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内容评析

(一)诗歌内容评析

现存刘禹锡的诗歌达八百余篇,题材广泛,内蕴丰富,多以自创见工。其中托兴幽远的讽刺诗、气韵沉雄的怀古诗、情辞激扬的咏怀诗、清新俊朗的竹枝词,是刘禹锡诗歌中的杰出部分,反映了他诗歌创作内容的基本面貌。

他的讽刺诗是永贞革新失败后的重要精神产品,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作为一名革新集团的骨干,他招致了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的攻击和诬谤,也充分认识了顽固保守的新旧权贵扼杀革新、陷害忠良的狰狞面孔和卑鄙手段。在贬谪流寓的生活中,遭谗被诬的愤怨与不平,时或驱动他的诗笔,一首首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讥刺之作,像离弦的箭射向了形形色色的丑恶势力。如《百舌吟》:

晓星寥落春云低,初闻百舌间关啼。

花柳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

东方朝日迟迟升,迎风弄景如自矜。

数声不尽又飞去,何许相逢绿杨路。

绵蛮宛转似娱人,一心百舌何纷纷。

酡颜侠少停歌听,坠珥妖姬和睡闻。

可怜光景何时尽,谁能低回避鹰隼。

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辉。

南方朱鸟一朝见,索寞无言蒿下飞。

百舌鸟犹如摇舌鼓唇、曲意奉承的谗夫幸臣。他们没有信仰,不想苍生、天下之事,更无自尊自立的本领,只靠舌端万变、花言巧语取媚于权贵,得势于一时。然而终不能改变他们那弄臣玩物的角色,只要环境气候稍有变化,他们的可悲下场便无法避免。诗人嘲笑幸臣奸佞的无耻表演,“笙簧百啭音韵多”,“绵蛮宛转似娱人,一心百舌何纷纷”;鞭挞他们破坏革新事业的罪行,“摇动繁英坠红雨”,“黄鹂吞声燕无语”;正告他们想用舆论欺骗愚弄世人,完全是痴心妄想。因为鹰隼和朱鸟已经对百舌鸟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而且廷尉的张网、潘郎的弹弓亦决不容许它为所欲为。

刘禹锡的《聚蚊谣》和《百舌吟》主旨相近,形式相同,以聚蚊成雷的古谚喻指造谣生事的群小,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和凶狠的本性: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喜欢昏暗的蚊子在夏夜里鼓翅飞舞,喧声如雷,利嘴伤人,这恰是对乘时猖狂、借机害人的群小形象的艺术写照。诗人痛切地感到,永贞革新中刚刚出现的月悬中天、露花滴沥的政治清明气象,却因聚蚊似的群小大吵大闹而搞得是非混淆、黑白颠倒,势孤力单的革新者竟遭迫害。但是诗人坚信,“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邪恶的势力总是短命的,就如暂时肆虐的飞蚊一样,不会很久必将灭亡。

刘禹锡的讽刺诗多数写于朗州,大都是以寓言的形式进行冷嘲热讽。把寓言与诗融为一体,作品自然具备了生新泼辣、形象幽默的特点。这既能穷形尽相地暴露讽刺对象,增强批判力度,又能防止被罗织政治罪名,实现有效的自我保护。从内容分析,刘禹锡讽刺诗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抨击阴险腐朽的政敌,表达革新志士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及不向恶势力折腰的贞操劲节,如《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昏镜词》《萋兮吟》,以及其离开朗州之后写作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与歌者米嘉荣》等;二是针砭时弊,揭露中唐社会各种黑暗丑恶的现象,表现了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品格和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洞察力。如《养鸷词》《调瑟词》《蒲桃歌》《武夫词》《华清词》《昼居池上亭独吟》等,类此诗篇与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讽谕诗旨趣相符,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试读《贾客词·并引》:余感之作是词。

