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是一座富矿,在当时和对后世都有极广泛的影响,择其要者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启发诱导。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积极反应和主动配合,孔子在这方面有独到见解和成功的实践。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当学生苦思苦想领会不了,想说又不能明确表达的时候,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而应以适当的话题,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启发式教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生“心愤口悱”的时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孔子都十分重视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心智,如,创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平等的谈话方式、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等等。
其二,因材施教。此语是朱熹对孔子教学方法的概括。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施与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实现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性格资质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然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给予不同的诱导。孔子对其弟子性格差异十分了解,“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诱导方法,孔子才培养出各类贤能之士。有德行高尚的,如颜回、闵损、冉耕等;有善于辞令、外交的,如宰予、端木赐等;有长于政事的,如冉求、仲由等;有熟谙文献的,如言偃、卜商等。其弟子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充分展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成果。
其三,学思结合。学与思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离开思考的学习只能是知识的堆砌,脱离学习的思考则无异于虚妄的空想,而孔子在这方面的记述是十分精要的。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必然消化不良,只思考不学习,必流于空幻。如何处理学思关系呢?孔子认为学是第一位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有生命力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思是学的继续,不经过独立思考,就得不到对知识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上当受骗,迷失方向。所以要想学得真本事,既要勤学,又要多疑多想,在理顺各种矛盾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其四,循序渐进。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地层层推进的过程。孔子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此,他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意思是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学习。后代贤哲继承了这种学习方法,脚踏实地,级级攀登,博而有要,约而不孤。儒家继承人朱熹把循循善诱列入其著名的“读书法”。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渐进。可见该法对后世教育工作影响之广泛。
其五,学而时习与温故而知新。《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达了孔子对日常学习和复习课业的极端重视。“学而时习”和“温故知新”揭示了人们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这里第一步是学,即了解新知识、吸纳新事物。习是对已学过知识的温习和巩固,从而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用现代脑科学来理解,则是将接受的新信息,经过一番加工、运作,与头脑中原已存在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对接起来,实现了对已有结构的充实和改善,增强了进一步接纳新信息的能力和活力。温故而知新,是一个思想飞跃的过程。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学得知识的温习和思索,才能找到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切入点,并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感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并不断地拓宽、辐射,从而组合成新的知识结构。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讲的是学习,但也蕴含着不同层次上的实践环节。孔子认为,由知到行,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一个人的学习不仅要认真读、记,还要常常地复习,在复习中思索、琢磨,以求新的突破与超越,然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才叫学到真知识。
此外,孔子还对审美教育、体育教育、心理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过精辟的见解,皆为后人继承和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我们民族的独自贡献。
孔子曾经说过,进入一个国家只要考察一下它的教育状况,其余即可推知了。用当代的话语表述,则是教育决定着综合国力,教育是国计民生的灵魂。孔子的教育思想于我国历史进程中早已化为生命的甘泉,一直滋润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焕发出了民族智慧之光,铸就了举世瞩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民族传统教育之魂,孔子其人是中华民族的精英。