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遗物
出土遗物中最多的是陶器,原始青瓷器的数量较少,不能复原的陶片和瓷片共计4 601片。陶器根据陶质陶色分为夹砂红,泥质红(包括红衣黑胎)灰、黑(包括黑衣红胎),印纹硬陶。其中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有一定数量的泥质灰陶和印纹硬陶,夹砂褐陶所占比例较小。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类陶器所占比例也有不同的变化(表一、表二)。
陶器纹饰种类比较丰富,根据装饰加工的技法,分为刻画、堆贴、拍印三大类。其中,拍印纹饰最多,不少陶器上拍印二三种纹饰。

图八 G1平剖面图

图九 T302内柱洞遗址平面图
表一 A区T101—102出土陶片陶系统计表

注:A区T01—102第①层因属晚期扰乱层未作统计。
表二 B区TG3出土陶片陶系统计表

注:B区TG3第①层因属晚期扰乱层未作统计。
夹砂陶主要有细绳纹、捺窝纹(拓片一);灰陶有绳纹、弦纹、席纹、勾连雷纹、细方格纹、折线纹、梯格纹、复线菱形纹、弦纹填绳纹、方格纹与勾连雷纹组合、弦纹填复线菱形纹(拓片二)。
红陶有回字纹、细绳纹、细方格纹、勾连雷纹、梯格纹、弦纹填复线菱形纹、回字纹与梯格纹组合、方格纹与折线填线纹组合、弦纹间隔绳纹组合(拓片三)。
黑衣红陶有绳纹、勾连雷纹、弦纹与细绳纹组合、弦纹内填绳纹与斜线纹、弦纹间隔绳纹、绳纹与圈点纹组合、弦纹填复线菱形纹组合、弦纹与折线纹组合(拓片四)。
红衣黑陶有方格纹、细方格纹、绳纹、勾连雷纹、席纹、方格纹与折线填线纹组合、折线填线纹、方格纹与席纹组合(拓片五)。
印纹硬陶有叶脉纹、回字纹、席纹、方格纹、弦纹、勾连雷纹、套菱纹、锥刺纹、菱形填线纹、回字纹和折线填叶脉纹组合、回字纹与叶脉纹组合、回字纹与羽鸟纹组合、弦纹间隔回字纹、回字纹与折线纹组合、弦纹与折线纹组合、折线与弦纹填斜线纹组合、方格纹与席纹组合、回字纹与简化鸟纹组合、弦纹与勾连雷纹组合、回字纹与菱形填线纹组合、回字纹与套菱纹、平行线纹组合等(拓片六)。其中绳纹又可分为粗绳纹、细绳纹和间断绳纹,方格纹可分为大方格、小方格、斜方格,回字纹可分大回字纹、小回字纹、交叠回字纹几种。
出土遗物中陶器和原始青瓷器主要以生活用具为多,另有少量石器生产用具和铜器构件。陶器器形中以鬲和甗为主要炊器,鼎少见。盛食器中以罐、豆比较多见,另有少量瓿、盘、钵、碗、杯、纺轮和鋬手等。
以下根据质地类型进行分述。
(一)陶器
1.夹砂陶器
(1)鬲素面皆残,表面常见烟熏痕迹,型式主要以鬲口沿及鬲足特征加以区别。
① 鬲口沿分3型。
I型:侈口,方唇,束颈,口、腹夹角接近90°(T306③—2;图十:3)。
Ⅱ型:侈口,圆唇,束颈较高,口、腹夹角小于90°(T302③;图十:4)。
Ⅲ型:侈口,圆唇,束颈,口、腹夹角大于90°(H3;图十:2)。
足分Ⅱ型。
I型分4式。
1式:圆锥形袋足,空心(T306①;图十:12)。
2式:圆锥形袋足,半实心(G1;图十:15)。
3式:圆锥形袋足,足端圆弧较长(G1;图十:16)。
4式:圆锥形袋足,足端近平较短(H3;图十:11)。
Ⅱ型分2式。
1式:足端柱状较高,足底近平,弧角(TG2③—3;图十:14)。
2式:足端柱状,足底平,足壁呈“八”字形(TG1④;图十:13)。
(2)鼎复原1件,余皆残,分一型。
I型:侈口,束颈,鼓腹,底微弧,腹、底之间设三圆锥足(残断),腹部一侧设一短圆锥形把手,外壁有烟熏痕迹,红胎夹砂,口径8、最大腹径9.8、高6.2厘米(T204①:3;图十:9)。
(3)甗仅见甗口、腰。
①甗口分3型。
I型:侈口,尖唇,宽沿,束颈,口、腹夹角大于90°,溜肩(TG3③;图十:6)。
Ⅱ型:侈口,圆唇,宽沿,束颈,口、腹夹角小于90°,斜肩(TG3③;图十:5)。
Ⅲ型:折唇,宽沿,束颈,口、腹夹角大于90°,溜肩(G1—②;图十:1)。
②甗腰分3型。
I型:腰部无堆饰,设椭圆形折叠式捺窝,分布密集,束腰内沿凸棱较厚(TG3③;图十一:11)。

