻槽盆、撇足瓿式罐、浅足盘、扉棱尊、高体钵、高圈足豆、斗笠式盖、异形石刀、双翼铜镞等都是西周前期代表性的器物。有的如刻槽盆、异形石刀等,时代还可略早一些。

纹饰则更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灵敏的表现。其中如梯格纹、浅印回纹、斜置云雷纹、篮纹、重弧纹等,是湖熟文化商时期的流行纹饰;而蝌蚪形勾连雷纹、正置与斜置的组合回纹,大单元浅印的折线纹和套菱纹,尤其是重线勾勒的羽鸟纹和鸟纹。都是西周前期颇具特色的典型纹饰。因此,考证这一期的时代,大致相当于西周前期。

第二期

一、陶器

鬲 见有Ⅰ、Ⅱ、Ⅲ、Ⅳ四型。

Ⅰ型3a式 1件(T306⑤:2)。侈口、方唇,宽沿内折。突肩,腹部弧收,最大径在肩部,宽袋足,略鼓突,足端尖锥稍外撇。分裆约在器高的1/3处,裆下窄弧,器体上宽下窄,近似斗形。口径39.2、高40.6厘米(图十五:1)。

Ⅱ型 本期未见可复原器。但出有一定数量的此型鬲足(图十五:10)。

Ⅲ型 3件,分三式。

Ⅲ型1b式 1件(T507⑤:5)。侈口,方唇,宽沿内折,口、肩间夹角近100°。突肩,弧腹,腹下内收。宽圆锥足,近空心,裆稍高,裆下呈三角弧形,口径与足距近等。口径20.4、高23.4厘米(图十五:3)。

Ⅲ型2b式 1件(T109⑤:7)。侈口,方唇,宽沿内弧折,鼓腹,腹足弧连,最大径在腹中偏上。圆锥足,近空心。足稍内收。宽弧裆。口径大于高,器身稍呈扁方形。口径18、高16.8厘米(图十五:4)。

Ⅲ型2c式 1件(T109⑤:6)。侈口,方唇,宽沿内折,束颈。弧肩。腹与足近直连,最大径在肩部。圆锥足,半实心。弧裆较高,口径与高近等。口径18、高18.8厘米(图十五:2)。

Ⅳ型 1件(T306⑤:14)。侈口,方唇,宽沿内折,口、肩夹角近100°。鼓腹,腹与足弧连,最大径在腹部偏上。宽袋足,空心,裆下呈委角展开。口径与高近等。口径29.4、高30厘米(图十五:5)。

甗 见有Ⅱ、Ⅲ两型。

Ⅱ型 1式(摺叠式捺窝纹带)不见,有2、3两式。

2a式 腰饰圆形捺窝。分布密集。束腰内凸棱中厚。标本T405⑤:36,腰径15.2厘米(图十五:10)。

3b式 腰饰圆形捺窝,分布较稀,束腰内凸棱稍厚。标本T502⑤:15,腰径15.4厘米(图十五:8)。

Ⅲ型2a式,素面,腰无捺窝,束腰内凸梭较薄。标本T303⑤:6,腰径15.6厘米(图十五:8)。

鼎 未见可复原器。本期所出鼎足的数量很少,仍以Ⅰ型圆锥足为主。

Ⅰ型2式 直体圆锥足,弧腹。标本T405⑤:35,残高8厘米(图十五:6)。

Ⅰ型3式 圆锥足,足根下外弧呈曲柄形。标本T504⑤:35,足高6厘米(图十五:7)。

罐 见有Ⅰ、Ⅱ、Ⅲ三型。

Ⅰ型2a式 1件(T207⑤:4)。硬陶。侈口,高颈,圆突腹,平底。腹饰变体羽鸟纹。口径12.4、高9.5、底径12.8厘米(图十六:13)。

Ⅱ型1b式 1件(T306⑤:15)。泥质黑皮陶。敞口,方唇,突肩。鼓腹,小平底。器表饰间断绳纹。口径22.5、高31、底径12.5厘米(图十六:12)。

Ⅲ型1式 泥质黑皮陶。小口,方唇,颈部两道弧棱状突起,广肩,弧腹,腹下残。肩部饰间断绳纹、加刻网格纹。标本(T307③:3),口径13.6厘米(图十六:15)。

尊 Ⅰ型2式。硬陶,敞口,斜沿,直颈,外饰弦纹,弧腹稍鼓。标本(T502⑤:18),口径19.2厘米(图十六:10)。

盆 Ⅱ、Ⅲ、Ⅳ三型,皆泥质陶。

Ⅱ型1b式 1件(T502⑤:6)。泥质灰陶。侈口,微束颈,折腹,平底稍内凹,素面。口径24.5、高6.4、底径10.8厘米(图十六:3)。

Ⅲ型1c式 1件(T404⑤:13)。泥质黑皮陶。圆唇,短直口,折肩,弧腹内收,平底。口径24.2、高8.3、底径14.5厘米(图十六:9)。

Ⅳ型2式 1件(T306⑤:6)。泥质黑皮陶。侈口,尖圆唇,沿面稍内倾,微折肩,斜直腹。小平底内凹。口径47.4、高20、底径14.5厘米(图十六:6)。

盘 见Ⅲ、Ⅳ、Ⅵ三型。

Ⅲ型2b式 1件(T404⑤:11)。泥质红陶。尖圆唇,口微侈。折腹外突,上下等分。圈足外撇,盘上饰数道弦纹。口径19、高6.5、底径16厘米(图十六:1)

2c式 1件(T403⑤:5)。泥质灰陶,较上2b式腹突处稍高,圈足外撇角度较小。口径18.4、高6、底径15.2厘米(图十六:4)。

4a式 1件(T404⑤:10)。泥质灰陶。造型与2a式相近似,唯口腹近直。口径18.4、高5.8、底径15.5厘米(图十六:2)。

Ⅳ型2a式 1件(T502⑤:19)。泥质黑皮陶。敛口,尖圆唇。折腹外突,矮直圈足,上下饰凸凹弦纹。口径18.4、高4.4、底径16.8厘米(图十六:5)。

Ⅵ型 最大特征是凸圈足。未出可复原器。标本(T502⑤:20),泥质黑皮陶,口缺,折腹,底平,圈足向外折鼓,足径18厘米(图十六:16)。

拓片四 第二期

1—3.勾连雷纹 4—6.简化羽鸟纹 7.简化鸟纹 8.套菱纹 9.套菱纹与方格纹 10.间断绳纹 12、13.席纹

拓片五 第二期

1、2.刻划纹 3、4.篦线纹 5.折线纹6.折线纹与回纹 7.捺窝纹 8.叶脉纹

豆有Ⅰ、Ⅱ、Ⅲ三型。

Ⅰ型1c式 1件(T403⑤:10)。原始青瓷。通体施釉。釉色豆青。敛口,尖圆唇,折腹,弧收,矮圈足,外撇。口下饰弦纹。口径8.3、高4.8、足径4.2厘米(图十六:7)。

Ⅱ型2a式 1件(T402⑤:9)。泥质灰陶。口径13、高4.6、足径7.5厘米(图十六:8)。

2b式 2件。1件为泥质灰陶(T403⑤:17),口径11.2、高5、足径6.5厘米(图十六:14);另1件为泥质黑皮陶(T405⑤:12),口径13.4、高5.7、足径9.5厘米。

Ⅲ型 区别于Ⅰ、Ⅱ型的主要特征是敞口。

1a式 1件(T506⑤:16)。泥质灰陶。敞口,方唇,平沿,浅腹。弧折收,喇叭形高圈足。口径30.4、高18.4、足径14.4厘米(图十六:11)。

陶垫 1件(T303⑤:4)。泥质红陶。圆饼状,折边。口径6、高2厘米(图二十七:11)。

小陶杯 1件(T502⑤:21)。泥质灰陶。方口,内圆,直腹,平底。口径3。高2厘米(图二十七:13)。

第二期纹饰。不见梯格纹、篮纹、重弧纹,凸凹很深的羽鸟纹及鸟纹也极少见。主要流行勾连雷纹、折线纹、套菱纹、简化羽鸟纹及鸟纹、刻划纹以及与绳纹的组合纹、篦纹等。而席纹、叶脉纹等亦时有所见。

