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点将台遗址发掘是继北阴阳营、锁金村、太岗寺等湖熟文化典型遗址〔1〕发掘之后,对宁镇地区湖熟文化遗址的内涵和文化性质的又一次了解。本遗址上层与中层的文化叠压关系,证明锁金村和北阴阳营“两种典型遗址其年代是不相同的”〔2〕这一论断是有可靠的地层根据的。下文化层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给寻找湖熟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缺环提供了新的线索。

上文化层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纹饰绳纹为大宗,兼有梯格纹,少数组合印纹。主要器形鬲、甗、罐、豆、簋、瓿等,其内涵基本上与南京锁金村遗址文化层相同。半月形石刀、菱形石镞、素面弧裆袋足鬲和密布指捺印痕的甗腰均是富有地方特征的器物。而素面鬲、折腹盘、原始瓷豆、组合印纹硬陶器,宁镇地区土墩墓第一阶段〔3〕已经出现,两者在文化性质上至少说应该是接近的,但此层未见土墩墓第一阶段常见的带钩锥足鼎、扁腹硬陶瓿和圈足盘。据此分析此层时间早于土墩墓第一阶段。敞口厚唇簋和长方形实耳陶瓿,双翼青铜镞都见于中原西周早期遗存中〔4〕,两者年代应该相当。这里既有富地方特征的遗物,亦有中原文化的因素。

中文化层与上文化层陶质大体比例相近,唯泥质黑陶增多,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减少。纹饰仍以绳纹为主,梯格纹显著增多,组合印纹绝迹,篮纹的出现,说明两者之间不仅时间上存在一定跨度,文化因素亦已出现了区别。主要器形绳纹鬲、扁足鼎、厚胎缸、研磨盆、饕餮纹簋、圆圈纹瓿、梯格纹盆、钵形豆都与北阴阳营第三层文化内涵相同。此层所出的鬲、缸、研磨盆等都与中原商代遗存相近〔5〕,两者年代亦应相距不远。值得注意的是此层堆积厚、遗物种类多,从鬲、甗等器形变化看,时间跨度较长,也许有再分层的可能。

上、中文化层由于青铜镞和铜炼渣的发现,可以肯定它们属于青铜文化堆积。

以往安徽滁县朱勤大山曾发现过湖熟文化叠压龙山文化的地层堆积〔6〕,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发现过湖熟文化叠压良渚文化灰坑的现象〔7〕。虽然,本遗址下文化层中黑陶比例增加,磨光薄胎磨光黑陶的出现,篮纹、方格纹的盛行,都属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但是,缺乏龙山文化所独有的鼎、鬶、罐等一群典型器物。至于良渚文化因素,只见划纹扁鼎足有接近的成分,仅仅为孤例。此外,尚出与偃师二里头三足盘相仿佛的环足盘。〔8〕因此,我们不能将下文化层笼统冠以龙山文化或良渚文化的名称,从文化内涵来看,只能说明它的时代早于湖熟文化,并且受到龙山、良渚等诸文化的因素影响。

执笔者:钟民

原载《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

【注释】

〔1〕南京博物院:《南京锁金村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太岗寺工作组:《南京西善桥太岗寺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

〔2〕张永年:《关于“湖熟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1962年第1期。

〔3〕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6〕南京博物院:《江苏仪六地区湖熟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第3期。

〔7〕南京博物院资料。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