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昌阁遗址
文昌阁距东葛村东南约300米,镇常公路穿过它的北面,整个墩成正方形,突出地面约7米,面积约8 000平方米。墩上平坦,有文昌阁,故名。从地形看,墩北面较高,南面较低,主要是它的东、西、北三面为后代破坏所致;估计建文昌阁(清代)时把这个墩修饰了一番,前辟月芽池,并栽种了不少树木。所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也经过较为严重的破坏和扰乱。
整个文化层的分布,我们从探掘的1—8号探坑看,也是中部较厚,四周较薄的。一般的地层情况:耕土层厚0.2—0.4米,往下为厚0.4—1.5米的扰土,其中包含有明清墓葬,汉与六朝的陶片、瓷片及新石器时代陶片,后者多为几何纹细泥红陶及灰陶等,在低地如探坑4、6,在扰土层上有0.2—0.4米厚的淤土,这是附近挖塘时翻上的土。再下为灰土层,即为较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0.1—0.9米;出土文物以红砂粗陶及细泥红陶占数最多。今举探坑3为例说明:
探坑3在墩的西部斜坡顶上,面积为10平方米(1×10),方向15°。它的土层堆积如下:(1)第一层深0.7—0.95米,为扰土层,黄灰色,0.4米以下有一层不明显的黄土,厚约0.2米,无遗物出土。0.4米以上为汉、六朝陶片,有回纹的几何印纹硬陶,也有红砂粗陶及红泥细陶片等,但为数不多,它们的比例为5∶1∶2。0.6米以下,土色较灰,北端有红烧土一层厚0.1—0.2米,红烧土以下则为黄生土。南端没有红烧土,出陶片较上层为多,类别又有细泥黑陶,所占比例约与细泥红陶同。这一层中出完整骨镞一件,长5、宽2.5厘米,与癞鼋墩的相似,也是扁平无铤的。(2)第二层深0.95—1.7米,为深灰土层,主要在探坑南半部,出土物以陶片、兽骨最多,尤其是在1.3米以下更多。统计出土陶片有红砂粗陶、细泥黑陶、细泥红陶三种,比例约为13∶3∶1。可以辨认的,红砂粗陶中有鬲、罐、甗等炊器,而以甗为多,这也是此墩出土最多的一种器物;细泥黑陶中有罐、豆、碗等;细泥红陶不能辨认器形,但有花纹,均方格纹及编织纹,这也是普遍的一种现象。较完整的器物有骨柶一件,长13、宽3.5厘米,一端残,这是一种食器,如今日的匙箸一样。另外还有很多鱼骨刺与龟甲,及一件长30厘米的完整的鹿角,都可以说明当时生活的动物类别。
此外在探坑5内,深2.3米处出灰色陶鬲一件,与周代铜鬲形式同,倒是一件值得研究的资料。
总体来看,整个文昌阁所开的8条探沟与探方,面积为78平方米,掘出较完整遗物共11件,其中石器7件(包括石锛1件、石镞2件、石钺1件、石料3件);骨器1件(骨柶);陶器3件(包含陶罐2件、陶鬲1件)。陶片以粗砂红陶占最多数,其次为黑皮磨光陶、红细泥几何纹软陶及几何印纹硬陶,它们的比例为10∶3∶2∶1。各种陶片性质及纹饰大体与癞鼋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