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徼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资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自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这首诗可视为中唐社会的实录,富商巨贾的丑态与罪恶在诗人笔底暴露无遗。他们以弄虚作假、巧取豪夺的手段积累财富,又凭借金帛贿赂勾结宦官、藩镇和各级官吏,谋得经济政治利益。财势加官势竟使商贾有恃无恐,奢靡挥霍,无恶不作,给国家造成严重危害。从宪宗到武宗各朝屡下诏书严禁商贾在禁军、藩镇与官府“影庇”下免除赋役(《册府元龟》卷四十一)。但是官僚腐败透顶,诏书只是一纸空文,最后把社会负担全部转嫁在农民头上,所谓“贾雄则农伤”,真是一语破的。

此诗写法亦如新乐府,诗前小序点明主旨,作品结穴处以重笔写浓情,在鲜明的对比中控诉社会的积弊。讽刺诗《养鸷词》是作者有感于朝廷用高官厚禄笼络藩镇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而写的富有现实性的作品。诗人以鸷鸟象征藩镇,借议论少年不明养鸷之理,讥诮朝廷昏庸无能,表达了抑制军阀豪强的政治主张。在《武夫词》中极写武臣恣纵骄横之状,深刺宦官武装神策军对社会的危害。《调瑟词》则以诙谐之笔,冷峻地嘲讽剥削阶级用竭泽而渔的愚蠢做法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统而观之,刘禹锡的讽刺诗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参阅他的有关文章和史书,每事均可征信。所以说他的讽刺诗是与邪恶势力交锋的武器,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性,体现了作者政治家兼诗人的才识。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在他的集子里占有不小的比重,名篇佳作独标风韵,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乐道。刘禹锡之前的唐朝诗人,在晋代左思开创的“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基础上,又拓展了新疆域。他们不但由读史观古来抒写怀抱,而且往往在游览名胜古迹之际,触物起情,遥想遐思,把古与今、情和景扭结起来,使笔触从个人的情怀引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刘禹锡踵武前贤,写咏史怀古之作,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自己的史识灼见对古人往事或叙或评,有褒有贬,立意高远,情致深浓。按内容划分,可归为三个方面。

第一,凭吊古迹、讲史论事,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表明自己的社会历史观。其足可扛鼎之诗为《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是六朝的江防要地。诗人来到这里目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油然而生兴亡之叹。诗篇从远处落笔、大处着眼,形象概括了当年晋吴水军在此激战的一幕。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雄师与闻风丧胆、举旗投降的溃军,双方胜败相形,突出“金陵王气”、天然地形、“千寻铁锁”皆不可恃,而六朝的统治者偏偏不记取这样的教训。眼前荒凉残破的六朝陈迹就是分裂割据总归失败的象征,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西塞山这块巨大的回音壁警醒后人,权者的乖违、世事的舛误,是历代王朝无法挣脱的造成自身覆灭的怪圈。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中,寄寓了深刻的社会历史观。据说元稹、白居易等人与刘禹锡同时吟咏这一题材,刘诗既成,居易读后叹曰“大家探骊龙,他已先得龙珠,其余所得,不过鳞爪罢了”,于是全都搁笔。此诗产生后的第二年,刘禹锡又写了它的姊妹篇《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诗人以千钧之笔揭开了天下兴亡、社稷盛衰的秘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确似洪钟巨响,示警当世,垂诫来者。他的《台城怀古》和《姑苏台》都是由昔盛今衰触发了沧桑之感,意在提醒主宰国家命运的统治者,切不可忘记历史上新旧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还有《金陵五题》《登司马错故城》等亦属于借评往事来表露自己的政治及社会观点的。

