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迹

二、遗迹

遗迹主要发现于A区和B区,包括灰坑、壕沟、柱洞等遗迹。

1.灰坑

灰坑 5个。其中A区2个,编号H1—H2;B区3个,编号H3—H5。平面形状分圆形、椭圆形。下面分别以H2、H3、H4举例说明。

H2位于T102北侧,开口①层下,打破第②层、第③层。坑口平面基本呈椭圆形。长2.5、宽1.9—2.8、深0.8米,坑壁东、西侧斜收,锅形底,内填灰黑土,质松软,含木炭及红烧土,出土遗物可辨器形有罐、鬲、甗等(图五)。

H3位于T302东南侧,开口第③层下,打破生土层。坑口平面基本呈半椭圆形,长3、宽1.5米,坑壁斜直,底近平,坑深约0.25米,内填深褐色土,夹红烧土粒和黑色木炭灰等,质较松软,出土遗物可辨器形有夹砂鬲、甗等(图六)。

H4位于T301—T302西壁下,开口第③层下,打破第④层及生土层。坑口平面呈半圆形,直径4.5、深约0.50米,坑壁斜弧。底部呈锅底形,内填黑灰土,质松软,出土遗物主要以石质工具为主,可辨器形有锛、凿、斧等(图七)。

2.壕沟

壕沟 1条,编号2008GGG1。南北至东南走向,贯穿T101—T104,并向东南延伸,开口在第②层下,上宽3.5、下宽1、深1.3 米,大致呈梯形状,沟南壁陡直,北壁较舒缓,底近平,沟内分3层淤积土,由上至下宽度分别为2.5、2.2、1.7米,沟内堆积以褐黄土为主。G1—①:含较多黑色草木灰及红烧土块,可辨器形有夹砂陶鬲、甗、灰陶罐、豆以及少量印纹硬陶等;G1—②:含少量黑色草木灰及红烧土粒,可辨器形有夹砂陶鬲、红陶罐、灰陶钵、原始青瓷豆等;G1—③: 土质较纯,遗物较少,可辨器形有夹砂陶鬲、罐、灰陶罐、纺轮等(图八)。

图五 H2平剖面图

图六 H3平剖面图

3.柱洞遗迹

图七 H4平剖面图

柱洞遗迹 1处,位于T302—304,开口第③层下。柱洞平面分布大致呈长方形,由大小2种柱洞组成,其中小柱洞多靠近大柱洞边或位于2个大柱洞之间,应起支撑大柱洞之用。柱洞平面多呈圆形,直径0.15—0.33米,深0.6—0.21米不等,内填纯净灰褐土,质较松,未见遗物出土(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