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庙遗址

昝庙遗址

魏正瑾

昝庙古文化遗址,隶属于南京市江宁县陶吴公社昝庙大队和陶红大队。位于南京城以南约50公里处,为一典型的台形遗址。遗址周围是水网平原地貌,其南临河,根据观察,该河流在远古时代可能即已存在,并有着相当大的流量。河的南岸为一带起伏的小丘,现名狮子山。山坡上偶见同于昝庙遗址所出的陶片等古代遗物。昝庙遗址现存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分为大小两个土墩,呈东西向不规则的长条形。昝庙大队曾在此设立砖瓦窑厂,对遗址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已搬迁)。为了弄清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南京市文管会、南京市博物馆于1975、 1979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小规模试掘。试掘地点均在遗址的北部偏东处。试掘面积,第一次为50平方米,第二次为85平方米,总计135平方米。发现了一批墓葬,获得一批陶器、石器以及各层陶片标本。另外,历年来,特别是窑场建立以来,还陆续收集到不少陶器、石器、玉器等。有的系成组出土,并可确知为遗址底层的遗物。这些收获,为我们确定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各层文化内涵及其相对年代顺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昝庙遗址在宁镇地区古文化序列中所占的位置,提供了讨论的基础。

昝庙遗址的文化堆积平均厚约3.5米,自然分层一般为七层。根据各层所出遗物及陶片的整理情况分析,遗址的堆积可以大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大的文化层次。由于整理工作尚未结束,同时所出陶片又比较破碎,复原率很低,目前还很难对各层的石器及陶器群体进行全面的总结。本文拟将遗址的叠压关系和文化内涵的特征,作一概要的介绍,供与会同志们讨论、研究时参考。

遗址的上文化层,堆积较厚,陶器和陶片标本中颇多湖熟文化晚期的特征,应是属于晚期湖熟文化的堆积层。该层陶器有夹砂系、泥质系和硬陶系三大类。器形主要有鬲、鼎、甗、罐、盆、钵、豆等。主要炊器为鬲,多为深袋形圆锥足,较矮;或为浅袋形近圆柱形足,比较瘦高。甗亦多见,其腰部束凹部分加固有粗厚的附加堆纹,堆纹上常饰有密集的指窝状捺印纹等。有横径较大、器壁厚重的泥质大盆,盆腹多有一周粗壮的辫形附加堆纹。豆的上部多为盘式,形式较多,下部豆把一般中高,圈足部分均为外敞的喇叭状。硬陶有高领鼓肩罐、钵、豆等多类似子母口的口沿。陶器纹饰颇多。以泥质陶为例,大约50%陶片为素面,30%饰有绳纹,其他有多种几何形拍印纹饰,主要种类为梯格纹、方格纹、回纹、叶脉纹、云雷纹、折线纹、菱形纹、复线菱形纹、填线三角形纹、复线三角形纹等,以及弦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还有少量S形刻划纹、指甲纹、水波纹、铆钉状贴饰等。硬陶腹部多饰有几何形印纹,纹道深而清晰,且多在上下腹分饰不同的纹样,例如上腹为复线菱纹、下腹回纹,上腹折线纹、下腹回纹等。石器数量较多,器形主要有斧、锛、凿、刀、镰、镞、纺轮等。锛的数量相当多,主要为常形锛,少见有段石锛。石刀多近似半月形,有双孔。石镞大量发现,主要有柳叶形、尾端弧凹的宽体三角形等型式。各种形状的砺石发现很多,一种带穿孔的扁长方体小砺石很有特色。另外该层还发现有骨镞、双翼式铜镞等。

遗址的中文化层,属于湖熟文化早期,总的文化面貌与上层的晚期湖熟文化有诸多共同特点,尤其石器差异不大。陶器,虽在器形种类方面变化不大,但型式有明显的特征。鬲、甗仍为主要炊器。鬲足型式较多,而以半袋式尖圆锥形为主。鼎足数量不多,常见竖装的宽扁形足,足的下部有的较光,足根部外侧两面时见捺印指窝状纹饰。甗腰内束,多无附饰,少数有一周凸棱。棱上有时有稀疏的锥刺痕等。豆上部多盘盆式,有敛口圆唇折腹、宽沿弧腹等型式。豆把多细高,喇叭形圈足,把上时见一周凸起,亦多弦纹。器物装饰以素面为主,绳纹少见。以泥质陶为例,素面达75%,绳纹不到10%。附加堆纹和压划型纹饰稍多,几何形拍印纹饰则见梯格纹、方格纹、云雷纹、叶脉纹等纹样。硬陶数量少,器形有罐、钵、豆等,多为素面。