勾连雷纹,是这一期极为普见的纹饰类。在泥质红陶和硬陶上面施用尤为突出。分椭圆体与方体两式。椭圆体,单元较大,形态接近于前期大单元的云雷纹,只是呈曲线勾连(拓片四:1);方体,比较普遍,在泥质红陶上最为多见,单元有大、小区别,但拍印排列都比较规整(拓片四:2、3)。

折线纹,多承袭前期。泥质黑陶上亦见有折线呈方折的纹样,但拍印仍然多重叠或杂乱(拓片五:5);硬陶则以折线与回纹组合为主,且折线的刻划比较整齐。折线转折多为钝角形状(拓片五:6)。

套菱纹,也是本期的主要纹饰之一。分套菱纹和套菱夹对角线纹两式。前者多见三层相套,单元适中,四方连续(拓片四:8);后者套菱层数较多,单元较大,以十字对角线分割。单元之间并多隔以平行线条,且多与方格纹或回纹等组合(拓片四:9)。

简化羽鸟纹及鸟纹,多见施于硬陶。它们比之前期同类纹饰,单元渐小。线条凸凹较浅,鸟体形象简化,且多勾被单勾取而代之,单元间的空处多填以与鸟体相近的折线纹。有的纹样印模精致,线条浑实,拍印工整。虽是单线勾勒,但鸟体形彖准确、生动,不失为纹饰的上乘之作(拓片四:6);余则,拍印较为杂乱,且鸟形简略,几与折线纹相类(拓片四:4、5)。而简化鸟纹与上期的变化不太显著,并同是与回纹组合(拓片四:7)。

刻划纹,仍是本期常见的纹饰类。其形式在夹砂陶、泥质黑陶以及灰陶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夹砂陶瓮、罐类器的肩腹部,常见刻划以宽大的横向菱形纹或叶脉纹带(拓片五:2);泥质黑陶仍见在绳纹上刻划菱形纹带(拓片五:1);而在泥质灰陶罐、盆类器上刻划细密的篦纹,除竖向排列以外,亦见横向排列,且皆以弦纹相间(拓片五:3、4)。

席纹,以泥质陶为多见,分大、小两种单元:大者线条较粗,单元长约4厘米(拓片五:12);小者线条匀称,单元长约1厘米(拓片五:11)。另叶脉纹较前期稍宽且严密(拓片五:8)。

绳纹,主要见施于泥质黑陶或灰陶的瓮、罐类,单一的绳纹与间断绳纹并存施用(拓片四:10)。

二、石器

有石锛和石凿。

石锛 2件。皆长条形,单面刃。1件(T406⑤:7),薄体,有段,长10.9、宽6.3、厚1厘米(图二十六:4);另1件,残(T306③:9),上部缺,体较厚,残长7.8、宽4、厚2厘米(图二十六:5)。

石凿 1件(T206③:2)。半圆柱形,下设尖端。长5.8、宽1.8、厚1.4厘米(图二十六:1)。

三、青铜器

出铜削 1件(T109⑤:15)。弧背,平刃,前锋上翘,设柄,柄稍残。残长11、宽2.3厘米(图二十七:4)。

四、时代

这一期器物大多承袭前期,但亦有明显的变化和时代的特征。如鬲,仍以素面鬲占绝对成分、方唇与圆唇并存、袋足尖锥Ⅰ型、袋足柱端Ⅱ型、圆锥足Ⅲ型,以及袋足Ⅳ型几乎平分秋色,但一般口、腹间的夹角较前期加大,口沿稍上仰,腹部外弧稍缓平,重心有下移趋势。其中,Ⅲ型1b式与城头山西周晚期M6出的一件鬲的形态特征一致。此外,Ⅱ型绳纹瓮式罐亦与城头山M6所出1件同式罐相似。〔10〕而扁体瓿式罐,折腹外突盘,Ⅱ型折腹盆,敞口尊,以及原始瓷敛口折腹矮圈足豆等,都是湖熟文化遗址及土墩墓四周后期的典型器物。至于纹饰,时代特征更为显明。本期流行的简化羽鸟纹及鸟纹,是前期羽鸟纹和鸟纹的直接演变,且纹饰丰富;勾连雷纹、套菱纹、篦纹、折线纹与回纹,席纹与回纹组合等都比较盛行。这与时代属西周后期的城头山、赵家团山地层遗物以及相应土墩墓的陶器纹饰的面貌特征相当吻合。可知,第二期时代应大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后期。

第三期

一、陶器

器物类别基本承前。泥质陶盘及豆类器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新出现夹砂陶釜及原始瓷碗。

鬲 见Ⅰ、Ⅱ、Ⅲ、Ⅴ等四型。

Ⅰ型1b式 1件(H5:13)。圆唇,近高直口,垂肩,腹与足直连。袋足微鼓,足端设尖锥,足稍外撇。分裆近委角展开。口径小于足距及高,器身修长。口径11.6、高18.2厘米(图十七:2)。

图十六 第三期

1.Ⅰ型2b鬲(T407④:11) 2.Ⅰ1b鬲(T407④:13) 3.Ⅰ3b鬲(H5:14) 4.Ⅱ2鬲(H5:3) 5.Ⅱ1b鬲(T305④:7) 6.Ⅱ2b甗(TH5:17) 7.Ⅰ1c鼎(YFT505④:37) 8.Ⅱ2b鬲(H5:18) 9.Ⅱ鼎足(H5:19) 10.Ⅱ2c甗(T307④:7) 11.Ⅲ2甗(T303④:8) 12.Ⅲ3甗(H5:20) 13.Ⅲ鬲(T507④:9)14.Ⅴ1鬲足(T403④:23) 15.Ⅲ鬲足(H5:21)(1、2、3、5、6、10、11、12、14、15为1/6,8、9为1/3,4、7为1/8)

Ⅰ型2b式 1件(H5:11)。侈口、圆唇。宽沿内折。弧腹,腹下略收,袋足微鼓,与端部尖锥波折较缓,分裆近委角展开。口径与高及足距近等,器身略呈方形。口径21.8、高20.8厘米(图十七:1)。

Ⅰ型3b式 1件(H5:14)。侈口、圆唇,宽沿内弧折。腹壁斜直微弧,腹下稍内收。袋足微鼓,与端部尖锥波折较缓,委角分裆。口径略大于足距及高。口径19.4、高18.6厘米(图十七:3)。

Ⅱ型 未出可复原器。但见有口、腹及鬲足标本。前者可以H5 :3为代表,侈口、圆唇,宽沿内折,弧腹,口径小于腹径,口径25.2、腹径30厘米(图十七:4)。后者分二式:Ⅱ型1b式(T305④:7),鬲足端部柱状较高(图十七:5);Ⅱ型2a式(H5:18)。鬲足端部柱状较矮,袋足宽肥(图十七:8)。

