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堆积及发掘概况

二、地层堆积及发掘概况

图三 曹家边遗址遗迹分布图

(一)地层堆积

曹家边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为0.5—1.2米,最深处达1.9米,根据土色土质及包含物的不同,可以分为4层,下面以Ⅲ区T0405、T0406、T0407、T0408、 T0409、T0410西壁为例介绍如下(图四)。

第l层:耕土层,灰褐色。厚0.1—0.25米。土质疏松。内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少量砖块、白瓷片、夹砂红陶片、印纹硬陶片等。开口于该层下的遗迹有Ⅲ区M1、M2、M3、M4、M5、M6、M7,Ⅲ区H1、H2、H4、H5、H6、H7,Ⅲ区G1、G2、G3、G4、G5和Ⅳ区M1、M2、M3、M5、M4、M6、M7、M8。

第2层:灰褐色泛白土层。距地表深0.2—0.25米,厚0.15—0.3米。土质松软。出土陶片较多,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和印纹硬陶次之。器形有鼎、甗、鬲、罐、盘、盆、豆、印纹硬陶罐等。夹砂陶以素面为主,少量绳纹,泥质陶有云纹、菱形纹、绳纹、梯格纹。印纹硬陶有水波纹、叶脉纹、小方格纹、中方格纹、大方格纹、回纹、凸弦纹、叶脉纹等。开口于该层下的遗迹有Ⅲ区H3、G6、Z1和Ⅳ区H1、K1、K2、K3、K4。

图四 Ⅲ区地层剖面图

第3层:深灰褐色土层。距地表深0.2—0.3米,厚0—0.7米。土质松软。出土陶片较多,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鬲、甗、鼎、罐、盆、豆、缸、箅子等。鼎足有侧足、圆足、横侧足、三角形侧横足,个别鼎足或足根见捏窝或足尖对捏。甗腰无堆贴、无附加堆纹,腰内部见明显对接痕。鬲足平底,个别鬲上腹见牛角形把。夹砂陶以素面为主,表面砂粒裸露、粗糙。泥质陶有篮纹、绳纹、凸弦纹、戳印圆圈纹、菱形纹,泥质红褐陶器表面呈蜂窝状,印纹硬陶纹饰有水波纹、叶脉纹、小方格纹、中方格纹、大方格纹、回纹。出土较多红烧土块。

第4层:青灰土层略发黄。距地表深0.65—1.9米,厚0—0.45米。土质较硬。出土陶片较少,有夹砂红陶、红褐陶、泥质红陶、红褐陶。器形有甗、鬲、鼎、器盖、罐等。纹饰有梯格纹等。

曹家边遗址由于早年毁坏,文化层堆积残留较浅,从包含物看,第1层下即为汉至明清时期堆积,第2—4层均为遗址主体文化堆积。除Ⅳ区T0104、T0508和Ⅲ区T0405、T0410四个探方地层堆积较深外,其余位于这四个探方围成的区域(探方)地层堆积均较浅。

(二)发掘概况

曹家边遗址共发现清理墓葬15座、沟5条、灰坑8座、坑4座、灶(或火塘)1座。其中早期灶(或火塘)1座(ⅢZ1)、灰坑2座(Ⅲ区H3、Ⅳ区H1)、坑4座、灰沟1条(G6),汉代墓葬3座(Ⅲ区M1、M2、M3)、灰坑1座(Ⅲ区H2),六朝灰坑1座(Ⅲ区H4),宋代墓葬1座(Ⅳ区M2),清代墓葬11座(Ⅲ区M5、M4、M6、M7,Ⅳ区M1、M3、M4、M5、M6、M7、M8),晚期灰坑5座(Ⅲ区H1、H4、H5、H6、H7)、晚期灰沟5条(Ⅲ区G1、G2、G3、G4、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