图十 出土的夹砂陶
1.Ⅲ型甗(G1—②) 2.Ⅲ型鬲(H3) 3.Ⅰ型鬲(T306—③—②) 4.Ⅱ型鬲(T302③) 5.Ⅱ型甗(TG3③)6.Ⅰ型甗(TG3③) 7.Ⅰ型杯(T306④) 8.Ⅰ型器盖(TG3④)9.Ⅰ型鼎(T204①:3) 10.Ⅰ型纺轮(TG2③—6:1) 11.Ⅰ型4式鬲足(H3) 12.Ⅰ型1式鬲足(T306①) 13.Ⅱ型2式鬲足(TG1④)14.Ⅱ型1式鬲足(TG2③—3)15.Ⅰ型2式鬲足(G1—②) 16.Ⅰ型3式鬲足(G1—②)
Ⅱ型:设椭圆形捺窝,分布较紧密,束腰内沿凸棱厚(G1;图十一:12)。
Ⅲ型:设椭圆形捺窝,分布较稀,束腰内沿凸棱较薄(G1;图十一:14)。
(4)釜皆残,分2型。
I型:分3式。
1式:侈口,圆唇,宽沿,外腹有烟熏痕迹(G1—3;图十一:5)。
2式:侈口,尖唇,宽沿 (T301②;图十一:4)。
3式:折口外侈,方唇,宽沿,弧腹(T303②;图十一:1)。
Ⅱ型:侈口,圆唇,宽沿,肩饰一对元宝形堆塑耳,内外腹、底有烟熏痕迹(TG2②;图十一:8)。
(5)罐分为3型。
I型:侈口,圆唇,宽沿,束颈,溜肩,圆鼓腹,底微凹,肩设载面为三角形实心耳,外壁有烟熏痕迹,红胎夹砂。口径28.6、底径12. 4、高35. 6厘米(T306③—2:2;图十一:13)。
Ⅱ型:折口外侈,方唇,宽沿,肩近平,外沿饰细绳纹,红灰胎夹砂(TG3④;图十一:7)。
Ⅲ型:侈口,尖唇,窄沿,短束颈,斜腹(T303②;图十一:10)。
(6)盆分2型。
I型:侈口,圆唇,斜弧腹,外壁有烟熏痕迹,红胎夹砂(T307③:5;图十一:9)。
Ⅱ型:侈口,平沿,折腹斜收,外壁有烟熏痕迹,红胎夹砂(T303②;图十一:2)。
(7)钵分2型。

