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家学说的内涵

一、原始儒家学说的内涵

这里应追溯到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初始期,经过几十年的从教活动,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并于春秋末期出现了以孔子为核心的民间教育团体,这就是“百家”中的孔门学派。到了汉代才有“儒家”之称,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和《汉书·艺文志》则有明确的表述。以此推知,始创学派的孔子及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传人,皆被视为原始儒家。而那些具有学术建树的,即普遍认定的代表人物,如孔子、颜回、曾参、子思、孟子、荀子等就构成了原始的儒家学派。

从原始儒家学说的内涵来看,孔子聚众授徒是有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的。他的教育实践大体上是为培养人、教育人而讲学的,但如果深入分析,这样的说法未免笼统而粗略。务本求是地讲,也就是从本质上说,孔子教育人的目标有二:一是为统治者培养捍卫宗法制度的贤能精干之才,这是由其教育宗旨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二是培养受教育者遵照宗法社会所规定的立身处世准则做人,这是由其教育宗旨的道德属性决定的。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是政治人才的必备条件,而不从政的社会成员,经受伦理道德的教化,也能知书达理,自觉守道,成为其所处时代立身处世的典范。

教育目的这两个方面,决定人才规格的两个标准。二者相辅相成,双向同宗。与此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就是以《诗》《书》《礼》《乐》《易》为教材,同时,深入切实地接受社会实践的洗礼。坚持遵循孔门教育团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学术标准,风陶鼓铸、不懈努力,最终建构起在学理层面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与人性光辉的学说,即“六经”之学和社会人文之学。“六经”之学作为中华古代文献学,将上古哲学、宗教、政治、道德、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学问,不仅系统地保存下来,而且不断地吐故纳新。孔子整理和传承“六经”的过程,就是自觉坚持学术创新的过程。这其中包括文本的整理、文意的阐释、义理的挖掘、系统的编订,皆能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世代传承的、系统的文化经典。有关这方面的分析论证,请见本“论丛”收录的拙作《孔子整理“六经”臆说》一文,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