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义利观
2025年08月10日
(一)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是义与利的统一。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追求富贵利益是人的共性。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道义,符合道义的富贵可取、利益可求,不合道义的富贵、利益决不可取。人为道义而活,非为富贵权益而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在颠沛流离危难之际,往往更能真切地展示人的灵魂和道德水准。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义”的要求。而那些只关心自家田宅和其他物质利益讲求实惠的人,孔子称他们是小人,不值得与他们交往和交流。孔子还警告这些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太过分地追求私利,那会招来周围人的怨恨。孔子强调“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以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义利观,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