图十一 出土的夹砂陶
1.Ⅰ型3式釜(T303②) 2.Ⅱ型盆(T303②) 3.Ⅱ型钵(TG3④)4.Ⅰ型2式釜(T301②) 5.Ⅰ型1式釜(G1—③) 6.Ⅰ型钵(TG2③—6:2) 7.Ⅱ型罐(TG3④) 8.Ⅱ型釜(TG1②) 9.Ⅰ型盆(T307③—5) 10.Ⅲ型罐(T303②) 11.Ⅰ型甗腰(TG3③)12.Ⅱ式甗腰(G1) 13.Ⅰ型罐(T306③—2:2) 14.Ⅲ型甗腰(G1)
I型:敛口,尖唇,弧肩,斜腹,平底,红胎夹砂,口径15.8、底径5.2、高5.8厘米(TG2③—6:2;图十一:6)。
Ⅱ型:微敛口,平沿,弧肩,斜腹,红胎夹砂(TG3④;图十一:3)。
(8)小陶杯分1型。
I型:直口,平宽沿,斜直腹,内外壁留有烟熏痕迹,红胎夹砂(T306④;图十:7)。
(9)纺轮分一型。
I型:呈扁圆形,中间厚,四边较薄,边轮呈圆弧状,中心设穿孔,红胎夹砂。直径 4.4、厚1.2厘米(TG2③—6:1;图十:10)。
(10)器盖分1型。
I型:顶面微弧,设圆形矮钮(TG3④;图十:8)。
2.灰陶器。
(1)鼎分2型。
I型:圆底,柱形足(TG306③—2;图十二:16)。
Ⅱ型:梯形扁足,足根微外撇(TG1①;图十二:6)。
(2)釜分2型。
I型:侈口,圆唇,束颈,口、腹夹角大于90°,外沿及腹部饰绳纹(H3;图十二:8)。
Ⅱ型:为腹片,腹间有泥条堆贴,上饰有间断绳纹(H3;图十二:7)。
(3)盆分2型。
I型:侈口,圆唇,折肩,腹弧收,口、腹夹角近似90°(T201②;图十二:13)。
Ⅱ型:侈口,尖唇,折肩,腹弧收,口、腹夹角小于90°(TG3③;图十二:1)。
(4)瓮分1型。
I型: 侈口,尖唇,束颈,斜肩,口、腹夹角小于90°(TG201②;图十二:10)。
(5)罐分2型。
I型:侈口,方唇,短颈,斜肩,肩饰斜方格纹(T303②;图十二:3)。
Ⅱ型分2式。
1式:敛口,折腹斜收(T102③;图十二:4)。
2式:敛口,弧腹斜收,肩设对称2个半圆柱形竖系(TG1③;图十二:12)。
(6)盘分1型。
I型:直口,尖唇,折腹,直圈足,平底,腹饰1道凹弦纹。口径12.4、底径11.6、高 2.8厘米(TG2③—3;图十二:9)。
(7)豆分4型。
I型:微敛口,圆唇,折腹,浅足外撇,直足壁,平底,外沿下饰1道凹弦纹,青灰胎。口径16. 8、底径9、高8厘米(G1:2;图十二:14)。

图十二 出土的灰陶
1. Ⅱ型盆(TG3③) 2.Ⅱ型豆(G1) 3.Ⅰ型罐(T303②) 4.Ⅱ型1式罐(T102③) 5.Ⅰ型纺轮(G1③:1) 6.Ⅱ型鼎足(TG1①)7.Ⅱ型釜(H3) 8.Ⅰ型釜(H3) 9.Ⅰ型盘(TG2③) 10.Ⅰ型瓮(T201②) 11.Ⅲ型豆足(TG2③) 12.Ⅱ式2式罐(TG1③)13.Ⅰ型盆(T201②) 14.Ⅰ型豆(G1:2) 15.Ⅱ型1式豆(G1:1)
Ⅱ型:侈口,尖唇,折腹,外腹饰二道凹弦纹(G1;图十二:2)。
Ⅲ型:高足,弧足壁,小底微弧(TG2③—3;图十二:11)。
(8)纺轮有2件,分一型。
I型:扁圆形,上下两端较平,中心设小圆孔。最大腹径3. 6、厚2.5厘米(G1⑤:1),另一件(T102③:2;图十二:5)。
3.红陶
(1)釜分1型。
I型:侈口,圆唇,弧腹,口、腹夹角大于90°,外腹饰1道凹弦纹和绳纹(T102③;图十三:5)。
(2)罐分2型
①I型分2式。
1式:短折口外侈,矮颈,溜肩,鼓腹,外腹饰间隔绳纹(T102④;图十三:1)。
2式:折口外侈,束颈较矮,弧肩,外腹饰席纹(T302①;图十三:2)。
②Ⅱ型分2式。
1式:折口外侈,束颈较高,弧肩,颈部饰2道弦纹,外腹饰“回”字纹(T302①;图十三:3)。
2式:折口,直颈,弧肩,肩部饰方格纹(T301③;图十三:7)。
(3)盘分1型。
I型:敛口,圆唇,弧肩,斜腹,平底,外沿下饰6道弦纹,橘黄胎,口径16.2、底径10、 高6.4厘米(T101⑤:1;图十三:9)。

