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题的由来

一、话题的由来

国家教育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将杨焕英编著的《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一书推向社会,以飨读者。此著填补了孔学研究的空白,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历史上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打开了新的视域,裨益之大是其他探讨孔学途径所难以取代的。这里无计撷精录要,以免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只想参照中华孔子研究所在京成立后,召开了首届孔子学术讨论会,随之《北京政协报》发表了评介的文章,介绍了世界上曾出现过三次学习孔子思想的浪潮。这里只略加转述已经公布于世的话题,以利于引发读者对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复杂现象做出深刻的思索和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早在14世纪,孔子学说就远播欧洲,延至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学者汲取孔子思想转化为近代精神武器,批判封建制度,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不断深化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首次学孔的战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人惊醒过来,发现只凭科技进步,根本不能解决社会人际关系的矛盾,工具理性文化无法代替人文文化的独特功能。世人的目光再次瞄准了孔子,他的大同思想和人文学说应运传播流布,此为学孔的二次浪潮。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为数不少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后现代化,一系列始料未及的社会综合征,似成痼疾。心怀忧患意识的学人达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他指出:“不道德的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矫革痼疾的灵丹妙药当然不会有,而汤因比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所必需”,这样精神的滋养过去只是属于中国的,“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这种想法能否经得住未来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暂不断言为妥。可是它告诉我们孔子的伦理观和社会学说再次风行,成了“地球村”一枝“三度梅花”。下面顺着三次学孔的脉路,进行粗放的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