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

1.调查遗址情况介绍

经过两次拉网式调查,这一区域共调查遗址24处,其中新发现遗址11处(表一;图二)。调查的遗址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和六朝至明清时期,下文分三个时期简要介绍。

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石河流域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4处(图三),分别为烟墩山遗址、毕家山遗址、小山村遗址、小村遗址,其中的烟墩山遗址文化上限可至崧泽时期,其他3处遗址年代为良渚时期。

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采石河流域共发现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遗址20处(图四),其中烟墩山遗址、毕家山遗址、小山村遗址、小村遗址和薛家庄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跨度大,不仅有湖熟文化时期的堆积,还有其他时期的文化堆积。另外15处遗址为单纯的湖熟文化堆积,分别为船头墩遗址、金条山遗址、申东遗址、卞家山遗址、杨家坝遗址、曹山遗址、安甸遗址、落星船墩遗址、超山遗址、戴山遗址、前头冈子遗址、船子头遗址、赤砚塘遗址、神头村遗址、小马塘遗址。

六朝至明清时期:采石河流域共发现六朝至明清时期遗迹5处(图五),分别为薛家庄遗址、佳山石磨塘六朝墓群、丁周村遗址、黄陂遗址和欧城遗址。

分析先秦时期遗址的分布,我们得出以下印象:

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区域聚落全部分布在采石河中游平地区,均为台型遗址,其中烟墩山遗址位于采石河的北边,距采石河干流2 500米,其余3个遗址位于采石河的南边,平均距河距离为750米。这4处遗址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0米,平均高出地面为6.1米。而下游和上游没有该时期遗址的分布。新石器晚期的聚落均分布在中游平地区沿岸的高台地上。

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该区域聚落遍布于采石河流域的中上游,平地、丘陵和山地均有分布,遗址的类型以台型为主,增加了山前岗地型。遗址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5.4米,平均高出地面5.6米。分布于中游平地区的聚落有13处,平均海拔高度为6.5米,平均高出地面4.3米;中游丘陵区3个,平均海拔高度为9.4米,平均高出地面5.4米;上游山地区4个,平均海拔高度为27.3米,平均高出地面6.5米。采石河流域湖熟文化时期聚落在新石器晚期的基础上,向各种地貌类型的地域扩散,使得这一时期聚落的总数达到20处,遍布于除下游外采石河流域的整个区域。聚落的总数较新石器晚期的4处净增了16处。聚落分布的地形和聚落群的分布较新石器晚期有很大变化。从聚落分布的地形来看,中游平地区的聚落分布的比重仍较大,由新石器晚期的4处增加到13处,中游丘陵区和上游山地区也分布着较多的遗址。

2.典型剖面介绍

船头墩剖面:该剖面位于船头墩遗址北部(图六)。

(1)地层堆积

第一层:耕土,灰褐色,松软,深10—30、厚20—30厘米。

第二层:黄土,质较硬,深30—45、厚5—15厘米。

表一 采石河流域调查遗址登记表

图二 采石河流域聚落分布图

图三 采石河流域新石器晚期聚落分布图

图四 采石河流域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聚落分布图

图五 采石河流域六朝至明清时期聚落分布图

图六 船头墩遗址剖面图

第三层:灰黑土,颗粒较细,深35—50、厚5—15厘米。

第四层:灰黄土,颗粒较粗,包含有红烧土颗粒,深50—120、厚20—40厘米。

第五层:浅灰土,颗粒较细,夹杂大量黑绿色杂质,深110—160、厚5—50厘米。

第六层:灰黑土,颗粒较粗,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深120—160、厚5—30厘米。