图十三 出土的红陶
1.Ⅰ型1式罐(T102②) 2.Ⅰ型2式罐(T302①) 3.Ⅱ型1式罐(T302①)4.Ⅱ型体(TG1②:1) 5.Ⅰ型釜(T102②) 6.Ⅰ型钵(G1②:1) 7.Ⅱ型2式罐(T301③) 8.Ⅲ型钵(TG2③—2:1) 9.Ⅰ型盘(T101⑤:1)
(4)钵分6型。
I型:敛口,圆唇,鼓腹斜收,底微凹,外壁有烟熏痕迹,红胎。口径13.2、底径8、高 6.2厘米(G1②:1;图十三:6)。
Ⅱ型:敛口,尖唇,弧腹斜收,平底,胎壁较厚呈红色。口径5.2、底径3.2、高5. 6厘米 (TG1②:1;图十三:4)。
Ⅲ型 :折口内敛,尖唇,斜腹,平底,红胎。口径13.2、底径7.6、高4.8厘米(TG2③—2:1;图十三:8)。
4.黑衣红陶
(1)釜分2型。
①I型分2式
1式:侈口,圆唇,宽沿,束颈,鼓腹,外沿、腹饰绳纹(TG3③;图十四:3)。
2式:侈口,尖唇,短颈,弧腹,外腹饰绳纹(TG1③;图十四:4)
②Ⅱ型:侈口,尖唇,束颈较矮,斜腹,外腹饰绳纹(T307③—5;图十四:2)。
(2)瓮分1型。
I型:侈口,束颈,斜肩,肩饰弦纹间隔绳纹(T306③—2;图十四:8)。
(3)罐分1型。
I型:折口外侈,束颈,弧肩,肩饰弦纹间隔绳纹或绳纹(T304③;图十四:7)。

图十四 出土的黑衣红陶
1.Ⅰ型盘(TG1④:1) 2.Ⅱ型釜(T307③—5) 3.Ⅰ型2式釜(TG1③) 4.Ⅰ型1式釜(TG3③) 5.Ⅰ型钵(TG1③) 6.Ⅱ型钵(T307④) 7.Ⅰ型罐(T304③) 8.Ⅰ型釜(T306③—2) 9.Ⅱ型盘(TG1④) 10.Ⅰ型盏(T102④:1) 11.Ⅰ型把手(TG3②) 12.Ⅲ型豆足(T302②) 13.Ⅰ型豆(TG1③)14.Ⅱ型豆(T302③) 15.Ⅰ型豆足(T302②) 16.Ⅱ型豆足(TG2③—7)
(4)盘分2型。
I型:侈口,折腹,平底,外沿下设3道凹弦纹。口径21、底径13. 2、高6.6厘米(TG④:1;图十四:1)。
Ⅱ型:侈口,平沿,弧腹斜收,外腹饰绳纹(TG1④;图十四:9)。
(5)钵分2型。
I型:敛口,方唇,斜腹,外腹饰绳纹(TG1③;图十四:5)。
Ⅱ型:敛口,圆唇,折腹,外腹饰弦纹间隔绳纹(T307④;图十四:6)。
(6)豆口分2型。
I型:直口,圆唇,折腹(G1③;图十四:13)。
Ⅱ型:侈口,平沿,折腹(T302③;图十四:14)。
(7)豆足分3型。
I型:浅足外撇,足壁斜直,平底(T302③;图十四:15)。
Ⅱ型:浅足外撇,足壁斜直折收,平底,足壁外饰绳纹(TG2③:7;图—四:16)。
Ⅲ型:浅足外撇,折足壁,平底(T302③;图十四:12)。
(8)把手分1型。
I型:平面呈圆弧形,截面近似直角三角形(TG3②;图十四:11)。
(9)陶盏分1型。
I型:敛口,圆唇,斜腹,圆底。口径4.4、高2.2厘米(T102④:1;图十四:10)。
5.红衣黑陶
(1)罐分4型。
①I型分3式。
1式:侈口,圆唇,束颈,斜直肩,口、腹夹角小于90°,肩饰云雷纹、“席”纹以及方格纹 与“之”字纹组合纹饰(T101⑤;图十五:5、3)。