第二,评史论人、微言深旨,通过臧否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志节和政治理想。刘禹锡的《咏史》(其一)称颂西汉任少卿立身处世的高尚情操:“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骠骑将军霍去病权势显赫,炙手可热,其身边少不了拍马求宠的人。可是任少卿却能保持独立人格,不为功名富贵所诱惑而出卖灵魂,诗人将他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在世风日下、士大夫气节沦丧的混浊环境里,傲然自尊,决不同流合污,“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其二)讥评汉文帝用人失策,把擅长表演弄车之技的卫绾封以高官,而将精于治国之道的贤臣贾谊放逐在外。“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诗人激问的背后是用卫绾隐喻谄幸之徒,而以才调无伦的贾谊自况。刘禹锡的《蜀先主庙》诗则讴歌了知人善任的刘备: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备能于乱世之中礼贤下士,得到诸葛亮辅佐振兴汉室,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他的嗣子不肖,狎近小人而葬送了先帝的基业,堕落为不知羞耻的可怜虫。诗中父与子正反相形,鞭挞了时政的荒唐,表露了治国的主张。再如《馆娃宫》以咏吴王夫差敲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鸣钟,《经伏波神祠》倾诉了诗人“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的宏图大志。

第三,以史讽今、触及时事,在宣泄思古幽情凄意之中暴露现实的丑恶。例如《韩信庙》和《经檀道济故垒》两诗表现同一旨意,功高盖世的名将,双双无辜被害,人们从历史英杰的冤枉中仿佛看见了现实统治者的刻薄寡恩。联系两诗的写作时间,均可看作因中唐名相裴度屡遭排挤而致慨,故称其为深“寓时事”之作(《刘集笺证》第五七七、七一七页)。《华清词》《马嵬行》《翠微寺有感》等是咏唐玄宗的篇章,或讥其志在升仙得道,或讽其穷奢极欲的最终结局。参照当朝帝王图享乐、好神仙,荒弃国政的史实,来解读这些诗歌就会体味到其中的良苦用心。刘禹锡赴任连州途经岳州(湖南岳阳),写了《君山怀古》短章:

属车八十一,此地阻长风。

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这位帝王“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诗人据史生发,简笔勾勒始皇南巡的浩大声势,以凸显他遇风赭山的残暴与骄横。转而陡折,感叹不可一世的皇帝连同他的威风和权力,统统荡然无存了,犹如赭山默默地消失在寒水中。诗篇的弦外之音及矛头所向也不言自明了。此外,《咏古二首》《古调二首》等诗的创意亦与此类作品有相似处。

刘禹锡集中的咏怀言志诗具有独特的价值,闪烁着作者思想性格的光芒,包括炽热的爱国感情、发扬踔厉的斗志和对人生的精辟见解等,均是内心世界“亮色”外化的缤纷彩带,令人感奋和鼓舞。他的爱国之诗时代烙印鲜明,是与中唐社会的国运直接关联的。当时野心膨胀的强藩节帅动辄搞分裂、闹地震,严重破坏国家的安定统一。刘禹锡非常痛恨那些不轨的藩帅,怒斥他们为“瘈狗”(即疯狗),揭露藩镇割据之区,大小官吏全都由节度使的亲信爪牙充任。

与此相形,对待百姓则像老虎一样的残暴、鸷鸟一样的凶猛,征收农民赋税像蝼蛄似的贪婪,逼得百姓家破人亡。(《讯甿》)甚者挑起战祸,蔓延开来,搅得国无宁日。他在《捣衣曲》里反映了征夫家里日子的凄凉,主妇日夜辛劳又无限忧伤,沙场上亲人的安危始终悬挂心头,无计摆脱:“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这个不幸的家庭实际上是广大百姓共同命运的一个缩影。刘禹锡的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情同出一源,是他入世精神的组成部分。元和十二年(817)十月,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河南汝南),生擒吴元济,捣毁淮西贼穴。他对此写了三首《平蔡州》,连篇迭唱平叛的重大胜利: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菙一挥门洞开。

