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遗物

三、遗物

此次发掘区域主要为遗址的居住区,出土遗物种类以陶器为主,石器次之,另有少量原始瓷器、青铜器及骨角器等出土。

(一)陶瓷器

丁家村遗址出土陶瓷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次之,少量印纹硬陶、夹砂灰陶、原始瓷。出土遗物多为素面,纹饰种类主要以绳纹、梯格纹居多,其次是回纹、席纹、方格纹,折线纹、刻划纹、云雷纹、弦纹、叶脉纹、水波纹等较少。另外还有部分组合纹饰,如套菱纹、平行线纹与回纹组合、云雷纹与梯格纹组合、弦断绳纹与刻划纹组合等(图十)。夹砂陶器多素面,绳纹、梯格纹多饰在泥质陶器表,回纹多饰在印纹硬陶器表。

出土陶瓷器主要有鼎、鬲、甗、豆、盆、罐、钵、簋、圈足盘等,还有部分小陶器,如小陶杯、纺轮、陶㼽、陶拍、网坠等。

图九 Z4平、剖面图

图十 陶器纹饰拓片

1.重回纹(TN06W04②) 2.云雷纹+凸回纹(TNO5E01①) 3.套菱纹+平行线纹+回纹(TN05W02②) 4.折线纹+回纹(TN06W06④) 5.云雷纹+梯格纹(TN06W02⑤) 6.方格纹(TNO5E02①) 7.梯格纹(H13)8.席纹(TN06W06②) 9.刻划纹(G2) 10.凹弦纹+刻划纹(TNO5E04⑤) 11.凹弦纹+戳印纹(TNO5EO1③)12.间断绳纹+刻划纹(H13) 13.附加堆纹+绳纹(G2) 14.刻划纹+圆圈纹(TN06W02④)

鼎 数量较少,均为夹砂陶。根据整体形制分为三型。

A型,盆形鼎。根据有无把手分为二亚型。

Aa型,无把手。TN07W05②B:3,灰陶。侈口,斜方唇,折沿,弧腹斜下收,圜底,下接三锥状足。素面。口径31.2、腹径27、高25.6厘米(图十一:1)。

Ab型,带把手。TN06W06②B:2,红陶。侈口,圆唇,宽沿,沿面内倾,腹微弧,腹上部外侧有一舌状把手,微上卷,平底,下接三锥状足,足外撇。素面。口径14.1、底径10、高10.4厘米(图十一:2)。

B型,罐形鼎。TN07W06②B:3,红陶。侈口,方唇,腹部微弧斜下收,平底,下接三柱状足。素面。口径10.4、底径7、高11.2厘米(图十一:3)。

C型,钵形鼎。根据唇沿及有无纹饰情况,下分二亚型。

图十一 出土陶鼎、陶鬲、陶甗

1.Aa型鼎(TN07WO5②B:3) 2.Ab型鼎(TN06W06②B:2) 3.B型鼎(TN07W06②B:3) 4.Ca型鼎(G2②:11) 5.cb型鼎(TN06E01 11 :4) 6.A型鼎足(TNO5WO5⑦:15) 7.B型鼎足(TNO5WO5⑦ :14) 8、lO.Aa型鬲(TN06E03④:10,G2②:414) 9.Bb型鬲(TN06W05⑥B:1) 11.Ab型鬲(TN06W06④C:5) 12.Ba型鬲(H19:3) 13.A型鬲足(TNO5WO5⑤A:95)14.B型鬲足(TN06E03⑦C:54) 15.甗上部(G2②:111) 16.A型甗下部(TN06W06②B:3)17.B型甗下部(H13:1) 18.A型甗腰(TNO5E03②:75) 19.B型甗腰(TN06W06④C:47)

Ca型,素面。G2②:11,红陶。口微敛,圆唇,弧腹斜下收,圜底,下接三柱状足,足微外撇。口径11.3、腹径11.7、高11.1厘米(图十一:4)。

Cb型,饰绳纹。TN06E01:4,红陶。浅腹,斜方圆唇,唇面有一浅凹槽,内底微圆,底部分残,下接柱状足,足下部残。器壁近足根处饰绳纹。残高8.8、残宽8厘米(图十一:5)。

