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际观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人自觉的理性精神,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待人宽厚、关怀老幼、周济急难、处事得当。孔子一向主张智者仁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以有若无、以实若虚,犯而不校、既往不咎,他认为他的学生颜渊就是这样的人,虚怀若谷,待人宽厚。到今天仍流传的“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的嘉言,就源于孔子的道德观念。孔子常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仁德的人想的是如何积德,为社会谋福利,为他人造幸福。而小人想的是求田问舍,侵吞他人土地财产,为自家、为个人谋利益。孔子这样宣传,而且自己也这样做,并教导他的学生也这样做。孝敬老人,周济贫困,办事公道,为人处世得当,所以被称为“圣人”。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最大的特点是重实践,讲实效,强调“知行合一”。孔子最憎恶的是那种花言巧语而无实德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又说:“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德行是立身的根本,言论是德行的体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还应该注意,孔子要求言行一致,必须合乎当时的道德规范和实际情况。如果不顾大义,只讲个人间的诚信,发现错误还要做下去,那便是“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次病得很重。这时孔子的身份仅是一名士,早已不是鲁国的大司寇了。而子路为了尊荣孔子,派其门徒装作家臣,以便负责料理后事。按当时的礼仪,只有受了封的大夫才有家臣,而孔子本没有家臣却以假冒真,摆排场。孔子病愈后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生气地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孔子不仅要人们知道做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反复表示希望人们自觉地去做,自省、自察、自律、自责等,严格要求自我,如此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自觉的理性精神,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