图十五 出土的红衣黑陶
1.Ⅳ型1式罐(T302②) 2.Ⅰ型盆(G1) 3.Ⅰ型1式罐(T303②)4.Ⅱ型罐(T101②) 5.Ⅰ型1式罐(T101⑤) 6.Ⅰ型3式罐(T303②)7.Ⅰ型2式罐(H2) 8.Ⅳ型2式罐(T301③) 9.Ⅲ型罐(TG2①)
2式:侈口,圆唇,束颈,斜直肩,口、腹夹角近似90°,肩饰方格纹(H2;图十五:7)。
3式:侈口,圆唇,束颈,斜直肩,口、腹夹角大于90°,肩饰斜方格纹(T303②;图十五:6)。
②Ⅱ型:直口,尖唇,短颈,弧肩,肩饰“席”纹(T101②;图十五:4)。
③Ⅲ型:侈口,尖唇,束颈,弧肩,肩饰绳纹(TG2①;图—五:9)。
④IV型分2式。
1式:折口外侈,方唇,束颈,斜直肩,肩饰云雷纹(T3022②;图十五:1)。
2式:折口外侈,方唇,矮直颈,斜直肩,肩饰方格纹(T301③;图十五:8)。
(2)盆分1型。
I型:折口,弧腹(G1;图十五:2)。
6.印纹硬陶
⑴罐分3型。
I型:侈口,弧沿,直颈,斜肩,颈部饰数进弦纹、肩饰菱形填线纹,青灰胎。口径23.4 厘米(T302①;图十六:1)。
Ⅱ型:折口,短直颈,斜肩,颈部饰数道弦纹、肩饰折线纹,青灰胎。口径24.8厘米 (T301③;图十六:3)。
Ⅲ型:折口,宽沿,深腹,外腹饰细麻布纹,青灰胎。口径13.4厘米(TG1③;图十六:5)。
(2)瓿分2型。
I型:折口,短束颈,鼓腹,口沿及颈部饰数道弦纹,腹部饰简化鸟羽纹或折线纹,紫红胎。口径13.8厘米(TG1②;图十六:2)。
Ⅱ型:折口,方唇,短束颈,弧肩,口沿饰2道弦纹,腹部饰折线纹与回字纹组合纹饰,紫红胎。口径19厘米(G1;图十六:4)。
(3)瓿底分2型。

