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一)遗迹

灰坑,共6个,均开口于第八层下。编号分别为89YFH13、H15、H17、H18、H21、H22。其中H18为圆形,打破H17。H21为长方形,H15多半披压在隔梁下,未及清理,形状不明。余H13、H17、H22均略呈正方形,其所填灰土色泽、包含物的种类较接近,出土遗物亦较其他灰坑为多,是本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灰坑的典型。

图三 遗址地层图

图四 T503 H17、H18平、剖面图

现以H17、H18为例具体介绍如下:

H17、H18位于T503东北部,其中,H17的一个角为T503北隔梁所压,未及清理。H18坑口呈圆形。口径0.8米,底径0.56米,底部略倾斜,最大深度0.44米。坑内填土上部0.3米为褐色土,内含少量鸟骨及夹砂红陶片,下部为黄褐色土,无包含物。

H17坑口近正方形,每边长均在1米左右。四壁略向外扩出,底部平展,深度为0.5米。坑内填土呈深褐色,夹杂少量鸟的碎骨。所含陶片较多,有腰沿釜、喇叭形柄豆和鸡冠耳等。

(二)遗物

属于这一阶段的遗物,比较集中地分布于T506、T505、T503、T109、T209等几座探方的第八文化层(浅黄土)及其下的灰坑内。出土物以陶器为大宗,共出陶片900余片。夹砂红褐陶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灰陶及黑陶。器形,夹砂陶有腰沿釜、鼎;泥质陶有豆、盘等。器表以素面为主,在泥质红陶上多见有施红衣;器物腰部多堆饰锯齿状的纹带;器耳有鸡冠耳和宽带形耳(图五:10)。

釜,皆夹砂红陶,在出土陶片中占极大部分,其清理时发现可辨釜形器的有10余件,但因陶质疏松、破碎。仅能复原2件以及若干釜的残部,底侧并多见烟熏痕,釜若以口的特征可分三型:

Ⅰ型4件。敞口、折唇或圆唇宽沿内折、深腹弧收。有三式:

1式1件(T504⑧:28)。口下设一圈锯齿状宽檐。深直腹,圜底。口径36、高33厘米(图五:3)。

2式,1件(T504⑧:35)。口下设一圈锯齿状宽檐,上腹稍鼓突。深腹平底内削成浅圈足。口径34、高32厘米(图五:6)。

3式,1件(H13:26)。口下设一对称的鸡冠耳,弧腹,底缺。口径24.4厘米(图五:2)。

4式,1件(T504⑧:36)。敞口圆唇。宽沿内折。最大特征为突肩折收,肩突处设一圈锯齿状宽檐,弧腹,底缺。口径38.4厘米(图五:5)。

Ⅱ型,4件。敛口,折唇,肩部稍鼓突,口下设一圈锯齿状宽檐。分三式:

1式,2件(T109⑧:14、H22:25)。斜平沿,肩鼓稍甚,腹下弧收,底均缺。口径38.4厘米(图五:8)。

图五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

1.Ⅱ2釜(T504⑧:23) 2.Ⅰ3釜(T504H13:26) 3.Ⅰ1釜(T504⑧:28) 4.鼎(T405⑧:38) 5.Ⅰ1釜(T504⑧:36) 6.Ⅰ2釜(T504⑧:35) 7.鼎足(T504⑧:37) 8.Ⅱ1釜T503(H22:25) 9.石锛(T504⑧:24) 10.器耳(H38) 11.Ⅱ3钵(H17:26) 12.豆(H22:24) 13.豆(H13:4) 14.豆(H15:40) 15.盘底(H15:39)(1、3、4、5、6、8、11为1/7,7为2/5,余1/5)

2式,1件,残(T504⑧:23)。平沿,折唇。肩微鼓,深直腹,底缺。口径为20.8厘米(图五:1)。

3式,1件,残(H17:26)。圆唇,近直口微敛。口下设一对鸡冠耳,深弧腹,底缺。口径46.8厘米(图五:11)。

鼎,未见可复原器,数量比例也很小,仅出有口腹及鼎足的标本。前者(T405⑧:38),敞口圆唇。鼓腹,口下设一对鸡耳,底、足缺,口径26.4厘米(图五:4)。后者(T504⑧:37),系夹砂灰陶,扁铲形(图五:7)。

盘,1件,残(H15:39)。泥质红陶、素面,挂红衣,浅圈足,斜弧腹,口缺。底径10厘米(图五:15)。

豆,泥质红陶,未见可复原器。豆盘有二式:敛口式(H22 :24),敛口,浅盘,着红衣,缺底,口径20厘米(图五:12);侈口式(H15:40),侈口尖圆唇,浅盘,缺底,口径16厘米(图五:14),圈足见有喇叭形标本(H13:41),底径12.8厘米(图五:13)。

石器,仅出1件残石锛(T504⑧:24),页岩,扁平长方形,单面平刃。宽5.6、残高9.6厘米(图五:9)。

(三)时代

遗址文化堆积第八层的出土遗物,其文化面貌和时代特征都比较明显,如Ⅰ型2式腰檐釜与崧泽下层ⅠB型釜酷似〔1〕 ,底同是内削浅圈足;Ⅰ型1式腰檐釜又与草鞋山马家浜类型的敞口釜相似〔2〕;而Ⅰ型4式的敞口折肩釜与圩墩报告上(图十四:3)的一件腰檐釜作风一致〔3〕。至于Ⅱ型敛口釜,则与崧泽下层、草鞋山、圩墩的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同类釜极其接近,侈口弧腹,扁方足鼎在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比较普见,而草鞋山亦出有这种扁方足鼎的完整器。另外,侈口或敛口盘式豆及其喇叭形圈足、浅圈足盘、宽带式器耳的鸡冠状耳、扁方形石锛等,都是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至于马家浜文化也有早晚之别。晚期以崧泽下层和圩墩中层比较典型,其特点是宽沿釜的器形有的已见平底内削的圈足,并偶见带有金属光泽的泥质黑衣陶〔4〕,以及鼎的少量出现,牛鼻式耳向宽带式器耳的变化等。而凤凰山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则与之全然相符合,这即表明其具体时代亦应属马家浜文化晚期。据崧泽遗址对61T下层木头测定的14C结果为例,距今5985±14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那么,凤凰山下层文化的绝对年代,也当与之相距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