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寒山诗

2 说寒山诗

寒山是唐代诗坛上以王梵志为首的通俗诗派的重要成员。他的诗作以自家气象拓展了这派诗歌的表现题材和艺术技巧,对形成唐诗中这一创作群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实际影响,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这个事实,近些年来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过,尚缺探讨之工。如能深入地研读其作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进行客观仔细的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位“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2]的贫僧,其诗歌的内容却是那么富有,笔涉生活和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远非禅门诗僧和一般文人士子所能匹敌。本文想就此略谈浅识。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寒山是唐贞观年间天台广兴县的僧徒,他留下的诗歌,相传是当时台州刺史闾丘胤责令僧人道翘“寻寒山平日于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所书偈言,并纂集成卷”。从此,宋、明、清三代各有刊本流传,《全唐诗》卷八〇六辑寒诗三百十一首。关于寒山创作活动的时期历来说法不一,但其上限大都认为始自初唐。当时,以描写贵妇少女容姿娇态为主的宫体艳情诗,美化皇权、恭维统治者的应制诗盛极一时,而出自和尚之手的寒山诗,却有相当多的作品触及现实生活,大谈人生问题,[3]从农业生产、社会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几乎触及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部分诗歌不仅在绮靡软媚的初唐诗风笼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爱,就是在高亢激越盛唐之音回荡的时代里,也掩盖不了它的蓬勃生机和朴爽之美。今天,我们仍然要肯定其思想意义与认识价值。试看:

丈夫莫守困,无钱须经纪。养得一牸牛,生得五犊子。犊子又生儿,积数无穷已。寄语陶朱公,富与君相似。(9079页)

诗中的“养得一牸牛,生得五犊子”是作者依据民谚“牸牛产牸牛,三年五头牛”加工凝缩而成的诗句。全诗以畜牧业生产经验来议论由穷变富的可能性,向农民提供开辟财源的门路,鼓励他们靠双手、动脑筋、多经纪,发家致富。诗的末尾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范蠡治产积居“貲累巨万”的故事顺手拈来,展示了努力生产的美好前景,倾吐了诗人要求改善农民生活的社会思想。可以想见,在我国封建社会比较罕见的“民物蕃息”的初、盛唐时期,庄稼人于居住周围的“竹木石壁”,院墙厅壁上看见这样的诗,心底真像浸在蜜糖罐里,该是何等的甜啊!诗人一方面热心肠地指点农民摆脱贫困的办法,另一方面大声警励农民不可游手好闲、得过且过,否则,苦不堪言。

面对现实生活,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妇女慵经织,男夫懒耨田。轻浮耽挟弹,跕躧拈抹弦,冻骨衣应急,充肠食在先。今谁念于汝,苦痛哭苍天。”(9072页)“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4]吃饭穿衣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初、盛唐的多数统治者能从地主阶级立场记取历史教训,常常推行某些救偏补弊的措施,将农民安顿在土地上劳动,防止他们因“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而丧失“衣食父母”,以致“不暇顾廉耻”而起义作乱。[5]这种较为清明的封建政治,有益于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寒山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洞察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和千百万农民的追切愿望,为出现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热情地歌唱。因之,对那些好逸恶劳、无心务农的轻狂浮华子弟时敲警钟,要他们改邪归正,用勤劳换取足衣足食的日子。尤其对扰乱安定生活的害群之马则是无情地嘲讽和鞭笞。在《世有一等愚》(9072页)和《有汉姓傲慢》(9072页)中,斥责他们“一身无所解,百事被他嫌”,寡廉鲜耻,贪婪阴损,猪驴不如。这是社会上流氓恶棍的丑相,读了这些诗会立刻激起人们的义愤。当然,寒山痛斥丑恶,支持正气,鼓舞农民建设安定富庶的生活,正如在《琴书须自随》(9064页)、《父母读经多》(9065页)、《茅栋野人居》(9066页)等诗里所表现的,只是追求妇贤子孝、自食其力、恬适安静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他根本没有提出超越前人的社会思想。

然而,就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而言,应当承认,寒山具有冲破传统的开拓精神。被他选择、提炼并展现在作品中的这部分生活材料,在初、盛唐的田园农家诗里是绝少见到的。人们熟知,王绩独能于相沿成习的南朝诗风之外,古调别弹,写下了归隐后目睹农村生活的诗章,可谓首开盛唐田园诗派的先河。而他仅以田家山乡环境为背景,刻画醉酒疏放,悠闲自娱的隐士形象,其名篇《野望》为人叫好,被视为“犹如从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堆里走出来的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6]可惜这位姑娘眼望村景却“相顾无相识”,身在农村,心眷古代的狂生逸人。[7]田园诗派大师王维的十余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那“羡闲逸”的情趣也没能改变他心境的孤高和冷漠。至于庄稼人的温饱贫富,村民中的善恶是非,他们这类超凡的文人是不屑一顾的。可是身披袈裟,脱离尘俗生活的寒山,反而这样心系现实,关怀民生,委实难能可贵。况且,鼓吹生财之道也是佛门一戒,释家经典竟把财富说是酿成祸患的根源。今辑僧人王梵志三百四十八首诗,非但无一首劝勉农民治产求富,反倒在《富儿少男女》《一岁与百年》《良田收百顷》等连篇累牍咒骂财富的罪孽[8]