Ⅲ型 只见鬲足,足半实心,标本(T507④:9)(图十七:13)。

V型 系绳纹鬲,夹砂灰褐陶,未出可复原器。1式鬲足半实心,足端钝平。标本二件T403④:23、H5:20(图十七:14)。

甗 Ⅱ、Ⅲ二型,皆为残件。

Ⅱ型2b式 腰饰疏朗有致的圆形捺窝,束腰内凸棱稍薄。上腹外弧。标本H5:17,腰径17厘米(图十七:6)。

2c式 捺窝较2b式稍密,束腰内凸棱稍宽,标本(T307④:7),腰径15.2厘米(图十七:10)。

Ⅲ型2式 腰不见捺窝,束腰内凸棱稍宽。标本(H5:20),腰径13.6厘米(图十七:12)。

3式 束腰较窄。腰内凸棱短出,标本(T303④:8),腰径8.4厘米(图十七:11)。

鼎 见Ⅰ、Ⅱ二型。

Ⅰ型1c式 1件(T505⑤:11)。侈口,圆唇,束颈。垂腹,底近平,圆锥足,足略外撇。口径24、高22厘米(图十七:7)。

Ⅱ型1式 圆柱式足,足稍外撇。标本(H5:19),足高8厘米(图十七:9)。

图十七 第三期

1.Ⅱ型盖(T303④:4) 2.Ⅳ型1b式盘(T403④:1) 3.Ⅰ型3式盖(T206④:6) 4.Ⅰ型2式盘(T405④:22) 5.Ⅳ型2b式盘(T306④:2) 6.Ⅰ型1c式盆(T208④:13) 7.Ⅲ型1b式盘(T404④:5)8. Ⅳ型2c式盘(T502④:22) 9. Ⅲ型1c式盘(T404④:8) 10.Ⅳ型3a式盘(T404④:9) 11.Ⅰ型1a式盘(T407④H5:4) 12.Ⅲ型2d式盘(T403④:4) 13.Ⅶ型盘(T203④:5) 14. Ⅰ型2c式盆(T204④:6) 15. Ⅱ型3式盆(T506④:9) 16.Ⅴ型1b式盘(T204④:5) 17. Ⅲ型1式罐(T207④:3) 18. Ⅴ型盆(T204④:19) 19.Ⅰ型3a式罐(T402④:7) 20. Ⅲ型4式罐(H5:22)21. Ⅲ型2式罐(T405④) 22.Ⅱ型3式罐(T407H5:10) 23.Ⅳ型3式罐(T109④:16)(18、19为1/8,23为1/13,其余为1/6)

釜 是本期新出现的器类。主要见有釜的口沿,未出可复原器。宽沿,稍内倾,直腹。标本(H5:21)(图十七:15)。

罐 见 Ⅰ、Ⅱ、Ⅲ三型。

Ⅰ型3a式 1件(H5:7)。泥质黑皮陶。敛口,尖圆唇。弧肩,圆突腹,平底,肩饰一对半环耳及双层刻划纹带,刻划点纹、穗纹、波浪纹及网格纹的组合。口径10.8、高12、底径15.6厘米(图十八:19)。

Ⅱ型1c式 标本(H5:10),敞口,弧折肩,深腹,底缺,口径14厘米(图十八:22)。

Ⅲ型2式 直口微侈。方唇,广肩,腹底缺。肩饰三角填线纹。标本(T405④:46),口径9.2厘米(图十八:21)。

盆 见Ⅱ、Ⅲ、Ⅳ、V四型,V型是本期始出。

Ⅲ型3式 1件(T506④:9)。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束颈,折肩,弧腹,平底。口径27、高11.6、底15.2厘米(图十八:15)。

Ⅲ型4式 1件,残(H5:22)。泥质黑皮陶。小侈口,尖圆唇,折腹,底缺,口下饰多道弦纹及一对羊角状堆贴,口径19.3厘米(图十八:20)。

Ⅳ型2式 1件,残(T109④:16)。泥质黑陶。敞口,内折重唇。斜腹内收,小平底。口下通体饰绳纹。口径52、高30、底径17厘米(图十八:23)。

Ⅴ型1式 泥质灰陶。宽平沿,圆唇,沿内折,直腹稍内收,底缺。腹饰瓦楞纹。标本(T204④:19),口径36.6厘米(图十八:18)。

盘 出土数量较多,共有11件,见Ⅰ、Ⅱ、Ⅲ、Ⅳ、Ⅴ及Ⅶ六型。

Ⅰ型2式 1件(T405④:22)。泥质红陶。侈口,尖圆唇。折腹,平底,足稍残。口径12.8 、残高4厘米(图十八:4)。

Ⅱ型1b式 1件,残(T403④:1)。泥质红陶。小侈口,尖圆唇,直腹连宽圈足,相连处稍外,突足残,口径16.4厘米。

Ⅲ型1b式 1件(T404④:5)。泥质灰陶。直口微侈,折腹较高,凹底,腹下与圈足弧形相连,足稍外撇。口径18.5、高5.5、足径15.5厘米(图十八:7)。

1c式 1件(T404④:8)。泥质灰陶,直口微侈,折腹弧收,腹饰弦纹,撇足。口径20.2、高5.6、足径17.5厘米(图十八:9)。

2d式 1件(T403④:4)。泥质灰陶,敞口,尖圆唇,斜腹稍折收,折角处突起,撇足,整个器形侧视类倒梯形。口径20、高6.7、足径15厘米(图十八:12)。

Ⅳ型l b式 1件(T303④:1)。泥质黑皮陶。直口,尖圆唇,腹折收,直圈足。口径14.6、高5.2、足径11.8厘米(图十八:2)。

2b式 1件(T306④:2)。泥质灰陶。敛口尖圆唇,折腹,直圈足,口径19.2、高4.8、足径14.4厘米(图十八:5)。

2c式 1件(T502④:22)。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微侈,突腹腹下折收,短直圈足。口径14.4、高5.6、足径12厘米(图十八:8)。

3a式 1件(T404④:9)。泥质红陶。大侈口。尖圆唇,突腹,直圈足。口径20.5、高6.3、底径17.4厘米(图十八:16)。

V型1b式 1件(T204④:5)。泥质红陶。圆唇,微侈,突腹,内斜圈足。口径18.4、高4.8、足径14.8厘米(图十八:16)。

图十八 第三期

1.Ⅰ型1a式豆(YFT407:H5) 2.Ⅱ型1c式豆(T501④:11) 3.Ⅲ型1a式豆(T503④:2) 4.Ⅰ型2c式豆(T501④:3) 5.Ⅰ型2b式豆(YFT407H5:16) 6.Ⅰ型3式豆(T405④:24) 7.Ⅰ型2a式豆(YFT503④:3) 8.Ⅲ型1a式豆(YFT405④:48) 9.Ⅲ型2c式豆(YFT407H5:6) 10.Ⅰ型2c式豆[YFT407(H5):2] 11.Ⅱ型1d式盘(T306④:3) 12.Ⅲ型4式豆(T208④:2) 13. Ⅰ型2c式豆(YFT407H5:8) 14.Ⅲ型1c式豆(T405④:24) 15.Ⅱ型1c式豆(YFT303④:3) 16.Ⅲ型3a式豆(T504④:19) 17. Ⅲ型2a式豆(T503④:1)18.Ⅰ型1a式碗(YFT502④:2)(8、18为2/5,其余为1/5)

Ⅶ型 1件(T203④:5)。泥质灰陶。侈口,折唇,宽弧沿,突弧腹。平底。口径25.2、高5.4、足径18.5厘米(图十八:13)。

钵 见Ⅰ、Ⅱ二型。

Ⅰ型1c式 1件(T208④:13)。泥质黑皮陶。敛口,弧突肩。深弧腹内收,小平底内凹。口径17.2、高13、底径7.6厘米(图十八:6)。

1d式 1件(H5:4)。泥质灰陶。敛口,突肩,斜腹,平底稍内凹。口径13、高7.4、底径8厘米(图十八:11)。

2c式 1件(T204④:6)。泥质黑皮陶。敛口,折肩,斜腹,平底,腹下饰绳纹。口径13.6、高9.6、底径9.6厘米(图十八:14)。

Ⅱ型1a式 1件(T207④:3)。泥质灰陶。短直口,折肩,弧腹内收,平底。口径11.2、高4.4、底径7.2厘米(图十八:17)。

豆 是本期可复原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共出土20件,且型式繁复,见有Ⅰ、Ⅱ、Ⅲ三型。

Ⅰ型1d式 1件(H5:5)。泥质黑皮陶。敛口,尖圆唇,口下设凸弦纹,折腹外突,斜腹急收,矮圈足,外撇。口径15.6、高5.4、底径7.8厘米(图十九:1)。

2d式 1件(T503④:3)。泥质红陶。敛口,尖圆唇,圆突腹,宽圈足。足端外撇。口径11.2、高4.6、底径6.8厘米(图十九:7)。

2e式 3件。敛口,折腹外突,宽圈足。稍外撇,肩饰弦纹。其中,标本(H5:2、H5:8)皆泥质灰陶,口径12、高5.8、足径7.8厘米(图十九:10、13);另1件,(T501④:3),泥质黑皮陶,口径13.6、高5.6、底径8厘米(图十九:4)。

