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剑而后识器——读《青石论丛》有感(代序)

观千剑而后识器——读《青石论丛》有感(代序)

许志刚

许志刚,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家鹏教授寄来他的《青石论丛》书稿,赐我先睹之快,并索序于我。我欣然受命。

家鹏教授是我大学同届学兄,几十年来,时通音问,切磋学术、道义,交谊甚笃。我深知其学识,钦敬其为人。

家鹏教授从教数十年,讲授、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起先秦,历汉唐,而至于明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文心雕龙·知音》)。家鹏教授博览历代文学文献,精思萃取,汇为论丛。

家鹏教授教书、撰述不为稻粱谋,欲将己之道义融于文本阐释中,借古人文本,诉己之襟怀。

论丛第一部分,纵论儒家经典及孔子思想,视野宽广,遍及六经之删定、孔子思想、孔门教育、儒学传播等方面,关注孔子文本的本义与引申义,论及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作用,更进而论述孔子学说海外传播,从人类文化历史建构视野,揭示孔子现象的广泛意义。

论丛的主要部分为唐宋文学研究。

文学之鉴赏、研究,自当以作家创作的文本为依据,同时又关乎阅读者、研究者的性格、才情。宋人极力推崇杜甫,强调其“一饭未尝忘君”的忠孝之情,批评李白识度甚浅,多咏女人与酒的洒脱不羁;钟嵘谓陶潜“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而评为中品,苏轼却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这类文学批评中的差异,自与评论者心性感受相关,也是文学文本蕴含丰富,艺术魅力幽深所致,是文学传播、文学研究的规律之一。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前代作者之心,后世论者之情,或有时而通感。家鹏教授对刘禹锡的解读,颇欲跨越千年,直与自己景仰的诗人抵掌交谈,阐释刘宾客诗中梗概之气,且以释放自己胸中块垒。

书稿对刘禹锡二十四年放逐的坎坷沧桑深表同情。刘禹锡嘲讽声势煊赫的权贵、趋炎附势的新宠,创作了一系列佳作。家鹏教授盛赞其诗中豁达乐观、不畏强权的傲气和倔强,阐释其诗篇的艺术精蕴。

同时,书稿又关注刘禹锡身陷党争之中,却坚持独立的人格操守。不因政见相左而意气用事,与牛僧孺偶有诗文之会;也不因政见趋同而阿事攀附,同李德裕赋诗唱和,只叙其政声风范,无一语涉及私交。政见同异,皆出自公心。故其面对牛、李二权臣,不论其在朝在野,都不失为彬彬君子。

在这些论述中,既体现出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客观的历史的尊重,也融入了家鹏兄之自我情思。

家鹏教授重气尚义,每读古代志士节操精彩文字,未尝不击节慨叹。凡涉及世风震荡,民心向背,文化兴衰,无不魂牵梦绕,寝食为之不安。

因此,家鹏教授评价历史人物,关注其人文底色,赞誉古代作家人格的善与美,尤其对志士怀天下、济苍生、安社稷之类佳作,每每反复诵读,叹惋不已。他以此情怀烛照宋代文坛,对陆游颇多阐释。自硕士生起以至于今,历四十余年而对陆游热情不减。故书稿中,有关陆游的文字独多于其他作家,全方位、多视角地解析其心系中原、渴盼恢复的大量诗作,且对陆游的词、散文均有鞭辟入里的阐释。

家鹏教授在刘禹锡、陆游之研究中,注重文本细读,发人所未尝发。

论稿还注意将文学文本、历史文本同民间艺术文本交互比较。孔子论部分、《三国演义》部分都体现出这一特点。特别是对民间艺术文本的关注并用于传统文学之研究,这固然与他的学术理念有关,同时,他也独具这方面的素养。他在孩提时代,便经常聆听慈母吟唱戏文,进而受到家乡艺术辽南皮影戏的熏陶。这为他后来的研究思路乃至语言阐述,都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家鹏教授纵览古代文学,论题广博,对寒山、欧阳修乃至明清小说,都有所探讨。这些部分新见迭出,读者披览论丛自不难发现,此不赘述。

家鹏教授年逾八秩,书生意气,古道热肠,未曾稍减于当年,十分难得。

2023年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