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永葆治学的生命力

二、勇于创新,永葆治学的生命力

古往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一切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亦是成就大师巨匠的不竭源泉。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之所以成为光耀千古的文学巨匠、史学大师和学界泰斗,就是因为他的一生充满创新精神。他以卓越的才华、非凡的胆识、科学的方法,疑古辨伪,自鸣新见,探赜元典真貌,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使他成为北宋时代政治和学术创新的重要前驱。我们这里仅探讨他的学术创新方面。

作为一代宗师,欧阳修学术创新思想特征有四:敢疑、善辨、求真、重立。

欧阳修是一位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渴望建功立业的儒者。而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宋王朝危机四伏的时期。我们知道,宋初统治者崇尚无为政治,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人人因循,不复奋励”学风政气的影响下,士大夫论治则守旧章,论人则循资格,观人则主禄命。欧阳修清醒地看到了这种状况给国家带来的危害,他说:“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默苟且,偷堕宽驰,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时方无事,固未觉其害也。一旦黠寇犯边,兵出无功,而财用空虚,公私困弊,盗贼并起,天下骚然。”[16]这里他特别强调边疆少数民族的崛起对宋朝统治者的威胁,他大声疾呼,大宋王朝再也不能这样混下去了,唯一的出路就是革故创新。要革故创新就要有理论依据,封建王朝哪能会给改革家名正言顺的创新理论呢?只有到别人奉为圣典的经书中去找。为此,欧阳修举起了疑古辨伪的旗帜。在那个年代,诚如陆游所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困学纪闻》卷八,《经说》)而欧阳修敢于藐视权威,不唯书、不唯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系辞》《周礼》,以及《孟子》《书》《诗》中的传、注。欧阳修自称是孔子以后两千年来敢于疑古的第一人。他鄙视那些抱残守缺的陋儒、庸儒、曲儒,称他们只知守经以笃信,孰不知他们所顶礼膜拜的圣典,有很大一部分是汉儒之后颠倒是非的无根不实之说,是伪说之乱经也。欧阳修在易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十翼》非孔子所作,这些言论成为当时疑古辨伪思潮中引人注目的卓见。对《河图》《洛书》的真伪他也提出质疑,认为是曲儒们编造出来的。他豪迈地说,再有两千年,后人会赞同他的观点,而形成求真、求实的学风。除了经学之外,他还对传统的历史观、文坛弊端也大加鞑伐,体现了他对历史与现实中多个领域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

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的敢疑,不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而是以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超人的学术眼光、敏锐的洞察力来“辨疑”。欧阳修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学者,他以踏实的学术功底,像一个探矿者,在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中跋涉。辨是非,评得失,孰留孰舍,一一辨剖。他以创造性的劳动,成为北宋中期疑古辨伪思潮中无人可敌的伟大旗手,并开一代学术新风。

欧阳修的伟大贡献还在于他的求真和重立。他力排旧说,对传统的经籍和后儒的传注提出质疑,目的就是重新恢复古代经籍的本来面目,在原点上解读经典,此即求真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他下大力气构建学术体系、匡正学术框架,借以形成新的学术范式,丰富中国文化的学术内容,这就是重立。例如,他以审慎眼光阐述易学,从《周易》论述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中,得出了“理”的认识,他说:“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17]又说:“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18]从天理他又论到人理,正是这些建树,使他成为理学的开渠引水人。

在史学方面,欧阳修提出,纲常的变化,是历史兴衰治乱的基本原因,纲常伦理是维系社会安定的根本。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强调统治者要施德政。他说:“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19]王命受于天,没有德,也不能长治久安。要施德政就要爱民,欧阳修是个不容怀疑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他积极推荐的后辈才俊。但他看到王安石的改革有损害老百姓利益的地方,他就没有站在王安石一边,这不是什么保守,而是心系百姓。此外,对于大一统春秋笔法,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主编的《新唐书》和独自撰写的《新五代史》讲求义例,创制新体,对于丰富发展我国封建正史的体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阳修的学术研究,坚持求真的原则,“质诸人情”以探求经典本义,他最反对汉唐注疏的穿凿附会。在文学方面,欧阳修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他倡导古文,力矫“西昆”,是宋代诗文革新的领军人物。他以自己群峰万壑般的学术作品,使宋代的文化艺术视屏更加雄伟壮观。

真正的学术研究是需要一种境界的。欧阳修正是在清雅醇正的境界中,找到了开拓创新的快乐。他的学术追求,极少是直接的功利目标。正如他自己所说:“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20]他不畏权威,风节凛然,从革新士风入手,进而革新学术风气,其胸襟和胆识为世人所称道。作为文坛领袖,在他的前后汇聚了一个新型的士大夫群体,他们旨趣相投,互相砥砺,高标儒家名教,倡导士林君子之说,为当时朝廷人伦道德建设树立风范,进而完成宋代学术创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