3式 1件(T405④:25)。泥质黑皮陶。直口稍敛,平沿,深折腹。宽圈足。口径9、高4.8、足径7.2厘米(图十九:6)。

Ⅱ型1c式 1件(T303④:3)。泥质黑皮陶。直口,方唇,斜弧腹,盘较深,高圈足,外撇。口径20.8、高10.8、足径11.8厘米(图十九:15)。

1d式 1件(T306④:4)。原始青瓷。直口,平沿,折腹,弧收,中高圈足,外撇,口下饰弦纹。口径15.2、高7.6、足径7.2厘米(图十九:11)。

1c 1件(T501④:11)。泥质黑皮陶。直口,尖圆唇,折腹较高,斜弧腹内收。中高圈足,外撇较甚。口径18、高6.8、足径10厘米(图十九:2)。

2b式 4件。直口,折腹,弧收,中宽圈足。标本(T405④:47、T303④:2)皆泥质灰陶,口径17、高7.6、足径为8.4和9.8厘米;1件(H5:17),泥质红陶,方唇,口径19、高8.4、足径10.2厘米;另1件(H5:16),口径12、高5.2、足径7厘米(图十九:5)。

Ⅲ型1a式 1件,残(T405④:48),原始青瓷,豆青色釉。大侈口,尖圆唇,宽沿稍凹,沿面施六道凹弦纹,折腹外突,浅盘,足残,口径8.8厘米(图十九:8)。

1c式 1件(T405④:24)。泥质黑皮陶。侈口,尖唇,弧突腹,中高圈足。口径10.4、高5.6、足径6.6厘米(图十九:14)。

2a式 1件(T503④:1)。泥质红陶。口微侈,折腹,斜收,中宽圈足。口径15.4、高5.8、足径8.8厘米(图十九:17)。

拓片六 第三期

1.勾连雷纹与方格纹 2、3.套方格纹 4.勾连雷纹5.变体羽鸟纹 6.三角填线纹 7.篦纹 8.叶脉纹与刻划纹 9.捺窝纹 10—12.刻划纹 13.方格纹

拓片七 第三期

1、2.绳纹 3.席纹与方格纹 4.席纹5、6.回纹与折线纹 7.套菱田字纹与平行线纹 8.折线纹 9、11.大方格填线纹 10.瓦楞纹 12.凸弦纹与羊角堆饰

3a式 1件(T504④:15)。泥质红陶。侈口,尖圆唇,深腹稍斜收,腹施两道宽凸棱,中高圈足,足外撇。口径12、高9.5、足径9.2厘米(图十九:16)。

3b式 1件(T503④:2)。泥质黑皮陶。敞口,深腹斜收。平底,中高圈足,足稍外撇。口径12.5、高6.4、足径5.8厘米(图十九:3)。

4式 1件(T208④:2)。泥质黑皮陶。敞口,平沿,浅盘,斜腹,喇叭形高圈足,足饰两道凸棱。口径13.5、高8.4、足径8厘米(图十九:12)。

5式 1件(H5:6)。泥质黑皮陶。口微侈,尖圆唇,浅腹折收,宽高圈足,足外撇。口径9.4、高6、足径7.8厘米(图十九:9)。

碗 1件(T502④:2)。Ⅰ型1a式,原始青瓷。小侈口,平沿,折腹外突。斜收,小平底。口径10、高4、底径5.6厘米(图十九:18)。

器盖 2件。分Ⅰ、Ⅱ二型。

Ⅰ型 3式 1件(T206④:6)。泥质灰陶。斗笠形,顶缺,盖面斜直稍外弧。饰绳纹。口径16厘米(图十八:3)。

Ⅱ型 1件,残(T303④:4)。泥质黑皮陶。口缺,外弧形盖面,顶设提手式钮。钮径10.4、残高6.4厘米(图十八:1)。

第三期纹饰,勾连雷纹、折线纹、套菱纹、羽鸟纹、刻划纹、绳纹仍然继续存在,但形态特征都有着一定明显的变化。而席纹、方格填线纹、三角填线纹、套方格纹、瓦楞纹等则是此期开始流行的纹饰。

勾连雷纹,多见与方格纹组合,并且出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径直在方格的底纹上,拍印竖向单排的勾连雷纹与之相同,这类似于戳印纹样的作风(拓片六:1、4)。

折线纹,多与回纹组合,但折线的转折钝角更大。且线条趋于细密、浅印的作风(拓片七:5、6、8)。而套菱纹亦具类似的现象,而套菱中夹对角线的形式多被内层似“田”字所代替(拓片七:7)。

羽鸟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立的鸟体形象多已不复存在,大都被“似是而非”的、曲折若鸟的折线纹所取代。且羽尾纹也改为长方单元的戳印形式,显然这一时期的羽鸟纹可以称之为“象征羽鸟纹”(拓片六:5)。

刻划纹,是此期仍具活力的纹饰之一,主要见之于泥质黑陶和灰陶。其特征性的纹样有见有三式:一是组合式,即在连续的方框内,刻划点纹、网格纹、穗纹及波浪纹等几组特写纹饰。并反复相间表现。它们都同是施于2件泥质黑陶扁体罐的肩部(拓片六:10—12)。二是篦纹式,即将竖向篦纹和横向龙纹以及双勾曲折纹。上下相间排列集于一体(拓片六:7)。三是镶边式,即在拍印的叶脉纹单元的两侧,刻划断续的短线镶边,其线条工整、匀称(拓片六:8)。

绳纹,在本期纹饰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有由从前泥质灰陶、黑陶为主而转为多施用泥质红陶的趋势。绳纹与间断绳纹并存,并出现纹线较粗绳纹(拓片七:1、2)。

席纹,比较普见。并且已见施用于硬陶器类,多与方格纹组合,纹饰单元呈方形或菱形(拓片七:3、4)。

方格填线纹或菱形填线纹,是本期开始流行的一种纹饰。单元一般较大。长4厘米左右。它是大方格或菱形内填以对角线的平行线,相邻单元的填线横竖相异(拓片七:9、11)。

三角填线纹,它多以对菱形席纹或套菱纹的破式分割而致,或单独在三角形单无凸边内填以与一边平行的线(拓片六:6)。

套方格纹,亦是本期富于特征性的纹饰之一。主要见有两式:一式单元稍小见方。边长约1.2厘米,层内居中设一短直线(拓片六:2);二式单元较大,呈方形,长4厘米左右,套层有四、五重(拓片六:3)。

瓦楞纹,本期开始出现,只见施用于泥质灰陶宽沿盆类器的口下部分,纹理凸凹皆为弧面(拓片七:10)。

二、青铜器

削,1件(T207①:2)。平刃,前锋上翘,柄残。残长9.5、宽2厘米(图二十七:1)。

三、时代

本期炊器的特点,鬲仍是主要炊具,器形存在向宽、窄两方向变化的迹象。方唇已绝迹,器腹弧出更加平缓。窄体Ⅰ型1b式鬲,口近直,其形态特征与赵家团山春秋早期Ⅲ型3a式鬲(H5①:13)相近。这一期见有少量的绳纹鬲足。足的作风亦与赵家团山春秋早期Ⅳ型1式绳纹鬲(H5②:47)相仿。甗,束腰无捺窝的占大的比例。鼎的数量渐增,除圆锥足外,并见有柱状鼎足,时代比西周时期要晚。在这一期炊器中。出有少量的夹砂陶釜。此类器在土墩墓及湖熟文化遗址中,都是春秋阶段开始出现的器类。其他,如Ⅰ型3a式刻纹陶罐。整个造型及其双耳,即与赵家团山Ⅲ型Ⅰ式泥质陶罐相同;本期流行的突腹盘,亦与赵家团山春秋早期同类器类似。原始青瓷碗的出现,这是春秋阶段的标志物之一。

