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
2025年08月10日
(二)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
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多元的、丰富的,就社会理想而言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礼记·礼运》篇是托名孔子的答问之作,记载“帝王礼乐之因革,及阴阳造化流通之理”(《儒家经典》上)。其篇首以孔子对子游谈话的方式,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愿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
这里描述的社会愿景,是对传说中的原始文明予以理想的美化,也就是用理想化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取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弊端。其突出特征是社会家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要“公”字挂帅,“私”字隐退,以确保社会运作由贤能的人执掌政事,使人们互相信任,和谐互助,团结一心,打破小家园的圈子、热爱善待所有人。老年人颐养天年,壮年人发挥所长,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鳏寡孤独和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关怀、照顾。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人人自觉奉献其才智、彼此合作关爱、和谐安定、幸福美满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由小康社会转化和超越而来的,其转化、超越的条件即是原始儒家在《大学》中提出的要求,“自天子以至庶人”一个不缺地以“三纲”即“明德、亲人、止于至善”为导向,取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参与学修实践,坚持攀登直至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具备了实现政治上最终理想的条件,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便能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