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人生之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在西域碎叶(今中亚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托克马克附近),[2]幼时随父移居四川绵州昌隆(今江油县)青莲乡。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青少年的蜀中生活:李白在蜀中接受启蒙教育,开始的读本是用天干地支编写的教材《六甲》。十岁学习诸子百家,模拟《文选》进行写作练习,十五岁已能写出鸿篇巨制的大赋(《上安州裴长史书》)。他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之后,又转向学剑术、结交豪侠和访道求仙,曾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上安州裴长史书》)数年。二十岁以诗文干谒益州长史、文学家苏颋,受到称美。在蜀中也去过青城、峨嵋等名山漫游,还往渝州拜谒了才高行直的刺史李邕。这些生活对李白豪荡任侠性格和恣肆奔放诗风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2.首次漫游与“酒隐安陆”: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离开蜀地,游洞庭、登庐山,下襄阳、过金陵,东至扬州、汝海(今河南临汝),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来到安陆(今属湖北),不久和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元二十二年(734)秋,他告别安陆,先来洛阳,再移家东鲁,与栖隐在那里的孔巢父等五人交往甚密,时号“竹溪六逸”。自此到开元末的数年间,他又北上太原,南达扬州,西至随州,奔走数郡,以期得到援引。虽然仕进之路仍无希望,但他却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凭吊了历史古迹,结识了道士司马承祯、诗人孟浩然、地方官吏韩朝宗等社会上不同身份的名流。丰富的生活积累催发了他的诗歌写作,而持续不断的各地游说投谒,使得他文名远播,耸动京师。
3.长安三年:短暂的岁月,竟成了李白人生和诗歌创作的重要转折期。天宝元年(742)秋季,李白获悉地方州县已有向朝廷举荐自己的消息,他告别了居住东鲁的亲人,欣喜入京。[3]天宝二年(743)春天玄宗召见,命他待诏翰林院以备顾问。身为布衣而充任翰林,“置于金銮殿”,“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李阳冰《草堂集序》),看似备受礼遇和重用。不久,李白在京城太清宫与身任太子宾客的前辈诗人贺知章相遇,年逾八十的老人为其飘逸倜傥的风度所倾倒,直呼李白为“谪仙”。然而唐玄宗只是赏识李白的文才,要他做一个宫廷文人,对他“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书情赠蔡舍人雄》),主动议政、谈论国事则不感兴趣。他蔑视权贵、傲岸放达的性格,更成了权贵们进谗诽谤的口实。从李白当时写下的《惧谗》《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鞠歌行》及《古风》其三十九等诗看,他已感到继续留在朝廷的艰危,玄宗也以其非廊庙之器而赐金放还。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夏以放达自慰的态度离朝出京,不足三载的长安生活使其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认识到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丑恶,也意识到封建帝国存在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长安三年又是李白诗歌创作旺盛期,除部分应制诗外,主要写了大量的旧题乐府和组诗《古风》中的一些篇什,内容广泛,诗艺创新,不乏千古传诵之作。
4.“十载客梁园”的再度漫游:李白自出京之后,便以梁园(今开封)和东鲁为中心,南达吴越,北抵燕赵,进入了新的漫游生涯。其间他未忘怀国事,更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时而也按捺不住对世道不平的愤怒。天宝四年(745)初夏,李白在洛阳和杜甫相会,至汴州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寻幽探胜,抵掌论文,把酒赋诗,真诚的友谊、创作的雅趣,使他们感到未曾有过的快乐。其后李、杜携游东鲁,成了莫逆之交。与杜甫分手后,李白于天宝十年(751)秋天北上塞垣,游历燕赵近两年,觉察了安禄山的反迹,《赠江夏韦太守》诗中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焦灼、忧虑的心情。当他怀着为国运而不安的幽绪,往来于宣城与金陵、广陵之间,徜徉于清溪、南浦的胜景之时,一场波及全国、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发生了。这个时期,李白诗歌有了新发展,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作,表明诗人傲骨弥坚,抨击时弊、关怀民生之情愈深。
5.安史之乱时期:祸乱爆发之初,诗人即遭奔亡之苦,由梁园随流民逃往江南,奔走在宣城、溧阳一带,复避地剡中,后西上庐山,隐居屏风叠。李白不甘心在天下扰攘之际,成为一个无济于世的人,于是他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准备为国效命。不料肃宗将永王视为异己势力,仅两个月就消灭了李璘集团,李白被俘投浔阳狱治罪。至德二年(757)岁暮,判处他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西行至奉节时遇大赦而返。放归途中仍关心现实,写了不少感时念乱之作。上元二年(761)秋,诗人已六十一岁,还打算前往临淮(今江苏泗洪)入李光弼幕府讨贼,不幸中途因病折回,往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处,宝应元年(762)十一月病逝。诗人生命末了的一段旅程,拳拳报国赤忱之心在作品中表现得仍十分鲜明,而其写景、抒情和自叙身世之诗,则是他最后为唐诗抹上的一道亮丽色彩。
唐人李阳冰所编《草堂集》二十卷,已佚。今存宋刻本《李白诗文集》,《四部丛刊》本《李翰林集》二十五卷。清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善的注本。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是以王琦注本为底本校点、整理后面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