封建社会里地主统治阶级鲸吞蚕食劳动人民的财富,又凭借财富的力量任意宰割人民。因此,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人,通常看到了这一层,并摄入笔底,发为愤怒的呼声。对此,寒山也不例外。尽管属于这类主题的不少篇章带有唯心主义的宗教劝诫,但多数作品大旨鲜明,深切坦白,对现实社会阶级剥削的认识远非当时迂腐文人那些虚词滥说、肤廓之言的诗文所能比拟的。不妨引首代表作:

富儿多鞅掌,触事难祇承。仓米已赫赤,不贷人斗升。转怀钩距意,买绢先拣绫。若至临终日,吊客有苍蝇。(9068页)

这是一幅幽默的讽刺画。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寥寥几笔,活现了贪鄙悭吝的地主富商的可憎嘴脸。他们为了个人发家不顾贫民死活,守财聚敛,囤积居奇。这里只抓住“仓米已赫赤,不贷人斗升”和“买绢先拣绫”两件习见的事情,以小见大,就使巧取豪夺不义之财的富儿形象带有典型意义。他的《新谷尚未熟》(9079页)、《贤士不贪婪》(9075页)等诗篇,亦运用生活细节描写出富翁财主的狰狞丑态。寒山抨击富绅的私欲还常常与怜悯贫者的不幸结合起来。他写道:“富儿会高堂,华灯何炜煌。此时无烛者,心愿处其傍。不意遭排遣,还归暗处藏。益人明讵损,顿讶惜余光。”(9076页)浇薄的世风是封建社会剥削制度的先天痼疾。穷富差别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阶级矛盾,这不是用良心发现的说教所能调和的。虽然寒山认识不到这点,但是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却成为他的诗歌创作题材。如《精神殊爽爽》(6908页)描述了位“经眠虎头枕,昔坐象牙床”出身高贵,又“能射穿七札,读书览五行”精文习武的俊才。这样的人一旦经济破产,穷困潦倒,也要遭人白眼,尝到“不啻冷如霜”的滋味。而《笑我田舍儿》(9086页)则写一个穷汉,平日穿着捉襟见肘,洋相出尽。不料和“赵公元帅”交了运,成为暴发户,于是平步青云,“浮图顶上立”,凌驾于贫民之上。诗人特别痛心的是,本来过从甚密的乡亲友邻,也免不了“一阔脸就变”。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告诉人们:“汝今既饱暖,见我不分张。须忆汝欲得,似我今承望。”(9082页)诗人关注社会问题,揭露形形色色秽迹病态,强调道德观念,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作为一个志切说教的僧人,禅理教义长期灌输他的头脑,必然在他暴露黑暗、批判丑恶、宣传道德的时候,要捧出佛家的理论武器,散布宗教迷信的邪说。

这里暂不讨论寒山散布释典佛理的偈诗,而要进一步阐发他敢于跳出佛家樊篱的现实主义之作。我们知道,禅门寺院是戒条森严的地方,释氏文僧亦须恪守清规戒律,他们“除了研磨佛赞偈颂等谨严文字外,不可随意纵情于歌咏性灵、优游山水之间”[9]。尤其把谈论夫妻生活、家庭婚姻、养儿育女等事情视为淫邪之念,违反了起码的“心性清净”的禅定原则。(《唐高僧传》卷二十一)寒山超出其他僧徒的明显之处,不仅以诗肆意地啸咏山水,吟唱性情,并且公开宣达尘心俗念。其表现相思念远之篇最见情韵,如:“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霰。夫居离妇州,妇住思夫县。各在天一涯,何时得相见。寄语明月楼,莫贮双飞燕。”(9069页)春老花残,杨柳依依。诗人因物感怀,联想起天各一方的伉俪夫妻,他们在孤独和期待中白白地逝去了旖旎的春光,而眼前这暗淡凄寂的景色,又不知激增了他们几多的惘怅。更何况当他们各自登楼眺望之际,还有那双双起舞的飞燕牵动绵绵的情思。通首语语有脉,字不空下,表现了夫妇间眷爱深情。诗人抛离亲属,身进寺院,以山林为家,卜居寒岩。这不但没能熄灭他心中的感情,反而使他深切体会到已经失掉的爱情是多么的珍贵。