此外,本期纹饰在时代风格上亦有充分的表现。羽鸟纹已演化成象征的图案,只有羽状戳印还保留一点羽鸟纹的遗迹。勾连雷纹以戳印的形式与方格纹组合,菱形纹破式产生的三角填线纹,长方形大单元的套方格纹,大方格填线纹的流行,瓦楞纹的出现等,皆与春秋前期的土墩墓器物纹饰如出一辙。因此,可以判断这一期的时代,无论从器物的造型还是纹饰的特征,都反映出属于春秋前期的风貌。

图十九 第四期

1.Ⅳ型釜(T405②:39) 2.Ⅱ型釜(T504:14) 3.Ⅲ型3式釜(T405②:40) 4.Ⅰ型2式釜(T502②) 5.Ⅰ型2c式鬲足(T507②:8) 6.Ⅱ型1c式鬲足(T405③:41) 7.Ⅴ型鬲足(T506②:18) 8.鼎(YFT405③:2) 9.Ⅲ型1式鼎足(T403②:24) 10.Ⅲ型鬲(T503②:28) 11.鼎足(T506②:18) 12.鼎足(T506②:17) 13. Ⅲ型2式鼎足(H1:1) 14.鼎足(T305③:4)(1、2为1/7,9、13、14为2/5,11、12为1/4,其余为1/5)

第四期

—、陶器

本期器类有着明显的变化和消长,鼎、碗、盘、豆所占的比例增大。并出现釜式甗及盂等新的器类。

鬲 未出可复原器,见有Ⅰ、Ⅱ、Ⅲ型素面鬲及Ⅴ型绳纹鬲足。

Ⅰ型2c式 标本(T507②:8),袋足微鼓,与端部尖锥波折较缓(图二十:5)。

Ⅱ型1c式 标本(T405③:11),鬲足端部的柱状较高(图二十:6)。

Ⅲ型 圆锥足,半实心。标本(T503②:28)(图二十:10)。

Ⅴ型 标本(T506②:18),袋足稍宽肥,端部近柱状,表面饰绳纹(图二十:7)。

甗 以素面无捺窝为多见,并出现Ⅳ型釜式甗。

Ⅲ型2b式 素面无捺窝、束腰稍宽,上、下腹间所夹弧度缓平。标本(T405②:40),腰径16厘米(图二十:3)。

Ⅳ型 1件,残(T405②:39)。夹砂红陶。宽平沿,折唇,直腹,腹下弧收,圜底。腹中内壁设一圈凸棱承箄,口径30厘米(图二十:1)。

鼎 本期鼎足出土数量倍于鬲足。其型式亦多样、繁复,见有Ⅰ、Ⅱ、Ⅲ三型。

Ⅰ型1d式 1件(T405③:2)。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深弧腹,平底,长圆锥足,足外撇,素面。口径11.5、高8.6厘米(图二十:8)。

2b式 扁圆锥足,足根下稍外突,足端略外撇。标本(T506②:18)。夹砂红陶,足高15.7厘米(图二十:11)。

图二十 第四期

1.Ⅰ型1b式罐(T505②:39) 2.Ⅰ型3b式罐(YFT405③:6) 3.Ⅱ型2b式罐(YFT405H1:2) 4.Ⅴ型罐(T503②:29) 5.Ⅰ型1c式罐(T405H1:8) 6.Ⅱ型2c式罐(T405H1:10) 7.Ⅰ型1d式罐(T505②:40) 8.Ⅱ型4b式罐(T405③:42) 9.Ⅱ型3式罐(T505②:10) 10.Ⅰ型2b式罐(YFT506②:19) 11.Ⅱ型5式瓮(T205②:3) 12.Ⅳ型Ⅰ式罐(T505③:13) 13.Ⅴ型1式罐(T405③:44) 14.Ⅲ型3式罐(T405③:43) 15.Ⅱ型盖(T507②:11)(3、6、9为1/10,7、11为1/7,其余为1/5)

2c式 委角近方锥足,足根稍外弧,足端内收。标本(T506②:17)。夹砂红陶,足高12厘米(图二十:12)。

Ⅱ型2式 圆柱状足,稍外撇,标本(T305②:4),夹砂红陶,足高9厘米(图二十:14)。

Ⅲ型1式 长方形扁圆足,类似鸭嘴状。标本(T403②:24),夹砂红陶,足高10厘米(图二十:9)。

2式 长方形瓦片状足,扁平。下端外撇。标本(H1:1),夹砂红陶,胎质细腻,呈桔红色(图二十:13)。

釜 见Ⅰ、Ⅱ二型。

Ⅰ型 只见口沿,宽平沿,尖圆唇,沿内方折,直腹,素面。标本(T502②:23),夹砂红陶,口径36厘米(图二十:4)。

Ⅱ型 1件,残(T503③:14)。夹砂红陶。直口微侈,肩部弧折,深腹弧收。底缺,素面。口径11.4、残高13厘米(图二十:2)。

罐 见有Ⅰ、Ⅱ、Ⅲ、Ⅳ、Ⅴ、Ⅵ六型。

Ⅰ型1b式 标本(T505②:39)。硬陶。卷沿,尖圆唇,束颈,弧折肩,腹下缺,口径13.6厘米(图二十:1)。

1c式 2件(H1:8、H1:9)。皆硬陶。短直口,小卷唇,弧折肩,弧腹,平底。腹饰小方格纹。口径12.8、高12、底径16厘米(图二十一:5)。

1d式 标本(T505②:40)。硬陶。小侈口,卷沿,斜颈外侈,折肩,腹下缺,口径26.4厘米(图二十一:7)。

2b式 1件,残(T506②:19)。硬陶。侈口,高弧颈、圆突肩,斜腹内收,底缺。肩饰一对并合泥条耳及菱形填线纹,腹饰小方格纹。口径14.5厘米(图二十一:10)。

3b式 2件,泥质红陶及泥质灰陶各一。短直微侈,弧肩,折腹,平底。素面。折腹处饰长方泥条耳。标本(T405③:6),口径6.8、高9、底径9.2厘米(图二十一:2)。

Ⅱ型4a式 1件(T505③:18)。泥质红陶。侈口、束颈,弧肩,球形腹,平底,通体饰间断绳纹。口径16.5、高23、底径14.2厘米。

4b式 1件(T405③:13)。泥质红陶。侈口,近直颈,弧肩,圆突腹,平底稍内凹。通体饰间断绳纹。口径13.2、高16.8、底径11.3厘米(图二十一:8)。

5式 1件,残(T205②:3)。夹砂红陶。敞口。圆唇,宽斜沿,折肩,斜弧腹内收。平底。素面。肩饰一对元宝形堆塑耳。口径44、底径21.4厘米。

Ⅲ型 3式 标本(T405③:43)。泥质红陶。小侈口,近直颈,广肩,弧折,腹下缺。口下饰间断绳纹,口径12厘米(图二十一:14)。

Ⅳ型 大口,分三式。

1式 1件(T505③:13)。泥质红陶。侈口,弧颈,窄肩,圆腹,平底微内凹。器表饰间断绳纹。口径27、高23、底径13.5厘米(图二十一:12)。

图二十一 第四期

1.Ⅱ型2式盘(T405③:8) 2.Ⅰ型4式盘(T204②:11) 3.Ⅲ型钵(T504②:13) 4.Ⅰ型3式盘(T405②H1) 5.Ⅳ型3b式盘(YFT506②:2) 6.Ⅱ型2a式钵(YFT505③:14) 7.Ⅱ型3式盘(T403③) 8.Ⅴ型1c式盘(T203③:4) 9.Ⅰ型2d式钵(T405③:45) 10.Ⅲ型3b式盘(T203③:11) 11.Ⅲ型4式盘(T404②:6) 12.Ⅱ型1b式钵(T404③:3) 13.Ⅲ型3c式盘(T205②:1) 14.Ⅴ型2式盘(T406③:6) 15.Ⅴ型3式盘(T306③:1)16.Ⅱ型2b式钵(T504②:7) 17.Ⅳ型1c式盘(T507③:2)18.Ⅴ型Ⅲ式盘(T205②:2) 19.Ⅰ型1c式钵(T504②:17)20.Ⅰ型3式钵(T506③:3) 21.Ⅱ型2b式盆(T407H2②:18)(2为1/3,其余皆为1/6)

