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变数的人生之旅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西晋名将、京兆杜陵(今西安市西南)人杜预十三世孙,故自称京兆人。其十世祖南迁襄阳,史书称杜甫为襄阳人。自曾祖父杜依艺定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杜甫生于此地。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曾任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其家世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杜甫遵循家族的传统踏上了人生之路,其一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1.早年读书与漫游:杜甫接受过很好的蒙学教育,作诗与练字是重要的内容。他在《壮游》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少年良好的教育对培育他的文学艺术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青春年华正逢开元盛世,二十岁南下吴越游览佳山丽水,凭吊名胜古迹。四年后返回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落榜。次年又兴致勃勃东游齐、赵。从他的《壮游》诗中可知,这次近五年的漫游生活,轻松愉快,富有浪漫色彩。三十岁再返洛阳,历时三年,巧遇“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位诗坛巨星相逢,为文苑留下了千古美谈。
杜甫自弱冠走出书斋,前后三次漫游,饱览神州河山,接触祖国文化遗产,陶冶了性情,开阔了视野,成为诗人一生创作的准备期。从他流传的《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近三十首早期作品看,已具备了巨大的创作潜力。
2.长安求仕的十载风霜:天宝五年(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次年,他参加了玄宗特诏选拔一艺之长人才的考试,李林甫玩弄诡计,令应试者全部落第,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杜甫大为失望,困境中投诗权门,拜谒达官,向皇帝献《雕赋》《进雕赋表》,结果如石沉大海。这位高门世族的杜家后代,开始尝到了人间的辛酸,发出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愤怨,倾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牢骚。但他不放弃出仕的机会,天宝十年(751)又献三篇“礼赋”,获玄宗赏识,令其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其文章,拖延四年授予他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八品小官。十载风霜、穷困潦倒使杜甫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逐渐认识到了现实政治的黑暗,黎民生计的艰难,人间世道的不平。他用手中的笔揭露现实的丑恶,抒发内心的郁闷之气。今存这个时期的杰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出塞》《咏怀五百字》等共百十余首诗,是他当时精神面貌的真实反映。
3.战乱中陷贼与仕途坎坷:天宝十四年(755),杜甫得官,十一月去奉先县探望家室。此际,波及全国、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亦是杜甫人生与创作的转折点。次年五月,杜甫带领全家避难白水。潼关失守,玄宗逃亡成都,杜甫一家随难民逃亡,到达鄜州羌村,得知肃宗于灵武即位,孤身投奔新皇帝,不料途中被俘,押送长安。他陷贼八九个月,亲眼目睹京城百姓惨遭蹂躏,感受了国破家亡的悲痛,写下了《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等著名诗篇,伤时爱国之心,彰灼于字里行间。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逃离长安,抵达肃宗行在凤翔,官拜左拾遗。旋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许他去鄜州探家。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抵家后创作了《北征》《羌村三首》等名篇。仲秋两京相继收复,肃宗回长安,杜甫携家眷入京复任原职。次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仕途蹭蹬,理想受挫,遭受沉重打击之后,杜甫的创作更加直面现实。如《洗兵马》、“三吏”“三别”,就是离开宫廷不久创作的反映社会面貌和民生实况的大放异彩之作。杜甫在司功参军任上不足一年,乾元二年(759)七月,离华州西往秦州(今甘肃天水),经同谷(今甘肃成县)于岁末来到成都。他在“万里饥驱”的秦蜀道上,历时五个多月,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同谷七歌》等组诗。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高峰期,题材扩大了,思想内涵厚重了,赢得了“图经”“诗史”的称号。[1]
4.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之旅:上元元年(760)春,靠亲友资助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在《堂成》诗里以“飞鸟”“语燕”寄托携妻儿定居的欢乐。但好景不长,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杜甫送成都尹严武还朝,至绵州遇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叛。为了避乱他辗转于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再镇蜀,他才回成都。经严武举荐杜甫出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足半年卸任。永泰元年(765)严武卒,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蜀沿江东下。大历元年(766)春由云安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仅两年又乘舟出峡,欲返洛阳。孤舟为家,漂泊水上。大历五年(770)冬,伟大的诗人在由潭州往岳阳途中的舟内,永远离开了人间,终年五十九岁。杜甫晚年是诗歌创作的丰收期,现存杜诗的绝大部分是这个时期面世的,尤以七律精妙绝伦、炉火纯青。如《秋兴》八首、《登高》《蜀相》《诸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久咏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