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位置和工作经过

一、遗址位置和工作经过

遗址在南京市北郊太平门外2公里锁金村的西北端,距离玄武湖的东北岸只有500米。往东南只1千米左右就到了紫金山麓。

遗址是一个直径约100米的圆形土墩,墩顶海拔15.90米,高出周围平地约5米,全墩面积约7 000平方米。当地农民都称它“小山头”。墩顶的地势比较平坦,边沿成缓坡状。墩子的四周以前都有水沟和池塘环绕着,远远看去,好像是一个覆在水上的木盆,所以它的老地名又叫作“刘家盆”。现在墩上大部分地方都开为农作物区。

遗址的西北、东北和东南三面是山地,一遇山洪,水都经过遗址附近向玄武湖奔泻。这时,遗址四周低下的农田往往都被淹没。我们推测古代的湖边可能就在墩子下面,后来由于逐渐淤积,才把湖岸向西南推移到现在的地方。另外,根据地形的观察,遗址在古代只有东边的一条狭窄的道路和山地相连,像一个小半岛似的突出在玄武湖滨。

像这样类型的遗址,在玄武湖四周是很多的,根据初步调查,在这个遗址北面300米处有四明山遗址;再往北200米有钱家山遗址;而南面200米的土地庙旁的高坡上也有遗物发现。在西北2千米的沈阳村又有操坡山遗址。1956年我院在中央门外小市安怀村发掘的遗址,就在锁金村遗址西北的3千米处,中间只隔了一座红山(图一)。

图一 锁金村遗址位置图

1955年初,南京林学院在锁金村遗址的东北兴建校舍,从遗址正中开辟了一条5米宽的道路,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兽骨。当时,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我院均派人前往调查,由于道路已将挖平,出土遗物都被填入低洼地和池塘里,所以只取回一些残留的遗物作标本,并由江苏省文管会清理了遗址中的2座东晋墓。

1956年5月,南京林学院工地一部分被水所淹,为了急于填高地基,又在遗址北部取土。幸有工人曹锡儒(他曾看过我院在北阴阳营遗址的发掘)及时向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报告,并送来许多遗物,否则遗址的北部将在10天以内全部挖完。这时,适逢南京大学要求我们辅导历史系三年级同学作田野考古实习,我们就选择了这个遗址作为实习地点,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工作。到1957年1月,我们又配合南京林学院取土工程作了第二次发掘工作。这两次发掘,基本上把遗址北部文化层较厚的地方发掘完毕。

第一次发掘的时间从1956年6月15日起,到7月2日结束。共开5×5米的方形坑11个,编号是1、2、3、4、5、10、11、12、13、14、15等坑,总面积是275平方米(图二)。参加工作的人员有南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同学16人,助教冉甦、刘世坤;我院有尹焕章、王文林、葛治功、蒋赞初、张正祥、陈福坤、柴旺顺、张世全、张洪飞等9人。此外,浙江省博物馆的沙孟海先生、治淮陈列馆的白侠、修燕山及江苏省文管会的徐国珊等同志也前来参加工作。由于受到实习时间的限制,这次只把遗址北部的未被破坏部分发掘了一半。

第二次发掘的时间从1957年1月10日到1月27日,共开5×5米的方形坑10个半,编号是6、7、24、25、26、27、28、36、37、38和8坑的一半。面积共269平方米(参看图二)。这次工作人员除我院第一次发掘工作的6位同志外,还有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的石祥华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两位同志参加。

图二 锁金村遗址地形及坑位图

总计两次发掘的总面积共544平方米,把遗址北部的文化层堆积情况基本上弄清楚了。关于遗物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都是由全体参加工作的同志集体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