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一)丹阳凤凰山遗址文化堆积第八地层所出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其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见有多种形式的腰檐釜。侈口,弧腹,扁方足鼎,浅盘。大喇叭形圈足豆等,器物几乎都是素面,部分外着红衣。石器数量极少。它们与属典型马家浜文化的崧泽下层〔14〕、草鞋山下层〔15〕、圩墩下层〔16〕等遗址的文化面貌及特征极其相似,反映出它们有着文化上的同一性质。过去,虽然在宁镇地区西部的北阴阳营遗址的灰坑H70中,也出过大致属同一时期的腰檐釜的鸡冠耳罐等遗物,但其腰檐釜形制与淮安青莲岗遗址所出相同〔17〕,即釜的腰檐装饰偏于釜的腹中或腹下部分,豆的圈足也较为高细。这些都与马家浜文化的器物有明显的区别,而自成特色。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大约距今6 000年,在苏皖长江以南的沿江丘陵地带,存在着一种属丘陵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它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18〕

马家浜文化是以太湖为中心的一种地域性较强的史前文化。过去,它的考古发现西界只是抵达常州圩墩及金坛北渚荡遗址〔19〕,而丹阳凤凰山的发掘又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一文化的分布范围,表明它已经伸入宁镇丘陵地区的东端。这一发现为长江下游地带史前文化的区系认识和文化性质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凤凰山遗址的青铜文化堆积,内涵比较丰富而深厚,其文化面貌与宁镇地区典型的湖熟文化遗址及土墩墓葬出土遗物没有质的区别。它们同样拥有素面鬲、素面甗、圆锥足鼎、高体钵、圈足豆、盘等独具特色的器物群体,其时代包括相当于中原西周、春秋两个时期。过去,湖熟文化分期比较粗略,一般只能分成两期或三期,其时代却跨越夏、商、周几大阶段。〔20〕近年丹徒赵家团山的发掘,因其内涵的丰富和层次叠压较多,已分成六期〔21〕,第一次解决了湖熟文化纵向的较为完整的时代标尺问题;但是,有关西周、春秋阶段的划分,内容相对较为单薄,笼统一些。而这次凤凰山遗址的青铜文化遗存,正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将西周和春秋再各自分成前后两期。即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春秋后期四个相互延续又发展变化的阶段。

丹阳凤凰山遗址地处宁镇丘陵山脉的东侧,即处于湖熟文化分布范围的东端,与太湖地区的青铜文化相毗连。但是,从发掘的考古事实来看,在四期中鬲以及鬲甑结合型甗的文化因素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现象恰与太湖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形成显明对比。因为迄今为止,在丹阳以东地区的大片考古工作中,尚未发现有素面鬲及鬲甑结合型的存在。它反映,即使在两种文化的交接毗邻地带,其文化面貌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从属于一种文化实体,即它的文化因素无疑包含着湖熟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凤凰山遗址的发掘资料表明,这一文化遗存除有着若干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色彩外,还提供了一些新的现象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譬如:

这一遗址的出土陶片分类显示(见表二)。其夹砂红陶在青铜文化四期中所占陶片的比例分别为44%(一期)、48.5%(二期)、39.1%(三期)及32.8%(四期)。这与其他湖熟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以赵家团山为例、与凤凰山时代相应的四个地层,即第6层、第4层、2b层和2A层的夹砂红陶比率,各为89.4%、76.6%、55%和50.7%。而团山统计的数字对于湖熟文化来说有着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这与城头山、白蟒台、点将台等遗址陶片统计结果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凤凰山的夹砂红陶比率较低的差异现象,在湖熟文化遗址中不同寻常,但是,如果联系到它所处的毗邻太湖地区的地理位置,其变化和差异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遗址出土的炊器,一、二两期是鬲、甗、鼎并存,三、四两期又出现釜,并与鬲、甗、鼎器并用(见表三)。它们之间也出现一定的消长和变化关系。鬲的地位似乎始终未受到动摇,据不完全统计,一期至四期鬲、甗是数量递增,而且三种型式的鬲足一直共存不悖,高弧裆和低弧裆亦相延并存。鬲、甑结合型甗是甗的主要形态,从器腰的早晚变化看,素面腰逐渐增多,捺窝纹腰不断减少。至于三、四期出现釜和釜式甗、它们的数量比例虽然还不大,但在生活炊器的使用中已愈加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普及。鼎,在前三期里数量很少,几占鬲、甗的十几分之一,而且型式也比较单一;至于进入第四期后,鼎足的出土数量剧增,一跃上升为占炊器的近三分之一;特别是鼎足的型式繁多,圆锥足、柱足、扁凿足、瓦片形足等不胜枚举。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即后期鼎、釜及釜式甗的出现或流行应是遗址青铜文化内涵中质的变化,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正是湖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受到来自外部文化强烈影响、融合的鲜明标志吗?

表二 凤凰山遗址出土陶片统计表

表三 出土鬲、鬲足、鼎足及甗腰统计表

此外,在该遗址所出食器中,圈足盘、圈足豆尤具特色,在品类和数量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土墩墓的情况形成不尽相同的格局。作为陶质食器,它们在土墩墓中,衰落的时间较早,大约进入春秋时期便逐渐处于颓势。春秋中期以后,圈足盘、圈足豆已较为少见,另以三足盘、平底盘以及原始瓷碗、硬陶盂等分别取而代之;而一部分泥质陶豆圈足变矮转为器盖之用。至于在一般的遗址里,这两类陶器转变的过程要稍慢一些。土墩墓多见用原始瓷器,往往率先开造型变革、变矮圈足之风;遗址多用泥质陶豆、盘,多见模仿前一个时期的传统模式。但是,凤凰山遗址似乎情况与之稍异。当进入第三、四期的时候,两类圈足器反有增长的态势。数量不但较前期大增。其品种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翻新。这种现象至少表明这一聚落遗址具有一定的个性,如同白蟒台的蚌器〔22〕、马迹山的折腹器〔23〕等,都显示出一定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遗址中的物质文化遗存。

附记:本文的绘图工作,得到了刘兴先生的指导,并由他代描了全部器物线描图,特此致谢!

执 笔:刘建国 戴宁汝 李为民 杨再年 施玉平 王书敏

陶器修复:王嘉宾 霍 强

绘 图:王赤焰 张建华

器物摄影:杨再年

原载《东南文化》1990年1、2期合刊

【注释】

〔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2〕南京博物院:《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3〕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4期。

〔4〕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5〕刘建国、张敏:《论湖熟文化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4、5期合刊。

〔6〕团山考古队:《江苏丹徒赵家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7〕镇江博物馆:《句容城头山遗址试掘》,《考古》1985年第4期。

〔8〕镇江博物馆等:《江苏溧水发现西周墓》,《考古》1976年第4期。

〔9〕《江苏丹徒大港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第5期。

〔10〕刘建国、张敏:《论湖熟文化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4、5期合刊。

〔11〕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年3、4期合刊。

〔12〕刘建国:《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

〔13〕《江苏金坛鳖墩西周墓》,《考古》1978年第3期。

〔14〕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15〕南京博物院:《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16〕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4期。

〔17〕《淮安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5年第9期。

〔18〕魏正瑾:《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与分期》,《考古》1983年第9期。

〔19〕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4期。

〔20〕刘建国、张敏:《论湖熟文化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4、5期合刊。

〔21〕团山考古队:《江苏丹徒赵家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22〕刘建国、刘兴:《江苏句容白蟒台遗址试掘》,《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23〕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市马迹山遗址发掘》,《文物》198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