鼎足 数量较少,均为夹砂陶。根据鼎足是否有按窝纹分为二型。

A型,有按窝纹。TN05W05⑦:15,红陶。柱状足,足根处有拼接痕迹。足上部有三对按窝纹。残高12.6厘米(图十一:6)。

B型,无按窝纹,横截面为心形。TN05W05⑦:14,红陶。扁锥状足,足下半部分残。足拼接面上突出一卯,足外侧有一竖凸棱。残高10厘米(图十一:7)。

鬲 数量较多,均为夹砂陶。根据鬲足分为二型。

A型,空足。根据有无把手分为二亚型。

Aa型,无把手。TN06E03④:10,灰陶,侈口,斜方唇,折沿,弧腹斜下收,分裆,下接三袋状足,素面,口径26.7、腹径28、高27.8厘米(图十一:8)。G2②:414,灰陶,侈口,斜方唇,圆折沿,腹微弧,分裆,下接三袋状足。素面。口径19.6、腹径19、高22.4厘米(图十一:10)

Ab型,单把。TN06W06④C:5,红陶,侈口,圆唇,折沿,腹微鼓,腹中部外侧有一单把,把残存根部,分裆,下接袋状足,足跟残。素面。口径11.5、腹径13.7、高13.8厘米(图十一:11)。

B型,实足。根据有无领分为二亚型。

Ba型,有领。H19:3,夹砂红陶。侈口,斜方唇,折沿,沿面内凹,腹微弧斜下收,分裆,下接三锥状足,足尖微外撇。器腹饰满绳纹。口径14.6、腹径12.2、高12.7厘米(图十一:12)。

Bb型,无领。TN06W05⑥B:1,夹砂红陶。侈口,方唇,折沿,沿面内倾,弧腹斜下收,分裆,下接三锥状足。素面。口径18、腹径16、高15厘米(图十一:9)。

鬲足 数量较多,均为夹砂陶。根据形制及纹饰分为二型。

A型,素面。TN05W05⑤A:95,红陶。锥形足,足跟中空,上部垫片与足壁剥离,拼接痕迹明显。残高7.8厘米(图十一:13)。

B型,足壁饰绳纹。TN06E03⑦C:54,灰陶。锥形足,实足跟。残高7.1厘米(图十一:14)。

甗 数量较多,均为夹砂陶,为甗上部、甗腰及甗下部。

甗上部,G2②:111,红陶。侈口,方唇,腹微弧斜下收,束腰,甗腰以下残。腹部饰磨平的中绳纹,甗腰有两周凸棱堆饰,有拼接痕迹。口径22.8、腰径9.9、残高20.5厘米(图十一:15)。

甗下部,根据有无按窝纹分为二型。

A型,有按窝纹。TN06W06②B:3,红陶。甗腰以上残,束腰,分裆,下接三锥状足。甗腰饰附加堆纹,上有月牙形按窝纹,较密,有拼接痕迹,器表被磨过。下腹径23.5、残高28.2厘米(图十一:16)。

B型,无按窝纹。H13:1,红陶。甗腰以上残,束腰,分裆,下接三锥状足。素面。腹径18.8、残高20.8厘米(图十一:17)。

甗腰,皆束腰。根据有无按窝纹分为二型。

A型,有按窝纹。TN05E03②:75,红陶。甗腰上部及下部残,甗腰内部有一周折痕。甗腰饰附加堆纹,上有按窝纹,较稀疏。内径15、残高5.8厘米(图十一:18)。

B型,无按窝纹。TN06W06④C:47,红陶。甗腰上部及下部残。甗腰饰一周附加堆纹。内径12、残高4.6厘米(图十一:19)。

豆 数量较多。按材质分为泥质陶豆和硬陶豆。

泥质陶豆,根据圈足的高矮分为二型。

A型,高柄豆。TNO5E04⑥:1,灰陶。子母口,尖圆唇,沿面有一周凹槽,盘壁置四对称鋬,盘壁弧形斜下收,高圈足,呈喇叭状。鋬面饰几道刻划纹,器身有轮制痕迹。口径15、圈足底径13.5、高11.4厘米(图十二:1)。

B型,矮圈足。根据豆盘情况分为二亚型。

Ba型,弧壁。TN07W06②:1,灰陶。敞口,方唇,浅盘,盘壁弧形斜下收,平底,下接矮圈足,圈足壁近直。素面。口径16.2、底径9.4、高6.2厘米(图十二:2)。