图十六 出土的印纹硬陶
1.Ⅰ型罐(T302①) 2.Ⅱ型瓿(G1) 3.Ⅱ型罐(T301③)4.Ⅰ型瓿(TG1②) 5.Ⅲ型罐(TG1③) 6.Ⅰ型瓿底(T204③) 7.Ⅱ型瓿底(TG1②)
I型:鼓腹,假足,底微凹,紫红胎(T204③;图十六:6)。
Ⅱ型:鼓腹,假足,足根旋削一周,平底,紫红胎(TG1②;图十六:7)。
(二)原始瓷
原始瓷出土较少,主要有豆和碗2种类型,施青绿釉或素胎。
(1)豆分3型。
①I型分2式。
1式1件:侈口,方唇,折腹稍高,腹下弧收,圈足外撇,平足根,外底有凹凸痕,内底凹,腹部饰数道细弦纹,素胎呈灰白色。口径10.8、底径6、高6.4厘米(T202②:1;图十七:1)。
2式1件:侈口,方唇,折腹较高,腹下急收,青灰胎。口径23.6厘米(T102③;图十七:2)。
②Ⅱ型分2式。
1式1件:口残,折腹较低,腹下急收,圈足外撇,内外底心微凹,外沿和内底饰数道细弦纹,灰白胎,底径5.8厘米(T201②;图十七:9)。
2式 2件:侈口,尖唇,折腹,浅足外撇,底微弧,青灰胎。口径16.4、底径8.2、高6.8厘米(G1:1)(图十七:8);另一件TG2③:2(图十七:4)。
Ⅲ型 1件:口残。折腹,圈足外撇,外底心微凸,内底心微凹,足根旋削一周,灰白胎,底径6厘米(T202①;图十七:7)。
(2)碗分3型
I型1件:侈口,圆唇,折腹弧收,假足外撇,凹底,内底有凸凹旋痕,施釉外不及底,外腹下有流釉现象,开片,足根有旋制痕迹,外底刻“X”形符号,灰白胎。口径11.6、底径6、高4.5厘米(G1—②:3;图十七:7)。
Ⅱ型1件:微侈口,方唇,折腹,坡底,内底微凹,施釉厚薄不均,有积釉现象,开片,外沿下饰横置“S”形堆塑,青灰胎。口径11.4、底径7.2、高4.4厘米(G1—②:2;图十七:3)。
Ⅲ型1件:底残,侈口,圆唇,弧腹斜收(T204③;图十七:6)。
(三)石器工具
石器工具有石锛、石斧、石凿、石刀、石杵、磨石、石箭镞,皆磨制,多为青灰石,少量为卵石和黑曜石。
(1)石锛共5件,分2型。
①I型分2式。
1式:平面呈长方形,上窄下宽,直背略拱,较轻薄,青灰色,通体磨光。长8.8、刃宽 3.6、厚1.2厘米(图十八:13)。 2式:平面呈长方形,较厚重,青灰色,通体磨光。长10.4、刃宽3.8、厚2.7厘米(H4:6;图十八:7)
②Ⅱ型:残断,上窄下宽,扁长条形,窄端有半圆形孔,褐红色,通体磨光。残长6.6、刃宽3.1、厚1.1—1.4厘米(T204①;图十八:8)。
(2)石斧共11件,分3型。
①I型分3式。
1式 较完整2件:平面呈长方形,宽厚,斧壁微弧,刃口呈弧状,青灰夹赭红色,通体磨光,长9.8、刃宽4、厚3.4厘米(T306④:1;图十八:4);另一件长11.7、宽3.5、厚3.6厘米(T302④:1;图十八:5)。
2式 1件,平面呈长方形,厚重,斧壁呈拱形,青灰色,通体磨光。长9.5、宽3.2、厚3.1厘米(T303②:1;图十八:6)。
3式 较完整2件:平面呈长方形,厚重,斧壁一面磨制呈三面形,长9.2、刃宽3.9、厚3.9 厘米(H4:2;图十八:3);另一件长10. 3、刃宽4.2、厚3.5厘米(T303③:2;图十八:1)。