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

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

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

四人归业闾里闲,小儿跳踉健儿舞。

诗人颂扬李愬为善于奇袭的汉代飞将军李广,他所率领的王师如从天降,而盘踞巢穴的敌人就像一群被春雷震惊的冬眠动物,四处逃窜,狂妄的匪首也乖乖就擒。宰相裴度前来抚慰,李愬戎装出城郊迎,朝廷的尊严顿时倍增,万民欢腾,到处是一片升平景象。这篇总写蔡州大捷。第二首反映人民喜庆国家统一的激情,诗人为了“以见平蔡之年”(《唐诗纪事》卷三十九),像史家那样把“元和十二载”庄重地著之竹帛。第三首描述平叛的巨大影响,末尾表达了人民的厚望:“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常山。”诗人自注“时唯常山不廷”,即指河北一带的割据势力有待肃清。三篇诗作互有联系,爱国之情,浩然之气,感人肺腑,清人翁方纲认为“叙淮西事当以梦得此诗为第一”(《石洲诗话》)。在同年内诗人又写了《城西行》,为吴地李锜、蜀地刘辟和蔡州吴元济三个叛镇头目被正法而拍手称快。后来诗人在《平齐行二首》中对唐王朝削平割据六十年之久的淄青镇,表示无限的欣喜,“妖氛扫尽河水清,日观杲杲卿云见”。诗人还写了《春日寄杨八唐州三首》《重寄绝句》等诗,反映广大人民向往江山一统、安居乐业的共同心愿。

在刘禹锡的身上,人们能够明显地看见一位政治家的经济之志,也可真切地感受到富于个性诗人的气质。他秉性刚毅,执着坚韧。永贞以前,他用世心烈,锐意兴革。失败之后,遇挫而不馁,沉重的压力反倒激起他奋发的勇气、斗争的豪情,他被放逐朗州时期的许多诗歌则充分显示了这种气度和襟怀,《学阮公体三首》可视为一例。第一首说身经忧患的积极效应,指出人事的得失成败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第二首其壮心豪气足可振刷人之精神: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诗以肃杀的衰节能激励鹰骥壮心,来表达自己于困境中磨炼意志,决计效法老骥不惧朔风而奔驰在遥远的边塞上;也要学苍鹰不畏霜寒展翅穿飞密林之间。第三首表明自己追慕古贤,“忧国不谋身”;而且崇尚高洁,“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也就是说宁使自己断米绝炊,誓不阿谀逢迎权贵,求得一点儿肮脏的利禄。诗人不听任命运摆布,保持自我振拔的斗志,在他描写对秋日气象的审美感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秋在他的作品里特别让人神往。如《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一反封建文人悲秋的老调,唱出高亢雄健之声。如同在《壮士行》《自江陵沿流道中》《秋中暑退赠乐天》《始闻秋风》等诗里,都能见到诗人未曾磨灭的锐气和终不动摇的信念。刘禹锡的这类抒情诗与一般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言壮语不同,他的政治实践和执着冷静的理论探索是他思想性格的基石,他的人生观里积淀着理性的能量,以资开涤灵襟,转酿为他的人生导向及其对生活的理解。这在他的诗里,哲人的雅度、俊杰的识力,跌宕昭彰,一笔泻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骤然引出了刘禹锡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的慨叹。然而那明达豁朗的怀抱使他摆脱了自伤的束缚,理性的火炬又把他带进了更为高远的思想境界。“沉舟”一联启示人们:历史不该成为负担,陈腐也遏阻不了新生;事物要发展、社会要前进;应当满腔热忱迎接春天,拥抱未来!难怪白居易赞叹它为“神妙”。

时代与个人的诸多因素使刘禹锡把理性与哲学当作“最珍爱的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反映他理解人生的诗句格外精警动人。譬如“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刘集笺证》第一三一七页);“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刘集笺证》第六二九页);“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刘集笺证》第一二六三页);“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刘集笺证》第一二六一页);“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刘集笺证》第一二三四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集笺证》第八六四页);等等。涵咏这些秀句警语,诱发人想起雪莱的名言:“诗歌是最好、最幸福的灵魂。”(《诗之辩护》)犹如照亮黑夜、永炽不灭的火炬,指引人们奔向旭日升起的地方。这就是古今一脉热爱刘禹锡咏史诗,珍惜其与时生辉的省悟人生的认识意义。