Bb型,折壁。TN06W06④C:3,泥质灰陶。敞口,圆唇,豆盘折壁,上壁沿微外卷,下壁微弧斜下收,底微残,下接微喇叭状圈足。素面。口径16.2、底径7.9、高7.5厘米(图十二:3)。TN06W06②B:10,泥质灰陶。敞口,圆唇,豆盘折壁,上壁沿微外撇,下壁微弧斜下收,圜底,下接圈足,呈微喇叭状。素面。口径14.1、底径9、高6.9厘米(图十二:4)。TN06W06②B:6,泥质灰陶。敞口,尖圆唇,沿面内倾,腹壁中部折,下部弧形斜下收,圜底,下接矮圈足。素面。口径12.5、底径4.3、高4.7厘米(图十二:5)。

硬陶豆,TN05W05⑦:2,红陶。底座上端有两对称附加耳,底座外壁呈喇叭状,底上有拼接痕迹。器耳上饰几道竖凹弦纹,足壁有几个近长方形的镂孔,外有轮制痕迹。底径16.6、残高10.6厘米(图十二:6)。TN06W02⑪:3,灰陶。敞口,尖唇,略内勾,近子母口,口沿外仅见二方形堆饰,豆盘壁弧形斜下收,内底中间有一小凸起,下接圈足,呈喇叭状。堆饰上有数道竖刻划,豆盘内壁有轮制痕迹,圈足外壁饰数周凹弦纹。口径16.5、底径13.1、高12厘米(图十二:7)。

陶盆 数量较多。按材质分为夹砂陶盆和泥质陶盆。

夹砂陶盆,根据有无刻槽分为二型。

A型,无刻槽。TN06W06②B:5,红陶。敞口,方唇,宽沿,腹微弧斜下收,平底。素面。口径25.2、底径12.6、高8.2厘米(图十二:8)。

B型,刻槽盆。TN06W05⑥B:2,红陶。侈口,斜方唇,腹部斜直下收,平底。内壁及底部饰刻划纹。口径21.7、底径11.7、高14.7厘米(图十二:9)。

泥质陶盆,根据有无刻槽分为二型。

A型,无刻槽。TN05W01:2,灰陶。侈口,圆唇,沿面弧形微外卷,腹上部折壁,上壁向上内收微凹,下壁微弧下收,平底。素面。口径23.6、底径12.5、高11厘米(图十二:10)。

B型,刻槽盆。根据有无流分为二亚型。

图十二 出土陶豆、陶盆

1.A型泥质陶豆(TNO5E04⑥:1) 2.Ba型泥质陶豆(TN07W06②:1) 3.Bb型I式泥质陶豆(TN06W06④C:3) 4、5.Bb型Ⅱ式泥质陶豆(TN06W06②B:10,TN06W06②B:6) 6、7.硬陶豆柄(TNO5W05⑦:2,TN06W02⑪:3) 8.A型夹砂陶盆(TN06W06②B:5) 9.B型夹砂刻槽盆(TN06W05⑥B:2) 10.A型泥质陶盆(TNO5W01 11:2)11、12.Ba型泥质刻槽盆(TN06W06④C:77,TN06E03⑦C:60) 13.Bb型泥质刻槽盆(TN06E03⑦C:1)

Ba型,无流。TN06W06④C:77,灰陶。口微敛,尖圆唇,沿内折,沿面上有两周凹槽,腹上部近直,腹下部弧形斜下收,近底腹部及底残。腹外壁饰有凹弦纹,内壁饰交错复线刻划纹。口径26、残高8.2厘米(图十二:11)。TN06E03⑦C:60,泥质红陶。敛口,斜方唇,沿面内倾,有一周浅凹槽,折腹,腹下部微弧斜下收,底残。器腹外壁饰梯格纹,内壁饰交错刻划纹。口径21、残高11.5厘米(图十二:12)。

Bb型,有流。TN06E03⑦C:1,红陶。敛口,尖圆唇,呈圆弧状,其两侧有两个椭圆形突起,弧腹斜下收,圜底。口沿处有一道凹弦纹,器外壁饰梯格纹,内壁饰交错复线刻划纹。口径32.4、高14厘米(图十二:13)。

罐 数量较多。按材质分为夹砂陶罐、泥质陶罐和硬陶罐。

夹砂陶罐,根据有无耳及口沿情况分为二型。

A型,有耳。TN06E03⑦C:12,灰陶。敛口,圆唇,弧溜肩,肩中部设一横置耳,耳残存根部,弧腹微鼓,腹下部弧形斜下收,平底微凹。素面。口径9.4、腹径18.6、底径7.2、高16厘米(图十三:1)。TN06W04②B:18,红陶。侈口,方唇,唇面有一周凹槽,折沿,溜肩,肩部设两对称耳,腹部及底部残。素面。口径24、残高4.5厘米(图十三:2)。