2a式 1件(H1:5)。泥质黑皮陶。直口,卷沿,尖圆唇,平沿上有一圈突棱,窄肩折收。直腹下收。平底。饰席纹与大方格填线纹组合。口径35、高22.7、底径25.8厘米(图二十一:3)。

2b式 1件,残(H1:10)。泥质红陶。宽卷沿,无颈,弧腹。平底内凹,饰绳纹。口径37.6、底径16厘米(图二十一:6)。

3式 1件,残(T505②:10)。泥质红陶。敞口,深弧腹,平底稍内凹,饰绳纹。口径32、底径17.6厘米(图二十一:9)。

Ⅴ型 敛口重唇,见1式标本。

1式 标本(T405③:44)。泥质灰陶。敛口,薄重唇,斜沿外倾,沿面设数道凹弦纹,广肩,腹、底缺。饰绳纹,口径23厘米(图二十一:13)。

Ⅵ型 子口,凹沿尖唇,折肩,直腹,腹下缺。标本T503②:29,原始青瓷,腹饰对称重弧纹,口径18.4厘米(图二十一:4)。

盆 Ⅱ型2b式 1件(H2:18)。泥质黑皮陶。侈口,弧颈,突肩折弧收,平底。口径22.7、高9.2、底径16厘米(图二十二:21)。

盘 见有Ⅰ、Ⅱ、Ⅲ、Ⅳ、Ⅴ、Ⅶ型。

Ⅰ型4式 1件 (T204②:1)。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略鼓腹,浅圈足,呈方齿轮形边。口径22、高7、底径17厘米(图二十二:2)。

Ⅰ型3式 1件(H1:2)。夹砂灰陶。直口,微侈,折腹,平收连底。圈足缺。口径18.7、残高4.8厘米(图二十二:4)。

Ⅱ型2式 1件(T405③:8)。泥质红陶。直口微侈,直腹连宽圈足,腹、足连处外突,足稍缺,口径17.6厘米(图二十二:1)。

3式 1件(T403③:25)。泥质灰陶。直口,尖圆唇。直腹与圈足相接处稍外突,足略缺,上腹饰凹弦纹,口径16.4厘米(图二十二:7)。

Ⅲ型3b式 1件(T203②:1)。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突腹,圈足外撇。口径18.8、高4.8、足径16.4厘米(图二十二:10)。

3c式 1件(T205②:1)。泥质红陶。小侈口,突腹折收,外撇圈足。腹饰凹弦纹。口径18.9、高6.2、足径16.7厘米(图二十二:13)。

4式 1件(T402②:6)。泥质红陶。敞口,圆突腹,腹下弧收。平底,圈足外撇。口径18、高6.5、足径15厘米(图二十二:11)。

Ⅳ型1c式 3件。直口,尖唇,折腹稍突,直圈足。1件(T203③:4)。泥质红陶,口径19、高6、足径16厘米。1件(T505③:19)。泥质黑皮陶,口径14.4、高4.8、足径10.8厘米;另1件(T507③:2)。泥质灰陶,口径15.2、高5.2、底径13.6厘米(图二十二:17)。

3b式 1件(T506②:2)。泥质红陶。直口微侈,折腹稍突,直圈足,口下饰弦纹。口径17.6、高5.6、足径14.4厘米(图二十二:5)。

Ⅴ型1c式 2件。直口,微侈,尖圆唇或平沿。腹稍外突,腹下与圈足斜连,敛足。1件(T203③:4)。泥质红陶,口径22、高5.2、足径18.2厘米(图二十二:8);另1件(T406③:6)。泥质灰陶,口径16.9、高5.2、足径14.3厘米。

3式 1件(T306③:1)。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折腹内收与圈足弧连,足敛。口径19、高4.6、足径14厘米(图二十二:15)。

Ⅶ型 1件(T205②:2)。泥质灰陶。敛口,突腹。圜底,设三扁方足,足稍残。口径14.8、残高4.7厘米(图二十二:18)。

钵 见有Ⅰ、Ⅱ、Ⅲ三型。

Ⅰ型1c式 2件,皆泥质灰陶。敛口,圆突肩,斜腹内收,小平底。1件(T505②:5),口径16、高7.2、底径8厘米。另1件(T504②:17),口径15.8、高6、底径8.4厘米(图二十二:19)。

2d式 1件,残(T405③:45)。泥质黑皮陶。敛口,圆突肩,弧腹内收,底缺。肩饰一对方形贴耳及数道弦纹,口径17.2厘米(图二十二:9)。

3式 1件(T506③:3)。泥质红陶。短直口,尖圆唇,圆突肩,弧腹内收,底内凹,宽圈足外撇。口径18.8、高9.2、足径11.8厘米(图二十二:20)。

Ⅱ型 1b式 2件,泥质灰陶。短直口,方唇,斜肩,折腹。腹下弧收,平底稍内凹。1件(T506③:6),口径12.8、高7.6、底径8.8厘米。另1件(T404③:3),口径13.5、高7.5、底径12厘米(图二十二:12)。

2a式 2件,泥质黑皮陶。短直口,侈唇,圆突肩,腹下斜收,平底。1件(T507②:10),口径11.2、高6.8、底径10厘米。另1件(T505③:14),口径15.2、高6、底径12厘米(图二十二:6)。

2b式 2件,泥质灰陶。形似2a式。唯圆突肩较高。1件(T505③:41),底残,口径15.2厘米;另1件(T504②:7),肩饰一对羊角状贴耳,口径18.1、高9.4、底径14.8厘米(图二十二:16)。

Ⅲ型 1件(T504②:13),泥质灰陶。敛口,扁圆腹,平底,口径与底径近等。口径12、高8、底径10.8厘米(图二十二:3)

盂 以扁体折腹,扁体弧腹,高体弧腹等特征分Ⅰ、Ⅱ、Ⅲ型。

Ⅰ型 1式 3件,皆硬陶。敛口,尖侈唇,口腹间内弧,折腹尖突。腹下斜收,小平底,底边稍外侈。1件(T506③:7),口径11.2、高4.41、底径5.6厘米(图二十四:3);另1件(T206②:1),口下饰弦纹,口径10、高4、底径4.8厘米(图二十四:9)。

2式 1件(T505②:3)。硬陶。短直口,尖突肩,斜腹内收,小平底。口径17.2、高4.2、底径4厘米(图二十四:16)。

3式 1件(T405②:9)。硬陶。短直口。方唇,折肩,斜腹较深。小平底,底边稍外侈。口径8.8、高4、底径4.8厘米(图二十四:15)。

Ⅱ型 1式 1件(T504②:18)。硬陶。敛口,尖圆唇。圆突腹,弧收,小平底,实足。口径10.2、高3.2、底径5厘米(图二十四:8)。

2式 1件(T505②:9)。硬陶。敛口,尖圆唇,圆突肩,腹下弧收较高,小平底,稍外侈。口径8.2、高3.8、底径5厘米(图二十四:18)。

图二十二 第四期

1.Ⅰ型1d式豆(T402②:2) 2.Ⅱ型2d式豆(T405H1:7) 3.Ⅳ型1c式豆(YFT404③:4) 4.Ⅰ型1f式豆(YF404③:2) 5.Ⅱ型1d式豆(T406②:5) 6.Ⅳ型2a式豆(T505②:15) 7.Ⅰ型1c式豆(YFT506③:4) 8.Ⅱ型1c式豆(YFT506③:1) 9.Ⅱ型3a式豆(YFT505②:12) 10.Ⅰ型3b式豆(T406②:3) 11.Ⅲ型2b式豆(T405②:5) 12.Ⅳ型2c式豆(T406②) 13.Ⅰ型3a式豆(T307②:1) 14.Ⅱ型3c式豆(YFT507②:1) 15.Ⅳ型2c式豆(YFT405②:1) 16.Ⅲ型3c式豆(T504②:12) 17.Ⅲ型2b式豆(YFT405③:10) 18.Ⅳ型2d式豆(T505②:1)19.Ⅱ型2c式豆(T405②:2) 20.Ⅱ型2d式豆(T303③:9) 21.Ⅲ型2c式豆(T504②:21)(皆为1/5)

