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非观

(二)是非观

在孔子的价值体系中,以“仁”和“礼”为标准,是非观念是十分鲜明的。他曾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乡愿是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好好先生,实际上是似德非德的人,实乃德之贼也。孔子身后卓有建树的儒家继承人孟子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认为这种人乃“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其实,这种人就是抹杀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孔子反对那种老好人,他自己也决不做老好人。有一次子贡问他:“君子亦有恶乎?”孔子回答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他厌恶的是专好传播、煽扬别人过错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厌恶恃强斗勇而无视礼义的人,厌恶莽撞、固执不通事理的人。子贡也说,他厌恶窃取别人的知识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攻击别人却自以为正直的人。孔子师徒对是非曲直的褒贬,亦是我们今天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