B型,无耳,卷沿。TN05E03②:56,红陶。侈口,方圆唇,沿面微弧外卷,弧溜肩,弧腹斜下收,腹下部及底残。口沿内侧饰四周凹弦纹及刻划纹,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弦纹之间饰梯格纹,腹部饰梯格纹。口径26、残高14.2厘米(图十三:3)。

其他,TN06W04②B:31,红陶。敛口,方圆唇,宽沿,沿面外倾,溜肩,腹上部微弧,腹中部以下残。肩部及腹上部器身外壁饰绳纹。口径23.6、残高7.3厘米(图十三:4)。

泥质陶罐,根据整体形制分为三型。

A型,口径小于腹径,无鋬。根据口沿及领部情况分为三亚型。

图十三 出土陶罐

1、2.A型夹砂罐(TN06E03⑦C:12,TN06W04②B:18) 3.B型夹砂罐(TNO5E03②:56) 4.夹砂罐(TN06W04②B:31) 5.Aa型泥质罐(TN06W02⑦A:8) 6.Ab型泥质罐(TN06W06②B:126) 7.Ac型泥质罐(TN06W06④C:37) 8.B型泥质罐(TN06W06④C:6) 9.C型泥质罐(TN07W06②B:2)l0.Aa型硬陶罐(TNO5WO5②A:70) 11.Ab型硬陶罐(TN06W06②B:131) 12.Ba型硬陶罐(TN06W06④C:53) 13.Bb型硬陶罐(TNO5E03⑥:47) 14.C型硬陶罐(TNO5WO5②A:69)

Aa型,卷沿,有领。TN06W02⑦A:8,红陶。侈口,尖圆唇,沿面弧形外卷,近唇部微凹,矮领,弧溜肩,腹微鼓,腹下部弧形斜下收,近底腹部及底残。器身饰间断绳纹。口径18、残高10.5厘米(图十三:5)。

Ab型,折沿,无领。TN06W06②B:126,红陶。敞口,方唇,沿面弧形微外卷,溜肩,弧腹,腹下部及底残。肩及腹上部饰席纹。口径29.6、残高8.4厘米(图十三:6)。

Ac型,矮直口。TN06W06④C:37,灰陶。圆唇,圆折沿,弧溜肩,弧腹,腹部以下残。肩部有轮制痕迹。口径11、残高6.2厘米(图十三:7)。

B型,口径小于腹径,带鋬。TN06W06④C:6,灰陶,黑皮。侈口,尖圆唇,沿面弧形外卷,束颈,弧溜肩,肩腹交接处有两对称鋬,鼓腹,腹下部弧形斜下收,平底。素面。口径11.2、腹径15.2、底径6.4、高8.8厘米(图十三:8)。

C型,口径大于腹径,无鋬。TN07W06②B:2,红陶。侈口,斜方唇,宽沿外侈,弧溜肩,腹上部微鼓,腹下部弧形斜下收,平底微凹。颈下至底饰变体麦穗纹。口径29.5、底径11、高18.3厘米(图十三:9)。

硬陶罐,根据肩部情况分为三型。

A型,圆肩。根据领部情况分为二亚型。

Aa型,高领。TN05W05②A:70,褐陶。直口,圆唇,外唇微突,圆肩,腹上部微鼓,腹下部及底残。领部饰凹弦纹,腹上部饰斜置回纹。口径15、残高6.4厘米(图十三:10)。

Ab型,无领。TN06W06②B:131,红陶。口微侈,尖唇,沿面有一周凹槽,圆肩,弧腹微鼓,腹下部及底残。器身饰席纹与方格纹组合。口径15.6、残高9.4厘米(图十三:11)。

B型,广肩。根据领部情况,下分二亚型。

Ba型,矮领。TN06W06④C:53,褐陶。侈口,斜方唇,沿面弧形外卷,广肩微耸,腹部及底残。领部有轮制痕迹,肩部饰折线纹与重回纹组合。口径20、残高9厘米(图十三:12)。

Bb型,高领。TN05E03⑥:47,褐陶。侈口,斜方唇,圆折沿,沿面弧形外卷,肩以下残。唇面饰三周凹弦纹,领部有轮制痕迹,肩部饰菱形重回纹。口径27、残高7.3厘米(图十三:13)。

C型,溜肩。TN05W05②A:69,灰陶。侈口,圆唇,圆折沿,沿面弧形外卷,矮领,腹微鼓,斜下收,腹下部及底残。器沿内及领外均有轮制痕迹。口径17、残高11.4厘米(图十三:14)。

