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层堆积

一、地层堆积

南北两区的地层关系不尽一致,现分别叙述。

图一 五担岗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北区

以T08北壁剖面为例(图二)。

第①层:耕土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硬,夹杂黄土块,有一定黏性,厚0.06—0.25米。出土现代砖块、玻璃、陶片、瓷片等,其他包含物有大量植物根系和草木灰等。

第②层:灰褐色土,局部呈黄褐、浅灰色,土质较硬,结构紧密,厚0.09—0.55米。出土玉器、铜器、石器及较多陶片、硬陶片、原始瓷片,其他包含物有红烧土、兽骨和草木灰等。可辨器类有鬲、罐等。该层下开口遗迹有H41、H69。

第③层:灰褐色土,主要分布于探方北、西部。土质较硬,结构紧密,厚0—0.33米。出土少量陶片、硬陶片、原始瓷片,其他包含物有红烧土、兽骨、料礓石和草木灰等。可辨器类有鬲、豆、盆、罐和陶饼等。该层下开口遗迹有H85。

第④层:深灰褐色土,土质较硬,结构紧密,厚0—0.45米。出土铜炼渣、石器、陶片等,其他包含物有红烧土、兽骨和草木灰等。可辨器类有鬲、豆和盆等。该层下开口遗迹有H36、H52、H56、H74、H79等。

根据地层特征及出土遗物判断,第②层为春秋文化层,第③、④层为西周文化层。

(二)南区

以T31南壁剖面为例(图三)。

第①层:耕土层。灰褐色土,土质较松软,厚0.09—0.23米。出土陶片和近现代瓷片等。

图二 T08北壁剖面图

图三 T31南壁剖面图

第②层:扰土层。浅灰褐色土,分布于探方西南部。土质松软,厚0—0.16米。出土陶片、青花瓷片、石块等。

第③层:青灰色土,土质较松软,厚0.07—0.25米。出土陶片、红烧土块和青花瓷片等。

第④层:灰褐色土,分布于探方西南部。土质较硬,厚0—0.17米。出土陶片、青瓷片和“开元通宝”铜钱等。

第⑤层:深褐色土,土质较硬,厚0.14—0.45米。出土陶片、硬陶片、原始瓷片等。该层下开口遗迹为H38。

第⑥层:青灰色土,土质较硬,厚0.18—0.5米。出土陶片、硬陶片、原始瓷片等,其他包含物有红烧土、草木灰等。可辨器类有鬲、刻槽盆、豆、罐和陶拍等。该层下开口遗迹为G29。

第⑦层:灰黑色土,土质较硬,厚0.15—0.35米。出土陶片、硬陶片、原始瓷片等,其他包含物有红烧土、草木灰等。可辨器类有鬲、甗、豆和三足盘等。该层下红烧土堆积分布范围较大,叠压的遗迹也非常多,有H105、H107—H120、G32、Z2、Z4等。

第⑧层:黄褐色土,分布于探方的中南部。土质较硬,厚0—0.65米。出土铜器、陶片等,其他包含物有红烧土和草木灰等。可辨器类有鬲、盆。

第⑨层 :青灰色土,分布于探方的中南部。土质较松软,厚0—0.7米。出土石器、陶片、硬陶片等,其他包含物有红烧土、石块、草木灰等。可辨器类有鬲、鼎、盆、罐和器盖等。该层下开口遗迹有H125—H127、M7等。

根据地层特征及出土遗物判断,第③层为清代文化层,第④、⑤层为唐宋文化层,第⑥层为西周文化层,第⑦、⑧层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上文化层至殷墟时期,第⑨层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即早商时期。结合五担岗遗址南北两区地层关系和出土陶器的特征,可以将二里头时期至战国文化遗存初步分为五期(表一)。

表一 五担岗遗址典型单位分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