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作意探

12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作意探

《水调歌头·多景楼》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篇著名词作,它一问世就博得同时代歌手张孝祥的赞赏,为之题序,“书而刻之崖石”,大加宣传。其词云: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着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主战派首领张浚任李显忠、邵宏渊为正副主帅,渡淮北伐,因内部发生矛盾,兵溃符离。随后,投降派重新抬头,致使国家再遭濒危。面对这种局势,陆词深慨时艰,激励抗战派斗志,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树光耀千古的功勋,词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是感人的。朱东润先生对这首词的作意曾有过阐述,认为:“隆兴二年(1164)陆游四十岁,任通判镇江军府事时作。那年张浚正在准备北伐,往来镇江,陆游以通家子的资格,为张浚所赏识,且与幕府中人交游甚密,因有此作。上阕点出多景楼所在地,和镇江在军事行动中所起的作用。下阕以张浚比羊祜。南宋与金的对立,和西晋与吴的对立一样,张浚的往来镇江也与羊祜的镇守襄阳一样。最后指出襄阳游人磨灭无数,独有羊祜功业,流传千古,推崇张浚,最为得体”(朱东润《陆游选集》)。这种简而赅的分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似成定论,其实仍有疑窦。

关于此词创作的时间,张孝祥《题陆务观多景楼长句》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甘露多景楼,天下胜处,废以为优婆塞之居,不知几年。桐庐方公尹京口,政成暇日,领客来游,慨然太息。寺僧识公意,阅月楼成,陆务观赋《水调》歌之。”这里的“方公”,即桐庐人方滋。据《嘉定镇江志》记载,方滋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九月至隆兴元年(1163)正月,及隆兴二年(1164)八月至乾道元年(1165)曾两度就任镇江知府(前次为代理知府)。而陆游在隆兴元年五月被贬出朝,调任镇江府通判,即刻返里,直到来年二月才至郡任职。乾道元年七月陆游又“移官豫章”[1]。可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写作时间问题,如从张孝祥说,当作于隆兴二年九、十月间无疑。这恰与词的下片“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所描绘的秋天景物相吻合。

从当时政治背景看,隆兴二年,南宋政局发生过巨大的变化。陆游来镇江不久,张浚在三月视师江淮,招徕南北各地抗金壮勇,扩建军队,修筑城堡,增置战舰武器,奔走各地,加强备战,再度相机北伐。(《宋史纪事本未》卷77)此际,陆游确有机会拜见张浚,并受到“顾遇甚厚”的优待[2]。由于投降派汤思退一伙的极力谗害,孝宗于“四月庚申,召张浚还朝”(《宋史》卷33)。紧跟着,解散江淮都督府,罢张浚右相。七月,汤思退急于向金人求和,竟毁掉两淮边备,瓦解守军,停修城堡,撤销海、泗、唐、邓之戍。(《宋史纪事本未》卷77)张浚整军备战的巨大成果毁于一旦。八月,这位爱国抗战的首领,国家的元老重臣也含恨离开了人间。十月,因汤思退暗地勾结敌军,邀其出动胁迫南宋议和,金兵竟再次渡淮,连侵楚、濠、滁各州(《续通鉴》卷139),战争的烟幕又笼罩了大江上空。词的上片正是当时严重的战争气氛的真实写照:“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这便进一步说明了张孝祥题序所指陆词写作时间是可信的。

结合词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的内容,其作意就不难看出了。词作开头,诗人交代了镇江重要军事地位和多景楼的环境。进而,抓住富有时代特色的景物加以点染,从回忆古代英雄豪杰到落笔眼前干戈纷扰、兵连祸结的现状,一步步地托出了忧念时局的痛苦心境。换头,因景写情,上下片气脉贯通。“使君”二句突起波澜,歌颂与幕宾同游“胜处”的府主方滋。说他风度潇酒、气概非凡,在战事紧张的情势下,指挥若定。人们从他的身上看见了抗战救国的希望,心中自然感到安慰。最后,诗人借典发表自己登临游览的感想,深冀方滋和一切爱国的贤能志士,要以西晋名臣羊祜为榜样,统一山河,建立功业,留名史册。通首写景、叙事都摄录当年秋季的实况,找不到春上陆游从张浚及其幕僚谐游的迹象,就词的层次脉络而言,也没有回忆与张浚等交游的补笔和插叙。因而,说“使君”是“指张浚”,下片以羊祜“推崇张浚”,是令人费解的。相反,认为诗人赞美方滋倒是入情入理。查韩元吉《方公墓志铭》可知,方滋比陆游长24岁,他复知镇江府时,已经是63岁颇著政声的名臣了。把陆游诗文奏章所反映的政见与方滋从政实绩相比照,两人的相同处是很明显的。

其一,关心民瘼,力主轻徭薄赋。陆游在没有出仕之前就于《送曾学士赴行在》中发出了“民瘼公所知,愿言写肝膈。向来酷吏横,至今有遗螫”的呼声。入仕后,立朝论奏,亦在强调“观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若赋不加轻,别求他术,则用力虽多,终必无益”[3]的主张。方滋在因言落职之后刚刚提升为知州,仍能无所惧怕,抵制上司命令,反对课税“倍取于百姓”为他州偿赋。同时,“贷常平米三千斛”,“御海堰”,使民受益。他首来镇江代理知府,上任伊始,“献议者增沙田芦场租赋”,他一连“疏五说论之”,旋即又被罢官。但他志在除弊,后来官“假户部尚书”,“久雨,应诏论阙政,竟罢沙田芦场之赋”。

其二,御侮图强,为完成恢复大业效力。陆游初任朝官已有畅论抗金大计的札子,而驱外虏、复祖业是他萦怀终生的宿愿。方滋抗金复国的思想也每每见于言行之中。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人完颜亮南侵惨败,赵构时赴建康,方滋以知庐州身份入对行宫,提出“逆亮已死,彼国方乱,宜经理淮甸,以观其变”的抗金主张,并亲手治理边备,招集民兵“以置屯田,边境大安”。对不堪民族压迫而逃归南宋的中原人民,热情加以抚恤。在知楚州时,他冒着“招纳敌人”的罪名,对“河南百余家来归,公以民避苛政不可却,散之村疃”。就在隆兴二年(1164)冬,金兵犯淮,“淮民渡江,亡虑数十万”。情急势危之时,他日夜奔劳江滨,指挥安抚工作,“为开旧港泊舟,使避风涛”,令“饥者皆得食,比去,无不感泣”。凡此种种做法和西晋羊祜出镇南夏,“绥怀远近”争取民心的策略,如出一辙。

还有,诸如抑制地方豪强,强根固本,培养国家实力等政见,方、陆两人都有共识。(有关方滋史实均见《丛书集成》本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二十一)由此推知,陆游赞美方滋是有很深的思想基础的。况且,镇江知府的官职,对南宋负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责任,在这个位置上,足能为振兴国事、收复北方沦陷国土做出重要贡献。陆游在词中殷切希望方滋像羊祜那样建立千古不泯的功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总之,就词的写作时间、时代背景、创作旨趣,以及对作品中所涉人物的综合考察,认为此词作意为颂美张浚是不妥的。

【注释】

[1]《陆游集·夜闻松声有感》,中华书局,1976年,第36页。

[2]《陆游集·跋张敬夫书后》,中华书局,1976年,第2286页。

[3]《陆游集·上殿札子》,中华书局,1976年,第20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