钵 数量较多。按材质分为夹砂陶钵、泥质陶钵和硬陶钵。

夹砂陶钵,根据唇部不同分为三型。

A型,斜方唇,沿面内侧高于外侧。TN05E03⑥:16,红陶。敞口,唇面有一周浅凹槽,腹微弧斜下收。素面。口径37、残高8.1厘米(图十四:1)。

B型,平方唇。G2②:4,红陶。敞口,方唇,平沿,腹近直斜下收,平底。素面。口径14.2、底径7.4、高9.6厘米(图十四:2)。

C型,尖圆唇略内勾。TN05E04②:2,红陶。敛口,弧腹斜下收,平底。素面。口径9.1、底径4.4、高3.7厘米(图十四:3)。

泥质陶钵,根据口部不同分为二型。

A型,敛口,根据底部不同可分三亚型。

Aa型,平底。TN06W03⑥B:1,灰陶。圆唇,腹微弧斜下收,平底微内凹。器身饰细绳纹。口径12.1、底径5.4、腹径12.7、高9.1厘米(图十四:4)。TN05E01⑤:1,红陶。尖唇,弧腹斜下收。素面。口径14.4、腹径16.3、底径7.2、高11.2厘米(图十四:5)。

Ab型,圜底。G2②:7,灰陶。敛口,圆唇,鼓腹斜下收。素面。口径16.4、腹径18.3、高7.4厘米(图十四:7)。

Ac型,近实饼底。H1:1,灰陶。口微敛,方圆唇,口沿下部有一周凸棱,腹上部圆鼓,下部微弧斜下收,底微凹,底边沿向外伸出一周凸棱。底部有线割、拼接痕迹。口径17.3、腹径18.1、底径7.2、高8.1厘米(图十四:8)。

B型,敞口。TN06E03②:216,灰陶。尖唇,沿面内倾,沿面下部有一周凸起,口沿下部有一周浅凹槽,腹微弧斜下收,腹下部及底残。腹上部饰磨平细绳纹。口径22、残高8.4厘米(图十四:6)。

硬陶钵,G2②:16,褐陶。敞口,尖唇,沿面外倾,腹弧形斜下收,底大部分残,近平。沿面上有三周凹弦纹,腹上部饰两周弦纹及横向梯格纹,腹下部及底部饰竖向辐射状梯格纹。口径14.5、底径6、高6.4厘米(图十四:9)。

器盖 数量较少。分夹砂、泥质和原始瓷三种材质。

夹砂陶器盖,根据盖钮形制分为二型。

A型,小凹钮。G2②:18,灰陶。顶有一凹窝,敞口,圆唇,盖壁微弧下张,器下沿为方唇,口沿略内收。素面。钮径3.6、盖径13.9、高6.3厘米(图十四:10)。

B型,平钮。TN06W01④:13,红陶。顶部内凹,方唇,盖钮口沿微外卷,盖壁微弧下张,呈喇叭状,壁下沿为方唇。素面。钮径6、盖径20、高6.9厘米(图十四:11)。TN06W06①:43,红陶。实心,盖顶以下残。素面。残高4.8厘米(图十四:12)。

图十四 出土陶钵、器盖

1.A型夹砂陶钵(TNO5E03⑥:16) 2.B型夹砂陶钵(G2②:4) 3.C型夹砂陶钵(TNO5E04②:2)4、5.Aa型泥质陶钵(TN06W03⑥B:1,TNO5E01⑤:1) 6.B型泥质陶钵(TN06E03②:216) 7.Ab型泥质陶钵(G2②:7) 8.Ac型泥质陶钵(H1:1) 9.硬陶钵(G2②:16) 10.A型夹砂陶器盖(G2②:18) 11、12.B型夹砂陶器盖(TN06W01④:13、TN06W06①:43) 13.A型泥质陶器盖(TNO5WO5⑤A:115) 14.B型泥质陶器盖(TNO5E04①:8) 15.原始瓷器盖(TN06W06④C:94)

泥质陶器盖,根据整体形制分为二型。

A型,小平钮。TN05W05⑤A:115,红陶。中部微凹,盖壁近直斜下张,盖沿为斜方唇。素面。盖径6.7、高3.4厘米(图十四:13)。

B型,小凹钮。TN05E04①:8,红陶。顶有一凹窝,敞口,尖圆唇,盖壁上部堆饰有三个兽形装饰,略外撇,盖壁微弧下张,壁下口沿为方圆唇。近顶部饰有一周蕉叶纹。盖径17、高4.6厘米(图十四:14)。

