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深远影响综述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中唐白居易称美杜诗“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元稹在《杜工部墓志铭》中高度评价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宋、明学者广泛的认同。黄庭坚曾强调过,如要真正体味杜诗的真髓,“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大雅堂石刻杜诗记》)秦观谓杜甫是“集诗之大成者”(《淮海集·韩愈论》)。陆游的《读杜》诗也说:“千载诗亡不复删,少陵谈笑即追还。尝憎晚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从不同角度告知世人,杜甫的创作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特别值得珍惜和学习。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进一步赞扬了杜甫推动诗歌发展的辉煌业绩:“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诗薮·内编》卷五)实际上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极为深远的。
诗人自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直接催发了中唐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以至蔚为大国。杜甫劈山开路的独创品格,培育了韩愈、孟郊等人刻意求新的精神。晚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沿着杜诗紧密联系生活的道路继续迈进。入宋之后,杜诗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宋人不仅被杜诗仁民爱物、伤时忧国的精神境界所感染,也为其诗艺的创新所倾倒。宋初较早把眼光投向现实的诗人王禹偁,他的追求是:“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喜诗句类杜》)欧阳修慨叹:“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子美画像》)王安石、苏轼等北宋诗坛大家多有颂美之语。爱国名臣李纲在抗金御侮的斗争中深切体会到:读杜诗“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为古今绝唱。”(《校定杜工部集序》)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诵杜诗、集杜句,蓄养浩然正气。从北宋到清末广大的仁人志士,多从杜诗里汲取精神力量。
杜诗艺术的独创性和巨大的审美价值,在后世一直引起强烈的反响。白居易早就断言杜诗将“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杜诗对创作的导向作用在中晚唐即有体现,“(杜)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诗详注·附编》引孙仅言),虽提法有些离谱,影响却不可勾销。晚唐李商隐学习杜甫律诗的写作技巧卓有成效,宋代江西诗派尊杜甫为祖师,效法杜诗形成风气。宋人蔡梦弼说:“自唐迄今,余五百年,为诗学宗师,家传而人诵之。”(《杜诗详注·附编》引)明、清两代李梦阳、李攀龙、沈德潜等人研习杜诗技巧,仍是乐此不倦。
随着杜诗影响的不断扩大,杜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千余年来未曾间断。《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杜甫集》六十卷,另有唐人樊晃所编《小集》六卷。至宋六十卷本已散佚,学子对杜诗的辑佚和编纂做了大量工作,许多笺注或集注本先后问世。元明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批选杜本。清代研究杜诗的收获成果空前,其中流行较广的注本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浦起龙《读杜心解》、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今天,杜甫诗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第589页。
[2]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9页。
[3]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一册第四卷,中华书局,1979年,第329页。
[4]肖涤非、郑庆笃:《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51页。
[5]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37页。
[6]朱明伦:《唐诗纵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73页。
[7]详见《金圣叹选批杜诗》,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第45页。
[8]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229页。
[9]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第81页。
[10]《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439页。另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647页。
[11]《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老杜善用‘自’字”条目的内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