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1.关于调查方法的几点体会

在皖南水网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是我们的尝试,通过这次亲身体验,我们对在皖南水网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由于区域系统调查的信息来自地表采集物,因此,调查工作除了受地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植被和季节等方面的影响,在江南地区,调查的时间宜选择在深冬季节,即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1月。这时,江南地区降雨减少,地表的水网也不太密集,便于调查队伍的行走,同时农作物和植被已经基本枯萎,遗物容易暴露。

为确保调查到每一块土地和合理安排时间,调查路线的安排也有一定的技巧。调查前一天,要安排好次日的调查范围和路线。江南地区的水网较密集,因此一天的调查范围尽量限定在河流的一侧。在设计调查路线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上的河流、灌渠、道路和村庄等标志,作为调查的临时边界。

采石河流域古文化遗址多为台地型,也有少量山前岗地型,不见平地型的遗址,在遗址面积的界定上就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往的做法是根据文化层和相关遗迹的分布范围来确定,比如台地遗址的面积,传统认为就是隆起部分的面积。我们这次调查是以地表遗物的分布来确定遗址的面积,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表遗物也有可能是后期人工搬运的,这就需要在调查时综合考虑。

在皖南丘陵地区,调查时不能忽略山前岗地和半山坡,因为我们发现在半山坡存在着面积很小的遗址,一般在这个山前就有一个面积很大的遗址,通过我们的分析,这有可能是山前较大遗址的居民在山中建立的一个营地,依此作为平台在山中采集和狩猎。

我们通过体验,证实在皖南地区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工作是比较有效的,因为这次调查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遗址。

2.聚落演变的轨迹和原因

可以看出,采石河流域的聚落分布距地面高度有降低的趋势。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均分布在采石河中游平原较高的台地上,平均高出地面6.1米,而到了湖熟文化时期遗址平均高出地面4.3米。这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关系,全新世气候在适宜期,气候温暖,降水丰沛,采石河流域水患较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居民自然而然地在河边较高的台地上生活,不但能排除水患的干扰,而且也方便从事渔猎经济活动。而当距今3 100年以后,季风格局转变,气候干旱化,沙尘暴加剧,土壤退化,气候开始变干、转凉〔5〕,水患减少,平原上较低的台地和上游山区适宜人类居住,人们没必要再通过加高台地去居住。再从聚落总数上观察,采石河流域聚落的数量在湖熟文化时期得到了激增,由新石器晚期的4处增长到湖熟文化的20处。湖熟文化时期的聚落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该时期聚落激增的原因有哪些?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湖熟文化时期聚落激增的根本原因。聚落伴随着农业的产生而产生,聚落的发展不可能不受到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的发展演变过程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调查的湖熟文化遗址中,我们采集的标本中就有很多关于农业生产的。在清理的剖面中,更是发现有类似于窖穴的灰坑,比如卞家山剖面的H1,剖面呈袋状,口小底部大,这应该是当时人们储存粮食所用,在戴山遗址,还发现稻作农业的遗存。〔6〕船头墩剖面发现大量红烧土块,有夹杂稻壳的痕迹。这些都说明了湖熟文化时期已经到了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阶段,完全不同于刀耕火种的初级阶段农业生产。但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也是当时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采集的网坠和动物标本都说明当时采集和渔猎活动是湖熟文化居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才使得湖熟文化的聚落在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得到激增。

二是自然环境的演变是湖熟文化时期聚落激增的直接原因。人类活动的变迁与环境有直接关系。毛龙江等对南京江北地区下蜀黄土粒度分型研究认为〔7〕:早期(距今11 500—8 500年)变暖,中期(距今8 500—3 100年)达到最暖,气候比较湿润稳定,有利于人类定居生活;但朱楠对滁洲地区何郢遗址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粒度、孢粉等的分析表明〔8〕,该时期低缓丘陵上发育了茂盛的乔木植被,而在谷底地区则以沼泽为主。没有较为开阔可供人类定居的条件,人类很难进行生产生活,因此该期聚落很难发展起来。距今3 100年以后,季风格局转变,气候干旱化,沙尘暴加剧,土壤退化,气候开始变干、转凉。〔9〕这样,低缓丘陵地区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灌木、草本类植物代替了原来的乔木植物〔10〕,而谷底地区的沼泽也干枯,出现了较大的适宜人类定居、生产、生活的开阔地域。因此该区湖熟文化遗址能发展起来。

三是海平面上升是湖熟文化时期聚落激增的又一原因。申洪源等的研究〔11〕表明,距今4 500—4 000年为低海面期,在距今4300年左右有一次海面上升,距今3 800—3 500年时海面上升、地下水位抬高,为高海面期。在良渚末期至夏代中期,是中国5 00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个时期。〔12〕由于水灾再加上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低洼太湖平原地区频频受淹,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迅速衰落。而宁镇丘陵地区,地势较高,地形种类多,受高海平面和湿润气候影响较小,遂成为人类居住的首选。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该区夏商文化遗址得到蓬勃发展。

调查领队:张居中 杨玉璋

调查人员:蓝万里 范方芳 汪吉吉 王 娟 来 茵 王乐天 夏冬青 江泽云 洛伊德

佘玲珠 戴 玮 栗中斌 江 晨 代诗宝

绘 图:代诗宝 袁春荣 苗 杰

王立新

执 笔:代诗宝 张局中

原载《东南文化》2010年第1期

【注释】

〔1〕马鞍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马鞍山市志》,黄山书社,1992年,第70—78页。

〔2〕马鞍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马鞍山市志》,黄山书社,1992年,第70—78页。

〔3〕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佳山石磨塘六朝墓发掘汇报》,内部资料,2002年;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内部资料,1982年;叶润清:《烟墩山遗址对于追溯马鞍山历史文化源流的意义》,《历史与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6年。

〔4〕赵辉:《石家河遗址群的田野调查方法》,《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方辉:《对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考古》2002年第5期。

〔5〕毛龙江等:《南京江北下蜀黄土粒度分形与全新世环境演变》,《中国沙漠》2006年第26卷第2期。

〔6〕尹焕章、张正祥:《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7〕毛龙江等:《南京江北下蜀黄土粒度分形与全新世环境演变》,《中国沙漠》2006年第26卷第2期。

〔8〕朱楠:《安徽何郢遗址全新世环境考古》,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9〕毛龙江等:《南京江北下蜀黄土粒度分形与全新世环境演变》,《中国沙漠》2006年第26卷第2期。

〔10〕朱楠:《安徽何郢遗址全新世环境考古》,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11〕申洪源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第18卷第4期。

〔12〕张善余:《全球变化和中国历史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环境考古专辑)》1997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