原始瓷器盖,TN06W06④C:94,灰胎褐衣。平钮,中空,盖壁微弧下张,口沿残。器外壁有轮制痕迹。钮径4.7、残高3.0厘米(图十四:15)。

碗 数量较少,均为原始瓷。根据口沿情况分为二型。

A型,敞口。根据底部情况,下分二亚型。

Aa型,假圈足。TN06W02②:8,青釉灰胎。尖唇,沿面内倾,内沿近平出,腹上部微鼓,腹下部斜下收,平底微内凹。器内底有几周同心圆形凹槽,对底边旋切一周。口径17、底径10、高5.5厘米(图十五:1)。TN08W05②B:11,青黄釉灰白胎。尖唇,沿面内倾,有一周凹槽,腹壁上部折,下部弧形斜下收,下接假圈足,边缘旋切一周,圈足底微内凹,有烧结现象。口径15.6、底径9.6、高5.4厘米(图十五:2)。

Ab型,矮圈足,斜下微张。TN06W05①:1,青黄釉灰白胎。尖唇,沿面内倾,沿面有一周凹槽,腹壁上部折,下部弧形斜下收,下接矮圈足,圈足斜下微张。口径10.4、底径5.6、高3.5厘米(图十五:3)。

B型,敛口。TN06W06②B:7,青黄釉灰白胎。尖唇,沿面内倾,腹壁上部折,下部弧形斜下收,底下有假圈足,圈足底微内凹,底部有烧结现象。腹部折壁上部有一横S形贴附纹饰。口径11.9、底径8.5、高5.3厘米(图十五:4)。

三足器 数量较少。根据足部分为二型。

A型,锥状足。TN06W04⑥B:2,夹砂红陶。敛口,圆唇,鼓腹斜下收,底微圜,下接三锥状足。素面。口径9.8、腹径10.7、底径7、高6.2厘米(图十五:5)。

B型,兽蹄形足。TN05W02②:2,泥质灰陶。口微敛,方唇,沿面有两周凹槽,腹微弧斜下收,圜底,下接三兽蹄形足。器壁近口沿部有轮制痕迹,内底部有几周同心圆状凹弦纹。口径19.2、高7.8厘米(图十五:6)。

簋 数量较少。G2②:5,泥质灰陶。敞口,斜方唇,宽沿,束颈,弧腹微鼓斜下收,内圜底,矮圈足,圈足斜下微张。腹外壁饰有一周凹弦纹及几何形刻划纹组成的纹饰带。口径29、底径12.4、高21.8厘米(图十五:7)。G2②:7,泥质红陶。敞口,斜方唇,宽沿,圆折沿,束颈,弧腹斜下收,内圜底,矮圈足,圈足斜下微张。素面。口径22.2、腹径18.5、底径13.5、高18.5厘米(图十五:8)。

圈足盘 数量较少。TN05E01②:3,泥质灰陶。敞口,圆唇,口沿微外卷,浅盘,盘壁中部向外横折,盘下壁略鼓,至底部向内折收,内圜底,下接矮圈足,呈微喇叭状。口沿与折壁处之间饰一道凸弦纹。口径20.9、底径16.5、高5.5厘米(图十五:9)。

图十五 出土原始瓷器、三足器、陶簋、陶盘

1、2.Aa型原始瓷碗(TN06W02②:8,TN08W05②B:11) 3.Ab型原始瓷器(TN06W05①:1) 4.B型原始瓷器(TN06W06②B:7) 5.A型三足器(TN06W04⑥B:2) 6.B型三足器(TN05W02②:2) 7、8.簋(G2②:5,G2②:7) 9.盘(TN05E01②:3)

小陶杯 数量较少。TN05E03⑥:1,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弧腹斜下收,平底微弧。素面。口径3.5、底径2.3、高3.8厘米(图十六:1)。