图十七 出土的原始瓷
1.Ⅰ型1式豆(T202②:1) 2.Ⅰ型2式豆(T102③) 3.Ⅱ型碗(G1—②:2)4.Ⅱ型2式豆(TG2—③:2) 5.Ⅲ型豆(T202①) 6.Ⅲ型碗(T204③)7.Ⅰ型碗(G1—②:3) 8.Ⅱ型2式豆(G1:1) 9.Ⅱ型1式豆(T201②)
② Ⅱ型2件:残缺,器体呈方形,扁平,弧刃口,面上设一穿孔,宽青灰色,通体磨光。 残长6.1、宽6.7—6.9、厚1.6厘米(H4:1;图十九:5);另一件残长5.2、刃宽4.4、厚3.1厘米(T204①;图十九:3)。
③Ⅲ型1件:平面呈“凸”字形,长柄宽刃,斜肩,器体扁平,青灰色。长17.8、柄宽 6.5、刃10.1、厚1.4—2.4厘米(T304②:1;图十八:11)。
(3)石凿共2件,分2型。
I型 1件:平面呈长条形,单面刃,壁直扁平,赭红色,通体磨光,长10、刃宽2.1、厚 1.5厘米(H4:4;图十八:12)。
Ⅱ型 1件:残断,平面呈长条形,单面刃,壁直厚重,青灰色,通体磨光,局部残蚀,长 8.3、刃宽 2.6、厚 3.1 厘米(H4:3;图十八:2)。
(4)石刀共5件,分3型。
I型分2式。
1式 1件:残缺,平面呈长条形,单侧面刃,青灰色,器体扁平,通体磨光,残长7.2、刃宽2.6、厚1厘米(T302③:1;图十八:9)。
2式 1件:平面呈长条形,上窄下宽,单侧面刃,青灰色,器体扁平,通体磨光,长8.5、刃宽4.1、厚1.1厘米(T301③:3;图十八:10)。
Ⅱ型 2件:残缺,平面呈锐角形,单侧面刃,青灰色,器体扁平,通体磨光。刃残长6.8、宽4.2、厚1.1厘米(TG3④;图十九:4)。
Ⅲ型 1件:平面呈椭圆形,单侧面刃,青灰色,器体扁平,通体磨光,刃长9.8、宽6.2、厚1.4厘米(T303③:1;图十九:8)。

图十八 出土的石器工具
1、3.Ⅰ型3式斧(T303③:2,H4:2) 2.Ⅱ型凿(H4:3) 4、5.Ⅰ型1式斧(T306④:1,T302④:1) 6.Ⅰ型2式斧(T303②:1) 7.Ⅰ型2式锛(H4:6)8.Ⅱ型锛(T204①:1) 9.Ⅰ型1式刀(T302③:1) 10.Ⅰ型2式刀(T301③:3) 11.Ⅲ型斧(T304②:1) 12.Ⅰ型凿(H4:4) 13.Ⅰ型1式锛(TG③—3:1)
(5)石镰刀分1型。
I型1件:残断,平面近似直角形,内侧单面刃,刃部有不规整的小齿,褐红色,通体磨光。刃残长8.3、宽4—5.8、厚0.7—1厘米(T304②;图十九:2)。
(6)石杵分1型。
I型1件:残断,圆柱形,一端为圆弧形,中间略粗,青色,通体磨光。残长5、直径 3.5—3.8厘米(TG3②;图十九:6)。
(7)石箭镞分1型。
I型1件:三角形,尖铤,短翼,镞尖残断,色黑。残长6.2厘米(TG1③:1;图十九:7)。
(8)石砧分1型。
I型1件:残缺,平面大致呈正方形,面微凹,有磨痕,推测为磨石器工具的砧石,赭红色,残长15.6、宽13、厚2.6—3.2厘米(T306③:2;图十九:1)。
4.铜器
铜器共出土 2件。
铜饰件1件:桃叶形,弧面中心起脊,一端有残断痕迹。长9.3、宽4.4、厚0.4厘米 (T G1③:2;图二十:1)。

图十九 出土的石器工具
1. Ⅰ型砧(T306③:2) 2.Ⅰ型镰(T304②) 3、5.Ⅱ型斧(T204①,H4)4.Ⅱ型刀(TG3④) 6.Ⅰ型杵(TG3②) 7.Ⅰ型箭镞(TG1③:1)8.Ⅲ型刀(T303③:1)
铜条形器:残缺,平面呈长条形,一面光滑,残长16. 6、宽2.1、厚0.3厘米(T307③—3:1;图二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