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思想的主旋律

(二)杜甫思想的主旋律

杜甫思想的底色在其创作实践和生活道路上,表现出较为斑驳的特征,但占有主导地位、称得上主旋律的仍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族文化传统息息相通。作为祖祖辈辈从政为官的后代,杜甫深知欲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政治理想,首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君王要忠贞不渝。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君与国很难剥离,忠君和爱国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他关心国家命运,渴望时局安定、社稷中兴的爱国之情,自然也是对君王的悃诚之心。从早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晚年“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客居》),诗人忠君爱国、匡时济世的思想,无论入朝在野还是境遇穷达,都没有改变。而且因社会动乱、生活困顿,诗人逐步接近平民百姓,更多地认识社会底层的生活,所以儒家的仁民爱物、民为邦本的观念,很容易成为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至于诗人曾揭露皇帝的罪过,批评其政治失误。这正是封建士子忠君的一种表现。

毋庸讳言,杜甫思想也有佛、道二教及道家学说的烙印。人们不难在杜甫的诗歌里找到反映他对佛、道颇有情趣的作品,如《巳上人茅斋》《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丈人山》《赠李白》《写怀》二首等。在他留给人间最后的一首诗里还说:“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儒、佛、道三者并存,是盛唐社会开放心态的产物,即使是忠君忧国、仁民爱物思想浸透灵魂深处的杜甫,接受一定的佛、道思想影响也是不足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