刘禹锡的《竹枝词》《浪淘沙》《杨柳枝词》《纥那曲词》《踏歌词》等民歌体诗作,和白居易创作的民歌体乐府诗,齐光并耀中唐诗坛,是“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答微之》)的标志之一。而刘禹锡的这类作品植根于巴山楚水的民间沃土之中,广泛反映了这里的风物民情,诸如真挚的爱情、农家的劳动、峻美的山川、古朴的习俗等,堪称唐代巴、楚一带社会生活的剪影。其中《竹枝词》成就最卓著,影响最深远,被之管弦,播于民口,久为传唱。晚唐温庭筠把《竹枝词》流传的情形比作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说:“京口贵公子,襄阳诸女儿。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词。”(《秘书刘尚书挽歌词》其二)直到宋代,“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能分割的。刘禹锡的《竹枝词》有两组,共十一首。一为《竹枝》九篇写于夔州,另组二首创作时间与地点尚无统一的看法,然而《竹枝词》十一首可以反映出他的民歌体诗作的基本内容。如果按同类项组合大体可划为五类:

其一,歌咏男女爱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原九篇之二)“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原九篇之四)“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原九篇之八)“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原两篇之一)这四首情歌全是以女主人公口吻表现的,多侧面地描写爱情主题,或为热恋的心绪、失恋的痛苦,或是怨恨薄情郎、眷想外出的丈夫,真率自然、婉曲深挚,在清新爽朗的格调中显露了浓厚地方色彩。

其二,描写民风习俗,深蕴地域文化审美情趣:“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原九篇之三)“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原九篇之五)当地百姓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常常相聚赛歌和结伴踏青,这两首歌形象地唱出了传统的民间风俗和淳朴百姓生活的美好。

其三,感叹人心险恶,见风转舵机诈难测:“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原九篇之六)“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原九篇之七)这两首诗托物抒怀、寄意幽深,被认为是诗人抨击奸党谗言陷害忠良,感慨兴革除弊的艰难,读来入情入理。但将诗理解为恋人对负心者的怨恨,也说得通。见仁见智,取决于不同人的审美视角。

其四,描绘农家劳动生活情景,表现诗人对勤劳、辛苦却温馨和谐乡民家庭的理解与欣赏:“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原九篇之九)山村风光、民族服饰、劳动方式三者融合,表现自然美与人物美。要知道,居住在山乡的金钏银钗的妇女,通常操持家务忙于针线活计,不会离开家门担担负水,俗话说:“春忙,春忙,绣女下床。”农忙季节,家庭人手紧张,这些金钏银钗的秀女,只好走出家门,分担男人的一些活计。诗人高尚的审美境界,以短隽的小诗绘成了一幅明快温馨的风俗画,美不胜收,创生田园咏叹的新境。

其五,刻画游子思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原九篇之一)“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人纥那披绿萝。”(原两篇之二)诗人客居巴、楚之地十几年,那里的山川风情、江舟俚曲、街陌谣歌,使他深受熏陶。因此他能不断地领悟普通劳动人民生活与心灵的美,不断更新与扩充他的艺术观照领域,“俯于逵,惟行旅讴吟是采;瞰于野,惟稼穑艰难是知”;“观民风于啸咏之际”(《武陵北亭记》)。他的《采菱行》《竞渡曲》《插田歌》《畲田行》《堤上行》《淮阴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反映各族人民生活与情绪的诗篇,就是在这样的创作心理驱动下产生的。

刘诗的题材内容远远超出前面评介的三个方面。其唱和之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名篇不可一二数;悼亡之作亦有凄怆感人的诗章;写景咏物佳品如《柳花词》《视刀环歌》《庭竹》《望洞庭》《秋日送客至潜水驿》《武陵观火》《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等,无论触笔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还是着墨林林总总的民俗风情,皆能透发出清俊之思、雄放之气,骨力豪劲,气韵生动,捧读品赏,便让人悠然神往,陶醉在审美愉悦之中。此例举的篇章只是一孔之见,难免挂一漏万。集中所见,更是多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