陶纺轮 数量较多。根据整体形状分为二型。

A型,圆饼形。TN06E03②:13,泥质褐陶。两面平整,边缘圆弧,中部穿孔。直径4.6、孔径0.55、厚0.8厘米(图十六:2)。

B型,算珠形。采集:10,泥质灰陶。中间宽,两头窄,上有数道弦纹,中部穿孔。直径4.3、孔径0.6、高3.1厘米(图十六:3)。

陶㼽 数量较多。根据整体形制分为二型。

A型,圆角长方形。TN05E03②:2,泥质红陶。横截面为椭圆形。通体饰交错刻划纹。长6.5、宽4.7、厚2.3厘米(图十六:4)。

B型,梭形。TN05E03②:3,夹砂红陶。中间宽,两端尖,截面呈扁椭圆形。通体饰刻划纹。长11.2、宽5.1、厚2.8厘米(图十六:5)。

陶拍 数量较少。根据捉手形制分为三型。

A型,捉手较长。TN06W04⑥B:3,泥质红陶。整体呈倒蘑菇形,下为圆饼状,上有捉手,捉手较长,实心。直径5.6—6、高9.2厘米(图十六:6)。

B型,捉手较短。TN08W05②B:1,夹砂红陶。倒蘑菇形陶拍,下为圆饼状,底平,上有捉手,实心。直径8.5—8.7、高5.6厘米(图十六:7)。

C型,捉手上端内凹。G1:5,泥质红陶。下为圆饼状,上有捉手,端部内凹。直径13、高2.7厘米(图十六:8)。

图十六 出土小陶器

1.小陶杯(TN05E03⑥:1) 2.A型陶纺轮(TN06E03②:13) 3.B型陶纺轮(采集:10) 4.A型陶㼽(TN05E03②:2) 5.B型陶㼽(TN05E03②:3) 6.A型陶拍(TN06W04⑥B:3) 7.B型陶拍(TN08W05②B:1) 8.C型陶拍(G1:5) 9.陶饼(TN06E02⑧B:1) 10.陶网坠(TN06W06④C:2)

陶饼 数量较多。TN06E02⑧B:1,夹砂红陶。平面呈圆形,中间较厚,四周略薄,边缘圆弧。直径8.5、厚2厘米(图十六:9)。

陶网坠 数量较少。TN06W06④C:2,夹砂红陶。扁长体,中凹,两端两侧各有一凹槽用以系绳。长5.3、宽1.7厘米(图十六:10)。

(二)石器

器类主要包括刀、锛、铲、镰、镞、饼、纺轮等。

石刀 数量较多。根据整体形状分为二型。

A型,长条形。根据整体形状分为二亚型。

Aa型,抹角长方形。TN06E03②:3,外深灰、内褐色凝灰岩。两面平,斜弧刃,单面刃,上有两个对钻穿孔,通体磨光,截面略呈梯形。长15.7、宽5.3、厚1厘米(图十七:1)。

Ab型,长方形。G2②:1,灰褐色泥岩。两面平,上部有两个对钻穿孔,平刃,单面刃,通体磨光。长8.3、宽3、厚0.5厘米(图十七:2)。G2①:1,青灰色凝灰岩。刃部及背部近平,两面近平,单面刃,通体磨光。长9.8、宽3.8、厚0.75厘米(图十七:3)。

B型,半月形。TN05E04①:1,深褐色凝灰岩。弧背平刃,单面刃,上部有一个对钻穿孔,通体磨光。残长11.3、宽5.15、厚1.01厘米(图十七:4)。

图十七 出土石器、青铜器

1.Aa型石刀(TN06E03②:3) 2、3.Ab型石刀(G2②:1、G2①:1) 4.B型石刀(TN05E04①:1) 5.A型石锛(采集:4) 6.B型石锛(TN06E03⑦C:13) 7.C型石锛(TN05E01采集:1) 8.A型石铲(TN05W05⑤A:2) 9.B型石铲(TN06E02②:5) 10.石镰(TN06W04②B:2) 11.石饼(TN07W05①:1) 12.石纺轮(G2②:5) 13.A型石镞(TN05E01⑪:2) 14.B型石镞(TN06E02⑥:2) 15.铜镞(TN06W01②:1)

石锛 数量较多。根据整体形状分为三型。

A型,有刻槽。采集:4,青灰色凝灰岩。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平,上部有一道凹槽,平刃,单面刃,通体磨光,截面略呈梯形。长5、宽3.6、厚0.9厘米(图十七:5)。

B型,有段。TN06E03⑦C:13,灰白色凝灰岩。上端略窄,刃部略宽,一面平,一面有段,单面刃,通体磨光。长7.9、宽3.6、厚1.3厘米(图十七:6)。

C型,无槽无段。TN05E01采集:1,灰色砂岩。上端部分残,刃部略宽,一面平,一面微弧,单面刃,有磨平。长9.7、宽3.5、厚3.3厘米(图十七:7)。

石铲 数量较多。根据有段无段分为二型。

A型,无段。TN05W05⑤A:2,深灰色凝灰岩。肩部不太明显,两面微弧,弧刃,刃部残,双面刃,通体磨光,局部残。长13.7、宽9.6、厚2.35厘米(图十七:8)。