遗址的下文化层,呈现出比较特殊的文化面貌。其地层堆积一般较薄。该层底部紧贴生土层,在第二次试掘中发现四座墓葬。均无墓圹,未见葬具,人骨亦腐朽殆尽。按随葬品的排列看,墓向为南北向。随葬器物数量1—6件不等。四墓共出石器3件、玉器1件、陶器10件(陶器中有些器形仅见一半)。石锛均为厚短常型锛。半壁形玉璜,磨制精细。鼎为小口高领球腹罐形,一侧有上翘的角状把手,足为宽扁三角形凿足。豆均为敛口弧腹盘式,下腹外均有凸棱或折棱,豆把有宽矮和细高两种,下部喇叭形敞开,把上部一道凸起,有弧边三角形组成的镂刻图案等。还有带半环形把手的扁鼓腹小罐、高领深曲腹平底小壶、直筒形杯等。另外,在历年采集的遗物中,至少有两批成组器物属于下层(贴近生土)。一批为陶鼎1、罐2。鼎,侈口鼓腹罐形,一侧有半环耳,三凿形足,两面均有竖划纹,有盖,纽捏成三角形。黑皮陶罐,器壁甚薄,制作较精,侈口高领,鼓腹略垂,矮圈足。一批共8件器物,1件黑皮陶器(无法复原)。玉璧1件,通体精磨。6件石器:扁平穿孔石斧2、三孔石刀1、有段石锛2(高级型)、竖柄石刀1,均为通体磨制。这些共出的器物,很可能也是下层墓葬随葬品。

下文化层地层所出陶片,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皮陶等,未见硬陶。夹砂陶中,一类羼夹粗砂粒,一类陶质疏松,含大量孔隙(当系以植物茎叶等碎片为陶土的羼和物,经氧化烧失形成),都很有特色。器形,炊器以鼎、罐为主,未见鬲、甗。鼎足型式较多,有短横扁形足、舌状鱼鳍足、扁三角形足、凿形足等。泥质陶有罐、盆、豆、壶、器座等。罐有圆唇、缩颈,广弧肩及敞口、束颈、广肩等型式。有的腹部饰压印堆纹,底则有平底、矮圈足及底缘一周宽出的假圈足等。豆盘主要两类:敛口斜弧腹盘式和圆口直壁下腹斜收的盘式,下腹多有一道凸棱。豆把上部常有一道凸起,一件高把,在数组弦纹分隔的空间中,分饰组合不同的镂刻图案,颇似早期的竹节形豆把的风格。一种大型器座,器壁厚重,中腰饰一周条带状纹饰,系以绹纹连接圆形及弧边三角形等镂刻纹饰组成的连续图案。总的看来,造型中平底、圈足、三足器为多。器物口沿盛行圆口或圆唇作风。鼎数量多,未见鬲、甗。碗、钵数量少,豆、罐较多。豆多盘式,盘下有棱,豆把有凸起。有一定数量的器物附件,为角状把手、宽环耳、扁条耳及器盖、器座等。器物装饰,素面为主,未见几何形拍印纹,有附加堆纹、弦纹、绳纹(少见),以及各种压划型纹饰,如捺印凹窝、戳印种子纹、刻划短条纹和镂刻圆形、三角形、弧边三角形、菱形等纹样。装饰花纹的组成大体有四类:1.捺印连续凹窝,形成花边状图案,多饰于鼎足、器腹等。2.横条状附加堆纹,其上时见压印连续凹窝等,多饰于器物腹部。3.数道弦纹,其间再饰以短条纹、种子纹等,多饰于器物腹部。4.以圆形、弧边三角形、菱形等镂刻母题组成成组图案,并以绹纹联结成横条状装饰图案,多饰于豆把、器座及其他圈足上。石器数量尚多,器形有斧、锛、凿、刀、镞等。以锛、镞为多。石锛均常型,体多较厚,磨制而不甚精湛。镞较多样,主要有柳叶式、菱形圆铤等。

根据上文介绍的昝庙遗址各层的主要典型特征,可以看出,昝庙遗址中互相叠压的三大层是分别属于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上层为晚期湖熟文化,中层为早期湖熟文化,下层早于湖熟文化,时代当为新石器晚期。昝庙遗址这一三叠层的确定,对于湖熟文化及其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湖熟文化自50年代命名以来,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曾经运用标型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排比分析,可以看到它们的一系列典型器物都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排出一个序列来,也就是说,可以考虑对它们进行分期研究。目前由于资料的缺乏,尚难进行全面的分析类比。不过,从已经见到的资料来看,似乎,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目前至少可以分为三期,即:第一期,北阴阳营期;第二期,昝庙期;第三期,薛家岗期。

上面介绍了由昝庙遗址的地层叠压顺序联想到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商周青铜文化遗存的内涵和分期诸问题。我们感觉到,从北阴阳营遗址第四层开始,直至晚期湖熟文化,在宁镇地区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早期文化序列。目前这一序列中还存在一些缺环,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青铜文化之间,似乎缺环还比较大,尚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工作。但是,可以认为,这一序列的性质是清楚的,它是吴立国以前存在于本地区的一个土著文化。也许,它可以作为先吴文化的一支而纳入吴文化的研究范畴。

原载《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