再如,他的《鸟语情不堪》《昨夜梦还家》等诗篇,用思深、措辞巧,含情无限、笔墨动人。进而言之,寒山对如何处理婚姻恋爱问题也大胆地发表意见。他直言不讳地说:“老翁娶少妇,发白妇不耐。老婆嫁少夫,面黄夫不爱。老翁娶老婆,一一无弃背。少妇嫁少夫,两两相怜态。”(9079页)表面看诗未免粗俗,但真实暴露了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诸多弊端。与婚姻家庭有着密切联系的是生育教养子女这个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大事情。寒山结合当时农民的“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9072页)的经济困境,从同情他们出发,提出了节制生育的看法:“我见一痴汉,仍居三两妇。养得八九儿,总是随宜手。丁防是新差,资财非旧有。黄蘖作驴鞦,始知苦在后。”(9078页)他提倡做父母的应该加强子女教育,反对养而不教、放任自流。针对农村生活实际,要求女孩子学会“乘机杼”“事箕箒”,举家度日的一套本领,以防“大不如母”、丢掉前辈勤俭能事的好传统。男孩子需读书识字,安身立业,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幽默风趣地谈论教育的意义。在《读书岂免死》(9089页)等诗里,指出了读书学习与求长生、讨富贵根本沾不上边。只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他的生活本领。譬如:

养子不经师,不及都亭鼠。何曾见好人,岂闻长者语。为染在薰莸,应须择朋侣。五月贩鲜鱼,莫教人笑汝。(9090页)

拒绝师长培养教育的青少年子弟,其愚昧无知的程度连城中亭台阁楼里的老鼠都不如。这种辛辣朴拙的比喻,乍看起来有些荒诞,稍事推敲就可理解寒山是在力撞警钟,以引起世人对教育后代的重视。类似这样的诗,王梵志亦有一首“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一朝乘驷马,还得似相如”[10]。两诗相较,王作俗气逼人。可见,于通俗诗派中前者几成绝响,即使置于唐代诗苑里也可称为奇花异草。

寒山是一位思想非常复杂的诗僧。上面所涉及的问题不是他诗歌的全部内容,只是从那些我们认为能反映时代生活和情绪的作品中概括出来的。如果论及全貌,就篇目的数量讲,其描写贫僧生活、宣扬禅心佛力,以及杂有方士道术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宗教迷信的篇章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是唯心主义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是时代的伤疤,也是某些研究者把寒山诗指为佛家偈言的依据。然而,我们评价古代作家的立足点是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首先研究他比相同历史条件下其他作家有些什么独特的东西。寒山的僧友拾得,《全唐诗》收录他的五十三首诗歌,而思想内容能够突破僧侣生活和宗教说教题材范围的,只有十来首摹山范水的写景咏物诗。再拿《全唐诗》载寒山以下的释家作品看,能谈世情、写人生,再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图景的也应首推寒山了。不仅如此,就是在唐初著名诗人王绩、“四友”、沈宋、“四杰”和陈子昂的创作里,也很难找到诸如寒山那样向农民劝耕织、斥傲惰,骂富绅、说道德,以及谈论爱情婚姻、子女教育等诗篇。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研究描写田园生活题材的古代诗歌,对凡是揭露阶级剥削和压迫,反映天灾人祸、关心民瘼的作品,无一例外地给予现实主义的评价。但对描述乡村农家中某些富有生活意义的内容,则降调估价。若像寒山这样为农民勤劳治富歌唱,因憎恶懒汉痞子赋诗,那就更无人敢问津了。现在要正确认识寒山诗的思想意义,就必须全面考察其作品表现的对象。这并不够,还应了解这些作品在长期流传于民间、僧人之中,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乃至作为一种精神材料被吸收利用。如南宋诗人陆游晚岁罢官归隐,蛰居山阴故园,重新投身到农村天地里的时候,在酬答诗友范成大的《次韵范参政书怀》中表示,离开仕路之后并不寂寞,乡间有“水牯”、山雉做伴,更可自慰的是“掩关未必浑无事,拟遍寒山百首诗”。时隔八年,在《醉中题民家壁》中又得意地说:“吾诗戏用寒山例,小市人家到处题。”[11]一位深悟诗家三昧的老歌手为什么偏偏对寒山的作品如此爱好和推重呢?这个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寒山诗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地位,仍待不断地探讨。

【注释】

[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40页。

[2]《全唐诗》第二十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9090页。下文仅标页数。

[3]蔡尚思:《中国文化史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5]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年,第6026页。

[6]赵齐平:《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20页。

[7]《全唐诗》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里望》第483页,《田家三首》第478页。

[8]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161、167、191页。

[9]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

[10]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117页。

[11]《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第575、10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