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根据两次发掘的结果,我们对这一遗址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

首先,遗址是滨湖近山的突出地面的土墩,它不是孤立的,而是附近有一系列的同类型的遗址存在着。从它的文化层堆积和遗物来看,和南京城内北阴阳营的上文化层、南郊的窨子山、北郊的小市安怀村以及江宁县湖熟地区、丹徒县大港地区等遗址属于同一文化类型。

其次,遗址内涵的特点是:石器制造和陶器制造业均非常发达,表现为有大量的石片、石料和砺石的堆积,以及陶拍、陶垫数量众多。在石器中,刀、镰、箭头和矛头比较突出。在陶器中,多大型的平底器和带把手的陶鬲,以及多量的陶纺轮。陶器的纹饰较多样,而且多属复合纹饰。骨角器所占的比例很小。出现了小型的青铜武器和工具。动物遗骨包括猪、牛、马、羊、鹿、鱼等种。烧土面发现较多,其中有直径达6.5米的椭圆形居住面,上面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窝,可能是炊煮食物用的。埋葬死者有了一定方式,墓葬都压在灰土层下面,打破白灰土层而接近生土层;小孩则埋葬在居住面下的长方形小坑内。

至于遗址的时代,我们的初步意见是属于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铜并用时期。它晚于以江苏青莲岗、花厅村遗址以及北阴阳营的下文化层为代表的一种文化,而早于江苏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的一种文化。此外,小件青铜器和部分陶器的形制和殷周之际铜器的形制极为相似,也说明遗址的年代不会距离殷末周初太远。关于这一类型遗址文化全貌的问题,还有待于对其余同类型遗址的进一步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来解决。

原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图版一 南京锁金村遗址出土的石器

1—5.石锛 6.扁平石斧 7、8.扁平带孔石斧 9、10.椭圆柱形石斧 11.石杵12.石拍子 13.残石钺(以上均1/2)

图版二 南京锁金村遗址出土的石器

1—4.石镰(1/3) 5—8.带孔石刀(1/3) 9—11.石矛头 16—18.石凿 19、20.带孔砺石 21、22.饰品 23.石圆心 24、25.石纺轮(9—25,均为1/2)

图版三 南京锁金村遗址出土的陶器陶灰质泥.5)4/1(豆陶灰质泥.4)5/1(盆陶灰质泥.3)4/1(钵陶灰质泥.2)5/2(钵陶灰质泥.1 豆(1/5) 6.泥质灰色小陶豆(1/5) 7.泥质灰陶瓿(1/5)8.泥质红陶碗(1/5)9.夹砂红陶钵(1/5)

图版四 南京锁金村遗址出土的遗物

1、2.陶网坠(2/3) 3、4.陶拍子(3.侧视 4.俯视) 5、6.有纹饰的陶拍子(1/2)7.陶垫(1/2) 8.陶箄(1/2)9.碎陶片打制的纺轮(2/3) 10—12.陶纺轮(1/2)13.陶圆片(2/3)14—17.模型陶器(1/3) 18—21.陶祖及其类似物(1/3)

图版五 南京锁金村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

1.第25坑石片层 2.第7坑的烧土面 3.第6坑底部(长方形小坑中有小孩骨架) 4.夹砂红陶鬲(1/3) 5.带把夹砂灰陶鬲(1/4)6.夹砂红陶鼎(1/3)7.泥质灰陶豆圈足上的镂孔(2/4)8、9.夹砂陶片上的附耳(1/3)10、11.泥质陶片上的附耳(1/3)12、13.泥质红陶片上的附耳(1/3)14、15.夹砂陶片上的附加纹饰(1/3)16.泥质陶片上的附加纹饰(1/3)

图版六 南京锁金村遗址出土的遗物

1.铜铃(原大) 2、3.铜刀(2/5) 4—6.铜箭头(原大)7.铜鱼钩(原大)8—10.骨箭头(1/2) 11.鹿角锥(1/2) 12、13.陶鬲的把手 14—19.各式陶鼎足(1/3)

【注释】

〔1〕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岗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第2期。

〔2〕魏百龄、谢春祝:《无锡华利湾古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