B型,有段。TN06E02②:5,灰褐色砂岩。肩部不太明显,上部窄,下部宽,正面弧形,背面平,弧刃,双面刃。长13.6、宽9.7、厚2.5厘米(图十七:9)。

石镰 数量较少。TN06W04②B:2,黄灰色砂岩。残,两面微弧,刃部微内凹,双面刃,截面呈椭圆形,上下两端较尖。残长14.8、宽4.7、厚1厘米(图十七:10)。

图十八 出土骨、角标本

1.肩胛骨(TN06E02②:9) 2、3.角器(G2①:6,TN07W02②B:1) 4.骨匕(TN06E03⑫:9)5.鹿角料(TN06E03⑥:3) 6.骨管(F22:1) 7.骨器(TN06E03⑦C:11-4)

石饼 数量较少。TN07W05①:1,灰白色砂岩。呈圆形,两面平整,横断面近呈圆角方形,通体磨光。直径6.2—5.8、厚0.85厘米(图十七:11)。

石纺轮 数量较少。G2②:5,灰色砂岩。两面平整,中部有一个对钻穿孔,边缘圆弧。直径5.2—5.3、厚1厘米(图十七:12)。

石镞 数量较少。根据整体形制分为二型。

A型,有铤。TN05E01:2,青灰色泥岩。体扁平,两面刃,刃部扁平,铤较细,通体磨光,纵截面呈剑形。长11.8、宽3.1、厚1.1厘米(图十七:13)。

B型,无铤。TN06E02⑥:2,红褐色泥岩。残,整体略呈弧边三角形,两面平整,双面刃,横断面呈梭形,通体磨光。残长6.3、宽3.6、厚0.4厘米(图十七:14)。

(三)青铜器

皆小型青铜器,且数量较少,主要器形有镞等。

铜镞TN06W01②:1,双翼,翼作镂空状,两边各有三孔,翼较宽,中有脊,出后锋,双面刃,方形铤。长8.9、宽5厘米(图十七:15)。

(四)骨、角标本

数量不多。主要为动物骨骼标本,偶见人工痕迹,骨器较少。

肩胛骨 TN06E02②:9,呈扇形,牛的左肩胛骨制成,肩胛冈和远端有明显的磨制痕迹。长22.7、残宽7.9厘米(图十八:1)。

鹿角器 G2①:6,麋鹿角制成,下部有明显的切割痕迹,角尖部有磨制后形成的平面。残长12.2、宽4.3厘米(图十八:2)。TN07W02②B:1,中型鹿鹿角制成,圆锥体略弯曲,出叉处残,根部有一对钻圆形穿孔,表面经磨制较为光滑。残长12.4、宽2.4、厚1.5厘米(图十八:3)。

骨匕 TN06E03⑫:9,中型哺乳动物肢骨制成,下端磨制呈圆弧状。残长16.2厘米(图十八:4)。

鹿角料 TN06E03⑥:3,一端有截取骨料后留下的砍痕,鹿角表面修整成平面,鹿角中段有明显的砍斫和切削痕迹。残长14.4、宽2.2、厚1.6厘米(图十八:5)。

骨管 F22:1,鹿角料,内近圆,外近方,表面经磨制较为光滑。高3.3、孔径1.1、外径1.9—2.0厘米(图十八:6)。

骨器 TN06E03⑦C:11-4,由中型鹿科动物的鹿角制作而成,鹿角为自然脱落,近角盘处有对穿的方形孔。角盘直径6.2—7.2、高11厘米(图十八:7)。

(五)植物标本

在发掘过程中对丁家村遗址灰沟和房址垫土等遗迹单位采集了土样并筛洗,获得了较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以G2的发现最丰富。经初步鉴定,这批炭化植物遗存除炭屑外,可鉴定的植物种类包括小麦、水稻、粟、黍、大豆5种农作物种子,非农作物遗存有禾本科下黍亚科的狗尾草属、黍属、穇属牛筋草,豆科,唇形科,大戟科,马齿苋科马齿苋属,苋科苋属,葡萄科葡萄属等。本次发现的炭化植物遗存中以小麦的数量最突出,其次为水稻,粟、黍和大豆见于个别单位。非农作物中以常见的农田杂草为主,另外不乏可食的一些种类,如藜属、葡萄属和其他豆科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