第七层:灰白土,颗粒较细,包含有红烧土颗粒和红烧土块,深170—190、厚10—30厘米。

(2)遗迹

H1:位于剖面西部,开口于三层下,打破五层和F1,坑口形状不明,剖面呈锅形。坑东西长1.4米。灰黑土堆积,土质疏松,夹较多红烧土颗粒,无出土遗物。

H2:位于剖面中部,开口于四层下,打破五层和F1,坑口形状不明,剖面呈锅形。坑东西长1.6米。深灰土堆积,土质疏松,夹较多杂质,无出土遗物。

H3:位于剖面东部,开口于五层下,打破六层,坑口形状不明,剖面呈椭圆形。坑东西长40厘米。浅灰土堆积,土质疏松,夹大量红烧土颗粒。

H4:位于剖面东部,开口于六层下,打破F1、七层和H5,坑口形状不明,仅清理出一半剖面。深灰土堆积,土质疏松,夹较多红烧土颗粒。

H5:位于剖面东部,开口于七层下,打破F2和生土,坑口形状不明,剖面呈袋状。坑东西长3.4米。灰黄土堆积,土质疏松,夹红烧土颗粒和红烧土块。

F1:位于剖面西部,开口于6层下,被H1、H4和H2打破,又打破七层。房址为浅坑式,坑口形状不明,距地表170、坑深40厘米。坑剖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70厘米。坑壁较直,填土为黄黑色土,土较松软,包含红烧土块和陶片。房址居住面平坦光滑,分布有厚2—3厘米的浅灰色硬土。

F2:位于剖面中部,开口于七层下,被H5打破,又打破F3和生土。房址被破坏严重,坑口形状不明,距地表230、坑深70厘米。坑剖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0厘米。坑壁较直,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松软,包含有红烧土块。房址居住面平坦光滑,分布有厚4—5厘米的铁红色烧结硬土。

F3:位于剖面西部,开口于七层下,被F2打破,又打破生土。坑口形状不明,距地表230、坑深90厘米。坑剖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0厘米。坑壁较直,填土为灰黄色,土质松软,包含有大量红烧土颗粒、红烧土块和炭屑。房址居住面较平坦,分布有3—4厘米的烧结硬土。

(3)遗物

船头墩剖面共清理出遗物4件,为1件鬲足和3件鼎足:

三层出土1件鬲足(图七:1),编号为AMC05剖:3层,为泥质灰陶,素面,圆锥形。

图七 船头墩剖面出土遗物

1.鬲足(AMC05剖:3层) 2—4.鼎足(AMC05剖:5层、6层、7层)

五层出土1件鼎足(图七:2),编号为AMC05剖:5层,夹砂灰陶,素面,柱状。

六层出土1件鼎足(图七:3),编号AMC05剖:6层,为夹砂红陶,表面刻划,扁平状。

七层出土1件鼎足(图七:4),编号为AMC05剖:7层,夹砂红陶,表面刻划,扁平状。

(4)小结

根据地层关系及所出遗物的特征,可将该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二层和第三层,时代应为湖熟晚期;第二阶段包括第四层和第五层,时代应为湖熟早期;第三阶段包括第六层和第七层,时代应为点将台时期。

卞家山剖面:该剖面位于卞家山遗址东部(图八)。

(1)地层堆积

第一层:耕土,灰褐色,松软,深50—80、厚50—80厘米。

第二层:黄土,质较硬,深60—90、厚5—30厘米。

第三层:灰褐土,颗粒较细,深60—130、厚5—60厘米。

图八 卞家山遗址剖面图

图九 卞家山剖面出土遗物

1.罐口沿(AMC 08 剖:3层)2.鼎足(AMC 08剖:4层)

第四层:灰黄土,颗粒较粗,深90—140、厚5—90厘米。

第五层:深灰土,颗粒较细,夹杂大量红烧土颗粒,深120—170、厚30—80厘米。

第六层:黄灰土,颗粒较粗,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深160—210、厚10—30厘米。

第七层:灰白土,颗粒较细,包含有红烧土颗粒和红烧土块,深165—240、厚5—30厘米。

第八层:灰黑土,颗粒较细,深170—260、厚5—50厘米。

(2)遗迹

H1:位于剖面中部,开口于三层下,打破四、五、六层,坑口形状不明,剖面呈袋状。坑南北长1.4米。黑灰土堆积,土质疏松,夹较多红烧土颗粒。未清理出遗物。

(3)遗物

卞家山剖面共清理出遗物2件,为1件硬纹陶罐口沿和1件鼎足:

三层出土1件罐口沿(图九:1),编号为AMC08剖:3层,为硬纹陶,上部弦纹,下部曲折纹。

四层出土1件鼎足(图九:2),编号为AMC08剖:4层,夹砂灰陶,柱状。

(4)小结

根据地层关系及所出遗物的特征,该遗址的文化遗存均属于湖熟文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