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成仁取义”的道德升华,追求人生神圣的终极关怀
2025年08月10日
(三)推崇“成仁取义”的道德升华,追求人生神圣的终极关怀
原始儒家对人生终极关怀的逻辑起点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这固然含有天命论思想,却并非孔子门徒愚弄奴隶和世人要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做奴隶主的牛马。而是强调莫要被寿命的长短、物质生活的贫富所苦恼。衡量人生的意义、生命价值的标准,是以道德修养和灵魂修为的程度为本位的。因此,当子路向老师请教祭祀鬼神的事,孔子表白:“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说:“敢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老师与弟子的两次对话,意在强调要珍惜生命存在的每一天。生命存在一天,就尽自己一天的责任,努力创造一种超越有限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将会永驻人间,成为不朽人生而光耀史册。
不难想象,孔子关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人生见解与孟子主张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两者思想一脉相承,深刻揭示了原始儒家生死观的内涵,赞许道德超越的终极意义比只为活在世上更重大。事实上,历代志士仁人都深受其鼓舞和激励,当他们为实现伟大理想、捍卫正义事业而奋斗的时候,都能奋不顾身,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例如,文天祥就义时写在衣带上:“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那种与天地并久、与日月并明的终极意义最真切、最感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