3式 1件(T506③:11)。硬陶。口微敛,圆突肩,弧腹稍深,平底略大。实足。肩饰波浪纹,腹堆贴一对泥条并合系。口径10.2、高4.4、底径6厘米(图二十四:12)。

Ⅲ型1式 1件(T504②:3)。原始青瓷。口微侈,圆唇,折肩弧突,深腹,平底,口下饰3个“S”形纹堆饰。口径7.6、高4.8、底径4.8厘米(图二十四:6)。

豆 见Ⅰ、Ⅱ、Ⅲ三型,式别繁复,共出土26件,为本期可复原器数量之最。

Ⅰ型1d式 1件(T402②:2)。泥质灰陶。直口稍敛,尖圆唇,折肩外突,弧收缓平,中高圈足,外撇。口径16.8、高6.4、足径6.4厘米(图二十三:1)。

1e式 1件(T506③:4)。泥质黑皮陶。直口,方唇。口下稍内凹,圆突肩,斜腹内收,中高圈足。口径10、高5.6、足径6.4厘米(图二十三:7)。

1f式 1件(T404③:2)。泥质黑皮陶。豆盘形同1e式,唯圈足较高直,口径17.5、高8、足径8.7厘米(图二十三:4)。

2f式 1件(T406②:3)。泥质红陶。敛口,圆突肩,斜弧腹,中高宽圈足,外撇。口径14.7、高6.5、足径10厘米(图二十三:10)。

4式 1件(T307②:1)。泥质灰陶。直口微敛,小折肩外突,肩下内凹,深弧腹,中宽圈足,外撇。口径14.5、高7、足径8.3厘米(图二十三:13)。

Ⅱ型1d式 1件(T406②:5)。泥质灰陶。直口,尖圆侈唇,折腹。中高圈足。足稍残。口径13.5厘米(图二十三:5)。

1c式 1件(T506②:1)。泥质灰陶。直口,尖圆侈唇,弧折腹,圈足稍外撇。口径11.8、高6.4、足径6.6厘米(图二十三:8)。

2c式 3件。豆盘形同1c式,唯圈足中宽。2件泥质灰陶,其中1件(T405②:2),口径15.6、高6.4、足径9.4厘米(图二十三:19);另1件(T203③:2),泥质黑皮陶,口径18.4、高8.8、足径10.6厘米。

2d式 1件(H1:7)。泥质黑皮陶。豆盘形同1c式,但见圈足宽矮。口径11、高5.2、足径7.2厘米(图二十三:2)。

3a式 1件(T505③:12)。泥质灰陶。直口,平沿,浅盘,弧收,高宽圈足,稍外撇,足与盘高等分。口径19.5、高8、足径12厘米(图二十三:9)。

3b式 2件,皆泥质灰陶。形体特征与3a式相近,但较上扁矮。1件(T405②:1),口径18、高5.6、足径9.6厘米。

Ⅲ型1d式 1件(T404③:4)。泥质黑皮陶。侈口,方唇,浅盘。高圈足,外撇。口径10.5、高4.6、足径5.5厘米。

2b式 2件,皆泥质黑皮陶。敞口,折腹,斜收,宽圈足,稍外撇。1件(T405③:7),口径11.2、高5.6、足径6.4厘米;另1件(T405③:5),口径12.8、高5.6、足径8.21.Ⅰ型1b式碗(YFT502③:1)2.Ⅰ型3a式碗(T505②:6)3.Ⅰ型1式盂(T506③:7)4.Ⅰ型1b式碗(H1:2)5.Ⅰ型3b式碗(T505②:17)6.Ⅱ型3式盂(T504②:3)7.Ⅰ型2a式碗(YFT605③:1)8.Ⅱ型3式盂(T504②:18)9.Ⅰ型1式盂(T206②:1)10.Ⅰ型2b式碗(YFT505②:2)11.Ⅱ型2式碗(T505②:4)12.Ⅱ型2式盂(T506③:11) 13.Ⅰ型2c式碗(T405③:3)14.Ⅱ型1式碗(H1:4)15.Ⅰ型2式盂(T505②:3) 16. Ⅰ型2式盂(T505②:8)17.Ⅰ型2d式碗(T504②:11) 18.Ⅰ型2式盂(T505②:9) 19.Ⅲ型碗(H1:9) (1、18为1/3,其余为1/5)厘米(图二十三:11)。

图二十三 第四期

2c式 1件(T507②:1)。泥质灰陶。敞口,折腹稍高,斜弧收。圈足外撇。口径12、高5.2、足径7.3厘米(图二十三:14)。

2d式 1件(T303②:9)。原始青瓷。敞口较深,口稍残,折腹,弧收平缓,矮圈足,外撇,足径6.4厘米(图二十三:20)。

2c式 4件,敞口,平沿,斜腹微外弧,宽圈足,稍侈。2件泥质灰陶(T504②:21),口径13.2、高5、足径8.8厘米(图二十三:21);另2件泥质黑皮陶(T504②:4),圈足较高,口径11.2、高5.2、足径7.2厘米;T505②:15,腹部稍外弧,口径12.6、高5.2、足径7.2厘米(图二十三:6)。

2f式 1件(T406②:4)。泥质黑皮陶。敞口,平沿稍内倾,浅盘,弧收近平,矮宽圈足,外撇。口径17、高5.6、足径10厘米。

3c式 1件(T504②:12)。泥质黑皮陶。敞口,圆唇,折腹下稍内凹,腹深。高宽圈足,外撇较甚,口下饰数道凹弦纹。口径11.2、高5.8、足径9.6厘米(图二十三:16)。

3d 式 1件(T405③:10),泥质灰陶。侈口,平沿,深腹弧突,宽圈足,稍外撇。口径8.8、高4.9、足径7厘米。

碗 皆原始青瓷。内壁近底及底内均有凸凹旋痕。本期比较多见,可复原器即出有14件。以折腹或弧腹小平底、弧腹大平底、近直腹高体等特征分为Ⅰ、Ⅱ、Ⅲ三型。

Ⅰ型1b式 6件,小侈口,方唇外倾,口腹间稍内凹、弧腹急收,重心偏下,平底。标本(H1:2),口径12.4、高4.4、底径7.4厘米(图二十四:4);标本(T405③:2、T505②:21;T502②:1),底较宽(图二十四:1)。

Ⅰ型2a式 1件(T605②:1)。侈口,圆唇,折腹稍外突,弧收还平,小平底,假圈足。口下饰数道弦纹。口径10.8、高3.9、底径4.8厘米(图二十四:7)。

2b式 1件(T605②:2)。近敞口,尖圆唇,弧折腹,平底。口径13.6、高4、底径7.6厘米(图二十四:10)。

2c式 1件(T405③:3)。形近2b式,唯底小稍内凹,见有残缺的刻划符号。口径10.8、高4.4、底径5厘米(图二十四:13)。

2d式 1件(T504②:11)。直口微侈,口沿内凹,折腹外突。腹深,斜收,平底。口径11.4、高5.8、底径6.8厘米(图二十四:17)。

3a式 1件(T505②:6)。形同l b式,唯口沿平折、沿面设两道凹弦纹。口径15.2、高5.2、底径7.2厘米(图二十四:2)。

3b式 1件(T505②:17)。直口,平沿稍尖出,折腹,小平底微内凹。口径10、高3.6、底径3.6厘米(图二十四:5)。

Ⅱ型Ⅰ式 1件(H1:4)。小侈口,平沿,圆突腹,大平底。口径10、高4、底径8厘米(图二十四:14)。

2式 1件(T505②:4)。形近1式,唯器体稍高,底径与口径近等。口径9.6、高4.5、底径8.2厘米(图二十四:11)。

拓片八 第四期

1、2.叶脉纹 3.波浪纹 4、5.大方格填线 6.小方格填线纹 7.小方格填线与回纹 8.席纹与刻划纹 9.叶脉纹与套方格纹 10.回纹、席纹与大折线纹 11、12.套菱纹与回纹 13.回纹与折线纹

