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对待社会关系的准则

(四)主张“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对待社会关系的准则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大坐标,便丧失了在社会上应有的位置,人的本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所谓“正人正己”,是指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品质,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以此影响他人,使其自我约束、恪守大义做人。而“成己成物”是说自己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不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话题是原始儒家社会人文学的重要内容,孔、孟皆有论述。其说理育人施教的立足点,是人的主体意识支配其思想行为,如若注重能动性的发挥,就能够以身作则,带动他人,推及整个社会心理、世态风气的崇德向善。

如《论语》在“里仁”“公治长”“述而”“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等篇章里都记载了孔子这方面的言论。他说:“为仁由己”,“修己以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正己”是做官人的为政之道,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他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他指出子产是郑国重臣,在施政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表现出高尚的君子之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总之,据我们理解,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底线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曾参由衷赞佩老师一生为人的风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孟子关于“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为人之道,讲得比孔子又进了一层,能够将“正己”“成己”更多地联系社会效应,他阐发见解、论述道理的逻辑脉络,大体上是从人的自身切入,对己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然后推己及人,最终成就匡时济世的大业,虽说强调主观作用有些过头,但是律己律人从我做起,进而由己及人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是非常可取的。例如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谈论如何修养人心时,援引了人人皆知的事例:“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就是对孔子“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富有创意地解读。

在孟子看来,人的一切人际交往,一切事情的得失成败,主要责任皆在于自身。怨天尤人非但无济于事,反而只能证明自己无知可笑。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前三句是说怀有善心好意干了三件事儿,结果全都没得好报。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行文接连出现了三个“反其……”的句式,指出了求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反求诸己”。应该承认,孟子的独见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同前),显然,每个人做好自己,现实存在的所有关系都会理顺,大小群体都能消解不安定因素,其结果是天下和谐太平,国祚安定长久,家庭自然美满幸福。

但孟子思想的卓然非凡之处并没有把做人的标准仅仅定格在“其身正”,而是要求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在回答齐宣王关于治国理政问题时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孟子把人对待社会关系的准则,由道德层面以经验直观类推的手法与政治层面连成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