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人物,善于抓住与其性格密切关联的外在表现,取貌传神,生气奋出
我国古代关于诗歌本质及其功能的问题,远在《尚书·虞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看法。其后诗论家将此奉为圭臬,认为这是“千古言诗之妙谛真诠”。那么,“何谓志?‘石韫玉而山以辉,水怀珠而川以媚’是也……何谓诗?既‘缘情而绮靡’,亦‘体物而浏亮’,‘播芬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是也”[4]。这里透露了一个消息,就是李颀诗歌大量地刻画人物形象,不但在当时具有创新意义,而且在诗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他所描写的人物都是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多为落拓的封建士子画像。如天宝年间的梁锽,他个性突出,交际广泛,岑参、钱起均有诗相赠。岑参的《题梁锽城中高居》:“居住最高处,千家恒眼前。题诗饮酒后,只对诸峰眠。”(2120页)以他的作息环境表现其孤高脱俗的情怀,客观叙述之笔偶带物象,人物的面影却深隐不现。钱起的《秋夕与梁锽文宴》更是全篇写景,用“秋水翻荷影,晴光脆柳枝。留欢美清夜,宁觉晓钟迟”(2626页)来写旷士的清兴及林下生活之趣,无一语正面写人。
与岑、钱诗相较,李颀《别梁锽》出手不凡,笔笔皆是对人的写照,勾形取神,令读者激赏。诗篇在总写人物气概和逐层详叙身世的过程中,插入他的行为举止:“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等等(1352页)。摹状写态,贯穿前后,相互映带,形成了一种动势,使梁锽的形象浮雕似的凸现纸上。诗人观察对象能机敏地把握住最易反映人物心灵的顷刻间的行为表现,嵌入诗中得貌传神,使人物情态活灵活现。这正是李颀写人技巧的筋力所在,此与画理吻合。清人沈宗骞说:“竹垞老人谓沈尔调曰:‘观人之神如飞鸟之过目,其去愈速,其神愈全。’故当瞥见之时,神乃全而真,作者能以数笔勾出,脱手而神活现。”(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综观李颀描写人物的诗歌,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类是写隐者高士的形象,如《送裴腾》《同张员外諲酬答之作》《送刘十》诸作,不直接描绘人的肖像、心理,而是在人物的所好、特长、身世际遇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用力着墨。作品以叙笔为主,形式板滞一些,但能时时引进活生生的事象和醒目的景语来造境示意,有别于直白的说议而径情流露。另一类像《送刘四赴夏县》《郑樱桃歌》这种诗歌,或写贤友循良,或写宫娥优伶,表现技法却大致相似。从人物的外貌、意态到他们的名声、本色都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有着六朝小赋的一点儿影子。最能代表李颀刻画人物诗歌水平的,自然是《别梁锽》《送陈章甫》《送刘方平》《赠张旭》等这类写侘傺失意朋友的篇章。如诗人为“草圣”张旭的画像: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秔。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1340页)
诗首概写“太湖精”豁达、嗜酒、不理生计、终生酷爱草书的性格特征,构成人物的筋骨。然后围绕这几点纵向延伸,相互穿插交错,用一个个细节动作为人物充血添肉,使其形完神聚。一位倜傥阔达、姿性颠逸的狂生奇人如现眼前。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2260页)和杜诗简笔点画比,李颀惟妙惟肖的特写镜头愈加显得可贵。高适也曾写过《醉后赠张旭》的诗,针对其性格着笔:“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2225页)高诗语工意切,同情之心溢于言表,却没写出人物的风神气度、逸姿奇态。李白《猛虎行》中亦赞美张旭,说他“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1713页),纯用侧笔议论,只是云龙见爪,并非完人。毋庸置疑,像李颀那样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人物,分别进行逼真肖似的描摹,尤其以形貌举止揭示内藏之神,刻画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委实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尝试。这对拓宽诗境,扩大诗歌体裁的表现范围,增强诗歌艺术生命力是有很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