拓片九 第四期

1.重弧纹 2、3.窗格纹 4、5.回纹 6.条纹 7.方格纹 8.凸弦纹与羊角堆饰 9、10.席纹 11.席纹与方格纹 12.绳纹 13.横竖席纹 14、15.波浪纹

Ⅲ型 1件(H1:9)。直口,平沿,深腹微斜收,平底。口径9.6、高5.6、底径5.6厘米(图二十四:19)。

盖 Ⅱ型 1件(T507②:11)。泥质灰陶。顶残、盖面弧隆,边缘重唇折平。近缘处饰一圆手指捺压纹,盖径18.8厘米(图二十一:15)。

小陶杯 1件(T204②:20)。泥质灰陶。口方形稍残,直腹,底略外弧。口边长8、残高7.8厘米(图二十七:12)。

纺轮 1件(T505②:16)。泥质灰陶,算珠式。下上腹微外弧、折腹,体厚。轮径3.6、厚3.2厘米(图二十七:2)。

陶㼽 2件,皆夹砂黑陶。平面近似菱形,器体通体刻划网格槽纹。一件(T504②:1),扁薄体,长13.6、宽6.4、厚1.5厘米(图二十七:3);另1件(T504②:9),残,横剖面呈椭圆形,体厚,厚2厘米(图二十七:8)。

第四期纹饰,普见折线纹,回纹、席纹方格或菱形填线纹、叶脉纹、瓦楞纹、绳纹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而窗格纹、波浪纹、对称重弧纹、横竖条纹等,则是本期新出现且流行的纹饰。

折线纹,数量已明显减少,作风更趋于浅细,并多件重叠交叉的现象,仍与回纹组合(拓片八:13)。套菱纹亦与折线纹相类似,其线条的工艺处理也多为草率的现象(拓片八:11、12)。

回纹,在本期有向大、小两极演化的倾向,且作风多见浅细。大单元是呈正方形,边长1厘米以上,并见有长方形的回纹出现(拓片九:4)。小单元回纹,边长仅0.4厘米左右,与大单元成强烈的反差对比(拓片九:5)。

席纹,在本期纹饰中较为常见。它除了单元轮廓有方形和菱形两式,还出现单元极小(方仅0.3厘米左右)、轮廓突起、填线稍凹下的小席纹(拓片九:9)。

方格或菱形填线纹,亦是本期表现较为突出的纹饰之一,纹饰有大、中、小三式。大者单元方格每边长3.5厘米上下,但常见重叠、杂乱的现象(拓片八:4);中者线条较粗深,多见菱形(拓片八:5);小者单元是小菱形,对角长仅0.8厘米左右,线条较纤细(拓片八:6)。

叶脉纹,此期较为流行。单独施用或与席纹等组合,亦见叶脉纹自身以横竖或交叉排列,形成貌似组合纹饰的图案(拓片八:2);还出现在叶脉纹上竖向相间拍印套方格纹的组合,这在前期纹饰中较为少见(拓片八:9)。

窗格纹,多见饰于原始青瓷上。它是双线交叉、方格两两旋转45°的重合,方格内边形成的小八边形貌似米筛的圆孔,故该纹饰又名米筛纹。

对称重弧纹,本期始见。主要见施于原始瓷器。它的构成是对反向波浪纹以竖线分割,相对圆弧空处加填同心圆圈而致(拓片九:1)。

波浪纹,施用范围甚广,包括施于原始青瓷、硬陶器类,多作罐、盂口沿或肩部装饰(拓片九:14、15)。横竖条纹似为蔑状物交相划刻而成,线条较粗,排列整齐(拓片九:13);瓦楞纹,仍见,并有变化,斜向施用(拓片九:6)。绳纹,在泥质红陶罐类器上最多见,且线条作风略见粗犷(拓片九:12)。另外,此期仍存在刻划纹,加在席纹上作平行分割(拓片八:8)。可见,刻划纹源远流长。

二、青铜器

出有1铜鼎足残件(T402②:1)。横断面近圆形,中心露有泥芯,直径3.2厘米。从鼎足现状可以推知,原器应是一青铜大器。

三、水井(J1)器物

水井(J1),出土器物特征多与四期遗物相似,如Ⅳ型、Ⅴ型罐、Ⅰ型原始瓷碗、Ⅱ型原始瓷盂等即是,但也见有少数另具一定特点的器类,如方唇折腹罐、细高柄豆、铁锛等,故将其单独介绍如下:

罐 见Ⅳ、Ⅵ一型。

Ⅳ型2式 标本(J1:5)。泥质黑皮陶。敛口,扁重唇,宽斜沿外倾、沿面饰数道凹弦纹。溜肩,腹、底缺,肩饰绳纹。口径20厘米(图二十五:2)。

Ⅵ型 直口,弧肩,折腹,平底或稍内凹,分三式。

图二十四 水井(J1)出土遗物

1.Ⅵ型2式罐(J1:11) 2.Ⅳ型2式罐(J1:5) 3.Ⅲ型2式盂(J1:13) 4.Ⅰ型1b式罐(J1:9) 5.Ⅵ型3式罐(J1:12) 6.Ⅳ型豆(J1:7) 7.Ⅵ型1式罐(J1:2) 8.铁锛(J1:8)(8为1/3,7为1/12,其余1/6)

图二十五 石器

1.石凿(T206⑤:2) 2.石斧(T109⑦:2) 3.石斧(T109⑦:5) 4.石锛(T406⑤:7) 5.石锛(T306⑤:9) 6.石斧(T109⑦:3) 7.石斧(T209⑦:1) 8.石斧(T209⑦:3) 9.石刀(T109⑦:1)(6为1/8,7为1/2,其余为1/4)

图二十六 小陶器及工具

1.铜削(T203:4) 2.纺轮(T505②:16) 3.陶瓿(T504②:1)4.铜削(T109⑤:15) 5.铜锛(T402⑥:10) 6. 铜箭镞(T503⑥:7)7.(T305⑥:1)8.陶瓿(T504②)9.石镯(T503⑥) 10.纺轮(T404⑥:21) 11.陶垫(T303⑥:4) 12.陶杯(T204③:20) 13.小陶杯(T502:21) 14.陶垫(T503⑥)(3、11、14为1/5,5为5/6,其余皆1/3)

图二十七

1、2.Ⅵ2式罐(J1:11)反刻纹

1式 标本(J1:2)。泥质灰陶,直口,方厚侈唇,弧肩。口径27厘米(图二十五:7)。

2式 1件(J1:11)。泥质黑皮陶。直口,方厚平唇,弧肩,腹两折,弧收,平底。肩部刻划一单体鸟纹。口径12.8、高15.6、底径10.4厘米(图二十五:1;图二十八:1、2;拓片十:1)。

3式 1件,残(J1:12)。泥质灰陶。口残,弧肩,折腹,弧收,平底内凹,饰粗绳纹。口径11.6、残高17.2厘米(图二十五:5;拓片十:2)。

豆 Ⅳ型,浅盘,细高柄。标本(J1:7),泥质灰陶,口稍残,柄失下部。口径15、柄径3.2厘米(图二十五:6)。

盂 Ⅲ型2式,原始青瓷。标本(J1:13)。敛口,卷唇,折腹外突,底缺。上腹部波浪纹及一对横泥条系。口径10厘米(图二十五:3)。

碗 Ⅰ型l b式,标本(J1:9)。原始青瓷。口残,折腹。小平底。底径6.8厘米(图二十五:4)。

铁锛 1件(J1:8),铸铁。长方条形,上端稍残。侧视窄楔形,刃部略宽,锐利。残高10.4、宽3.4—3.8厘米(图二十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